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料的问题。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的。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体场景。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力所在。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会使历史丰满起来。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通过口述史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口述历史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的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史料。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示其生动的意义。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总—分—总”式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语言生动。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和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则更科学合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9:2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人们占卜时把与该次占卜有关的信息刻写在甲骨背面而产生的。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但无论如何,甲骨卜辞确实已体现出很高的书写水准。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特种书写的经典范本,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需有特殊价值。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一些标记性文字,如主人称谓等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铭文的这种功能应与书写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关注文本层面,会发现商代铭文与甲骨卜辞有很多相似性。例如,它们的典型格式都以干支开头,都有配合某种仪式的叙述模式,内容多具宗教神秘性等。但若深入探讨其创作意图,就会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卜辞的创作实际是不自由的,它必须完全依附于占卜仪式,仪式有什么,卜辞就写什么,只能删减不能增多,也不能变换顺序或进行夸张、虚构,更不能记不相关的内容。铭文最初也依附于铜器,比如要说明铜器的主人、用途等,但从商晚期开始,这类内容所占篇幅减少,有时候还可省略,再后来,铭文重心便完全集中到叙事上。与甲骨卜辞不同,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这些意图可由多种事件引发,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其内容确已大大丰富。这种变化给铭文书写带来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样式,包括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如著名的《史墙盘》,采用双线对比叙事,极具史诗感。
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在物质层面,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更追求新变。《虢季子白盘》中倒叙的使用就是对叙事变换之美的追求,其倒叙部分又将原本平淡的散文句转化为句式齐整、气势宏大的颂歌。而西周早中期的《毛公旅方鼎》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极端,其句式为整齐的七七、四四、四四,且句句押韵,呈现出更明显的诗化倾向。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它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甚至进行迻录。而之所以要进行二次书写,又与铭文“传遗后世子孙”这一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铭文的发展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书写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对象,它所确立的词汇、句法、篇章与修辞体系,已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归结为一种经典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说:“铭题于器……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这段概括基本准确。
(摘编自姚苏杰《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都是特种书写的范本,但甲骨卜辞不像青铜铭文那样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B.甲骨卜辞的创作意图较为单一,铭文的创作意图则多样,铭文的内容比卜辞丰富。
C.与甲骨卜辞不同,为了“传遗后世子孙”,铭文常常多人合作,“二次书写”。
D.刘勰认为铭文的主要功能是“褒赞”,这一观点得到本文作者的充分肯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比较了卜辞与铭文的功能与价值、创作意图、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
B.《史墙盘》《虢季子白盘》《毛公旅方鼎》说明铭文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
C.文章最后一段提出了铭文在今天的意义,说明研究铭文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D.本文综合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篇大论的作品,其“文学性”更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有力更充分。
B.甲骨卜辞只记录占卜仪式,不能记录其它不相关内容,因此它只与占卜有关。
C.铭文的重心可以完全集中到叙事上,这让铭文的叙事更独立,情感更丰富。
D.铭文是研究古代书写十分理想的对象,它也有助于我们研究上古战争等历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冻结的负疚
刘小枫
⑴伊利莎白是犹太波兰人。
⑵1939年纳粹占领华沙,犹太波兰人统统被送往集中营。伊利莎白只有六岁,父母已被送去集中营。一个好心的非犹太波兰人把伊利莎白藏起来。他单身一人,是个裁缝。
⑶圣诞节快到了。盖世太保开始大搜捕,裁缝需要为伊利莎白搞一张出生证明书,才能躲过搜捕。时间很紧迫,戒严的时限只有几个小时。裁缝找到一对年轻的信仰天主教的夫妇,请他们为伊利莎白出具一张假的出生证明书。这对天主教徒夫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⑷在约定好的时间,裁缝牵着伊利莎白来到法律事务所,那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已经赶到了。他们看见裁缝和伊利莎白进来,那个男的站着一动不动,一双疲倦不堪的眼睛紧盯着裁缝的脸。那个女的脸上显出模糊不清的犹豫。她走过来,伸手摸着伊利莎白的头,仔细地看着她,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
⑸过了好一会儿,她对裁缝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利莎白提供假的出生证明,因为天主教徒不能说谎、不能作假见证。
⑹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离开法律事务所,伊利莎白觉得走在通往地狱的路上。“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戒律使伊利莎白唯一的一线生命的希望破灭了,她浑身发抖,紧紧拉着裁缝的手。在“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教条与这只温暖的手之间,是伊利莎白六岁生命的生或死。
⑺在一个幼小生命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能作伪证”的理由道德吗?一个幼小的生命与一个道德信条,哪一个更重要?
