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化文学的语言本体自觉
张志忠
①21世纪是影视剧极盛的时代,视觉艺术以其声光色影和感官直觉,从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数量。这表明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个人嗜好的选择性的拓展和多样化,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值得警惕的是文学作品日益影视化的负面影响。不少作家在写小说之初,就是以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为创作目标的,奔着有朝一日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目标而去,期冀获得经济上的高额回报,或者是将已经拍摄完成的影视剧本敷衍成小说,让那些影视剧的追捧者再做一番回味。其对文学造成的最大的伤害有二:一是只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营构,而严重忽略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只求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而忘却了对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二是只注重那些具有视觉和听觉特征、容易将其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的场景,而 ,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它蕴含着文学的真谛。影视剧以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见长,它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文学则把语言作为自己唯一的工具,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语言的新颖独特,准确传神,以个人的或者集体的文学创作,丰富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表达的能力。因而,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据专家统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共使用了两万个词,在古今作家中居于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托尔斯泰,他拥有___万个词汇。道理一目了然,作家的词汇量,就像建筑师的材料库,能够娴熟地选择和运用的词汇越多,越能够变化多姿和准确到位地表述出作家想要传达和抒发的精神世界,也反映出作家对纷纭万状的人性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能力。
③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不同,它可以打乱时空顺序,突破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限,而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足够的空间,读者也可以打乱文本顺序而反复地玩味作品。电影专家在讲述不同文本的差异时,爱引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位老渔民与名叫圣地亚哥的孩子的对话,老渔民口口声声说要拿他的鱼网,说到他做了一锅用鱼烧的米饭,然而孩子知道,“他们每天要扯一套这种谎话”。这种同时在真假两个层面上进行的现实的和心灵的活动,尤其是孩子心中暗暗展开的否定性,很难直接用影视语言表现出来。文学的强项在于,除了听觉和视觉等有形的感官,可以诉诸嗅觉、味觉,更可以直指人的心灵,它的大量的“潜台词”,远非影视文本所可比。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揭示,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
④同时,语言可以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不受画面和声音的制约。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开篇中所写,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种广阔性,超出了具象的边界,而容纳了大量的玄思妙想和激情涌荡,只有用文学的语言才可以捕捉和勾勒。
(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与第①段中“敷衍”一词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搪塞B.复制C.改编D.叙述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作品越来越粗疏简陋
②作家对人性和心灵的关注日渐空缺
③忽略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更具广阔性的精致描写
④文学的本体性因此越来越弱化
⑤作家的语言贫乏化
A.⑤②③①④B.③①⑤②④C.③④⑤②①D.⑤③②①④
【小题4】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作家创作小说之初,就把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为创作目标,把有利于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作为目标。
B.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这是电影电视剧的长处。
C.应重视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杜绝营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应自觉追求文学语言,杜绝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
D.影视作品具有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文学文本则可以打乱时空顺序,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生活场景,读者可以打乱它的顺序而反复玩味。
【小题6】运用本文的观点,谈谈《西洲曲》中的影视因素与文学因素。
西洲曲(节选)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适合影视画面(请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文学表意(请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9:1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听惯了“抬轿子式”的文艺评论,真实真诚的思想交锋之声,自然显得尤为珍贵。

如今,文艺创作繁荣,文坛和舞台均新作涌现。一些评论人反倒有些“招架不住”,相比于沉下心来写一篇文艺批评,他们更倾向于在各类研讨会间来回赶场。一本数十万字的小说尚未读完,虽能凭借“自身积累”和“长期观察”谈上一二,可其准确性与真诚度难免要打问号。“标签式评论”也屡见不鲜。一部新作甫一问世,评论人便急于贴上“当代红楼梦”“围城2.0”等标签。这样的标签自然夺人眼球,且不论作品水准能否与经典相媲美,时代的变化、作者的匠心,都被淹没在简单类比之中。

当然也不乏有“批评”的。可难免有人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好话”与“坏话”的比例,九句好话过后,奉上一句“挠痒痒”式的意见。拿某部舞台作品来说,问题的核心在于对文本内涵挖掘与人物表演塑造的关切少了,可是在那些“挠痒痒”的意见里,这里服装换一换,那里舞美色调亮一点等表面问题反倒频繁被提及。凡是建议,自有其道理,可其作为文艺批评的含金量无疑打了折扣。

