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喜欢读沈从文

①沈从文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这也许是他的由衷之言。他一生的命运,均与美的追求相关,为了这种追求,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②正是为了追求美,他自湘西凤凰古城走出,一无学历,二无靠山,三无显赫声名,只身闯入陌生的北平古城。那年他20岁,住在湖南会馆的一间潮湿小屋中,冬日严寒,他用冻肿的手写小说。这时候,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找沈从文。”“哎呀,你就是,原来这么小。”这人是郁达夫。因为看过报上他的文章,特来看他的。郁先生领他去餐馆吃了“葱炒羊肉片”,回来,将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零钱留给了他。沈从文感动得“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③这个小故事得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它深深感动了我,为我揭开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这奇迹的序幕,也使我窥见了他善良温和品格的影子,以及老一辈作家对待后来者深情关怀的感人细节。而沈从文在成为“大作家”之后,对待后来者,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包括素不相识来访者的那种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的亲切与慈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④对此,我有亲身体验。

⑤那是1981年5月,我去北京为《海鸥》月刊约稿,拜访几位曾在青岛住过的老作家,其中便有沈老。没有人引荐,事前无约定,便贸然叩开他的门。那是他新迁去的居所,并不宽绰,小小的厅,摆着张方桌,他正坐在桌边埋头写什么,原来,是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说、散文选写序。我和同去的刘禹轩兄坐在方桌两侧,听他侃侃而谈。他夫人张兆和沏来了清茶,那茶壶很讲究,与桌上小小的烟灰缸同样精致。这时候,他已高龄,白发稀疏,脸面红润,神采奕奕。除了说明来意,我们几乎没提什么话题,他却滔滔不绝,谈锋甚健。一口湘音,细而快,许多话是听不懂的。但是他那热情,那喜悦感,那亲切如对老友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这哪像是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简直像是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或亲人。当谈到白先勇、金介甫,他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指着壁上悬挂的他与白先勇一起照的相,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外界有人说,他改行做文物研究是出于自愿,仿佛他对被切断了创作生涯毫不介意似的,从他的这种情绪可以看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由于他是个心地宽宏、性格温和的人,把一种痛苦藏在内心,从不诉之于牢骚,只是独自默默忍受罢了。

⑥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多产而优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一丝不苟。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情境优美,语言讲究,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欣赏,代表作《边城》便有很浓的诗意。欣赏他的作品,我以为可把握的两点是:内容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形式上呢,则是诗意美的追求。“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这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说的。

⑦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这些散文集子,都是以他家乡风土人情为背景而创作的,以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风景画大师,一个横绝一代、无与伦比的风景画家。”这个评价毫不过分,风景,尤其是水边风景,是他最拿手的。他自己也说,他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水边写的,却又不限于此。由于他习惯于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诗意。他的散文中有着底层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细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从文自传》就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而且是湘西一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致、生动、质朴、感人。

⑧在他被夺去了那天才的笔,寂寞多年之后,在他过完了追求美的一生,悄然离世之后,我意外地读到他的一些书信,这便是他夫人和儿子编选出版的《从文家书》。从书信中,我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感受到他那赤子之心的人格美。下面这段话摘自1938年他从昆明写给夫人的信:

⑨“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时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宏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⑩我还想抄下《湘行书简》中的一段文字:

⑾“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⑿这便是沈从文,这才是沈从文。他的敏感和感动,是他身上最闪光的亮点,是他的人格美之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方面,远远超过他作品的文字之美。

