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
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
【小题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 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0 10:0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意的横峰

徐 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还有苏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问横峰的朋友,横峰这个名字是否与古人诗词有关,他们都微微一笑,很谦虚地回答:“不是啦。”他们说,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

但我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

横峰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踏进横峰,我就疑心自己踏进了一个古老的时代。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上畈村,新篁乡,龙门畈,葛源村,枫林坞,月光洲……这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当人们为传统地名急剧消失而痛心的时候,横峰的这些地名却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鲜灵灵地存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

亭子上。一座小村庄。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明朗素雅,大红的剪纸透着喜气。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畦畦蔬菜鲜翠欲滴,体态丰满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菜地里觅食,高傲的大白鹅优雅地踱着方步,小黄狗在温煦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慵懒地打盹。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几只鸭子浮游水中,不时扎到水中去觅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气泡。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木,树木吮吸着大地的乳汁,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竹林边,成群的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秋千架,老水车,悠然亭,古驿站。几近消失的田园风光,如同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

莲荷乡,莲荷的家乡。莲叶并不罕见,奇的是这千亩荷园,真实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荷塘深处,极目四望,视线所及尽是亭亭玉立的莲叶。晶莹的水珠在莲叶上滚动,小鱼小虾在莲叶间嬉戏,黑天鹅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荷塘边建起了一排排灰黄色小木屋,那是为外来的游客们准备的栖息之所。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多矣,我最爱的是两首出自无名诗人之手的民歌,一首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还有南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都鲜活灵动,清新可喜,充满生活情趣。虽然还没到莲子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莲时节鱼虾嬉戏、男欢女爱的动人场景。

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树令我为之一震。那是一棵樟树,树干粗大需数人方可合抱,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这棵树太老了,也许几百岁,也许上千岁,主干已经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一支歪倒触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叶茂,依然浓荫覆地。一棵树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历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顽强地活着。据说,此地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因此到处可见樟树的身影。

樟树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长条石凳上看书。只见她双手捧书,头颈微垂,看得入迷,一袭红色长裙格外醒目。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然而她的侧影仍然显出婀娜的身姿,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年轻与古老,鲜红与翠绿,对比如此强烈,相处又如此和谐。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一瞬间,我竟有了莫名的感动。

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月光洲,梦一样的名字,梦一样的小岛,轻轻地泊在信江上,绿树成荫,水禽翔集。石桥村,大片的紫云英正在盛放,层层的梯田像翻卷的大海,乡间绿道曲径通幽……横峰人爱美,他们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秀美者,秀丽而美好。有内涵有品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聪明的横峰人,在“秀美”二字上做足了文章。亭子上的传统民俗剪纸,莲荷乡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横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古人的诗句就是为今天的横峰而写的。

(选自2017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将横峰传统地名的存留与其他地方传统地名的急剧消失作鲜明对比,表达的是对不珍惜传统文化遗产的做法的强烈不满。
B.“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一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横峰处处有诗意的意思,同时它是对下面几个段落内容的概括。
C.文章多次引用古人的诗词名句,一方面是照应题目中的“诗”字,另一方面是以诗词的意境表现横峰之美,使之更鲜明生动。
D.文章主要写了亭子上、莲荷乡、葛源村,它们是整个横峰的代表,写好了它们,基本上就表现了整个横峰,这是以点代面法。
【小题2】作者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请简要回答其原因。
【小题3】文章描写一个年轻女子在樟树下读书的情景有怎样的作用 。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繁荣生长的新阶段和上升的经济通道中。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在7%左右,而电影行业2014年增长超过36%,这与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普遍增强有关,如今电影成为居民消费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所所长刘汉文看来,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想象空间。其实,中国电影正在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世界电影格局的重要力量。
2014年6月,阿里巴巴完成对阿里影业的收购;7月,百度宣布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乐视、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的电影公司也相继成立。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实表明,无论电影的生产营销模式还是消费模式,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京东、百度的各类电影众筹产品相继推出,众筹电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圣归来》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对传统电影公司形成了冲击。面对电影市场生态的变化,传统电影亟待重新定位和策略调整,寻求与互联网合作或尝试多元化经营。
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尽管市场上涌现了一些口碑与票房双赢的“良心制作”,但总体来说,国产影片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艺术风格同质化严重、制作粗糙的通病。不少观众认为,在粉丝电影的时代,许多影片都属于因急功近利而堆砌元素的“快餐式作品”。从一些内容高度相似的青春片,到由热门综艺节目改编的电影,都是依靠原作的粉丝基础吸引了大量票房,却因没有优质的剧情支撑而引来骂声。
(摘编自鲁元珍《中国电影:大喜之虑》,2015年10月8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2009-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统计图

