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美国波士顿一所公立学校日前选用了一种全新标准的世界地图,令学生们看后困惑不已:美国、加拿大、欧洲的版图不再如印象中那般阔大,南美洲和大洋洲也不像原先看起来那样狭小。最令人惊讶的是非洲——和美国比起来,非洲才是真正的巨人,连俄罗斯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②世界地图也有多种版本吗?哪个版本才是正确的呢?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对地图投影有所了解。

③所谓地图投影,简单来说就是把地球表面的任意点,利用一定的数学规则,转换到地图平面上的方法。地图投影在一定范围的误差内巧妙地解决了球面与平面的矛盾,避免了地球仪不易携带和难以精确测量等缺点,使人们可以方便地从平面上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④地图投影最早曾用来绘制天体图,后来才被逐渐应用于地图的绘制。在16世纪早期的大航海时代,如何在平面图上用直线标出航线是一个令航海家们十分困扰的难题。比利时地理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假设地球被围在一个中空的圆柱里,其基准纬线与圆柱相切,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盏灯,把球面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将圆柱体展开为平面之后,就能得到选定基准纬线上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

墨卡托投影示意图

⑤在墨卡托首次采用圆柱投影编制出航海图之后,地图投影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开发出数百种不同的地图投影,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投影方式,由于维度的改变,图像轮廓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⑥这就好比剥橘子,我们无法做到将橘子皮展开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而不破损,要将球体表面的信息完全对应到二维的地图,势必要处理好球面与平面之间的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问题。地图投影借助数学解析手段,把球面经纬网格上的信息转绘到平面的经纬网格上,但在解决维度问题的同时,经纬线的拉伸或压缩也导致了投影变形。没有地图能同时保证方位、距离、形状、面积都准确无误,每个地图投影都是折衷的产物。

⑦墨卡托投影世界地图虽然描述了各大陆块的真实形状,但其面积变形的幅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不断增加:格陵兰岛的面积看起来与非洲相差无几,实际上却只有非洲的十四分之一;巴西看起来没有阿拉斯加大,实则却比阿拉斯加大了五倍之多;欧洲看起来似乎比北美大,而事实却刚好相反……这些陆地面积上的扭曲几个世纪以来深刻影响了欧美人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也影响到后来地图投影的发展。

⑧另一方面,地图投影选定的中心定位不同,所呈现出世界的面貌也不相同。墨卡托投影 地图一直以欧洲作为世界地图的中心,无形中强调了欧洲在世界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由此也派生出“近东”“ 中东”“ 远东”等描述地理方位的称谓,呈现出殖民扩张时代欧洲人对距离的认知以及对利益相关性的权衡。二战期间,随着美国战略地位的提升,以斯皮克曼为代表的美国地理学家开始将传统上墨卡托投影的中央经线(英国格林尼治经线 0°)移至西经 90°,并采用米勒投影为人们呈现了另一种视野下的世界地图,由此美洲大陆得以完整地呈现于世界地图的 中间位置,亚欧大陆则被一分为二,护卫在美洲大陆两侧。而为了扭转澳大利亚在世界地图中偏于一隅的角色,1979 年斯图亚特·麦克阿瑟出版了以澳大利亚所在的大洋洲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地方经线为中央经线,将传统的世界地图南北倒置,突出了一向被忽视的澳洲、非洲和南美洲,欧美则分列在地图最底下的两端。近些年来,在北 极热的驱动下,更多的人开始选择以北极为中心的等距方位投影来看世界,联合国会徽中也采用了这种投影地图。这种投影保证了由极点至任一方向距离的精确性,也打破了传统的“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格局,各大洲呈现出围绕北极的集中状态,强调出北极在全球地缘分 布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

