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
一九三二年夏,刚满二十岁的程千帆先生考上了金陵大学。他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由于化学系收费委有贵,而改报了中文系。程先生没能成为一位化学家,这也许是出于偶然。但他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却是出于必然。因为他自幼就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程千帆先生原籍湖南宁乡,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当时的程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他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在金陵大学的四年中,程先生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一九三六年,程先生自金大毕业,回母校金陵中学任教。一九四五年,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从此在珞珈山下生活了三十二个年头。一九五四年的《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的最早范例。一九五七年,这位秉性正直、刚肠疾恶的人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此,他的学术生涯中突出出现了长达十八年的断层,而他的这种学术方法也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即使在艰难的环境里,程先生也没有丧失对人生的信念,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白天劳动、挨斗,晚上读书,并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程先生在文革结束后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来到南京大学,就任中文系教授。这一年,他六十八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他早已满头白发。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光阴夺回来,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工作。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同学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一九七九年,程先生开始招收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他带出一批硕士生后,又于一九八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程先生对如何掌握博士生的水准心里没底,他找来一些港台地区的博士论文仔细阅读,决心要培养出水平更高的博士来。经过十多个寒暑,程先生了硕士九人,博士十人,数量也许不算多,但质量却是上乘的。
那么,程先生是如何在教学中取得这些成就的呢?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他必须热爱学生。程先生对弟子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他说:“要爱护下一代。耐心地、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友善的压力,同时对他们给以具体的帮助,乃是使青年人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程先生培养研究生取得成绩的最主要原因。程先生培养研究生还有一套完整、周密的计划,而且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程先生重新踏上大学讲坛的同时,他也抓紧时机重新开始学术研究。他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术上去了。即使是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他也总是带上几本书籍和一些稿纸,利用休息时间来读书、撰稿。就这样,他在短短的十来年间推出了二十多部著作。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相当宽广,除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之外,他还在文学史、史学、校雠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两宋文学史》(与吴新雷教授合作)、《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章灿博士合作)、《史通笺记》、《校雠广义》(与徐有富教授合作)等著作均是体大思精的杰构。
程先生对当代的文学极为留意,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很关心。程先生是感情丰富的人,他对当年的老师充满感激之情。他与前夫人沈祖棻伉俪情深,为整理其遗著而不遗余力。他与现在的夫人陶芸师母相敬如宾,人们常常看到他们在校园里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行走。他对朋友情深谊长,他年迈不能远出,常托人代他去看望某位朋友。
如今程先生已经是一位苍颜白发的龙钟老人了,他用心血铸成的十六卷本的著作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呕心沥血培养的弟子们也已在学界崭露头角,但他依然在从事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的工作,他依然在不停地思考、探索。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程千帆先生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有着偶然的因素。一方面是化学系收费很贵,另一方面是他自幼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B.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使程千帆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进而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
C.《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所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这种学术方法一九五七年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D.程先生在短短的十来年间推出 了二十多部著作,取得突出的成就。成绩的取得固然有才思敏捷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发愤著书的精神,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小题2】在教学工作中,程千帆先生有哪些具体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程千帆的文史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08:4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释)
①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B.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在个人的生活中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现实的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C.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D.西洋文艺所具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常常被拒绝,人性由内心矛盾才能发掘出的深度,也常常被和谐的愿望所淹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让中国的传统诗词“火”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让更多国家的人来“咏”唱中国最美的经典诗词。

在第一季节目中,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融汇中法印蒙四国乐风,以中西方结合的方式诠释《登鹳雀楼》这首“登高望远”之作,成为了经典作品“国际化”最好的例证。这首仅有20个字的经典诗词传至遥远的欧洲,被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以中英德三国语言再次唱响。当《登鹳雀楼》的歌声在多瑙河畔响起,孩子们悠扬动听的歌声与果敢的演奏交响共鸣,带给众人别样的感动。

《登鹳雀楼》的英译之作出自97岁高龄的翻译巨匠许渊冲老先生。工整和谐的英文翻译,“更上一层楼”的开阔胸襟跃然眼前,让国内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许渊冲老先生本人也表示:“这样中青结合,中西合璧的方式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站在新时代回望经典,它们依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期待第二季经典咏流传》能有更多可唤起思考的经典传播,让中国诗词从“流行”真正走向“流传”。

摘编自《再造流行与经典﹤经典咏流传﹥重磅回归》,中国经济网2019年1月29日

材料二: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紧跟新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在融媒体传播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首先,根据“台网融合,先网后台”原则,节目将在播出前推出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包括微博话题互动、线上活动发起、原创作品征集、短视频投放等,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这一季打造出“读诗成曲”和融媒体互动的节目模式。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选择朗读自己喜爱的诗词,还可以听到用自己声音唱出的诗词唱段。“读诗成曲”是将诗词传唱与AI技术深度结合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和创新性意义的挑战。总导演田梅表示:“为了让大众有更好的体验,‘读诗成曲’在线互动系统一直在测试、完善,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它迈出了AI语音在文娱跨界应用上的第一步。”

另外,节目还将采用仿真AI的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撒贝宁形象,邀请线下观众完成“读诗成曲”的实时互动,并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作用。节目打通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

(摘编自《﹤经典咏流传﹥引领潮流的融媒体文化传播》,光明网2019年1月28日)

材料三:

