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简单情况的了解,以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斯托博士认为,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德国动物声音档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里奥说,类似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对研究自然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摘编自李应编译《鸟鸣识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中,鸟儿的种类繁多,他们的鸣声各有特色,其中很多婉转动听的鸣叫声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
B.大自然中的鸟鸣看似是最简单的声音却极其复杂,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人们一般难以分辨,因此使鸟鸣识别极富有挑战性。
C.鸟鸣声与不同音频环境的噪声频率相近,因此造成算法的不确定,但这些学习算法还是可以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D.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要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一般是通过定期的徒步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关于鸟鸣识别算法,国外的研究团队也在努力研究,研究方向是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
B.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
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研发了一个命名为WeBIRD的应用程序,效果与Warblr应用程序相似。
D.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需要采集鸟类的大小、颜色等简单情况,以此帮助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采用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的方法,明显比旅行统计方式更加适合鸟类追踪等方面的研究,前提是要有配套的鸟鸣识别算法。
B.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有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而且或多或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15种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类鸣叫声,并将这个混合音频资料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牛津大学帕帕多普洛斯等人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能够将音频转换为物种计数,方便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得到了德国科学家马里奥的认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5 12:0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至情至性傅斯年
岱峻
一代学人傅斯年,这些年已成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他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有着近乎赤子般的童真。正如胡适所评价的:“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曾致函代理所务的李济:“同仁几全到昆明,大可安定矣。在云南总是‘羁旅之人’,理当‘入门而问禁’。同仁迁移安适,至慰。弟意在昆明可作长久想。所址租地以全租为宜,临大(联大)如建筑,似可入一股……”秋天,傅斯年偕妻子来到昆明,与史语所历史组主任陈寅恪同住靛花巷宿舍,傅家住一楼,陈家住三楼。傅斯年和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为躲避敌机轰炸,人们在楼下空地上挖有防空洞。每次警报一鸣,众人争先恐后往楼下跑,傅斯年却拖着肥胖之躯往楼上冲。他担心陈寅恪视力微弱,行动不便,每次总是把陈寅恪搀扶下来,送进防空洞。
1938年9月28日,昆明再遭轰炸,死伤无数。城里的文教单位又开始迁往郊外。史语所搬迁至龙泉镇,中国营造学社迁往麦地村……人们渴望片刻安宁,开始了安居工程。傅斯年在棕皮营村村长赵崇义的西院租了块种竹笋的地,盖了五间房。落成后,一家三口喜迁新居。1939年1月,傅斯年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他要年仅四岁的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他在图上题:“小宝的一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那时的傅斯年,也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
转眼就是1941年的春瘟时节。3月,傅斯年被送进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央医院。这次生病,是几年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的总爆发。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谈道:“去年初冬,敝所奉命自昆明迁川南,其时甚为忙碌,又以兼任敝院总干事长之故,更感生活之不安定。今年在二、三月中,五十天内,一连开会五次,长者如参政会之十日,短者不过一日,但属于敝院者,须弟事先准备,又以有各种不如意事,时有暴怒。”住院四个月后,傅斯年回到歌乐山上的家里养病。
傅斯年在李庄的时候遇到李方桂的儿子和向达的儿子打架,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五岁的打不过八岁的,李方桂的夫人就来找向达的夫人,两位夫人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经过的傅斯年看到了,向双方赔礼道歉,连说:“你们两个消消气,都不要吵了,都怨我。”边说还边作揖:傅斯年处理这事看似“低三下四”,但他是为了尊重李方桂、向达两位专家,让他们安心研究,不为家庭琐事分心。
弟子们见了傅所长,都似老鼠见了猫。马学良写道:“当时我们小辈,晚饭后在田边散步,远远看到傅先生迎面走来,都转身急急奔逃,如果逃脱不了,就会被抓去下棋;其实傅先生心不在棋,意在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不过借棋定神,心有别属。因而常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令知者感怀,不知者诧异,也有传他是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
1947年,傅斯年高血压发作,他在妻儿的陪伴下赴美就医,抵美后,傅斯年先生在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血压正常后,移居新港静养。1948年夏,傅斯年的病情稍见好转,他忽然执意要回国。他的夫人劝他多疗养一阵,他说:“国内要做的事太多,岂可偷闲而安居异国?”
1948年8月,夫妇俩回到风雨飘摇的中国。
1948年底,时局日趋危急,傅斯年在南京忧心如焚,旧疾复发,血压猛升,加之感时忧国,情绪极劣。正是在那几天里,傅斯年接到任命前往台湾,接掌台湾大学。
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列席省参议会,回答参议员质询后,竟一头倒地。当晚11时23分,与世长辞。傅斯年逝世时,正在美国读中学的傅仁轨,无钱回台奔丧。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傅斯年是一代学人,文章用胡适的评价来说明他有着豪放的外表和柔韧的内心,正因如此,他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
B.傅斯年与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他们同住靛花巷宿舍时,赶上敌机轰炸,傅斯年总要上楼去扶视力微弱的陈寅恪下楼。
C.昆明再遭轰炸后,城里的文教单位迁往郊外。傅斯年在棕皮营村种地、盖屋,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他希望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但这种想法非常不切实际。
D.文章引用了许多传主傅斯年的话,同时又用弟子马学良怕与傅斯年下棋的事,更有利于直接表现傅斯年的内心世界,更突出了他的精神面貌。
E. 傅斯年因高血压发作到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1948年夏,病情稍见好转,考虑到国内要做的事太多,便不顾夫人的劝说,执意要出院回国。
【小题2】通观全文,傅斯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傅斯年的弟子为什么怕陪他下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开头说傅斯年“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文章是怎样体现他的“柔韧”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睽违一年,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诗词大会,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我们的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二十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民间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两位嘉宾提出的激活“诗心”的方式的一项是
A.在紧张的生活中,利用零星时间阅读诗词,用心感受诗词的魅力。
B.走进诗词深处,与诗人对话,享受诗词的美,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研究诗词的学者精彩阐释,为人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
D.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民间齐心协力,更好地普及传播诗词文化。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之美,美在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和温暖的情怀。这种美曾经一度被我们忽略,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B.正因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可供读者发掘的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所以中国诗词经典才可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C.在蒙曼看来,诗意的人生,就是即使在困境中,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
D.康震认为,诗词形式在今天并不过时,古典诗词元素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诗词大会的热播就证明了这一点。
【小题3】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现代人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棵树的承诺

