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米洛斯的维纳斯》)
【小题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米洛斯的维纳斯若没有失去两条大理石臂膊,就不会高雅美丽。
B.失去一双臂膊为维纳斯赋予了存在无数双秀美玉臂的可能性。
C.维纳斯失去玉臂是由于偶然,但这偶然却使她获得了整体美感。
D.当人们已被断臂维纳斯感动,再为她复原手臂将是不可接受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11:2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小题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剪纸艺术与创新

李强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就是其中之一。它依附于作为人们生存形态的文化传统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现今能够见到的活态文明形态。

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年俗为例,黄土高原、中原大地、胶东半岛的农村过春节,还是延续着铰红剪纸和贴窗花的习俗。红红的窗花,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吉祥,保留的是传统文化的记忆,传承的是节日本源的文化主题和方式。而婚俗文化习俗,则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礼俗。喜花、礼花、坐帐花等约定俗成的剪纸符号,直观而鲜明地象征了天地阴阳相合、生命繁衍,营造出仪式特定的民俗文化空间。传统的农耕生产依赖于看天吃饭,大自然的风雨旱涝对于农、牧、渔业生产至关紧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些农村,干旱时铰“碰头娃娃”剪纸贴在水缸上或院外,以祈求天降甘霖。民间剪纸所承载的是丰富而又古老的文化信息,形式上靠着民俗仪式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而传承发展。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山乡农村的妇女群体。剪纸折射出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在民间艺人眼中,中华大地,无花不美,无山不秀。他们通过一张张红纸,将生存中的信仰以及地域风俗,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代代沿袭下来。默默无闻的剪纸艺人,以其淳朴真实的剪纸对本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间剪纸一直是因民俗活动的需要而存活的,民俗传承如没有太大的变化,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相对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正在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明形态中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渐渐远去,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悄然积聚生成,民俗传承也势必急剧变化。民间剪纸由于农耕文化基础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所依附的文化载体,失去了民俗生活需求的土壤。两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剪纸,首次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本土文化的象征进入国家发展视野。

民间剪纸的创新,一直以来是美术工作者探索的目标。旧有的剪纸,为所用而作,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剪纸作品烧了、破了,没人为之惋惜,但它像花开花落一样,生生不息。一段时期以来,美术工作者用旧有的剪纸形式宣传新生事物,始称之“新剪纸”或“现代剪纸”。新剪纸是剪纸艺人受新生活、新事物的感染,为剪出眼前的新景象而生。这类剪纸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承载起新民俗形式下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现代剪纸的创新和提高,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挖掘生活中的美,以最精美的艺术形象和高超的技法去歌颂美,塑造美,这样才符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规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区域特点与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民间剪纸,承载着丰富而古老的文化信息。
B.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剪纸折射出的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被代代沿袭。
C.在农耕文明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民间剪纸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传承前景堪忧。
D.民间剪纸作品被毁坏而没人惋惜,是因为其为所用、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农耕文明写起,论证了民间剪纸与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文章指出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举出实例进行论证。
C.文章阐述时代发展引起民俗传承急剧变化后,再表明该变化对民间剪纸的影响。
D.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强调现代剪纸要符合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规律。
【小题3】民间剪纸应该怎样传承与创新?请联系全文分别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
您觉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什么作用?

