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如此规模,“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家对《经典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巴赫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太老太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过了80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巴赫才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某种内在品质戎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不是的,而是认力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统和清教运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经典和传统是不大一样的东西。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水远不看的那些书。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传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它存而不活所以当我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那它就是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是始终在场的
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
常热发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方式里的存在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经典増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同意。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我们今天讨论经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的。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弼,老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代表了古人心智的高度,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经典化。《论语》的经典化就是《论语》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
今天参加《经典与解释》这套书的座谈会,我也是被震惊到了。这套古典学的丛书承载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又比如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还有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等。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小枫老师和甘阳老师对古典学的倡导,特别关注的是读书人的心智的乔成。我对这个¨乔”子有特别深的感触。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经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滋养。你阅读《论语》,阅读《老子》,阅读《孟子》《庄子》周易》这样一些经典,或者是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阅读这些伟大的经典,你的心智会慢慢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而且,对于读书人,心智的养成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它指向另外一个目的。我们看《论语》,全书第一个字就是“学”——当然你跟我强调是“子”我也认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智的喜悦不是其他任何快乐能代替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的学者都变成了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不再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乐,那是十分遗憾的。那样的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我不能说那样的学术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至少觉得,少了“养”这个字,少了读书人从容不迫的那样一种淡定,少了对事态了然于心的那样一种态度,少了那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些都没有了,那我们学问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是在“养”字当中成长,我觉得这是更可取的态度,而不是用今天的习惯去简单地解读他们。从《经典与解释》这套书,我看到了向伟大的心智致敬这样的努力,我觉得这种努力应该不断传承下去。田余庆先生去世以后,我去拜别田先生,回到家里就把田先生的书拿出来再读,真是非常慨,从书中我看到的是田先生心智的高度。我想,我们今天讨论古今之变,或者中西之变,各种各样所谓的断裂,而最大的断裂恐怕是心智高度的断裂。如果将来我们心智的高度能够得到提升的话,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些断裂还是有价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二赵汀阳主要侧重于谈论他眼中的经典,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中国经典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等。
B.材料二第二段在内容上交代了巴赫成名的经过,概括说明了《何为经典》这篇文章的观点: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C.材料三杨立华主要侧重于谈论对赵汀阳先生的观点的看法,对《经典与解释丛书的看法,如何解读经典。
D.材料三讲杨立华不同意赵汀阳的意见,认为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经典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
【小题2】下列内容是对《经典与解释》丛书主要特点的表述,请结合三则材料选出表述错误的两项
A.这套从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长,规模大,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和图书。
B.编者在丛书中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经典的滋养,认为没有经典的滋养,就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C.这套从书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
D.在讨论交流中,赵汀阳指出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虽然被我们尊敬,但和当下生活已没有太多联系。
【小题3】材料三强调¨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请结合文本谈谈具体的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4:00: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悉,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增长率达到2.7%,为移动支付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注)同比增长率一般是指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某个指标的同比增长率=(现年的某个指标的值-上年同期这个指标的值)/上年同期这个指标的值。

(注)表格中“2017E”、“2018E”等中“E”表示预测。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超300%,达381.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预计 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150万亿元,达到171.5万亿元,增长率为68.0%。
(摘编自《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预测》,2017年12月26日中商情报网)
材料二:
1月2日,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沈阳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变: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沈阳人的新习惯。
支付宝全民账单显示,2017年沈阳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7%,远超82%的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移动支付的场景几乎涵盖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能不带钱包出门。
移动支付占比飙升的原因之一是支付宝收钱码的普及。在沈阳街头,有32万户小商家通过一张二维码来实现收款,不管是买烤冷面还是羊绒衫,都支持手机支付。
公共交通是城市出行最重要的方式,就在最近,沈阳客运集团通利公司222、258路车队开始安装新式车载刷卡机,即将支持支付宝扫码乘车。不少沈阳人感叹“出门带钱包的最后一个理由也没了”。
出门不用带钱包正在成为国人的生活常态,移动支付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不带钱包的便利,还能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以及因其积累的信用,能让社会资源更高效的运转。比如信用免押金,2017年,通过芝麻信用享受过免押金服务的沈阳人比去年多了131%,共免押金近2亿。减免的押金,用户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减少碳排是移动支付引发的又一连锁反应。通过在线缴纳水电煤、公共交通出行等低碳行为,沈阳有254万蚂蚁森林的用户,他们累计减排1.5万吨,省内排名第一。这相当于省电2482万度,累计为地球种下超过8万棵真树。
(摘编自《出门不带钱包成沈阳人新习惯》,2018年1月3日《沈阳日报》)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不过,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缺少专业设备支持,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隐患。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病毒,将消费者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等隐私信息窃取,甚至可能通过直接截获短信验证码来盗刷手机用户银行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码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近年来受到了商户、消费者、银行及支付机构的青睐,在服务普通消费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竞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淼说。
(摘编自《规范“条码支付”让付款更安全》,2018年1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6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逐年递增,其中2012年的增长量最大。
B.2012—2016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同比增长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C.随着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扩大,可以预测同比增长率可能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D.智能手机普及与中国网民的增多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沈阳人的新习惯,这也使得移动支付的场景几乎涵盖了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B.通过一系列低碳行为,沈阳254万蚂蚁森林用户,累计减少碳排1.5万吨,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C.条码支付是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付款或收款,从而实现人和人之间资金转移的一种移动支付方式。
D.在技术层面上,二维码可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产生了安全漏洞和隐患。
【小题3】“移动支付”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D.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D.生活垃圾既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也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正确的。
E.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记忆

张海生

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肃杀而苍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擀面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滴滴答答滴着水。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将冰柱一根根捣下来,小手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晩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是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地挤,一边挤一边大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地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堤的土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的武器玩抓特务、提迷藏的游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一直玩得天昏地暗。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千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得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撤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将要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对一个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有改动)

【小题1】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进行赏析。
【小题2】作者以“冬天的记忆”为题有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制作路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首先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在写生时,强调以意取象,以心接物,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中国山水画强调“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种,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都能体现时代精神。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居于太行山中,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加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别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我们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出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精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是李可染在面对山水时,自然即时结合而形成的结果。

在新时代探讨中国画的时代精神,首先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在我看来,畅神对于山水画而言,既是方法论也是目的论。“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最终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大美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当代山水画家要融入自然,面对祖国的壮美河山,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网络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如何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真正体会山水的四时清音与时代气象,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自石峰《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中国艺术报》2018年8月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特点。
B.李可染说的“有限的东西”,是指画家情思在融入山水之后精心提炼出的“共识与共美”。
C.当代中国山水画要实现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就需要扎根传统,感悟传统。
D.随着时代、观念与审美的变化,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审美的时代导向也要随之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艺术要体现时代精神,并分析了荆浩与李可染创作的不同。
B.文章指出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并引用了宗炳《画山水序》进行论证。
C.文章指出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并从绘画资源、时代对画家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D.文章在论述真正理解并把握中国画的本体精神时,指出画家要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本体精神即“有意味”的笔墨,只能从自然的方面入手去探求。
B.中国山水画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写生时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
C.在作者看来,畅神仅是山水画的方法,强调画家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
D.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只要不离开传统,就能突破自己,发出时代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