冉小江

①老家打电话来的时候,我正在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听到电话里传来父亲的声音,说的是老家那座高山上的事。那片山林一直耸立到云层里,一到秋天的末尾,日子还没有来得及喊冷,上面就已经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那雪大半年化不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让山里人进进出出,最健走的人到镇里面往返也得花四个多小时,一路荆棘一路颠簸,说不完的穷山恶水。父亲说的事,是一家姓练的给我们留了一棵树,因为要修路进山,得把田坎上那棵树给砍了,说是上一辈承诺给我们家的,让我们家自己拿主意,父亲年迈,打电话来问我意见。

②这个故事还得从我过世的母亲说起。

③当年,我的母亲在镇上的中学,负责给全校的学生煮饭,俗称大师傅,其实也就是一个烧饭的工人。母亲仁慈,看见哪个孩子可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就带到家来,管吃管住。我们家楼上楼下常年住的学生就有五六个,还有时不时来改善生活的。

④有个姓练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带着他们兄弟俩,哥哥因为家里穷,小学没念完就在家帮着干活了。母亲把他从学校喊回家的时候,他的脚趾头已经冻得像一个个胡萝卜,母亲给他换上父亲的鞋,发现他连袜子都没的穿,马上又从屋子里拿出一套衣服给他。叫他到火炉边的时候,他畏缩得像一只受伤的鹿,因为实在冻得厉害,端起的饭碗都险些落在了地上。就这样,他开始在我们家吃、在我们家住,一住就是三年。

