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1l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sensibiligen),如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物质,此外受电离辐射、烧伤等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以成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后有50%以上的人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是,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ntoimmune disease)。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它的发病因素受到遗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年龄、性激素等影响。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是机体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的基本保证。但免疫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缺陷,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淋巴细胞及丙种球蛋白。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
【小题1】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C.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小题2】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C.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D.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可以诱发超敏反应。
B.在健康人中,青年人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比老年人低。
C.一般说来,患自身免疫病的男性比女性少。
D.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属不治之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8 01: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行文,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
B.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C.文章运用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D.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

作者:南桥

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社会关注不少。这些孩子父母远游,其教育“营养不良”。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则存在教育“营养过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组成的庞大阵营,带着浓厚的焦虑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童年就这样压碎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韦恩在在《纽约时报国际生活》中称,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养育负担太大。有的家长特别害怕被拉入其他妈妈的团体,害怕游乐场和日托中心的交际,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活动和课程——如今这些活动和课程是中上层阶级养育子女的常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陷入这种疯狂呢?其实过了头的养育,才是今日教育焦虑的一大根源。

②儿童发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说。

③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一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的弊病。过度养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劳。例如,小孩打闹,大人帮助协调解决。去什么地方,家长都不放心,要亲自接送。“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

④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如果说家长、孩子、家教是生产者的话,大学、用人单位、未来配偶,则是消费者。海姆斯多年接触刚脱离父母的大学新生。若这些新生成长中“养育过度”,其行为会立竿见影地显露出来。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时候,有的新生话都不会说,而是父母在边上代劳。

⑤过度养育的后果,会往后延续多年。在日后就业上,被呵护过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单位,更会问题多多。2005年,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学校毕业生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痛,想方设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次日小伙子上班时候,在电梯口就进不去了,保安把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上拿过来,让他走人,纸盒子上写着:“问你妈妈去。”这个老板或许不应该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小伙子妈妈的做法颇让人厌烦。儿子都工作了,还大事小事来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

⑥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圣经》上告诫男女成人之后,要离开父母,和配偶结合,成为一体。失败婚姻则是一方甚至双方无法割断和原家庭的脐带,任由父母控制。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银监会一位美女处长闹出离婚大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双方交母互向核子配偶单位写控告信。两个功成名就的当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纠纷中,却离不开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纳闷,可在我们这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声音极高的国度,这种事是在寻常。

⑦看完此书,我总结过度养育有七宗罪:(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5)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7)不听专家意见。

⑧针对这七宗罪,不妨建议如下:

⑨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一种叫授能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大事小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

⑩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险的。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

⑪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过分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为了鼓励、夸奖他们,让他们瞬间满足则不惜代价。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

⑫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在中国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⑬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不会做这些都还事小,关键是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要会安全、高效地做事。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

⑭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

⑮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比如和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

⑯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现在“直升机父母”说法都过时了。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说这种父母,在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哪还需要他们去走出来?

(选自2016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直升机父母”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①段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为了引出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教育存在“营养过剩”。
B.“童年就这样压碎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家庭成员的阵营庞大,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沉重。
C.教育“营养过剩”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
D.根据泰迪·韦恩的说法,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根本原因是养育负担太大。
【小题3】根据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过度养育”的危害。
【小题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至⑦段着重阐述了过度养育的危害。
C.第⑧至⑮段提出了针对上文的七条建议。
D.第⑯段继“直升机父母”又提出了“无人机父母”、“割草机父母”,他们名称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
【小题5】根据文章提到的七条忠告,填写表格。
 
七宗罪
七条忠告
1
只给东西不练能力
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
2
 
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
3
 
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
4
只重视学习和升学
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
5
 
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
6
不听专家意见
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
 
【小题6】下面有一段小学生和妈妈的对话,结合文章的观点。对妈妈的态度加以评析。(不超过80字)

妈妈:今天上学怎么样?

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我怎么办?

