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科学界最伟大的革命,往往由现实和预期之间最细微的差异所引发。16世纪,哥白尼提出地球并非宇宙中心,他的立论基础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不过是天体运动中一些深奥难懂的细枝末节。今天,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已经随着11年前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而拉开序幕。超新星亮度上的细微差异,曾让天文学家得出结论: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成分当中,有70%是完全未知的。也就是说,空间中充斥着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物质的成分——它们始终推动着宇宙膨胀,而不像其他物质那样阻碍膨胀。这种成分被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

10多年过去了,一些宇宙学家依然对暗能量的存在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开始重新思考那些最初令他们推导出暗能量的基本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正是早期科学革命的产物——哥白尼原理。这个原理认为,地球所处的位置既不是宇宙中心,也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如果我们抛弃这一基本原理,一套能够解释这些观测现象而又不需要借助暗能量的宇宙图景,就会令人惊讶地显现出来。

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这样一个观念:我们这颗行星不过是一粒宇宙微尘,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星系边缘附近,围绕着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旋转。在我们这个宇宙当中,类似的星系至少有数十亿,分布之广甚至超过我们的宇宙视界(我们能够观测到的最远边界)——这使我们相信,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没有任何独一无二之处。不过,有什么证据能够支持如此谦卑的宇宙观?我们又如何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处在一个特殊位置上呢?天文学家通常会跳过这些问题,假定我们的微不足道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或许真的处在宇宙中一个特殊的位置——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正是世界各地一些物理学家小组最近正在认真思考的观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假设自己在宇宙中无足轻重,恰恰给宇宙学家提供了强大的解释能力。根据哥白尼原理归纳而成的宇宙学原理声称:任何时刻,从空间中的任意一点朝任意方向看去,宇宙的模样都是一样的。这个假设让我们可以把自己在宇宙一隅看到的东西外推到整个宇宙。宇宙学家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宇宙学原理为基础,构建起了代表科学最高水准的宇宙学模型。结合现代科学对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理解,宇宙学原理暗示:空间正在膨胀,宇宙正在变冷,其中充斥着来自炽热宇宙开端的遗迹——所有这些预言都被天文观测一一证实。

比如说,天文学家发现,遥远星系发的光似乎比邻近星系发的光更红一些。这种被称为“红移”的现象就能够用空间膨胀来巧妙解释,因为光波也会随空间的膨胀而被相应地拉长。微波探测器还发现了宇宙极早期发出的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这种大爆炸原始火球的遗迹,像一层帷幕包裹在空间各个方向,平滑得几乎完美无瑕。公平地讲,能成功解释这些现象,我们自视谦卑的态度实在功不可没——假设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越不重要,我们就越能够“全面”地探讨宇宙。