和引进模式节目的遇冷、疲软相比,原创文化节目的全面发力是近年来电视综艺领域的最大亮点。去年和今年年初,以《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的热点节目,不论是《朗读者》的“访谈+朗读”模式、《国家宝藏》的“记录式综艺”新形态、还是《经典咏流传》对诗传播模式的新开拓,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节目的创作者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拓展选题思路,开辟出了众多新的主题领域,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面向。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等方面,原创文化节目也从单向度、说教式的知识教育普及,到各种知识问答竞赛,再到以故事讲述、情怀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参与互动模式,实现了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

摘编自文卫华《综艺节目:原创类文化节目集体发力》,《光明日报》2018年4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鹳雀楼》被外国乐队和外国合唱团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成功演绎,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B.《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的“读诗成曲”,首次将诗词传唱与AI技术深度结合,以求带给观众好的体验。
C.融媒体互动的表现是采用AI技术合成虚拟主持人,与线下观众实时互动并且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
D.《朗读者》与《经典咏流传》都并非引进模式的节目,它们创新了文化节目的模式与电视叙述语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中国传统诗词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在世界流行开来。
B.许渊冲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文化,他翻译的《登鹳雀楼》既有诗歌的形式美又传其神。
C.《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第二季的创作者,都深耕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节目的传播方式。
D.第二季《经典咏流传》有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能让中国诗词从“流行”走向“流传”。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中国经济网”“光明网”和《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终生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什么?这就是封建社会一个政治斗争具体的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其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封建时代实现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民主成分。

李白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以李白当时的大名,他的交游之广,以及唐玄宗对于他的礼遇,若肯对统治阶级稍事迁就,何愁没有高官厚禄,然而李白却终生是一个布衣,这就使得李白在这一斗争中,成为突出典型的人物。

唐代的政治活动中有一类人就是布衣,他们既非豪贵,又不甘于卑躬屈节地慢慢地熬,因为那样地熬上去就仿佛是进了统治阶级的训练班,等到熬出头,也已失去了布衣的锐气。所以布衣是成则卿相,败则草野的;比起那慢慢熬上去的科举分子要更有新鲜的布衣感,更为鲜明地说出自己的政治态度,这就是政治家的身份。他们在政治活动中,当然也不能不从事交游,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如李白所夸耀的“不屈己,不干人”,是指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这就是布衣的骄傲。李白又说他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一命”是周代最低一级的官(“命”指官阶,周代官阶自一命至九命),他都不想沾染,他要用“四海称屈”的與论,来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让他参与政治。李白屡以“巢”“由”自比,正因为“巢”“由”乃是布衣,而光却要把天下让给他们。李白当然不会要求唐玄宗把天下拱手让给他,那太不现实了,然而他却毫不掩饰地要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要参与一些真正有关人民的国家决策。而事实上李白虽然不能像“巢”“由”那么神气,唐玄宗却到底把他邀请到了长安。可是统治阶级并不是那么大方的,只要求李白作点饰品,替统治阶级捧场,李白不满意这个邀请。这就是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李白的“名扬宇宙”“四海称屈”,以至于使唐玄宗见到他的时候要“降辇步迎”,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的胜利。而李白终于“一命不沾”,又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这就都统一为李白的布衣感。

唐代社会在高度的经济发展中,市民阶层也开始萌芽,并且十分活跃,李白既以布衣自许,又刚巧是出身于市民家庭,因此就具有布衣阶级意识中最鲜明的活力,他清楚地意识到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是绝非长远的,因为那矛盾几乎是不能解决的。他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他作为布衣,既不能代替统治阶级,又看出来不能长久与之合作,这也就反映为李白诗中“人生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消极成分原是封建时代的黑暗面在李白诗中的投影,而对于李白来说,在表面上消极的背后,却正是那布衣与统治阶级的对抗性,它因此也就终于表现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有力的名句。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既提到从政,又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这能够表明他不贪恋仕途。
B.与慢慢熬上高位的科举分子相比,布衣成为卿相后败走草野都觉得新鲜。
C.李白不满意唐玄宗的邀请,是因为他不愿意只作点饰品,替统治者捧场。
D.李白说子胥、屈原的情形,表明他思想意识里对阶级矛盾有清楚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论证的结构,论证了李白作为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B.文章主要论证李白是布衣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典型代表,他诗中的消极是与统治阶级的对抗。
C.文章论述李白在与统治阶级斗争中成为布衣从政的一个典型人物时,运用了假设论证。
D.文中多次引用李白的文辞诗句,都是为了表明他傲视统治者,有布衣的骄傲与锐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一些政治地位,是在积极追求民主进步。
B.李白请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是因为觉得自己气节超过“巢”“由”。
C.李白最后连最低一级官职都没做到,表现出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
D.作者认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对之前“人生行乐”思想的彻底否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睹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数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终风且霾”和《九歌》中“霾两轮兮絷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所有的城市居民长期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在今天,人们面对雾霾还是无能为力,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吹散雾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它的意义变化不大,而近年来,“霾”成为人们恐惧的对象。这种对比论证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现代工业的副作用。
B.在长江流域没有霾的现象,原因是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引用了屈原的诗句为证。
C.为了证明“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的观点,作者引用了唐代陆龟蒙、杜甫的诗作为证据。
D.文章对霾的现象,从古到今加以探究,从形、声、色等方面加以描摹,从而论述了古今霾的联系与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  )
A.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就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