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题壁涂鸦有好诗
从数量上看,题寺壁、驿壁、斋壁,是题壁诗的大项,精彩多多,影响也比较深远。南宋偏安后,朝廷避谈恢复,逸乐于歌舞升平,诗人林升讽刺当朝者忘怀国耻只顾享受,曾经写过一首《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郁闷至深,不形于色,淡淡道来却针砭有力,可作史实诵读。另有无名氏的《题壁》,讽刺也很深刻,“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说临安(杭州)远郊官道上的白塔桥边有“卖地经”(卖地图)的,路过的官员只买《朝京里程图》,以便尽快进京朝拜腾达,对沦陷的中原故土却无人问津。宋朝每十里设置一邮亭,每三十里设置一驿站,“地经”上标识邮亭和驿站通常都比较清楚。此诗似不经意的一问,直刺朝廷官员的苟且,针砭有力,此种冷峻非常的平淡奇崛,最不易作。后人谈诗论史,言及南宋淡忘故土恢复事,多举此二诗,足见其影响。
古代民间有怨苦不敢疾呼时,或选题壁方式,广而周知,企盼公正降临。因为这些题壁文字大都有不便直言的苦衷,故多匿名,并且以隐字暗喻等手法曲婉出之,聊可舒啸不平。明李应升《书驿亭壁方寿州诗后》有“最是临风凄切处,壁间俱是断肠诗”,展示出题壁诗反映民间苦情的一个侧面,实际上,也点出题壁诗作为诗歌文学表达现实的重要性。
赋诗题壁,或可看作民间发表诗文的一方阵地,所以时有苛政杂税灾患等反映百姓疾苦而不愿具名的讽世诗,题于楼馆粉壁。官府如果察纳民风,通常会及时采集这些无名氏的题壁诗,作为体悯苦情的仁善之道。题壁,岂止是文家墨客遣怀斯文的私事?知道“有录方有史”的地方父母官,向来不会忽略题壁文化。且不说幸逢诗文家题壁留下的历代佳话,可以光炳地方史志,也应该掂量得出诸如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等正气高标的题壁文化的厚重。自包拯题后九百余年,拜谒肇庆和合肥包孝肃祠者已难以计数。古今拜谒者皆诵读包拯题壁诗以寄托现实,也顺便净化一下容易沾染世尘的风气和灵魂。其意义影响何须赘言,奈何今之旅游胜地,宁可斥资万万修筑惊天动地的天桥地道,却不愿砌墙立壁,让当代的李杜苏黄留题挥洒。
其实,放眼九州,景点因历代名家佳诗佳题而成为中华著名山水胜迹的,大都流传着地方因题壁诗文而受益的种种好故事,所以文化功德的事,不可轻率断定其大其小,即使沧桑变异,兵燹战祸已致某地自然风景荡然无存,如果题壁诗文尚有著录可查的话,好故事则是镌刻在史册的永久不灭的精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升借《题临安邸》表达内心的郁闷,提醒朝廷不要只顾享受,忘怀国耻。
B.无名氏的《题壁》因写作技艺高超,最不易作,而成为后人谈诗论史的对象。
C.明代李应升《书驿亭壁方寿州诗后》因反映了民间苦情而受到后人的肯定。
D.题壁诗大都有不便直言的苦衷,他们采用这种方式使自己的怨苦得到了公正处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林升和无名氏的诗来论述题壁诗精彩多多,影响也比较深远的观点。
B.文章引用了宋明时代的题壁诗,为标题“题壁涂鸦有好诗”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C.文章从题壁诗内容上反映百姓疾苦的方面,肯定了题壁诗的社会功用与价值。
D.文章分析了题壁诗的发展历程,得出了其终将随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诗既有文家墨客的遣怀之作,也有疾呼民间怨苦之作,两者都值得研读。
B.宋代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反映出正气高标的题壁文化的厚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当今许多旅游胜地不愿砌墙立壁是由于当代再也没有李杜苏黄这样的大诗人。
D.题壁诗即使因毁坏而荡然无存,如果尚有著录可查的话,也将难以磨灭其文化功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0 05:0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白云一样飞翔
韦如辉
耐耐放学了,走在傍晚的山岗上,身后跟着来迎他的狗儿大黄。
山岗静静的,密实的树林静静的,碧绿的草丛静静的。不远处,潺潺的小河静静的。
眼前的景象迷住了耐耐。
他放下肩膀上的书包,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坐下来。
静,出奇地静。怎么会这么静呢?耐耐想。往年可不是这样,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至少,会有几只蛐蛐儿,附和着风声哼唱。
耐耐头枕着双手躺下来。天空的蓝很近,几丝白云在蓝蓝的大海里划着船儿。
没有风浪,船儿在耐耐的眼里飘啊飘。
耐耐想,船上都坐着谁呢?要是妈妈坐在船上就好了。
妈妈怎么可能坐在船上呢?耐耐记得,妈妈是开春坐一辆大巴车走的。大巴车冒着黑烟,颠簸着一路远去。耐耐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哭喊着,号叫着,哀求着:妈妈别走!妈妈别走!
