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陈从周
①豫园与内园皆在上海旧城区城隍庙的前后,为上海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园林。上海市文化局与文物管理委员会十分重视这个名园,除加以管理外,并逐步进行了修整,给人口密度最多的地区以很好的绿化环境,作为广大人民游憩的地方,充分发挥了该园的作用。年来我参与是项工作,遂将所见,介绍于后:
②一、豫园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间尚书潘恩所筑,取“豫悦老亲”的意思,名为豫园。从明朱厚熜(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到朱翊钧(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花了十八年工夫,占地七十余亩,为当时江南有数的名园(潘宅在园东安仁街梧桐路一带,规模甲上海,其宅内五老峰之一,今在延安中路旧严宅内)。十七世纪中叶,潘氏后裔衰落,园林渐形荒废。清弘历(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该地人士集资购得是园一部分,重行整理。当时该园前面已在清玄烨(圣祖)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筑有“内园”,二园在位置上所在不同,就以东西园相呼,豫园在西,遂名西园了。清道光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地方官曾通令由各同业公所分管,作为议事之所,计二十一个行业各处一区,自行修葺。曼宁(宣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是,英兵侵入上海,盘踞城隍庙五日,园林遭受破坏。其后奕詝(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更大的破坏。清末园西一带又辟为市肆,园之本身益形缩小,如今附近几条马路如凝晖路、船舫路、九狮亭等,皆因旧时凝晖阁、船舫厅、九狮亭而得名的。
③豫园今虽已被分隔,然所存整体,尚能追湖其大部分,上海市的新规划,将来是要将它合并起来的。今日所见豫园是当年东北隔的一部分,其布局以大假山为主,其下凿池构亭,桥分高下。隔水建源,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因此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犹是明代造园的一些好方法。
④萃秀堂是大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山的东麓,系面山而筑。山积土累黄石而成。出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为江南现存最大黄石山。山路泉流纡曲,有引人入胜之感。自萃秀堂绕花廊,入山路,有明祝枝山所书“溪山清赏”的石刻,可见其地境界之美。达巅有平台,坐此四望,全园景物坐拥而得。其旁有小亭,旧时浦江片帆呈现槛前,故名望江亭。山麓临池又建一亭,倒影可鉴。隔池为仰山堂,系二层楼阁,外观形制颇多变化,横卧波面,倒影清晰。水自此分流,西北入山间,谷有瀑注池中。向东过水榭绕万花楼下,虽狭长清流,然其上隔以花墙,水复自月门中穿过,望去觉深远不知其终。两旁古树秀石,阴翳蔽日,意境幽极。银杏及广玉兰扶蔬接叶,银杏大可合抱,似为明代旧物。大假山以雄伟见长,水池以开朗取胜,而此小流又以深静颉颃前二者了。在设计时尤为可取的,是利用清流与复廊二者的联系,而以水榭作为过渡,砖框漏窗的分隔与透视,顿使空间扩大,层次加多,不因地小而无可安排。
⑤小溪东向至点春堂前又渐广(原在点春堂前西南角建有洋楼,1958年拆除,重行布置)。“凤舞鸾鸣”为三面临水之阁,与堂相对。其前则为和煦堂,东面依墙,奇峰突兀,池水潆洄,有泉瀑如注。山巅为快阁,据此东部尽头西眺,大假山又移至槛前了。山下绕以花墙,墙内筑静宜轩。坐轩中,漏窗之外的景物隐约可见,而自外内望又似隔院楼台,莫穷其尽。点春堂弯沿曲廊,可导至情话室,其旁为井亭与学圃。学圃亦踞山而筑,山下有洞可通。点春堂,在清奕詝(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人民起义时,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解放上海县城达十七个月,即于此设立指挥所,因此也是人民革命的重要遗迹。
⑥二、内园原称东园,建于清玄烨(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二亩,而亭台花木,池沼水石,颇为修整,在江南小型园林中,还是保存较好的。晴雪堂为该园主要建筑物,面对假山,山后及左右环以层楼,为此园之主要特色,有延清楼、观涛楼等。耸翠亭出小山之上,其下绕以龙墙与疏筠奇石。出校门为九狮池,一泓澄碧,倒影亭台,坐池边游廊,望修竹游鱼,环境幽绝。此池面积至小,但水自龙墙下洞曲流出,仍无局促之感。从池旁曲廊折回晴雪堂。观涛楼原可眺黄浦江烟波,因此而定名,今则为市肆诸屋所蔽,故仅存其名了。
⑦清代造园,难免在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布局似欠开朗。内园显然受此影响,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然此园如九狮亭附近一部分,尚曲折有致,晴雪堂前空间较广,不失为好的设计。
⑧总之,二园在布局上有所差异,但局部地方如假山的堆砌,建筑物的零乱无计划,以及庸俗的增修,都是清末叶各行业擅自修理所造成的后果。今后在修复工作中,还是要留心旧日规模,去芜存菁,复原旧观才是。
⑨其他如大荷池、九曲桥、得月楼、环龙桥、玉玲珑湖石、九狮亭遗址等,均属豫园所有,今皆在市肆之中,故不述及。(作者按:在1958年的兴修中,玉玲珑湖石及九狮亭、得月楼等皆复原,并在中部开凿了大池。)
【小题1】根据上下文,第⑦段中“内园显然受此影响,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的“轩轾”的意思是
【小题2】下列表述或推断,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豫园”和“内园”的称呼源自此二者地理位置的不同。
B.豫园现存的整体布局,仍能充分体现明代造园循地形而安排的特点。
C.清代因为园西一代辟为市肆,故在小范围里贪多,令内园显得局促。
D.豫园的主人是明嘉靖尚书潘恩,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私人园林。
【小题3】仔细阅读全文,请简要比较明清两代在造园上的差异。
【小题4】根据你的判断,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什么?
【小题5】陈从周先生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是古代建筑园林专家,请结合本文,赏析他的清丽的文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4 11:2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E.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小题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蘑菇石

