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 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 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 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 的美的感受。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在园林建筑中还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时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的建筑不仅是为了居人,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B.在园林建筑艺术中,“望”最重要。因此开辟窗子,就只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C.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窗外就是一幅画,窗子无限地增加了画的境界。
D.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可望”的特点体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这和古希腊人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的做法是不同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用来布置、组织、创造空间的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是“借景”。
B.《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是“分景”。
C.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这是“镜借”。
D.“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描述的是“隔景”的手法创造的空间。
【小题3】概括中国园林建筑处理空间艺术的方法并做简要评价。
方法: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11:1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①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金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小题1】请简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2】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3】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
【小题4】阅读全文,试简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星火山

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的证据表明,地球并非是太阳系内唯一地质活动频繁的行星,金星上也存在潜在的活火山。金星表面岩浆流发出的红外辐射显示,这些火山相对“年轻”,现在仍可能发生火山喷发现象。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论文的联合作者、德国航空航天中心行星研究所的约恩·赫尔伯特表示,凝固的岩浆流从表面辐射热量,并未受到多少风化。因此研究团队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火山的年龄不足250万年,而且大多数熔岩流存在的时间可能还不到25万年。从地质学角度来说,其就如同刚刚诞生。

这一发现能解释为什么金星上的小行星撞击比预期要少。由于岩浆流能填充并掩藏陨坑,科学家由此推测,火山活动是金星上陨坑较少的主要原因。不过,科学家并不确定,到底是一次大规模爆发的火山岩浆流将整个金星表面填平,还是持续不断的火山喷发慢慢地将陨坑填平的。新近岩浆流的存在预示着后一种情况更有可能,同时也表明金星火山的活动仍然存在。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苏珊娜·斯姆雷卡尔带领的科研小组也参与了此项科研工作,其对金星地表的热辐射进行了研究。科研人员通过“金星快车”上的可见光和红外成像光谱仪(VIRTIS)获取了金星表面的热辐射图像。图像显示,年代久远的金星表面已被风蚀磨平,而“年龄”较小的金星表面则较为粗糙且热辐射更强。

借助美国宇航局麦哲伦探测器收集的金星地形和重力数据,科学家最终确定了金星上3个潜在的火山活跃区域,它们的热辐射均超过周边区域。斯姆雷卡尔认为,这表明上述区域受到的侵蚀程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熔岩新近流过所致。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虽然地球和金星在大小和结构上非常相似,但它们的演变史却不甚相同。金星表面温度有近500摄氏度,生命难以生存,而地球却生机盎然。通过对这两个行星对比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地球自身的演变过程,揭示地球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

【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断言金星上存在潜在的活火山的依据 ( )
A.金星表面岩浆流发出的红外热辐射B.金星上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
C.金星上不同区域的重力分布D.金星上火山活跃的区域分布
【小题2】科学家断言金星火山潜在存在的地方是 ( )
A.金星表面存在岩浆流的地方B.金星表面存在凝固岩浆流的地方
C.金星表面存在重力的地方D.金星表面较为粗糙且热辐射强的地方
【小题3】下列说法能解释金星上被小行星撞击而产生的陨坑比预期要少的一项是 ( )
A.金星特殊的运行轨道避免了金星被小行星撞击
B.金星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
C.金星上不存在生命
D.金星上的火山岩浆流填充并掩藏了产生的部分陨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
叶剑秀
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 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 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个。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张骡子当了多年村主任,名声不好。那年冬夜,张骡子去欺负王寡妇,翻院墙的时候,被起来解手的毕一刀无意撞见,后来被村民堵在王寡妇家里。张骡子认定是毕一刀坏的事,仰仗权势,没少欺侮他。前几年张骡子去了省城,他儿子在那里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村里传言,张骡子患了绝症,在奈何桥边上喘气,早晚要回到老家的祖坟里。
毕一刀很纠结。张骡子被拉回来,他儿子来请,去还是不去?去了咽不下心里那口气,不去显得没度量。
传言成真,张骡子被拉回村子。张骡子的儿子来了,见面扑通跪在地上,就把毕一刀的心跪软了。
毕一刀在去的路上,心里盘算着怎样报复张骡子。以前无论怎么威风,现在落到我的刀下,就要听从我摆弄。不给他胡子刮净,让他不那么周正地去阴间。似乎这样便宜他了,为王寡妇的事,张骡子快把自己的耳朵揪掉,还狠狠地扇过他几个耳光。我要割掉他的耳朵。不行,太扎人眼,只割开一点吧,毕一刀暗自摇摇头,这样不合情理和规矩。在他脸上划开一条长口子,让他面目开花,在奈何桥这边游荡,算是最好的惩戒吧。
毕一刀揭开张骡子脸上的遮魂布,看到一张僵硬阴晦的脸,气压丹田,怒催胆生,他蘸一把热水,拍几下死灰冰凉的脸,只见他手起刀落,一刀一刀地刮下去。 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看到身旁案板上的冬瓜,他把手中的剃刀用力锛在冬瓜上,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毕一刀从张骡子家出来,脸上挂着极大的满足和自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舀”“摁”“洗”等动词和“噗唧噗唧”等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毕石头给人剃头刮脸的过 程,同时引出下文对毕一刀的叙述。
B.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传统手工艺凋敝的隐忧,对匠人精神的颂扬,也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
C.文中插入对毕一刀弟弟、妹妹相关情况的介绍,不仅有交代相关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与主人公不愿离开乡村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毕一刀的形象。
D.小说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在去张骡子家的路上,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逼真细腻地展现了毕一刀欲报复张骡子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小题2】毕一刀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大学生最为满意的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重视以及政策效力的显现。
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十个方面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
材料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变化迅猛、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多心理问题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等不良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陈琳娜《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表显示,本科生对国家的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实施最为满意,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最不满意。
B.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本科生满意的是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等,高职生则满意重视育人等。
C.图表显示,本科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里,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方面较多。
D.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态度积极,乐于奉献,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另外,国家政策对提升满意度的效力也十分明显。
B.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
C.在社会、学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如此,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
D.当代社会变化极快,竞争激烈,给正在向成人转变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
E.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小题3】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这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人又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活动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本单元。群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政党和国家。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个体主体一般处于个别或部分的地位,而群体主体则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言,越是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其道德要求就越高。就群体主体而言,它是由若干个体主体所组成的,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求也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的这种决定作用,社会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社会领导地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示范效应。
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征。伦理政治化就是通过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与政治联系起来,扩大和加强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运行;政治伦理化则是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早在《尚书》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即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孔子也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孙中山先生就明确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道德对国家政治的重要作用,要靠人去实践,政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因此,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这是由政治生活公共性的本质决定的。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官员,其政治美德建构与实施无疑是与法治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建华《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使官德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道德。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官员。
B.现实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实践的个体,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C.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体主体来看,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民相应更高。
D.由于官员的决定作用,官德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因为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B.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再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政治伦理化。
C.官德实是一种政治道德,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也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巨大影响。
D.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孔子、董仲舒、孙中山都认识到了道德对国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德治、政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那么可以说,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
B.家庭、班级、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主体,这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迥异于个体主体。
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D.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采用例证法,论证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