长期被油腻的、应酬式的赞美包裹,创作者听不到真实有深度的文艺批评,自然对其日后发展无所助益。而缺乏掷地有声、言之有物的“声音”,无疑将文艺作品的价值拱手让位于市场营销语境的商品属性。一本新书出版后,在店家或书封等醒目位置永远绕不开成名作家、学者、商人甚至不相干网红的“联袂推荐”。精英对文学作品的推荐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被“畅销榜单”“知识付费产品”所替代。内容推介上,自媒体青睐“呕心沥血数十年”的励志故事,而展现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深入体察时代特质的内容却不常有。

【小题1】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概括“‘抬轿子式’的文艺评论”的特点。
【小题2】请简析“标签式评论”屡见不鲜的原因。
【小题3】结合材料,请分析文艺评论者如何才能有言之有物的“声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我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这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C.在古人看来,虚静态和炽情态,是书法创作一般包括的两种心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D.明代宋曹《书法约言》中的“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是一致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东汉的蔡邕,还是东晋的王羲之都认为在书法创作时先要做到静思,同属书法创作的虚静心态。
B.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因此,在写“悲”与“忧”的内容时,其书法风格相同。
C.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D.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因此,二者异曲同工: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这说明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书法能够改变患者情绪。
D.书法活动,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的,都是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多种因素再造想象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从审美到审善

①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②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③我们曾经有过对“伪善”的深恶痛绝,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否定了极左政治的弊端,在道德的名义下对人的个体存在价值不道德的践踏得到清算。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人民个性才能自由发展,个体历史主动性、创造性的高扬,加速了社会进步的进程,也给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成效是显著的。但是,经过一些年的累积,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带来的人性的贪婪和堕落也在滋长,我们的精神家园确实有些荒芜了,道德的善正在迷失。在新的历史阶梯上,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④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一些走红的作品大声说“不”!试以2009年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喝彩。《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维妙维肖的表演中,博得了一阵阵笑声。但这笑声    说是喜剧的 说是悲剧的。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愚乐”状态。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严重道德滑坡状况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⑤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用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盲人骑瞎马”的善的迷失,这有警示意义。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民生国计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被一点点吞噬,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⑥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道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的营养的基础上,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才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得以螺旋式上升。