(取材于耿林莽的同名文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衷”解释为“发自肺腑的”,表现了沈从文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对美的深刻认识。
B.“贸然”解释为“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写出了作者拜访沈从文时的莽撞与无礼。
C.“侃侃而谈”解释为“从容不迫地说话”,表现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热爱。
D.“悄然”解释为“寂静无声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代文坛巨匠离世的怜惜与哀痛。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插叙郁达夫请沈从文吃饭一事,意在表明文学前辈对后来者的深切关怀。
B.第⑦段写到沈从文的散文像一幅幅风景画,主要原因是他的家乡山水十分秀丽。
C.第⑿段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人格之美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文字平淡无奇的惋惜。
D.文中两次引用汪曾祺的话,侧面突出了沈从文对自然风景中蕴含的诗意美的热爱。
【小题3】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作者从沈从文的书信中“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请从“感人”“自然”这两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的内容。
【小题4】文章题目为《喜欢读沈从文》,结合整篇文章,说说作者都“读”出了哪些内容。
【小题5】作者评价沈从文的小说有“很浓的诗意”。你如何理解小说的“诗意”?请结合沈从文的《边城》或其他作家的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7 05:1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创新”的悖论
唐科
当代中国,“创新”已被提高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于是,政府自然在推动创新上,居于核心位置。政府投入的加大,也就意味着对创新研究干预力度加大,而过分的干预对创新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以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对创新的大力鼓吹和干预,恰恰是导致创新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
为何如此呢?根源在于,创新活动作为人类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有作独特的性质,它需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努力和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而非政府的集中控制。自由主义的大师哈耶克认为:“创新往往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人类不断摸索和试错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目标时常会发生变动。推动人们从事未知事物研究的,常常也不是明确和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政府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因此,对于创新的集中计划与指导,恰恰违背了创新活动的本质。创新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个人,由“自生自发秩序”去决定谁的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
国家操控创新活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规定的目标过于确定化。近年来,种种所谓“创新计划”,都有极为具体的目标,并有对成果的明确要求和完成期限。在这种指挥棒的带动下,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也失去了创新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是全力集中于发表论文这一极为明确的目标了。往往是被冠以“创新”美名的低水平的“成果”自然遍地开花,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其造成的损失也更不易被觉察。
中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这使我们办成了不少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无法办到的事。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为代价的。科研人员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从事研究,而国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只能着眼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已知的项目,模仿和赶超,而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作,反对组织。其实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机会。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
近来,有些学者把创新能力视为一种软实力,这是很贴切的。因为这个“软”字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选自《读书》,有删改)
【小题1】概括“创新”悖论的具体表现。
【小题2】从本文看,应该如何创新?
【小题3】有学者视创新为一种“软实力”,你如何理解“软实力”的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为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如果使用哈布瓦赫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以古代西方文化来说,这个基点包括《荷马史诗》。我们现在知道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和苏美尔祈祷文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的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文化身份时的坐标。
(摘编自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
B.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人们一般根据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有意识地去选择传承或遗忘。
C.文化记忆不仅弥补了哈布瓦赫记忆理论的缺陷,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
D.交流记忆会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三种记忆形式作了多角度的阐释,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B.文章第一段分析了个体、群体与记忆的关系,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的内涵。
C.文章第二段从归属范畴、含义以及形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文化记忆的特征。
D.文章第三段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比较,指出时间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关注个体记忆及其社会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涂尔干的影响。
B.集体记忆受时间限制,其中的一部分最终转化为具有相对固定时间祝域的文化记忆。
C.文化记忆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荷马史诗》《论语》等都是人类文化记忆的基点。
D.人们将文化记忆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阅读时,就会修改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

吴丽玮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在美国治疗肺癌时去世。“他说,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行了,他就躲得远远的,不让我们看见他。”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回忆说,这可能就是南仁东的性格,希望保持着最有尊严的形象。

姜鹏来天文台面试的时候,并不知道南仁东是谁,“只是感觉到他强大的气场,一看就是头儿,甚至有点像‘土匪头儿’”。南仁东在工地上随意地穿着大汗衫,鼻梁上架着近视镜和老花镜,回北京又变回了时髦老人。“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很注重形象,要带一箱子衣服去。”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说。

南仁东是1963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在北京天文台读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生。他是一个爱好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家,尤其喜欢画画,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访学期间,创作了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该校教学楼的大厅里。“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反射面周围的六座百米支撑塔要等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结果他就一句话,‘那样不好看’。别看他忙,但做PPT特别讲究,有一次开完会其他单位的人问我,你们是请专人帮忙设计PPT吗,怎么版式那么好看?其实都是南老自己做的。”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回忆道。

“也许是因为喜欢艺术,他和一般科学家不太一样,想法不受拘束,很有想象力,经常会冒出很多创新点出来。”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说。

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目的是通过改变单元反射面的位置来保持整个反射面的抛面形状。而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而要实现这种跟踪观测,对反射面上空的馈源舱①定位精度要求很高。

当时他们做过几个馈源支撑缩尺模型试验,馈源舱的指向一直不能达到最大的观测角要求。“由于馈源舱是由塔上的钢索拉动的,角度始终趋向于水平状态,如果达不到40度的角度,就看不到银河系的中心。”甘恒谦说,南仁东很有想象力地提出,在馈源舱周围加一圈流体或半流体的“水环”,流体受到重力影响集中在某一方向,可以有效补偿姿态控制的不足,会使馈源舱的角度发生相应变化。不过后来通过与德国科学家的合作,FAST最终采用了钢索牵引驱动的轻量化柔性馈源支撑模式,“水环”的方案没有被采纳,但南仁东的想象力确实让项目组其他成员印象深刻。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2002年FAST技术年会上,南仁东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概念。“我问南老师,原来的技术应用很成熟了,为什么要改?他说:‘很简单,因为省钱。反射面放在索网上面,坑的弧度要求就没那么高了,不然工程耗费会非常大。’”甘恒谦说。