可是,妈妈们还是走了,被狠心的大巴车驮走。妈妈们能够听懂小伙伴们的话,大巴车听不懂,大巴车开足马力,绝尘而去。一开始,耐耐还能看到探出车窗的妈妈,后来只能看到一溜黑烟。
妈妈这一走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或许三年,耐耐才能见上或许一面,或许两面,或许三面。多多的妈妈走了十年,没回来过一次,多多也没见上一面。小伙伴们都说多多可怜,
恐怕一辈子也见不着妈妈了,多多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小伙伴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将多多的哭声止住。多多太可怜了,自己比多多强多了。耐耐想,再过268 天,妈妈又回来了。
妈妈说回来就回来,真的回来了。这次,妈妈坐着船儿回来。船儿慢慢悠悠向耐耐划过来。
妈妈站在船头上,手里挥舞着一条红丝巾。妈妈喊,耐耐,你看到我了吗?我是妈妈。
耐耐揉了揉眼睛,向喊声望去。可是,眼睛模糊了,看不见。怎么会看不见呢?明明听到妈妈的喊声了。难道是昨天晚上看电视熬了夜,眼皮打架了?耐耐又狠狠地揉了揉,恨不得将肿胀的眼皮揉碎了。
终于,耐耐看到了船儿,看到了一条红丝巾,在船头上挥舞着,好像一团流动的火焰。耐耐还看到了一个人,穿着白白的衣裳,飘着长长的头发。她是谁?妈妈吗?妈妈怎么可能像仙子一样漂亮呢?
妈妈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尤其一双在车间忙碌的大手,厚实、粗糙、常年布满裂纹。
船儿越划越近,喊声越来越响亮。耐耐,我是妈妈啊,难道你不认识妈妈了吗?
耐耐想,外面的世界真神奇,妈妈变漂亮了,自己都不认识了。
耐耐在胸腔里憋了一股气,不由自主地喊了声妈妈。可是,这一声妈妈喊得不够敞亮,仿佛一只蚊子的叫嚷。
而妈妈听得很真切,她激动得跳起来,船儿晃荡着。耐耐喊,妈妈,小心!
妈妈下了船,上了岸,快速地奔跑着,一把将耐耐抱在怀里。
妈妈眼泪汪汪地问,耐耐,想妈妈吗?
耐耐看着妈妈的眼睛,点点头。
妈妈又问,耐耐学习好吗?
耐耐先点点头,接着自豪地回答,这次考试了,语文98 分,数学99 分。
妈妈再问,奶奶的饭做得好吃吗?
耐耐想说,不好吃,一点都不好吃,没有妈妈做得好吃。有一回,奶奶做米饭,虫子都没有拣出来,碗里好多虫虫哟。而耐耐没说,耐耐知道奶奶已经瞎了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还经常流浊水。耐耐告诉妈妈,奶奶做的饭好吃。你看你看,我都吃胖了哩。耐耐掀开衣襟,露出发面馍一样的肚子。
妈妈流泪了,泪水落在耐耐的身上、脸上、肚皮上,泪水湿湿的,温温的,滑滑的。妈妈又抱着耐耐亲啊亲。耐耐的身上、脸上、肚皮上,湿湿的,温温的,滑滑的。
耐耐睁开眼睛,妈妈突然不见了,连那只小船儿也不见了,蓝蓝的天空开始变黑变暗,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
大黄正用它温热的舌头,非常卖力地在他身上、脸上、肚皮上舔舐着。耐耐刚才睡着了,做了个在白云里飞的梦……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部分多次写环境的不同往常的“静”,为下文耐耐在安静的环境中睡着后和妈妈梦中相见做了铺垫,同时也吸引了人们探究“静”的深层原因。
B.小说中还写到了另一个孩子多多,写多多的妈妈出外打工十年没回,多多伤心难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普遍性。
C.小说写梦中的妈妈变漂亮了,既符合耐耐对外面神奇世界的认知,同时也是他因长时间和妈妈分离而产生的期望。
D.小说选材独特,以小见大,从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去揭示当下农村普遍存在的大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切与同情,令人深思。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的文字反映了耐耐怎样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请加以概括。
【小题3】请探究标题“像白云一样飞翔”的深层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小题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主要借助情感之外的意识、文化修养等想象来完成。
C.意象是在情象基础之上新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多于作品中的意象。
D.与意境相比,境界之所以能作为美的最高形态存在,是因为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阐述了美的三种不同形态,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形式。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方法。
C.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证现实审美活动中的意象与艺术创作中的意象的区别。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对比鲜明,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审美活动中。
C.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D.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浑然,表明诗人的审美活动产生的美感已经不含意象与情象,而进入了审美“境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李清照”一一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菜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小题1】沈祖棻被誉为“当代的李清照”,关于她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一八”事变后,她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
B.抗战期间,她成立正声诗社,创作组诗并结集成《风雨同声集》,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C.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她以大量诗饲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
D.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 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小题3】沈祖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