摘自2011年9月《人民日报》

【小题1】第①段中的“边缘化”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的“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以载道”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在他们所倡导的“_______”运动中提出的核心思想。
【小题3】请在第④段的空格内填写适当的关联词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第⑤段中认为“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在第⑥段中举古代诗歌创作重心转变的例子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6】请结合学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对作品中“美”与“善”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诗体建设
董培伦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
何谓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朱光潜曾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你想让诗的形式美——格律化,那就将诗句整齐划一;你想追求音乐美,那就在节奏音韵上下点功夫;你想抒情一些,那就将诗句带上浪漫的色彩;你想哲理一些,那就将诗句打磨得令人思考;你想诗句含蓄一些,那就采用修辞手法暗示;你想诗句诙谐一点,那就不妨借风趣的语言使场景生动起来……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新诗自上世纪20年代脱离旧体诗的束缚,发展到今天,已近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一些经过大浪淘沙、岁月沉淀之后,依然能打动人心、与史同在的诗篇,都是继承了古典诗词中意境美的诗篇。像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舒婷的《致橡树》等。这些诗的意境令人过目难忘。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刚刚走向诗坛的所谓先锋,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反对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一律照搬西方诗歌模式,盲目追求诗歌的思想性、哲理性,惟独不要诗的意境美,把诗写成晦涩难懂,味同嚼蜡的理性诗。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语言的本真,把诗写成脱离意境美的非诗性口语叙说,成为令人厌恶的口水诗。理性诗和口水诗都是脱离意境美的伪诗,不可能向读者提供令人愉悦的,暂时脱离世俗烦恼的诗的意境。
诗歌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就意味着艰辛的创造。不管你是用触景生情还是寓情于景,都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精心打磨,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意境”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诗歌,只要描绘了客观的生活图景,只要抒发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就会想成耐人寻味的“意境”。
B.在形成“诗的意境”的要素之中,“景”与“情”缺一不可;“景”要真实,“情”要真挚,这二者便构成意境的核心。
C.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是氛围化、情节化和意象化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D.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便会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勿需打磨便可纷纷呈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认为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诗歌的形式便可能会舍本逐末,而追求诗的意境之美才是新诗诗体建设的根本任务。
B.在提出观点之后,文章又进一步分析了意境美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营造意境美需要遵循的条件,论证充分、严密。
C.文章正反对比,从正面论证了流传久远的诗篇都具有意境美的特点,从反面指出了脱离意境美的理性诗、口水诗都是伪诗的本质。
D.文章末段提出,要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必须加强语言的修炼;运用各种恰当的修辞方法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可以单纯客观地描写事物,必须包含一定的感情;思想感情也不可以直截了当地抒发,必须借特定事物来表现。
B.文章第二段引用的朱光潜的话的意思是,一首好诗创造的意境能把鲜活的情境展现在作者或读者的面前,使其惊喜,从而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
C.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是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了意境,诗的形象、音韵、形式才可以为诗添彩;没有意境,这些要素就空有其表。
D.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新诗,都创造了令人过目难忘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优美意境,成为新诗成功的典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是中华民裨的图腾。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和对初生生命的崇拜的历史3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家里装饰龙,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红山文化出土的“龙”揭开了中华文化崇拜龙的谈底。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其头部形象似一个猪首,身体则是一个“C”形,它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从脊椎动物的 胚胎演化来看,它们发育早期的胚胎全部呈现几乎完全相同的样子,并且身体都呈“C”形——龙形。显然,中华龙文化的实质是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殖崇拜。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如果让龙打头,唯有龙没有现实的比照。龙除了是所有动物的早期胚胎之外,还是不同动物的整合,它包含了蛇、马、羊等化身。在中华文化中有“左青龙、右白虎”说法广虎踞龙盘”的成语等,这里的龙,应该是一种“威龙”威武之龙。红山玉龙,则可称为“生龙”——生命之龙。生命之龙与威武之龙整合以后的龙,可称为“神龙”,这也是在中华文化中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的开始。神龙的形态则由具体的生命与动物的形态所蕴涵的多种理念整合升华而成,其内涵仍然是中华民族生殖文化的最尚表达。
关于龙文化的演化,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是,龙是由古代多种演化合一的结果:中国封建文明从鼎盛发生逆转、走向衰落的明代是龙文化的鼎盛期。随着清王朝的消逝皇室龙文化”也终 结为历史文化而在现代,中华龙文化则主要成为一种民俗的表达^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龙”节目则必不可少;青年男女结婚时,常常会有龙风图案作为婚礼的主要装饰,表达“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中华巨龙的金蛇之舞则是中华文明辉煌发达的象征,表达的是“福寿綿延”之意: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中华龙文化则又表达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深沉的认知情感―。
中国龙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横亘万古的伟大文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同中国的必要的文化交流途径之一便是需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由于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不宜简单修改历史的形象传承^但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华之龙,可以考虑出多个标准样本龙,以在不同场合使用。
摘编自《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演化、内涵和意义》)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专指皇帝的“真龙天子”整合了威武之龙和神龙,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殖崇拜。
B.玉猪龙和脊椎动物早期的胚胎形状极度吻合的实质体现了先民的生殖崇拜。
C.龙文化和中国封建文明是从明代由鼎盛走向衰败,清王朝的覆灭终止了龙文化。
D.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承中可修改龙的形象,多出样本龙,让龙文化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龙文化的起源、演化、走向世界三个方面,对中国龙文化作了深人阐释。
B.现代青年男女在结婚时装饰龙凤图案能够印证中华民族生殖崇拜这一观点。
C.红山玉龙被称为生命之龙.源于其身体呈现和脊椎动物早期胚胎一样的“C”形。
D.文章以中华传统节日表演“舞龙”这一节目为例,论证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龙文化的大背景下,上到皇帝的称谓下到百姓的装饰,都体现了龙文化的存在。
B.龙不仅在整体形态上与所有动物早期胚胎类似,在细节上也具备各种动物的形体特征。
C.龙文化内涵丰富广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都是经常运用的赞颂语。
D.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髓,传承中不能肓目地封闭文化,要注重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