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美国波士顿一所公立学校日前选用了一种全新标准的世界地图,令学生们看后困惑不已:美国、加拿大、欧洲的版图不再如印象中那般阔大,南美洲和大洋洲也不像原先看起来那样狭小。最令人惊讶的是非洲——和美国比起来,非洲才是真正的巨人,连俄罗斯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②世界地图也有多种版本吗?哪个版本才是正确的呢?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对地图投影有所了解。

③所谓地图投影,简单来说就是把地球表面的任意点,利用一定的数学规则,转换到地图平面上的方法。地图投影在一定范围的误差内巧妙地解决了球面与平面的矛盾,避免了地球仪不易携带和难以精确测量等缺点,使人们可以方便地从平面上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④地图投影最早曾用来绘制天体图,后来才被逐渐应用于地图的绘制。在16世纪早期的大航海时代,如何在平面图上用直线标出航线是一个令航海家们十分困扰的难题。比利时地理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假设地球被围在一个中空的圆柱里,其基准纬线与圆柱相切,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盏灯,把球面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将圆柱体展开为平面之后,就能得到选定基准纬线上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

墨卡托投影示意图

⑤在墨卡托首次采用圆柱投影编制出航海图之后,地图投影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开发出数百种不同的地图投影,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投影方式,由于维度的改变,图像轮廓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⑥这就好比剥橘子,我们无法做到将橘子皮展开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而不破损,要将球体表面的信息完全对应到二维的地图,势必要处理好球面与平面之间的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问题。地图投影借助数学解析手段,把球面经纬网格上的信息转绘到平面的经纬网格上,但在解决维度问题的同时,经纬线的拉伸或压缩也导致了投影变形。没有地图能同时保证方位、距离、形状、面积都准确无误,每个地图投影都是折衷的产物。

⑦墨卡托投影世界地图虽然描述了各大陆块的真实形状,但其面积变形的幅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不断增加:格陵兰岛的面积看起来与非洲相差无几,实际上却只有非洲的十四分之一;巴西看起来没有阿拉斯加大,实则却比阿拉斯加大了五倍之多;欧洲看起来似乎比北美大,而事实却刚好相反……这些陆地面积上的扭曲几个世纪以来深刻影响了欧美人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也影响到后来地图投影的发展。

⑧另一方面,地图投影选定的中心定位不同,所呈现出世界的面貌也不相同。墨卡托投影 地图一直以欧洲作为世界地图的中心,无形中强调了欧洲在世界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由此也派生出“近东”“ 中东”“ 远东”等描述地理方位的称谓,呈现出殖民扩张时代欧洲人对距离的认知以及对利益相关性的权衡。二战期间,随着美国战略地位的提升,以斯皮克曼为代表的美国地理学家开始将传统上墨卡托投影的中央经线(英国格林尼治经线 0°)移至西经 90°,并采用米勒投影为人们呈现了另一种视野下的世界地图,由此美洲大陆得以完整地呈现于世界地图的 中间位置,亚欧大陆则被一分为二,护卫在美洲大陆两侧。而为了扭转澳大利亚在世界地图中偏于一隅的角色,1979 年斯图亚特·麦克阿瑟出版了以澳大利亚所在的大洋洲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地方经线为中央经线,将传统的世界地图南北倒置,突出了一向被忽视的澳洲、非洲和南美洲,欧美则分列在地图最底下的两端。近些年来,在北 极热的驱动下,更多的人开始选择以北极为中心的等距方位投影来看世界,联合国会徽中也采用了这种投影地图。这种投影保证了由极点至任一方向距离的精确性,也打破了传统的“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格局,各大洲呈现出围绕北极的集中状态,强调出北极在全球地缘分 布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