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

妈妈:对不起,不行。我下午还有别的事。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

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

妈妈:可以。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

妈妈: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自己解决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美国波士顿一所公立学校日前选用了一种全新标准的世界地图,令学生们看后困惑不已:美国、加拿大、欧洲的版图不再如印象中那般阔大,南美洲和大洋洲也不像原先看起来那样狭小。最令人惊讶的是非洲——和美国比起来,非洲才是真正的巨人,连俄罗斯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②世界地图也有多种版本吗?哪个版本才是正确的呢?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对地图投影有所了解。

③所谓地图投影,简单来说就是把地球表面的任意点,利用一定的数学规则,转换到地图平面上的方法。地图投影在一定范围的误差内巧妙地解决了球面与平面的矛盾,避免了地球仪不易携带和难以精确测量等缺点,使人们可以方便地从平面上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④地图投影最早曾用来绘制天体图,后来才被逐渐应用于地图的绘制。在16世纪早期的大航海时代,如何在平面图上用直线标出航线是一个令航海家们十分困扰的难题。比利时地理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假设地球被围在一个中空的圆柱里,其基准纬线与圆柱相切,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盏灯,把球面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将圆柱体展开为平面之后,就能得到选定基准纬线上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

墨卡托投影示意图

⑤在墨卡托首次采用圆柱投影编制出航海图之后,地图投影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开发出数百种不同的地图投影,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投影方式,由于维度的改变,图像轮廓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⑥这就好比剥橘子,我们无法做到将橘子皮展开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而不破损,要将球体表面的信息完全对应到二维的地图,势必要处理好球面与平面之间的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问题。地图投影借助数学解析手段,把球面经纬网格上的信息转绘到平面的经纬网格上,但在解决维度问题的同时,经纬线的拉伸或压缩也导致了投影变形。没有地图能同时保证方位、距离、形状、面积都准确无误,每个地图投影都是折衷的产物。

⑦墨卡托投影世界地图虽然描述了各大陆块的真实形状,但其面积变形的幅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不断增加:格陵兰岛的面积看起来与非洲相差无几,实际上却只有非洲的十四分之一;巴西看起来没有阿拉斯加大,实则却比阿拉斯加大了五倍之多;欧洲看起来似乎比北美大,而事实却刚好相反……这些陆地面积上的扭曲几个世纪以来深刻影响了欧美人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也影响到后来地图投影的发展。

⑧另一方面,地图投影选定的中心定位不同,所呈现出世界的面貌也不相同。墨卡托投影 地图一直以欧洲作为世界地图的中心,无形中强调了欧洲在世界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由此也派生出“近东”“ 中东”“ 远东”等描述地理方位的称谓,呈现出殖民扩张时代欧洲人对距离的认知以及对利益相关性的权衡。二战期间,随着美国战略地位的提升,以斯皮克曼为代表的美国地理学家开始将传统上墨卡托投影的中央经线(英国格林尼治经线 0°)移至西经 90°,并采用米勒投影为人们呈现了另一种视野下的世界地图,由此美洲大陆得以完整地呈现于世界地图的 中间位置,亚欧大陆则被一分为二,护卫在美洲大陆两侧。而为了扭转澳大利亚在世界地图中偏于一隅的角色,1979 年斯图亚特·麦克阿瑟出版了以澳大利亚所在的大洋洲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地方经线为中央经线,将传统的世界地图南北倒置,突出了一向被忽视的澳洲、非洲和南美洲,欧美则分列在地图最底下的两端。近些年来,在北 极热的驱动下,更多的人开始选择以北极为中心的等距方位投影来看世界,联合国会徽中也采用了这种投影地图。这种投影保证了由极点至任一方向距离的精确性,也打破了传统的“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格局,各大洲呈现出围绕北极的集中状态,强调出北极在全球地缘分 布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