【小题1】下列关于“暗能量”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有天文学家认为,暗能量是一种充斥在宇宙空间中的不同于其他任何物质的特殊成分。
B.在有些科学家看来,暗能量始终推动着宇宙空间的膨胀,而不像其他物质那样阻碍宇宙膨胀。
C.一些宇宙学家推导出暗能量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早期科学革命的产物——哥白尼原理。
D.让一些宇宙学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暗能量,目前已成为解释许多天文现象的重要依据。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哥白尼认为地球并非宇宙中心,这一观点太过深奥,所以被认为是天体运动中的细枝末节。
B.根据哥白尼原理归纳而成的宇宙学原理,帮助科学家们构建起了代表科学最高水准的宇宙学模型。
C.科学家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了宇宙空间正在膨胀、变冷以及大爆炸原始火球遗迹已经消失等预言。
D.科学家观测遥远星系发的光似乎比邻近星系发的光更红一些,主要是因为其光源有强弱之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其它数十亿类似于太阳系的星系中,存在和地球一样围绕恒星旋转的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
B.根据宇宙学原理,我们站在南极、北极或者赤道仰望天空,所看到的宇宙模样都是一样的。
C.经过世界各地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处在宇宙中一个特殊位置的观点必将被证实。
D.运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极其重要的观点,能很好地解释宇宙微波背景、太阳系迷你黑洞等现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1 04:1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月
红酒
风月是相思镇剧团里的台柱子,扮相俊美,嗓音稍稍带些鼻音儿,听起来反而格外有韵味。剧团有三四十人,旦角演员也不少,却只有风月是科班出身。省戏校毕业后分到团里,一来就挑大梁。
风月扮演过许多角色,《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断桥》中的白娘子,《龙风呈祥》里的孙尚香。最拿手的两出戏是《秦雪梅》和《铁弓缘》。
风月考入戏校时年龄还小,选什么行当自己做不了主。不过这也没关系,注定吃这碗饭了,只要不演媒婆,不演大花脸都成。风月心中暗想。
风月的授业老师姓萧,她深知选一个合适的青衣演员有多难。十几个俊丫头排成两行,萧老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挨个儿相看。风月站最后一排,萧老师在她面前驻足不前。这个小丫头柳叶眉,丹凤眼,不用勒头眉眼都向上挑,羞羞看人一眼,就低下头笑,不声不响,安静得像朵栀子花。萧老师问一句,风月柔柔回一句,嗓音像画眉子叫。萧老师拉着风月的手走到一边,说愿不愿学青衣?风月使劲点点头。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做演员最基本的艺术修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风月比别人学得都上心。风月一个“卧鱼”没做到位,萧老师手中的板子就敲过来了。风月“呀”一声,摸着被打痛的胳膊,眼泪成对儿成对儿地掉,宛如梨花带雨,楚楚动人。萧老师后悔自己下手重了。
玉不琢,不成器。梨园行自古以来有陋习,老艺人们爱说“打戏”,出师后即便是红遍天下,学戏时挨打总是难免。萧老师曾是当红的大青衣,也是这么过来的。萧老师取来一枚新鲜的生鸡蛋,细心地把蛋黄分出,仅留下蛋清,轻轻揽住风月,在她已经青紫的胳膊上涂抹,怜爱不已。我不怪萧老师,你是为我好呢……风月抽泣着,反过来却安慰萧老师。即便是哭,也能咬字分明,萧老师仔细端详着风月还挂着泪珠的小脸,心中一动。
萧老师说,一个好演员不能过于单一,梅兰芳梅大师正工青衣,可刀马戏、闺门旦都拿得起放得下。老师没有门户之见,你学学闺门旦吧,《秦雪梅》这样的悲情戏也适合你。风月答应了。
秦雪梅这个剧中人物的行当属于闺门旦。在《哭灵》一折中,有这么一句: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哭一声商公子我那短命的夫郎……秦雪梅拿着祭文,手抖得如同风中秋叶。可别小看这个抖手,那是个功夫,风月苦练多日,还是不得要领。风月急得直跺脚。萧老师逗她说,去集市上买条活鱼,把手放松,顺着劲儿,随鱼而动。细细揣摩,反复练习,功夫到了,自然就会。
风月却当真了。那时她是个学员,没钱买鱼。伊茗湖畔经常有人垂钓,风月就趁课余时间跑到这里,静静地蹲在人背后,看见人家钓上一尾活蹦乱跳的鱼,就忙不迭地帮着把鱼钩取下,有意在手中多拿一会儿找感觉。钓鱼人都喜欢这个文文静静不爱说话的小姑娘,鱼一咬钩,就冲风月使眼色打手势招呼她过来捡鱼。后来知道风月是戏校的学生,拿活鱼是为了练习基本功,越发喜欢她了。有个老伯还送她一只红色小水桶,钓了鱼专门送到风月的住处。
手势语言在戏剧中被称为演员的第二张脸,风月一次次抓鱼,一遍遍地找感觉,终于掌握了其中的奥妙。萧老师发现,这丫头双手动起来,表现力极强,尤其听说她真的练抓鱼,惊讶极了。
上了妆的风月一袭白衣,宛如天人。手拿祭文,跪拜在商公子灵前,一声“商──郎──”,凄艳哀绝,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尤其是唱到,“商郎夫你莫怨恨莫把我想,咱生不能同衾死也结鸾凰”时,风月藏在水袖里的双手上下抖动,犹如白蝶飞舞,银花翻卷,凄美空灵,令人眼花缭乱。
一下台,萧老师就把风月抱住了,说丫头,你抓了多少条活鱼呀。
在团里挑大梁的风月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和花脸海椒结合了,事业上顺风顺水,家庭美满幸福,风月依然是剧团的台柱子,青衣,闺门旦甚至刀马旦都拿得起放得下,可谓文武全才,色艺双绝。
真正让风月名声大震的是《铁弓缘》这出戏,花旦、青衣、小生、武生四个行当全在一出戏里集于一人之身,唱念做打缺一不可。风月把青春貌美武艺高超的太原守备之女陈秀英演活了。
就在《铁弓缘》这出戏赴京演出的前夕,风月突然病了。这一倒下,就是小半年。
病愈后的风月基本没有变化,就是手抖动得厉害,连一小杯水也端不牢。风月郁闷地问海椒,我还能不能上台了?海椒说能,《铁弓缘》咱不能演,还演不了《秦雪梅》?风月含着眼泪笑了
萧老师闻讯,心疼坏了,心急火燎专程赶来探望风月。
师徒俩深情地望着对方,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半晌,风月好像想起了什么,就把一双手举到萧老师面前,眨了一下眼,说,萧老师,要是现在练习抖手,我就不用去抓活鱼了吧? 
青衣风月话说得很轻松,那神态,像个俏皮的小花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月成为剧团里的台柱子是因为它不仅扮相漂亮,嗓音有韵味,而且是剧团里唯一的科班出身。
B.萧老师在挑演员的时候,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挨个看,最后在风月的面前驻足不前,萧老师的表现从侧面表现出风月的漂亮。
C.萧老师是个对学生既严格又怜爱的好老师,梨园行当里学戏挨打是常有的事,萧老师因风月动作不到位打了风月后常常自责不已,给风月涂抹蛋清以减轻风月的疼痛。
D.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法,插入了风月考戏校的经过,既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风月漂亮文净,又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小题2】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风月的性格特点。
【小题3】鉴赏文中画线的语句。
(1)风月藏在水秀里的双手上下抖动,犹如白蝶飞舞,银花翻卷。凄美空灵,令人眼花缭乱。
(2)风月含着眼泪笑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网络改变人性?