联合国会徽

⑨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地图看作是真实世界的图像再现。事实上,地图投影确实可以提供我们对所生存世界的整体感受,但展开地球表面的方式却不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构建世界,而非复制了世界。我们选用怎样的地图,大概取决于我们想从怎样的角度来观 察世界,这也决定了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小题1】分析第④段“墨卡托投影示意图”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画线的词语“折衷”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对联合国会徽的设计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选用变形最小的投影世界地图,用以真实地反映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情况。
B.所用地图不以任何国家为中心,反映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平等关系。
C.以北极为地图的中心,引发全球对北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
D.地图呈现各陆块与北极的距离,提醒各国在北极问题上应承担相应的权责。
【小题4】结合全文,简析第①⑦⑧三段之间的关联。
【小题5】作为地图使用者,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2: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局长的乳名
局长是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县政府工作的,由于工作出色,没几年就被任命当上了局长。
局长有个乳名叫粪蛋。局长生在农村,从小到大都是被长辈叫着乳名长大的,很亲切、很自然。局长有大名,而且还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自从进城工作以后,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都是称呼他的大名和官衔过来的,挺文雅,挺自豪,没人知道他的乳名。
一日,局长乡下的父母来城里看望他,门卫一听是局长双亲,忙让进大院,指着会议室说:“局里召开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会议,我们局长正在讲话,要不您二老等一会?”局长父亲说:“这讲话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结束,俺老两口还有几十公里的路要往回赶呢,不行,我还是现在就把他叫出来交待几句话。”门卫无奈只好由着他去。
局长父母半推开会议室的门,见局长的手正做刀状向下用力砍去,说:“以后谁不注意文明用语,有损机关形象,我就要严肃处理他!”局长父亲等局长这句话刚讲完就忙叫道:“粪蛋,你出来一下。”局长一怔甩脸向门口看去,见是父亲手拽着拉手,头向里探着,正叫自己的乳名。局长的脸立刻胀得通红。他转过脸想继续讲话不搭理他们,局长的母亲开口说:“粪蛋,你爸叫你你没听见?”这时,全会议室的人都捧腹大笑起来,大家这才知道局长有个乳名叫粪蛋。局长十分恼火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不料,由于起立用劲过猛,大腿碰到桌子,茶杯盖儿弹了起来又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张秘书,你马上把这两位老同志带到我办公室。”立刻,全场鸦雀无声,秩序井然。
局长草草结束讲话虎着脸来到办公室,说:“你们咋来了?”局长父亲说:“咋这种口气哩?你几个月都没回家,我和你妈来看你也错了?”局长说:“那你也不能当着那么多人叫我的乳名吧?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局长父亲反问说:“咋了,当了局长就不让叫粪蛋了,不让叫粪蛋那让叫啥?”局长说:“叫啥?你在家叫我粪堆、粪叉、驴蛋、狗蛋都行,可就在这儿不行,这是局机关,你要顾及我的身份,你得称我唐局长,唐红刚局长,这叫文明,是维护我的尊严,懂吗?”局长父亲气的胡子一抖一抖地,喘着粗气说:“好你个孬种,把我和你妈当同志不说,还教训起我来了。你记住,在我们这,你永远是粪蛋、粪蛋、粪蛋!”说完把带给局长的东西一摔,拉起老伴回了老家。
局长父亲回到家就病了,乡亲们了解到病因后,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局长闻听父亲气出了病,赶忙回去看望。一进村,那些眼明的、有求局长办事的,都客客气气地说:“局长回来了”,“唐局长来了”,而原先见了局长亲切地称他“粪蛋”的长辈们,现在碰到局长却都斜着眼说:“唐红刚局长您来了!”臊的局长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到家里,局长蹲在病歪歪的父亲床前,哽咽着说:“爹,粪蛋来看您老来了!”说完,一阵难过,眼泪掉了下来。局长父亲拉过局长的手叹口气说:“粪蛋,好儿子,你管了百十号人,也不易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的概括介绍,平淡而朴素,不动声色,表明局长前段人生的路途非常顺利,而乳名的“自然”与大名的“自豪”,却暗含了父子冲突的可能。
B.会议室的人们捧腹大笑,表明单位职工对局长有这样难听的乳名感到意外和惊奇,衬托出唐局长的尴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局长起立时摔碎杯盖的细节描写,巧妙而精准地表现了局长在这种环境下的惊慌、尴尬和愤怒的复杂心情。
D.局长对父亲的称谓有“老同志”,“你”,最后才喊的是“爹”,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局长感情和认识的细微变化。
【小题2】小说中多处写到唐局长提及“文明”一词,而局长父亲却在公众场合称呼儿子不那么文雅的乳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从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如果小说结尾父亲改称儿子“红刚”,和解的意味会更明确,小说的意蕴会更深远,你认为呢?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材料二:

