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化文学的语言本体自觉
张志忠
①21世纪是影视剧极盛的时代,视觉艺术以其声光色影和感官直觉,从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数量。这表明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个人嗜好的选择性的拓展和多样化,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值得警惕的是文学作品日益影视化的负面影响。不少作家在写小说之初,就是以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为创作目标的,奔着有朝一日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目标而去,期冀获得经济上的高额回报,或者是将已经拍摄完成的影视剧本敷衍成小说,让那些影视剧的追捧者再做一番回味。其对文学造成的最大的伤害有二:一是只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营构,而严重忽略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只求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而忘却了对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二是只注重那些具有视觉和听觉特征、容易将其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的场景,而 ,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它蕴含着文学的真谛。影视剧以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见长,它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文学则把语言作为自己唯一的工具,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语言的新颖独特,准确传神,以个人的或者集体的文学创作,丰富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表达的能力。因而,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据专家统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共使用了两万个词,在古今作家中居于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托尔斯泰,他拥有___万个词汇。道理一目了然,作家的词汇量,就像建筑师的材料库,能够娴熟地选择和运用的词汇越多,越能够变化多姿和准确到位地表述出作家想要传达和抒发的精神世界,也反映出作家对纷纭万状的人性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能力。
③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不同,它可以打乱时空顺序,突破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限,而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足够的空间,读者也可以打乱文本顺序而反复地玩味作品。电影专家在讲述不同文本的差异时,爱引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位老渔民与名叫圣地亚哥的孩子的对话,老渔民口口声声说要拿他的鱼网,说到他做了一锅用鱼烧的米饭,然而孩子知道,“他们每天要扯一套这种谎话”。这种同时在真假两个层面上进行的现实的和心灵的活动,尤其是孩子心中暗暗展开的否定性,很难直接用影视语言表现出来。文学的强项在于,除了听觉和视觉等有形的感官,可以诉诸嗅觉、味觉,更可以直指人的心灵,它的大量的“潜台词”,远非影视文本所可比。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揭示,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
④同时,语言可以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不受画面和声音的制约。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开篇中所写,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种广阔性,超出了具象的边界,而容纳了大量的玄思妙想和激情涌荡,只有用文学的语言才可以捕捉和勾勒。
(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与第①段中“敷衍”一词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搪塞B.复制C.改编D.叙述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作品越来越粗疏简陋
②作家对人性和心灵的关注日渐空缺
③忽略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更具广阔性的精致描写
④文学的本体性因此越来越弱化
⑤作家的语言贫乏化
A.⑤②③①④B.③①⑤②④C.③④⑤②①D.⑤③②①④
【小题4】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作家创作小说之初,就把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为创作目标,把有利于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作为目标。
B.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这是电影电视剧的长处。
C.应重视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杜绝营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应自觉追求文学语言,杜绝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
D.影视作品具有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文学文本则可以打乱时空顺序,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生活场景,读者可以打乱它的顺序而反复玩味。
【小题6】运用本文的观点,谈谈《西洲曲》中的影视因素与文学因素。
西洲曲(节选)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适合影视画面(请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文学表意(请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9:1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迹上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赋能都对网络文艺下半场的发展提出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聚焦我国重型装备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代表作。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成为网络文艺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实践的紧迫任务,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正有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我们要警惕当前网络文艺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以及一些所谓的“冲奖文”对现实的机械排列。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被归入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作品看似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却也是自带网络写作惯有的金手指、操作系统、随身空间等升级技能,不免重复着凡人修仙、穿越重生的游戏套路。这样的想象无疑是一种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无法触及现实生活的坚硬和痛感,也就无从谈及把握时代生活脉搏,不能传达出作者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那么,网络文艺又将绘写怎样的新时代精神图谱呢?网络文艺要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因此,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学舞台呈现连接网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摘编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在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时,既要注重现实题材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数量基础上的质的提升。
B.近年来,网络文艺响应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现实题材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C.网络文艺要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D.在成功输出文化产品方面,中国网络文艺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经验不足和影响力不够的差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网络文艺近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当前网络文艺的使命,总领全文。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用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证明网络文艺创作只要关注现实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C.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描摹时代现实画卷的重要性,态度鲜明。
D.第五段对中国网络文学如何引领文化风向提出建议,包括加强原创品质提升和全面反映时代精神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解决了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网络文艺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就能够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B.网络文艺创作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将难以受到大众喜爱,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C.盛唐诗歌、晚明戏曲、“五四”新文学、当代网络文艺都绘写了时代精神图谱,可见任何时代的文艺都是那个时代精神图谱的体现。