方欣来

直到山腰上的蘑菇石进入我的视野,才看出一座山的味道。

这山叫梵净山。从字面上解:梵者,妙也;净者,不着一丝尘埃。不知这场域是不是南海观音参禅修炼的地方。但隐隐觉得,但凡得道的菩萨,往往会把一座大山乃至几个山脉作为他傲功课的场所,远比文人结庐的草堂大了去。

而我一眼看了上了蘑菇石,尽管只是山中的一个微点。说是蘑菇,其实是由两块石头垒成的。远看,像长在悬崖上的黑蘑菇,走近了,才看清上边的大而厚实,挂在半空,像悬浮着的物体。下面的呈长方柱状,脚大、腰细,有着女人的姿态。两者相叠,更像一个顶着帽子的人在走动。想必,它是一路穿过山谷,蹚过溪涧,沿着一个个石级走来的吧。然后身子一矮,向大山作顶礼膜拜,这个样子,虔诚得化入了心魂。想象中,它一定把许多云雾和风抛在身后。

风,是树木和石头的敌人。越往高处走,树木一棵棵矮下去,到最后仅剩下一些矮小的灌木、野藤和为数不多的芭茅。不需多想,这场风与植被的搏斗中,树注定是失败的一方。老早,古人便察觉了其中的秘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而,平日里我也学会了世俗的一面——出门观天色,进门看颜色。料想,变幻莫测的天色和人的一张脸上肯定暗藏着不可知的风,风向、风势、风的劲道,全得用心把握。于是,很多不同的场合,我努力克制自己,尽量把声音压得很低,与不同身份的人保持一团和气,大概,这就叫作俗世中的芸芸众生吧。沿着时间的路径往上走,风愈大,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在飞舞,不厌其烦打磨着石头,使得这蘑菇石更显苍老,连苔藓也躲进石块的缝里,失去发展的信心。这是个典型的当风口,一个唿哨,便将豁口里的风、云层之下的风、树梢上的风、阳光照亮的风,还有瀑布倾泻而下的风,一齐唤过来,在这里交集、整合,形成一支风的队伍。一下子,吹乱了我的头发、衣服以及平静的心绪。风,以大写意的方式在我身上涂抹,以至我的脸上、脖颈、耳朵和手脚全是风的纹路与色泽,似乎我也成了风的一部分。而身边的石头直愣愣地叫风雕刻成了一尊石像,或一个缩小了的梵净山。但我分明看见石头上凸显着一棱一棱的刻痕,犹如岁月的纹路,那么斩截,沉着得像一条条铁线小篆。恍惚中,给我们不少“沧海桑田”的感觉。

不言而喻,石头是一座山的心。它把自己拔得那么高,置身于巨大的险境中。下面是万丈深渊,稍不留神,会粉身碎骨。哪怕我侧着身子偷偷瞟上一眼,也吓得头皮发麻,倒抽一口冷气。朝上走呢,除了一条狭窄的连扶手都是铁链串成的石板小路,仍是绝壁。似乎,整个山头成了摄人心魂的惊叹号。阳光正好,一个接一个的人踩着石板在向上移,似有一股力量牵引着,仿佛“人往高处走”成了人世间的铁律。假若以时间为参照系,不难发现,向上移动的何止身体,还有人心。然而,立着的蘑菇石却在时间里纹丝不动,即便挪动一寸也没有,自始至终以安静的状态坚守着宁静的内心。那种静,不温不火、不激不厉,一如入定的高僧,好像在它眼里,尘里尘外的一切都看淡了。怪不得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与朱元思书》里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由此可见,这不是一种姿态,而是通达了悟,总以为,绝顶之处有着诱人的景致。这山望了那山高已不是一勺谚语,仿佛在说,人的一生就是无休止的瞭望和攀爬,否则,成了无心无肝的石头。小时候,我母亲见我每次做数学计算题出错时,便骂我是石头做的脑袋,呆死了。此刻,我站在石头旁四下一望,无论哪个方向,山依然是山,雾仍然是雾,树木还是树木,日头也在一天天东起西落。有别的是,时间在悄然流逝,生命在不断更选。

时间像个魔术师,总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给不少事物蒙上一层缥缈的面纱,让你生出许多好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解释“梵净山”的名字,借助“参禅修炼”等字眼,为后文蘑菇石的出现营造了一种不凡的神圣氛围。
B.文中第三段对蘑菇石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并在想象中将蘑菇石拟人化,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蘑菇石在梵净山上的形态。
C.“‘人往高处走’成了人世间的铁律”,写出了人在生活中不断向上攀登的状态,赞扬了人们永不服输、坚韧不拔的精神。
D.文章边叙边议,借写蘑菇石来阐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考,散发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小题2】第4段画线处引用古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文章开篇说“直到山腰上的蘑菇石进入我的视野,才看出一座山的味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味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摘自“唐诗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小题2】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须后天培养。
B.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2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是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