联合国会徽

⑨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地图看作是真实世界的图像再现。事实上,地图投影确实可以提供我们对所生存世界的整体感受,但展开地球表面的方式却不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构建世界,而非复制了世界。我们选用怎样的地图,大概取决于我们想从怎样的角度来观 察世界,这也决定了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小题1】分析第④段“墨卡托投影示意图”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画线的词语“折衷”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对联合国会徽的设计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选用变形最小的投影世界地图,用以真实地反映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情况。
B.所用地图不以任何国家为中心,反映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平等关系。
C.以北极为地图的中心,引发全球对北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
D.地图呈现各陆块与北极的距离,提醒各国在北极问题上应承担相应的权责。
【小题4】结合全文,简析第①⑦⑧三段之间的关联。
【小题5】作为地图使用者,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2: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钱穆在《国史大纲》“两宋之部”中说:“与秦、汉、隋、唐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的富强”,而宋的统一“却始终摆脱不了贫弱的命运”。
②宋的“积贫”表现在哪里?钱穆说:“宋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具体表现是兵和官越养越多,财政支出越来越大,政府只好用增加税收来解决,宋代的税收比唐代增加了七倍。“宋之疆土民庶远不及汉、唐,而国家税入远过之,此其所以愈贫而愈弱矣。”
③这看起来似乎能自圆其说,但稍微考察一下,则完全没有道理。宋代的税收确实比唐代增加了许多。但要想说宋比唐贫,必须首先证明宋代的经济状况不如唐,或只跟唐相当。税收不适当地超过了经济的增长,才会出现贫的局面。
④关于宋代的经济发展状况,简言之,远比唐代发达。它的疆域虽比唐小,但它的土地开垦面积高于唐,唐代485万多顷,宋代511万多顷。单位面积产量也高于唐。唐代富饶的关中地区亩产稻谷二石,而宋代许多地区亩产米已达到二至三石。唐代最盛时,每年运往首都粮食300万石,而宋代两淮、江南、两浙六路每年运往汴京粮食多达600万石。
⑤宋代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一位外国学者统计宋代的铁的产量之多超过了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总和。
⑥宋代商业繁荣,货币流通量飞速增加,宋朝为此大量铸造铜币,宋神宗时每年铸造500多万贯。而唐代最多时,玄宗一年才32万7千贯,宋神宗时两年的铸币量超过唐代三百年的总量,两者差距之大,何止几十倍。而税收量仅比唐代多了几倍而已。事实上,宋朝财力相当富裕,于正常开销外,还能拨出大量经费救助弱势群体,在全国各县设立安济坊收养贫病之人,设居养院收养鳏寡孤独,设漏泽园安葬无主尸骨。这一切,汉、唐做不到,而宋代做到了并坚持到宋亡。这样的王朝怎能称之为“积贫”呢?
⑦ 至于“积弱”问题,从军事角度看,宋和辽相比,双方实力基本相当,宋稍弱一些,所以和议签订后,双方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宋和金相比,也略弱一些。和西夏相比,则稍强一些。与蒙古国相比,就弱得多,但应看到,蒙古国是当时的超级强国,它灭亡一国,往往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时间。唯独南宋却与之抗争了几十年。从当时的国际范围看,宋虽然不是超级大国,也算是一流强国,用“弱”,特别是“积弱”来概括它合适吗?
⑧现代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主要看它的综合国力。宋的经济实力比辽、金强。科学技术更远超辽、金,世界史上起革命性作用的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出现或得到推广的。宋代官学、书院遍布全国,学术文化也得到高度发展。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
(取材于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钱穆以宋朝的税收远超唐代作为基本依据,提出了宋代“积贫积弱”的说法。
B.作者列举具体的史料从多个角度说明: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远比唐代发达。
C.宋朝经济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因军事上“积弱”,最终被蒙古国灭亡。
D.综合考虑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因素,作者认为宋代也是一个富强的朝代。
【小题2】(小题2)作者否认宋朝“积贫”和“积弱”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概述。(5分)
否认“积贫”的依据:   
否认“积弱”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在各地不断推进。据报道,近日,上海要求16家平台企业在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随着不合规网约车被大量清退,巡游出租车正重新进入网约车平台视野,成为重要的“开垦地”。据了解,目前多家网约车平台都已接入出租车。
统筹传统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的融合,从而促进两个业态都能健康发展,其实是2015年《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不过,时隔三年后来看,(  )网约车合规化与传统出租车改革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两者真正走向融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此次在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加速的背景下,多地巡游出租车开始重新接入网约车平台,不啻为一次新契机。
事实上,早在网约车平台刚诞生不久,一些地方的传统出租车企业也就开始效仿打造自己的出租车网络预约平台。但由于这些平台都有着严格的区域限制,加之运营经验不足,鲜有成功案例。相对来说,能够接入全国性网约车平台,既可免除运营成本,还可以借助平台的管理优势,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方便乘客并倒逼服务质量的提升。
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审视,传统出租车改革,无法回避当前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一方面,网络预约叫车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选择,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就显示,2017年全国巡游出租汽车总量仅139.58万辆,且客运分担率连年下降,传统出租车确实得思考如何在服务方式上满足社会的新需要;另一方面,破除出租车“份子钱”模式,打造动态调价机制,探索新型的司企分配形式,在现有条件下,也很难完全撇开与网约车的融合发展,而另起炉灶。