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资料于网络)
材料三: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四: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资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爱国精神、了解爱国人物和事例,只有少数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了教育功能,那么就可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人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C.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的“看不懂”“靠自悟”现象,使其失去了对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D.材料三指出了我国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材料四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3】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日头条发布的《平昌冬奥会大数据报告》显示,伴随着冬奥会日程的发展,中国用户对冬奥会的关注度不断攀升,用户对冬奥会的关注热度在武大靖夺冠后达到顶点,逼近了700万热度值。冬奥会最后一波热潮出现在闭幕式中,当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上演时,不少观众纷纷表示震撼。中国结、中国龙、凤凰、高速铁路、大飞机、航天器等中国元素陆续展示,反映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也象征着中国春节当中喜庆的气氛和中国人对世界美好的祝愿。
(摘编自《平昌冬奥会大数据:武大靖夺冠和北京8分钟最受关注》,今日头条)
材料二:
7月31日,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在体现我国强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背后,人们也关心一些民生焦点问题,包括成功申办冬奥之后北京与张家口将如何破解经费、环保、交通、节水以及场馆赛后利用等难题。
问题一:办赛需要多大投入?
节俭办赛是北京申奥的一大理念和目标。
根据此次冬奥会财政预算,赛事编制预算约为15.6亿美元,政府补贴占6%;包括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在内的场馆建设预算,约为15.1亿美元,有65%于社会投资。
一组数据显示,北京拥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巨大而丰富的“奥运遗产”,冬奥会需要的12个冰上项目场馆,已经有11个是现成的,只需要新建一个场馆——***巴赫表示:“从成为候选城市,到举办奥运会,再到留下奥运遗产,(‘新标准’)是对未来办奥的一个根本性重塑。”
在平昌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32次全会上,办奥“新标准”被正式提出。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指引下,在不影响奥运体验的前提下,总共118项改革措施涉及缩小场馆规模、重新规划交通、优化现有基础设施和媒体服务、多个体育项目共用场馆、开闭幕式和文教活动、接待和门票以及残奥会等多方面。
国际奥委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即将在四年之后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已经开始执行“新标准”。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场馆之一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是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场馆。而北京冬奥组委将办公区设置在首钢园区,并将这个过去的工厂打造为休闲、娱乐和体育中心,也体现了“重新利用”的理念。
(2018年2月6日 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用户对冬奥会的关注度整体趋势是随着日程发展而逐渐升高的。
B.冬奥会中,中国用户最关注的三大热点事件分别是“武大靖夺冠”、“北京8分钟”和“刘佳宇夺银”。
C.2月22日武大靖夺冠使得大数据用户对冬奥会的关注热度值在三四天内暴涨了近500万。
D.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让观众震撼的原因:表演展示了中国传统元素,反映出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象征着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也引发了人们对相关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索。
B.从材料二可看出,在冬奥会的财政预算中,赛事编制预算和场馆建设预算占相当比重。而经费的主要是政府补贴。
C.要让奥运会变得“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仅靠举办城市一方力量是不够的,还要联合国际奥委会、国家(地区)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以及转播商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D.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奥运“新标准”,为奥运举办城市节省了费用,减轻了负担,对举办奥运会进行了根本性重塑。
E. 奥运“新标准”出台后,可以预测未来的举办城市奥运村规模将缩小,奥运交通也定会和公共交通结合,并不会再新建奥运场馆。
【小题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举例说明北京在奥运场馆方面是如何践行“新标准”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众文化的冶炼
虞 昕
在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轻电影”盛行,国产电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不过,单纯地批评中国电影人“没文化”是隔靴搔痒。电影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产品,而是植根于全社会大众文化土壤的创造物,是一个时期内大众文化样貌在银幕上的集中体现。譬如,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复仇者联盟》《蝙蝠侠》等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都是由漫画原作改编而来;走入国际观众视野的中国“武侠电影”则脱胎于晚清民国以来品类丰富的武侠小说。这些作品是大众文化孕育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绝不是电影人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最近两年,综艺节目火爆,中国大银幕上也相继出现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房的国产“综艺电影”,这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由于制作上的粗糙以及观众新鲜感的减退,这类电影正在式微。但这个现象说明有怎样的大众文化,就有怎样的电影。
电影和大众文化本就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今天的中国,电影——特别是观影人次多、舆论影响大的“大众电影”——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它极大地形塑着当下的大众文化。譬如随着一部电影的流行,其中的经典台词常常成为社会流行语;而像《亲爱的》这样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等影响到了相关立法,更是明证。
所以,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作为创作主体,电影人当然需要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升华,而不是躺在大众文化的怀里坐享其成,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有的文化自觉。电影人不能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将其作为不负责任和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实际上,一些没有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往往因为缺少了文化的“灵魂”,而很难获得观众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近几年来,中国愈发广阔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电影产业的从业队伍越发庞大,但能否孕育出强大的电影产业,还要看创作者能否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土壤中吸收到精髓,淬炼出极致的影像作品。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绝大多数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严肃文化的因子,具有严整的内在的文化逻辑。电影创作者如果能充分重视大众文化,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反思、提炼和再创作,定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进而让电影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