(二)2017年第2季度中国电影观众调查表
2017年Q2中国电影观众喜欢影片类型分布

2017年Q2中国电影观众喜欢电影片种分布

材料三:
五年来,全国银幕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银幕数量41179块,是2012年的2.14倍,超越美国成为了银幕拥有数最多的国家。2017年3月,我国银幕达到44489块,超过整个北美地区,成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目前全国银幕数已接近4.8万块,稳居全球首位。
五年间,国产影片不断发力,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也在与进口片尤其是好莱坞影片的抗衡中逐渐取得了主动权。2016年全国457.12亿的票房中,国产影片占据58.33%的市场份额,力压进口片。
自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导演、演员、电影技术人员等,在这批“中国电影新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股新鲜的风潮,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接连出现,让观众目不暇接。
2017年,刚刚过去不久的暑期档中,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一举拿下近56.8亿票房,从《美人鱼》手中接过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桂冠。票房并不能决定影片的一切,但是不得不承认,高票房的背后,是观众对国产影片认可度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的孵化功能全面凸显,新导演、新编剧、新电影技术专家等全方位的电影人才不断涌现。这离不开电影行业内各种新人扶持计划(例如:电影剧本孵化计划、电影局选派数批青年电影人奔赴好莱坞培训等)的支持,也得益于不断拓展的市场促使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摘编自《“中国电影新力量”异军突起产业孵化多方面多层次人才》)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普遍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已在人们消费支出中居于主要位置。
B.阿里巴巴、百度、乐视以及优酷、土豆等互联网公司陆续进军影视业,互联网在为电影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电影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C.由材料二可知,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新的高速增长期,9月初全国票房已经达到300亿元,超过了2014年全年票房的总和。
D.从2012年到2017年间,我国电影银幕总数持续增长,2017年3月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拥有银幕数44489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当前我国的电影市场不仅为民众提供着精神文化食粮,而且还传播着中华优秀文化,这对世界电影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在2017年第2季度中国电影观众喜欢的影片方面,进口片位居第一,超过国产片近4个百分点,而动作片成为电影观众最喜爱的类型,其次是喜剧片。
C.我国电影发展与网络时代的联系日益密切,京东、百度成功推出的电影众筹产品《大圣归来》,表明众筹电影已进入人们的视野。
D.目前我国银幕数超越美国而稳居全球首位,五年来国产影片在与进口片的抗衡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已超越进口片。
E. 2017年暑期档中,导演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夺得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桂冠,从中可见观众对国产影片认可度的提高。
【小题3】目前我国电影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促进电影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如积土为山,汇河成海。在中华文化史上,不同时代各有特色和高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和传世经典文本。至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代表自己时代性的文化珍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无创造性,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源远,还要流长;不仅要根深,还要叶茂;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能否保存,能否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摘编自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非物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它多角度体现了中华智慧的全面、丰富。
B.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集中体现了思想家的智慧和上天启示于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化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而是有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
D.北非、西亚等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启示人们: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只会导致国运衰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两个角度,阐释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中心。
B.第二段阐释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关注现实与当下。
C.第三段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中华文化具有超越“小我”的特性。
D.作者第四段指出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独有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传统中华文化是人的文化,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世俗情怀,无关来世。