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相当大,首先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钢索结构疲劳强度不得低于500兆帕,他们从知名企业购买了十余种性能最好的钢索结构进行疲劳试验,结果没有一家符合FAST的要求。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寻找合适的钢索材料会面临如此大的困难,”姜鹏说,“当时南老压力太大了,在两年内,几乎总是寝食难安,这是FAST项目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想解决方案时,南仁东又开始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他甚至提出用弹簧作为弹性形变的载体,来解决钢索的疲劳问题。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最后拿出一个终极版的弹簧方案,目的是说服他,如果这个方案不行,其他弹簧方案也不用考虑了。但他这么说,其实是希望大家都能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新方案来。”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已经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当时发现并无可借鉴的经验,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的问题。姜鹏回忆说,因为无法确定问题的根源,所以研制工作要在涂层改善、锚固技术等几个方向上同时开展。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钢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钢索结构才终于被研制出来。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41期)

注:①馈源舱:里面装置有馈源,也叫做超宽带接收机,是FAST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整个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号,都靠它来收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仁东的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教学楼的大厅里,说明他在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也有着自己的艺术审美。
B.南仁东作为一位科学家,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时地展现出艺术方面的想象和灵感,对于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很有启示意义。
C.姜鹏来天文台面试时对不认识的南仁东的感受是“强大的气场”“头儿”“土匪头儿”,这表明南仁东既有魅力,又让人惧怕。
D.由南仁东领导的FAST工程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尤其是钢索结构的研制,经历近百次失败才取得成功,表明科学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眼中,南仁东不同场合的不同着装,既体现出他对职业的尊重,也表明他为人并不古板。
B.作为理科状元,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高才生,南仁东爱好艺术和哲学,尤其喜欢画画,这对他今后的科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C.FAST采用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要支撑结构采用创新性索网技术,主要表现南仁东在工作中十分注重追求美感。
D.本文前面以较少篇幅介绍南仁东的相关经历,后面以较多篇幅介绍FAST的相关情况,分别照应标题中的“梦想”与“坚守”。
【小题3】在“天眼之父”南仁东身上,你认为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儒学,崇尚圣王,倡导德治,儒家文化便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经汉代,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始立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思想。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借鉴和汲取释、道哲学的一些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即所谓“援释入儒”、“援道入儒”,弥补了先秦儒家在天道人性等理论上存在的缺陷,使儒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上更加严密和精致。这种完善后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的出现,也更加巩固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正统支配地位。
但是,近代以来的文化大冲击,使原本就面临极大生存危机的儒家文化又遭到了自己的文化精英从内部进行的瓦解,儒家文化首先受到了明末清初时的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批判,之后一系列的抨击进一步动摇了儒家学说及其传统道德体系。当然,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对于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道德中的封建内容进行批判和清理是必要的。但客观地说,当时却有把中国两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体系完全否定的倾向。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对全部儒学文化的否定不仅抽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抽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中国被传承了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及其道德传统被颠覆后,本应尽快构建全新的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以代之。但是,在近百年中,由于外敌入侵、生灵涂炭,中国一直处在灾难深重之境地,社会根本无暇与新文化新道德的系统重建。建国后,在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本应继续完善巩固的时候,各种政治批判运动无休止的席卷而来,刚刚搭建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框架又被彻底推倒了。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又被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市场经济有其趋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原则。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少中国人缺乏敬畏之心以及道德自觉。尤其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出现了正义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阻碍了中国的快速崛起。如此,复兴儒学在客观上也就成了今天社会的现实选择。
随着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在客观上也促使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重新认识。有学者指出,儒学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儒家文化除了在伦理道德价值方面有些内在的意义之外,显然也是促成今日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文化倡导“人我兼顾”“己群诸重”的整体主义伦理观不仅对现在社会和现代企业组织大有裨益,也是促使东亚地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伦理基础。现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儒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研究热潮是直接催生儒学复兴的外在推动力量。
(摘编自余仕麟、余彦《复兴儒学的根本意义:寻回民族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的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那些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道德中的封建内容受到了批判和清理。
B.中国两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体系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曾经被否定,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因此大受影响。
C.建国后,各种政治批判运动席卷而来,使得刚刚搭建起的,本应继续完善巩固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框架被彻底推倒。
D.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儒学就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明理学家们弥补了先秦儒家在天道人性等伦理上存在的缺陷,从来就确立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
B.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正统支配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离不开孔子、董仲舒以及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
C.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中国人变得缺乏敬畏之心以及道德自觉,究其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
D.现在社会上的政治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以及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地区经济崛起,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援释人儒”“援道人儒”的现象应该出现在宋明时期,这一现象使儒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上更加严密和精致。
B.在近百年中,如果没有外敌入侵、生灵涂炭,那么全新的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也许就会构建。
C.当整个社会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因为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性,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的思想应该与他不无关系。
D.儒家文化倡导“人我兼顾”“己群诸重”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它的地位已超越了倡导个人主义伦理观的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