联合国会徽

⑨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地图看作是真实世界的图像再现。事实上,地图投影确实可以提供我们对所生存世界的整体感受,但展开地球表面的方式却不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构建世界,而非复制了世界。我们选用怎样的地图,大概取决于我们想从怎样的角度来观 察世界,这也决定了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小题1】分析第④段“墨卡托投影示意图”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画线的词语“折衷”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对联合国会徽的设计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选用变形最小的投影世界地图,用以真实地反映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情况。
B.所用地图不以任何国家为中心,反映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平等关系。
C.以北极为地图的中心,引发全球对北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
D.地图呈现各陆块与北极的距离,提醒各国在北极问题上应承担相应的权责。
【小题4】结合全文,简析第①⑦⑧三段之间的关联。
【小题5】作为地图使用者,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在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 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 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郑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设置了一个悬念,激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B.奶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梳妆到种菜都很有一套方法,但丢了玉簪子却变得有些脆弱。
C.作者善于用修辞手法,如“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和“乖巧听话”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的父亲冋忆,自己用弹弓打破人家的玻璃、要奶奶买风车,表明他小时候让奶奶很费心。
【小题2】小说以“玉簪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父亲搔头并说一句话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困惑不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青年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有人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时的热闹,只是昙花现,担心后继无人。我看这困惑、担心都是多余的。我始终相信那句老话:生活培养作家。”

这是巴金先生写给1986年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致辞中的一段话。

生活培养作家,文学薪火相传。30多年过去,对文学创作感兴趣的青年有增无减,青年作家的队伍更是呈几何级数壮大。远的不说,刚刚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仅网络文学作者就有1400万之多!可以想见,在这1400万人中,青年作家占绝对比重。他们的写作环境、写作方式和发表途径迥异于30年前的前辈,但如果追问写作初衷,考察写作背后的热情、动力与期待,却极有可能相差无几。

生活培养作家,这“培养”自然包含丰富发展的社会现实对作家的哺育与滋养。今天广义上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得益于此,这一代青年作家普遍受教育程度高、阅读积累丰厚、视野开阔,这构成他们写作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生活在他们笔下有了更多面向和更深纹理,他们不再像父辈作家那样盯着乡村这块文学根据地,城市、网络、外太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书写焦点,更年轻一代甚至直言不讳“我的故乡是互联网”。在向新生活开掘的同时,他们也凭借便捷的信息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地向历史深处叩问,从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以及向世界开放,这些都让青年一代的文学别开生面。

生活培养作家,这“培养”必然也不乏磨砺、考验与挑战。“江山代有才人出”,今日文学“才人”要想出类拔萃尤其困难。困难既来自文学内部——一种艺术样式高度发达,留给领异标新的突破口自然越来越少;更大更多的困难则来自文学外部——社会现实瞬息万变,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直接推动下,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们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多,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网络上“催更”的粉丝们嚷着“快啊快啊”,市场上出版社盯着码洋说“要走量要走量”,消化这种新现实对一些作家来说力有不逮。

从这样的机遇与困难中写出来、写下去、写得越来越好,是青年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左手是读者和市场,右手是文学信念和文学理想,今天已经没有必要再在左手和右手之间人为地设置藩篱。真正好的文学在寄托文学信念、忠于文学理想的同时,又是拥抱读者、赢得市场的。青年作家们理应有抱负去开创这种为人民所需、也让文学历史为之骄傲的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国内网络文学作者就有1400万人之多,其中,青年作家占绝对比重。
B.普遍受教育程度高、阅读积累丰厚、视野开阔是青年作家得天独厚的优势。
C.网络“催更”,出版社看重经济效益,青年作家对这种现实无力应付。
D.青年作家已经没有必要在读者和市场、文学信念和文学理想之间设置边界和屏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巴金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活培养作家”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丰富发展的社会现实给青年作家带来的创作优势。
C.文章主要从内部方面论证了生活对青年作家的磨砺、考验与挑战。
D.文章立场鲜明,论述严密,综合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追问写作初衷,考察写作热情、动力与期待,青年作家和老一辈作家没有区别。
B.青年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别开生面,只是因为有便捷的信息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
C.如果没有受到现实越来越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诱惑,青年作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
D.寄托文学信念,忠于文学理想,同时拥抱读者,赢得市场的文学才是人民所需的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