①二十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向人类敞开一扇小窗时,我们还无法想象这个新生的“网络空间”将会向世界展示何种风景或提供何种可能,我们也很难预料到,这项“新技术”〔 〕改变了世界,〔 〕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可谓雷霆万钧,它造成的后果和状态可谓不可逆转,它衍生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不可战胜。如今,当网络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拓展我们的社会关系并成为我们“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有力支撑,我们〔 〕猛然发现,这项“新技术”所创造的“第二空间”竟然如此浩瀚、精密、复杂和充满灵性。

②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与网络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个人身份”也在与这项“新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当我们因大大小小的疑难杂症烦恼时,我们可以去相关网站,向在线医生咨询,或者干脆在网上搜寻偏方,自己当一回“江湖郎中”;应有尽有的网上商城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电子邮箱进行互动;任何一个爱学习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聆听各类学科一流教师和教授的课程。人与人的距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近在咫尺,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紧密亲近。

③网络的确是方便人们交流的好工具。在网络世界,人与人的互动可以没有边界和止境。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通过QQ、微信、“脸谱”等网络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推特”、微博和博客分享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网络让人与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每天都与朋友们保持“在线交流”的网民会说,若是网络失灵,他们必定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继续生存。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民族、国籍及教育背景有何不同,“不由自主地迷恋网络”是多数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网络世界为人们的内心需求搭建了“温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可以把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