(注)本图为2017上半年消费者购买国产智能电视的关注因素
材料三: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竞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昂,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 ……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行动计划》从实施层面加以推进。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材料四: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崔羚成为有关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
----(摘编自何鼎鼎《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个“中国品牌日”受到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制造而言,它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
B.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使当前中国品牌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
C.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以自身的发展活力开创了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
D.“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会走路的钱包”等说法逼迫人们思考怎样树立中国品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阿里巴巴、华为、百雀羚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表明了国产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已然消失。
B.从材料二看,六个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但若“品牌”产品做到质优价更廉,则其关注度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C.材料提到的中国游客从日本买马桶盖的事例,反映了国货不仅是质量不行,还有知名度不够、价格高等问题。
D.在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外国品牌只增加1.5%,而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说明本土企业已占据优势。
E. 材料一列数字主要为了表现中国品牌的危机;材料三预估了中国品牌乐观的前景;材料四主要分析了中国品牌胜出的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甲(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乙(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丙(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qīng)向 捍卫
B.惩(chěng)罚 义气用事
C.载(zài)道言志 泱泱大国
D.拈(niān)花一笑    逻辑
【小题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打芭蕉叶带愁B.影入平羌江水流
C.遥望洞庭山水翠D.雪拥蓝关马不前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热情   更   熟习B.激情   更   熟悉
C.热情   但   熟悉D.激情   但   熟习
【小题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  道家  佛家B.儒家   佛家   道家
C.道家  佛家  儒家D.佛家   道家   儒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计量活动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的量,因此,最早的计量是在学会计数之后才开始的。而数的概念大约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早已萌芽了。为了避免严寒的袭击,原始人群逐渐认识到季节的变换规律而形成了随气候变化而转移到另一地带去居住的习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发现日月星辰移动位置的自然现象,并了解到月圆月缺的过程由此开始了原始的计数活动,总结出日、月、年周而复始的规律。这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开始时间这个单位的计量了。通过对时间的计量,人类逐渐了解到草本植物一年生长的规律,开始了种植活动。
在母系氏族社会,农业生产逐渐带给人们比较固定的生活。但在以石斧、石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年代,集体的劳动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由于生活资料不丰富,在猎获到野兽或收获农产品的季节,往往由氏族首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将食物分配给每一个成员。制肉手工业出现以后,氏族公社开始制造各种大小不同的陶罐、陶钵、陶盆等生活用具。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化,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有明显的进步。各地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大量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大型石斧、石刀、石锛等,经过精磨后器形规整,轮廓清晰,刃口锋利,大大提高了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然而,这类大型工具必须安上长柄才便于使用,考古学上称它们为复合工具。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饲养业的兴旺,使氏族公社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使一小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并且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表现在制陶技术的提高外,还表现在金属加工业的出现。
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逐步实現了工具的专门化。犁耕农业的出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要求男劳力更多地投入农业劳动生产,并且代替妇女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男子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促使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社会化的大分工造成氏族公社成员之间地位上的差别,是私有观念的客观效果;而对财富的贪欲,则是人类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即平均分配的观念发生了动摇。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公社成员和女族长之间,虽有长幼地位之别,但并不表现在劳动分工成生活用品分配上有任何的不平等。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的地位日益显贵,并且具有支配氏族部落的权威。氏族首领将耕地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生产工具和收获物归生产者私有。但氏族公社成员对氏族还负有各种义务,如耕种公田、参加村社的大型集体劳动等。公田上的收获是村社的公共积累,除了用于公共事务外,还要供给脱离第一线生产得部落领袖和少数手工业生产者。
(选自丘光明的《中国古代度量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的概念大约出现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的旧石器时代,在学会计数之后。大人才开始计量活动。
B.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的生活比较固定,因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将获得的食物平均分配。
C.父系氏族公社的生产工具比母系氏族公社的要先进,更先进的工具使得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大大提高。
D.犁耕农业要求男劳力更多地投入农业劳动生产,这时男子的社会经济地位比女子的要高,使得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于时间这个单位的计量,始于人们通过感觉器官逐渐认识到季节的变换规律,总结出日、月、年周而复始的规律。
B.人们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食物比较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饲养业十分兴旺,人们从中获得的食物比较丰富。
C.原始社会中,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手工业劳动并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保障。
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地位日益显贵,有支配氏族部落的权威,与母系氏族公社时不同,出现了财物分配上的不平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计量对古代人们的种植活动有很大作用,人们通过这一计量逐渐了解到草本植物年生长的规律,从而开始种植作物。
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大型石斧、石刀、石锛等工具虽经过精磨,但需安上长柄才能便于使用,否则,效率的提高可能没那么明显。
C.在氏族公社时,人们就开始制造陶罐、陶钵、陶盆等生活用具;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制陶技术得到了提高。
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成员既要耕种自己的田地,又要耕种公田、参加村社的大型集体劳动等,所得收获都是村社的公共积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他靠着修鞋子、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他笑着说。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