D.凡人修仙、穿越重生之类的网络文艺,只是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无法触及现实生活,不能传递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醒醒吧,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学习幻觉
近年来,互联网的风口刮向知识付费产业。一时间,各大宣称知识付费的平台纷纷出现,迅速累积起成千上万用户。这不禁让人们感叹,知识终于值钱了。
目前,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如有些平台的模式是平台花钱请一些“答主”,聚拢人气和流量,接下来才会考虑向用户收费的问题。
而类似“得到”“小密圈”这样的付费专栏,则直接在用户和作者之间建立了金钱协议关系。所谓“1000个铁粉”定律,就是指你的专栏只要售出1000份,每份199元,一年能有20万的收入,似乎是一个“知识人”体面的保证。薛兆丰的专栏卖出20万份,可以说是知识人里面的富翁了,更新了人们对教授的观念。
不管模式是什么,“知识付费”的核心观念就是花钱获得阅读特权,从而节约自己的时间。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因此,朋友圈突然就有了一些一年“读”200本书的读人,那不是自己读,而是听别人读出梗概。
到底什么是知识?就这个根本问题,人们都无法达成一致。但是,不管你是听很多书,或者追随薛兆丰这样的名家,阅读一年的专栏,你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薛兆丰会根据一些热点问题,做出经济学的解读,但那并不是经济学本身。如果你要真的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夫获得。
人们用“海洋”这个词来形容知识,说明个人无论如何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对一个人来说,关键是结合自己的兴趣,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或“阅读谱系”。人和人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知识体系的不同。人有了知识体系,就能获得一个思考的支点,此后,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很有可能是知识体系更合理。
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无力的。过于追随一个人的“专栏”,容易成为他思想的应声虫,而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什么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网络热点一样转瞬即逝,对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来讲,实在毫无作用。这也是很多人的体会:为什么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我观察过薛兆丰专栏的数据,20万付费订户,但是每篇文章的阅读数在2万左右,也就是说,只有10%的读者打开了专栏(更谈不上认真阅读了)。那些付费而又没有读专栏的人,他们购买的只是“我花钱购买了专栏”这个行为而已,这是十足的学习幻觉。这是“知识付费”热里最经典的场景,有知识,有付费,这是一个买卖,而和学习无关。
本质上讲,任何有价值知识的获得,都要付出时间和辛苦的努力。幻想花钱能够买来捷径,最终却只是成就了别人的致富捷径。学习需要吃苦,试图偷懒的人,最后会一无所得。
(摘自《新京报》 2017.11.24,作者张丰,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催生了知识付费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作者认为知识真的值钱了。
B.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其一平台花钱请“答主”;其二向用户收费。
C.“知识人”过去是靠授课来获取体面的保证的,而现在却是靠卖出“1000个铁粉”。
D.“知识付费”把“花钱获得阅读特权”当作核心观念,人们通过“知识付费”获取的只是一堆知识的碎片,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4段作者首先交待本文写作的背景,接着介绍“知识付费”运行模式,然后剖析“知识付费”的概念内涵。
B.第5段从知识的概念分析入手,论证知识付费只是获得了一堆“知识”的碎片,真正的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夫获得。
C.第6—7段首先介绍了构建知识体系或阅读谱系的重要性,继而提出知识付费无法构建这种体系。
D.第8段通过举例分析,回扣论题,指出付费而没有阅读专栏只是一个买卖行为,是十足的学习幻觉,与学习本身无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学习幻觉,要想真正地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还得付出大量时间和辛苦的努力。
B.知识付费只是试图偷懒的人,幻想花钱来买个获取知识的捷径而已,最终会一无所得。
C.知识付费只是平台或专栏致富的手段,订户不仅要支付费用,而且长此以往,容易让自己的知识成为碎片。
D.知识付费的实质是通过“花钱”“省时间”来获取知识;传统学习则是通过“花”艰辛的努力 “花”时间来获取知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篆刻之美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人类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宝库,古老的文明留给我们的是丰厚的艺术遗产。篆刻艺术是雕刻艺术的一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在中国书法艺术线条元素运用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浮雕为前奏不断发展。作为一种人文创造,浮雕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并丰富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浮雕与篆刻艺术一起,记载、构建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浮雕既为篆刻艺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又从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批判地继承、吸收养分,为自己的发展增砖添瓦。中国传统浮雕是篆刻艺术起源的前期准备。
篆刻,就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又称“玺印”“印”“印章”等,这些称呼随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它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都是以“线”为主要元素的造型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篆刻的起源,笼罩着某些神秘的气氛,除货贿用玺节、殷墟铜玺说等,最有趣味的应该是龙凤授玺说。从甲骨文的卜辞和陶器上的印纹、刻文来探讨其背后的真相,从中能感受到篆刻的社会历史地位及文化艺术气息。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让一个长期悬而不决的问题得到破解。篆刻艺术在皇权至上这种社会效用及信物凭证这种实际价值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就十分辉煌绚丽的早熟局面。尽管篆刻从唐至宋元曾一度中落,但从明至清,像文彭、何震、黄士陵、吴昌硕等一批有艺术觉悟和创造精神的篆刻家则追踪秦汉,在先民博大的印学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再变通融汇于书学画理,从而使篆刻艺术再度振兴,开创了绮丽多姿的流派印。
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其形式与内涵、价值与效应是积淀在整个文化系统内,活跃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的,这就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综合影响,为篆刻艺术的更新和突破提供了能量和契机。如春秋战国玺印的瑰丽奇妙、千姿百态,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在印面上的折射;又如汉相官印的浑朴持重、沉雄老健,将军印的刚劲豪壮、气势酣畅,体现了雍容大度的相官之风和豪放英武的将军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讲,篆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美学系统。篆刻不是技术操作、工匠制作,而是艺术创作,是才情的显现。
(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篆刻与浮雕一起记载、构建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促进。
B.篆刻艺术,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因为社会需要的推动而早熟;在明清时期,因为众多篆刻家的努力而再度振兴。
C.明清时期一批有艺术觉悟和创造精神的篆刻家追踪秦汉,学习古人书学画理,开创了绮丽多姿的流派印,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D.社会化过程对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篆刻具有重大影响,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对春秋战国玺印的影响就是明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小题1】下列关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没有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体现了词的市井文化品格。
【小题2】下列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互相影响的双重品格,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明词是沿着诗的文体脉络,通过演变而形成的。
C.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收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地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 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