推动出租车领域新老业态的融合发展,出租车接入网约车平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借鉴和利用网约车模式目前已经取得的一些运营和管理成果,实现从运营模式到管理模式的真正革新。如上个月,交通部门要求各网约车平台加强安全管理的投入,像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目前传统出租车领域还少有涉及。另外,前不久召开的“巡游出租汽车改革发展政策研讨会”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巡游车企业借助现代新兴技术实现运营全过程的监督。这些其实都是传统出租车转型难以绕开的一环。
当然,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  )只是网约车平台与出租车企业的事,(  )离不开监管模式的统筹融合。当前对于网约车的管理,无论在准入门槛,还是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出租车,这在客观上不利于统一监管和新老业态融合发展,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漏洞。
如在网约车安全整治加码的9月份,全国价格投诉分析报告就显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当月平台共受理出租车、网约车举报2713件,其中网约车类174件,环比下降16.3%,但出租车类则达到了2539件,环比上升2.1%。这直接说明统一监管标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已有地方率先作出了尝试,安徽芜湖新修订的网约车细则就全面取消了缺乏上位法依据的网约车行政许可条件,将网约车与传统巡游车车辆标准拉平,可谓切中了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的肯絮。
无论是之于网约车的规范发展,还是传统出租车的改革转型,两者融合都是大势所趋,也是可以预见的多赢之举。当然,融合发展不是排挤竞争和多样性,而是借助技术优势和统一平台,实现新老业态更充分更公平的竞争,在此基础上共同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进社会的出行福利。在这方面,从网约车平台到出租车企业,再到监管部门,都应该敞开心怀,转变观念,为新老业态的融合与革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第1节中“开垦地”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节与第6节空白处的关联词,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但  虽然……但B.尽管……但  不仅仅……更
C.即使……但 不仅仅……更D.尽管……但  虽然……但
【小题3】以下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出租车接入网约车,既能免除运营成本,又能方便乘客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B.因为网络预约叫车正成为社会的主流选择,所以传统巡游出租车要改变服务方式。
C.网约平台为了加强安全管理,要求接入平台的传统出租车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
D.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可以使两种业态实现更充分更公平的竞争。
【小题4】第6节中,作者认为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监管模式的统筹融合,后文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小题5】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小题1】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B.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C.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D.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同类题4

散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②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③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④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⑤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⑥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⑦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⑩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⑪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
⑫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⑬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小题1】在下面□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注意:每个□只填一字)。
兰亭雅集的文坛乐事发生在晋朝,地点在今天的□□,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济济一堂,盛况如《兰亭集序》所描绘的“□□□□,□□□□”;他们面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诗集写了序文,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序》被称作“古今第一□书”。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
B.第⑥段写花瓣顺着曲水漂流,创设了春光灿烂的美景,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诗情。
C.现代人胸无点墨,不具有即兴赋诗的诗才,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殇吟咏。
D.兰亭雅集,王羲之并不帮助年幼的儿子;王献之虽未成诗,却并不因此出丑。
E. 无论形式上怎样刻意的模仿,现代人再也无法还原古代的情境,回归古人的情怀。
【小题3】在第⑤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这些“凌乱”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 “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 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

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 “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 “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B.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C.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