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新词”漫议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曾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连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小题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小题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23 09:2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企业竞争等领域的经济竞争,更是体现在政党治理国家的模式和能力上的竞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采用什么样的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这种竞争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典型复制。这一体制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新中国重构国家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8年到2013年,顺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我国开始走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开始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逐步由计划经济配置资源为主导向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转变的国家经济管理方式。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意味着我国将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崛起的经验,在制度创新上,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解决发展型政府的“有形之手”的“越位”问题。
总结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发展的路径,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一个面临生存压力的国家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风景这边独好,成就令人瞩目。但客观上讲,我国目前只是一种“半市场、半计划;半封闭、半开放”的经济体制。按照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我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是有一定道理的。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只有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为实现中国百年崛起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
所谓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路径和方式上表现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配置,要实现“全覆盖”和“全过程”地由市场来配置,让产品或劳务的价格由市场来定价,让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由市场来决策。这种配置权、定价权、决策权,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行政命令、行政长官说了算。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应该是一种消费者和生产者综合定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最根本的表现。当然,必须指出,市场的这种决定性作用体现出来,至少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市场的决定性资源配置作用。在区域的发展上,由于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市场的这种决定性发挥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行业上,由于要素本身特性的差异性,有的市场配置作用很容易实现,有的需要先做调整,才能适应由让市场来配置。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之间竞争体现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之间的不同政党治理国家的模式之争。
B.国家之间不同经济管理方式上的竞争。
C.国家之间不同政党执政能力差异上的竞争。
D.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体现在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企业竞争等领域。
【小题2】 以下对我国经济发展管理方式的阶段性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计划经济、转轨经济、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开放经济、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自由经济、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政府与市场并举经济、政府干预经济
【小题3】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简述面临的情况与解决之道。(3分)

同类题2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小题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2分)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
 ,第⑤段提出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小题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1)精神上的残废:
(2)精神上的中毒:  
(3)精神上的短视:
【小题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4分)
【小题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3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早期人类的基本利益,即物质财富的占有。平等表现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均等地占有财富,而自由更多体现在个体可以合理地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现在法治社会里,平等主要是公共事务的处理原则,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当然这与东方文明是大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有很大的关系!
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农业是东方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在大陆农业社会,个人的力量在面对大自然时是非常渺小的,作为个体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因此家庭、宗族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保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这种家庭至上的观念一旦上升为人生哲学就是集体主义。因此崇尚集体主义,蔑视个人主义,重义轻利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崇尚奉献,蔑视索取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所言,在中国这个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最终导致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用航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掠夺、战争。
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依赖,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
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
一些平等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当
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论。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的,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平等与自由——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
【小题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早期人类生活中,平等和自由是人类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表现为均等与合理地占有物质财富。
B.在法治社会里,平等和自由一起构成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C.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平等和自由所受重视程度不同,东方重视平等,西方则不重视平等。
D.平等和自由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其实都是同时存在的,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各有侧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法治社会里的平等主要表现为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可以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
B.在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主要依靠农业,个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显得渺小,因此个人生存更多地依靠集体。
C.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人们为了生存,便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
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于是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形式的形成,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展,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已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已评价的生活的一种再评价。只有经过再评价,欣赏者才能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从中受到教育。艺术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欣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对艺术形象来说,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来说,这种评价是间接的。尽管它是间接的,归根到底仍然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认识和判断。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对客观生活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反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在欣赏者自己的头脑中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不论结果多么复杂,这种再评价都将成为欣赏者接受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欣赏活动中的“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的作者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以一定相网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否则就不可能发生共鸣。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或相接近,必须有其现实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地说,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必须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性、社会理想、生活经历,即使是不同阶级,思想不尽相同的两者之间,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一问题上,也有相一致或接近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彼此理解,更谈不上对之发生共鸣了。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反映和评价,为欣赏者所接受并引起相当的思想感情(共鸣)。在同时代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
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条件下,共鸣范围又可以包括到不同时代的作品与读者之间。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特别是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为现代人所欣赏,并可能对它发生共鸣,一方面与古代优秀艺术作品的进步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动性有关。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发展,现代人不但可能理解古代人的作品,并且由于历史的联系,在某些问题上,思想感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但是,另一方面,作为阶级的人的思想感情总是受他一定时代的支配,不同时代阶级的人至少在思想上就有一定距离。因此古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后来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喜爱,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并不等于后来的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古代人完全一致。例如,现代人对《离骚》的理解,决不会等同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它的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不能不是从自己所处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各种条件出发,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和阶级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古代作品,接受其某些思想因素。由于古代优秀作家的世界观往往既有进步方面,又有落后一面,所以古代作品总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现代人也往往只能与其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而且所谓共鸣,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矛盾:不同阶级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所发生的共鸣,也就具有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发生共鸣的原因和共鸣的内容。既要反对对共鸣作超阶级、超时代的错误解释,也要反对对共鸣作简单化的庸俗社会学的错误解释。
【小题1】与“共鸣”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共鸣是欣赏者与作品的作者之间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
B.共鸣要以一定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
C.共鸣现象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
D.对共鸣发生的原因和共鸣的内容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从欣赏活动中的再创造、再评价人手,论述了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活动中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社会意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先阐释共鸣现象,然后说明共鸣发生的基础,最后强调在相同时代相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共鸣表现得最为突出。
C.第三段先点明现代人可能对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发生共鸣,再论述其原因,后指出发生共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D.全文用并列方式阐述再创造、再评价在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在此基础上的共鸣现象应该分清的有关问题,强调对共鸣不能作错误解释。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欣赏者的认识能力高于或低于作者等原因,对作品的再评价就可能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不一致,当然也有可能完全一致。
B.欣赏者也会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作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
C.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欣赏者发生共鸣的现实依据和基础,从而就具备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D.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jLH发去理解古代作品,并且可能与作品的进步或落后方面发生共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诗在人伦上的比较

朱光潜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杀。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在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加以中国社会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是一件耻事。

第三,东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潦倒无聊、悲观厌世的人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像隋炀帝、李后主几位风流天子都为世诟病。我们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体诗,雪莱和布朗宁诸人的短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梁元帝的《荡妇秋思赋》以及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春思》诸作是“怨”的胜境。总观全体,我们可以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题目是后加的)

【小题1】下列对中西诗在人伦上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朋友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不很重要。
B.整体上算来,中国叙人伦的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要多一些。
C.西方爱情诗都写于婚媾之前,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为多,最长于“慕”。
D.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常以惜别悼亡诗为最佳,最善于“怨”。
【小题2】下列对中西诗在人伦上不同的原因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社会骨子里侧重个人主义,中国社会骨子里侧重兼善主义。
B.西方女子地位较高,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学问和情趣上常可以和男子有契合点。
C.中国女子地位较低,夫妻志同道合的乐趣很不易得,且中国社会理想侧重于功名事业。
D.西方人重视恋爱,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人重视婚姻,为了消遣才恋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中国诗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中国诗的精华也就没有了。
B.牵强附会地把爱情诗说成是忠君爱国的诗,或是相反,都是不正确的。
C.比较中西诗在人伦上的不同要考虑到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的不同。
D.中西方诗人都能深于情,所写的爱情诗各有所妙,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