⑤不久后,他母亲知道了这事,老太太择了一个赶场天到我们家来,带了一口袋的洋芋,特意感谢了一番。农村人不会说话,嘟囔着给我母亲承诺,说在他们家的耕地上有三棵碗口那么粗的柏香树,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就送给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给我们家看护,直到长出参天大树,我们家拿来盖大房子。母亲当时也没有任何言语,当是一句玩笑话,只是告诫要让孩子读书,读书才有出路。

⑥这事好像就这么过了,记得有一年春天,山上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常年用来拴牛绳,恰巧被一头发飙的牛给弄断了。又过了几年,山上又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长得茂盛的缘故,季节里烟雨频繁,不巧被雷劈成了两半。

⑦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从山上带话来的是老太太的长孙子,老太太已经过世了多年,不幸的是,那个曾经在我们家寄宿的二儿子也因为一场大病被带走了。那个可怜的年轻人,好像一直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上面补了很多补丁,两手环抱着自己蜷缩成一团,冷得瑟瑟发抖。母亲就这样把他带到了我们生活里,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我们每年有衣服,他就有衣服。小时候我们三弟兄总是不理解,白吃白喝还不说,连衣服裤子都要买,这样下去,我们免不了横眉冷眼对他们,每次都被母亲训斥一顿才收场。母亲常给我们说起这些孩子的苦,并一再告诫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仅要勤劳,还要懂得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尤其是这些孩子中成绩优越者,母亲让我们不仅要向他们虚心学习,还要懂得尊重、敬佩这种人,这样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向你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这就是母亲一直教导给我们兄弟的。

⑧晚些时候,我给老家的父亲去了电话,说树我们不要了,让他们家自己把树卖了,钱我们一分也不要。我想,母亲在世也会这么做的。当初母亲的目的也不是要得到那几棵树。

⑨一棵树几经风雨才活了下来,就像我们人一样,要经过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才能成人?女儿还小,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给她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叫三棵树的承诺。说有这么一家人,为了报答一个人的一点小恩,三辈人守着、看护着,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棵有幸长成了参天大树,兑现了他们当初的承诺。

(选自2016年5月4日《人民日报》)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仿与创造是艺术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先说传达的方法。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仅是欣赏。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旁人领略。
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其中园亭、花木、湖山、风月,件件都了然于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画出来。因为我不能动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样任意活动。我如果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功夫才学得来,起初都要经过模仿。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很可以值得我们注意: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运动有关。韩昌黎也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诵。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关于传达的技巧大要如此,现在再讲关于媒介的知识。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比如颜色、线形是图画的媒介,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模仿”和“创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B.创造和欣赏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有意境;但是创造比欣赏要更进一步,要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自己领会。
C.艺术的创造是手能从心,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刻在石上。
D.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大可借鉴模仿,不必一一再去发明。
【小题2】下列有关“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要处理好“似”与“不似”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问题。
B.艺术须从模仿入手,但终归于创造;创造不能无模仿,但只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C.这里的“似”侧重讲形式上的模仿;这里的“不似”则侧重讲内容上的创造。
D.从模仿人手是创造的开始和基础,但又不能止于模仿,只有不断创造,才能写出好诗。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想象到了一个很美的夜景却画不出来,这说明没有掌握画画传达的方法,也就是没有掌握画画所需的筋肉技巧。
B.姚姬传在写给陈硕士的信中,强调了朗诵的重要性,否定了默读的意义,认为靠默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文的。
C.我们在学习某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时,应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D.艺术家是诗人和匠人的综合,匠人侧重模仿诗人强调性灵的妙悟,都不可缺少,但青年作家常常忽略匠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