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摘编自姚晓丹《教育带来的是希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4日)

材料二:

2018年,是中科院物理所建立90周年。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精密测量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拥有“富矿”的它,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大家豁然开朗——这部法律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计算、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取酬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这给研究所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在这部法律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制定相关细则,使原本冗长的流程得以简化,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两年来,物理所的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受益于新政策的不仅仅是科研团队,还有科研本身——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现代科研投入很大,原来我们受制于人员编制和经费,一些原创的科研想法无法持续研发,毕竟这些项目失败风险很高。”李泓说,“现在所里有了这笔资金,我相信物理所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成果。”

(摘编自齐芳《老研究所的新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

材料三:

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不久前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卡莱梅革丹城堡公园内举行了婚礼,现场还来了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22位亲友。“能有这样的婚礼得益于中塞两国的免签政策”张丹说。参加婚礼的人有老有少,在对中国免签的国家中,塞尔维亚成为他们的首选地。

2017年1月15日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对中国游客免签的中东欧国家。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或探亲,可以免签停留不超过30天。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介绍,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实行互免签证前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最多不到1.7万人,实行免签后的第一年猛增到3.5万人。今年,截至7月底已达5万人。8月10日,中国和白俄罗斯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正式生效。至此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12个,包括巴巴多斯、巴哈马、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共和国、塞舌尔、塞尔维亚、汤加、波黑和白俄罗斯。

(摘编自张翼《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利》,《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来工刘家奇一家祖辈放牛养家,都不识文断字,21世纪初,他的两个小孩在北京正好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最终都顺利入了学。
B.我国在新世纪初就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C.中科院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却无所作为。
D.新政策让中科院物理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有声有色,同时也让科研本身大大受益,吸引了各方资金来反作用于基础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保障各类学校的正常运行,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等重点倾斜。
B.《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等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C.从2017年年初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后,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探亲等,可免签停留不超过一个月。
D.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两国的一项重要合作成果,实行互免签证后,截至2018年7月底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比互免签证前中国游客大约增加了两倍。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均隐含了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同一个热点词,试提炼出来,并阐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