C.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想发挥泽被后人的作用,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D.一个国家仅有文化遗产,不能创造与时代相符的当代文化,也不会有自信的文化底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有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劣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绝望的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任何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由于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来,但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鲁迅的言行,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鲁迅的本质精神”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批判和挑战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病态的社会。
C.为现代人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信守“率真”的底线,远离平庸。
D.鲁迅的本质精神正是他的思想深刻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小题2】下面对作者说的“我爱鲁迅,鲁迅害我”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思想意识上的“独出”和道德人格上的“率真”、不虚伪。
B.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会让人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C.“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精神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远离鲁迅可以让我们变得平庸,警醒人们不可忘记鲁迅,不可忘记鲁迅精神人格的价值坐标。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痛苦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在于他使当时乃至今时的人们活得很苦很累。
B.鲁迅一生树敌过多,主要是由于性格所致,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是可以排除在外的。
C.思想意识的麻木与道德人格的滑落,造成了当代一般民众的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D.鲁迅为我们确立的人生标杆很高很难,会让人们活得很累,但却能让人们远离平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 雨 西 湖
曾 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第一次读到杭州的赞美之辞,便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感叹她的古老与繁华;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杭州就不得不说到西湖。同样古老的西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代文人的赞颂赋予了她灵魂和生命。无论如何,我的杭州之旅是势在必行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果不其然。在这个细雨霏霏的季节,带着诸多期待与兴喜的我踏上了去往杭州的火车。
一下火车,虽是半夜十一点多,但仍然能感受到大城市的繁华。川流不息的街道,灯红酒绿的夜市给原本应该享受安宁的城市带来诸多不协调的元素。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不敢去想象这个无数个夜晚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烟雨朦胧的西湖别有一番风味吧。第二天一大早,怀着一丝侥幸,我还是来到西湖的身边。
的确,好一幅江南烟雨图啊!放眼望去都是早春的画面,那么纯,那么静,最妙的是着缀几个撑伞的行人,更显得如诗如画。满眼都是多情的春水,风吹面过,船拂水游,柳丝漾起层层涟漪,含蓄着春天的绿意,跌宕绵延远去,美得让人不敢高声语。这个季节,西湖是属于杨柳的,杨柳又属于春风和这场解人春愁的微雨。刚刚抽了嫩芽,丝丝垂碧,有多少春愁待酒来浇呢?如烟如雾的嫩绿映在柔波里,好似一块融化在水里的无瑕美玉。走在苏堤和白堤上,只觉得无一处水一座桥不成画,无一丝雨一缕风不成诗,处处都是诗人的脚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说的大概就是这个季节的景致了吧。
可贵的是,西湖的景致,全然释放在那一片残荷中。
黛玉说她独爱李商隐的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秋雨空冷,残荷孤寂。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荷花旁,静静地听着雨点打枯荷的声音,别有一种冷清萧瑟的诗情。古今多少文人,写秋雨时若非是身临其境,能用声音体现秋雨的人少之又少。李商隐仅用几片枯荷,就把秋雨的萧瑟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虽然时令不同,但景致应该到底相仿了。这个季节,也是枯梗败叶,一派萧瑟,满目苍凉。不过,这种苍凉却孕育着一股强盛的生命力,格外受摄影师们的喜爱和追捧。在日落西山的黄昏,常常看到有摄影师手捧大大小小的镜头,对着枯荷和湖面拍个不停。春雨沙沙地洒落在湖面上,雨滴顺着枯荷茎叶,一滴滴掉进湖水中。远处,烟雨濛濛的湖面上,西湖的船夫轻轻地摇着画舫,不自觉地成为了湖上的另一番风景。这倒让我想到了“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此时安静的湖面上曾经是该有一番多么的热闹的场景呀,或许这该交付给无尽的想象了。
有桥的地方总有情,西湖的断桥也不例外。清明佳节,烟雨蒙蒙,“有缘千里来相会 ,须往西湖高处寻”,断桥上白娘子由伞传情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一段凄美的爱情便由着断桥伸展开来。可是,“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白娘子最终没能守住她的爱情,许仙看透红尘,拜入佛门。被压入雷峰塔的白娘子望着似隐似现的断桥,望着残雪,呢喃低语。桥栏拍遍,追古思今,每个性情中人都会发出无限的感慨。雷峰塔与断桥在西湖默默地守护着那份回忆。正是这份回忆守住了西湖的神秘与浪漫,引得天下有情人来到这里见证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流传了千年的缘分,注定了今生的会在断桥相会。
游罢西湖,终将离开。望着车窗外的烟雨朦胧,我仿佛看到一个轻颦浅笑的江南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肩而过,消失在烟雨之中,那么轻,那么柔,那么美。
这,就是西湖,烟雨中的西湖。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是怎么突出西湖的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最后作者提到了西湖的断桥,是否显得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