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网络对人类社交生活的消极影响也相当严重。一些社会学家抱怨说,网络正在让人们变得孤独、自负、愚蠢。网络世界制造了大量强迫症、注意力紊乱症患者,甚至也有人逐渐沉迷网络世界,直至精神完全失控。当网民认定,网络空间可以满足其全部需求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究竟会被拉远还是会被拉近?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的降低,人们相互间的情感必然变得疏离,社会关系也必定随之降温。虚拟世界的五光十色会让网民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过度泛滥的网络游戏必定会损坏现实世界里的温情。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她的新书《一起孤单》中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⑤说起互联网的未来,悲观主义者的言论总是令人震惊和忧心。他们说,网络对人类的改变既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网络世界让人们遗忘了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而重要的东西若是能够忘掉,那是否可以说,它已经不重要了呢?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真正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人类即将面对的生活会是电子化的,那些我们眼下觉得“电子化生活”中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今后都会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成为人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智能化网络的建立,人类必须开始慢慢地学习和摸索,如何面对智能机器。网络化的智能机器肯定比人类更有智慧,更加聪明,也可能比其制造者更加感情丰富,更有创造力,更加美丽迷人。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互联网会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肯定,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一定会被完全地、彻底地拉近。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是 才B.不仅 而且 才
C.只要 就  则D.因为 所以 却
【小题2】概括第②段大意。
【小题3】第③段划线词“失灵”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中引用雪莉·特克尔教授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预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B.网络的确是人们交流的最好工具,它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提高。
C.在作者看来,互联网的未来总是令人震惊和担忧,因为无法确定网络是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一切皆有可能,积极和消极共存。
【小题6】本文的标题“网络改变人性?”是否可以去掉问号?请简要阐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

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

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嘠嘣嘎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收你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你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

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恁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息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我娘提前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

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

“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很快,嘠嘣嘠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

“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了呢。”村主任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哽咽着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⑤,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主任安慰道。“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小题1】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2】“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小题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
一九三二年夏,刚满二十岁的程千帆先生考上了金陵大学。他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由于化学系收费委有贵,而改报了中文系。程先生没能成为一位化学家,这也许是出于偶然。但他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却是出于必然。因为他自幼就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程千帆先生原籍湖南宁乡,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当时的程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他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在金陵大学的四年中,程先生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一九三六年,程先生自金大毕业,回母校金陵中学任教。一九四五年,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从此在珞珈山下生活了三十二个年头。一九五四年的《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的最早范例。一九五七年,这位秉性正直、刚肠疾恶的人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此,他的学术生涯中突出出现了长达十八年的断层,而他的这种学术方法也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即使在艰难的环境里,程先生也没有丧失对人生的信念,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白天劳动、挨斗,晚上读书,并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程先生在文革结束后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来到南京大学,就任中文系教授。这一年,他六十八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他早已满头白发。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光阴夺回来,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工作。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同学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一九七九年,程先生开始招收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他带出一批硕士生后,又于一九八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程先生对如何掌握博士生的水准心里没底,他找来一些港台地区的博士论文仔细阅读,决心要培养出水平更高的博士来。经过十多个寒暑,程先生了硕士九人,博士十人,数量也许不算多,但质量却是上乘的。
那么,程先生是如何在教学中取得这些成就的呢?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他必须热爱学生。程先生对弟子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他说:“要爱护下一代。耐心地、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友善的压力,同时对他们给以具体的帮助,乃是使青年人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程先生培养研究生取得成绩的最主要原因。程先生培养研究生还有一套完整、周密的计划,而且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程先生重新踏上大学讲坛的同时,他也抓紧时机重新开始学术研究。他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术上去了。即使是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他也总是带上几本书籍和一些稿纸,利用休息时间来读书、撰稿。就这样,他在短短的十来年间推出了二十多部著作。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相当宽广,除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之外,他还在文学史、史学、校雠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两宋文学史》(与吴新雷教授合作)、《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章灿博士合作)、《史通笺记》、《校雠广义》(与徐有富教授合作)等著作均是体大思精的杰构。
程先生对当代的文学极为留意,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很关心。程先生是感情丰富的人,他对当年的老师充满感激之情。他与前夫人沈祖棻伉俪情深,为整理其遗著而不遗余力。他与现在的夫人陶芸师母相敬如宾,人们常常看到他们在校园里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行走。他对朋友情深谊长,他年迈不能远出,常托人代他去看望某位朋友。
如今程先生已经是一位苍颜白发的龙钟老人了,他用心血铸成的十六卷本的著作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呕心沥血培养的弟子们也已在学界崭露头角,但他依然在从事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的工作,他依然在不停地思考、探索。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程千帆先生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有着偶然的因素。一方面是化学系收费很贵,另一方面是他自幼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B.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使程千帆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进而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
C.《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所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这种学术方法一九五七年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D.程先生在短短的十来年间推出 了二十多部著作,取得突出的成就。成绩的取得固然有才思敏捷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发愤著书的精神,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小题2】在教学工作中,程千帆先生有哪些具体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程千帆的文史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