⑻裁缝让伊利莎白在浴池里躲藏了两个星期,终于找到一位逃亡者带她逃离波兰去美国。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穿过好多小巷,去找那个逃亡者。裁缝的手——令伊利莎白难忘的手,牵着她走过好多黑暗的小巷。
⑼伊利莎白的生命得救了,心灵像清水染上混浊的颜色,一直被笼罩在不可说谎的道德教条对她幼小生命的欠负和一只温暖的手对她幼小生命的恩情之中。
⑽她的生活沉重不堪,童年生死经历带来的恩与欠压在心头二十几年,像一道若明若暗的光晕,窒息了她的生命感觉。她觉得,生活在欠负和恩情之中是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不仅因为被拋弃,也因为自己被人救护。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从念中学时起,伊利莎白就想找寻裁缝和那个自称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的女士。
⑾那位年轻的天主教徒叫索菲娅。一天,伊利莎白在书店看到索菲娅写的伦理学著作,知道她如今是华沙大学哲学系的伦理学教授。伊利莎白决定马上去华沙找她。
⑿索菲娅老了,不是自然的衰老,是生活摧残的老。她面相祥和,看起来还葆有温爱天性,沉毅的面色中透出隐隐的慈情。
⒀索菲娅请伊利莎白到家里做客,让她住在一直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空房中。她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索菲娅每天要在这间空房中放上一束补赎过去的鲜花。索菲娅对伊利莎白讲了过去的事。
⒁“二十多年来,我当时的拒绝一直折磨着我,夜里时常因梦见你而惊醒。我的一生都为那次说谎不安。这倒不是因为说谎本身,而是说谎的后果。就在我们去法律事务所之前接到消息说,收养你的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当时我和丈夫参加了一个秘密组织,专门营救受纳粹迫害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就不敢为你出具证明书了。我当时以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为理由拒绝出具证明书,本身就是说谎。说谎都是有意的,生活的偶然事件让人一生要做到不说谎很难。为了我们的秘密组织不被盖世太保破坏,我说了谎。我们当时清楚地知道这样做对你的后果。
⒂“我们后来搞清楚了,说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的消息搞错了。就算这消息是真的,我的一生也被这有理由的说谎伤害了,令我负疚终身,一生都带着它的伤痕。一个生命的受伤,经常是出于一场偶然的误会。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当时有理由的选择是心安理得的。我一直在期待着你的出现,说明真相,虽然这并不能释解自己的负疚。但谁应该为我的身体不该承负的伤痕负责呢?”
⒃伊利莎白找到裁缝,他也老了。
⒄伊利莎白其实已经记不清他的模样。伊利莎白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当年救过的女孩子,想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裁缝避而不谈过去的事,只愿谈做服装,他不觉得自己有让人欠恩的权利。
⒅恩是一种义,对于基督徒来说,义在上帝手中,不在人手中。自己拥有的恩不过是另一个人生命中偶在的裂伤,老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恩情。
选自《晚报文摘》2006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开头三段的作用
【小题2】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感恩,为什么?
【小题3】阅读第⒁⒂两段,谈谈如何看待索菲娅的“说谎”?
【小题4】文章为什么以“不可冻结的负疚”为题?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斗鸡
易凡
张三有只大公鸡,叫将军。将军十分了得,体大雄壮,嘴如铁,爪似钩,头顶大血冠,身披黑羽袍,迈着将军步,昂首挺胸,不可一世,神气得很。斗鸡场上,将军百战百胜,威震四方,张三靠将军发了财,发了财的张三还想发大财。
这天镇上赶集,张三在镇子的东西南北的进口处,贴了斗鸡告示:张三率将军在镇广场摆下擂台,挑战天下敢斗之鸡,赢家由输方奖励一万元。若将军败阵,除奖勵对方一万元外,同时,捐款十万元给镇小学,以资助儿童教育事业。
开战的日期到了,国观者熙熙攘攘,沸沸扬扬。
第一场,应战者是来自山南的李四。李四的斗鸡叫鸡王。鸡王是只高大健硕的大红公鸡。鸡王虽说是只山鸡,但土生土长在大山深处,生性好斗,身手敏捷,在山南的地盘上,身经百战,从没输过一场。
双方斗鸡一出场,国观者就报以热烈的掌声。黑色将军和红色鸡王,二雄相争,你来我往,嘴爪齐下,謄挪闪跃,博得围观者阵阵喝彩。最终鸡王不敌将军,在将军“漫喔”的凯歌声中,败下阵来
于是,张三收入颇丰。
第二场,应战者是海北的王五。王五的斗鸡叫无敌。无敌的身架比起将军来,更胜一筹,算是超重量级对重量级。人们细看无敌原来是只洋鸡,是老外专门为打斗而培养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双方斗鸡一出场,困观者都屏住呼吸,为将军摄了一把汗。将军见了无敌,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发起进攻,而是雄居原地,昂首挺胸,喔喔大叫,并将翅膀拍得“啪啪”山响,意在威慑对方。那无敌根本就没把将军放在眼里,东盯西看,精力很不集中的样子。其实这也是无敌对敌的高招之处,将军不前,无敌不进,一硬一软,出现了对峙。
张三求胜心切,急忙使出训练招数,蹲在将军旁边,铿锵有力地连着咳嗽三声。只见将军颈毛倒立,眼射凶光,纵身一跃,腾空而起,向无敌猛扑过去。王五见状,哈哈大笑,你国内冠军也是世界冠军的对手?大吼一声:无敌——上!无敌箭一般向将军冲了过去。顿时,尘土飞扬,毛羽纷飞,撕杀得空前惨烈。将军派和无敌派都忘了呐喊助威,张大嘴巴,晃着脑袋,傻子般哇哇乱叫。不一会,无敌明显占了上风,将军且战且退。无敌勇猛异常,全力追杀,将军只有招架之功,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这时,将军受伤,鸡冠血流如注。都说,将军必败无疑了。正在此时,谁也没有料到,将军突然腾起,居高临下,闪电般地向无敌的眼睛狠狠喙了下去。随即,一声凄厉的惨叫,无敌失去了一只眼睛,无敌败了。
张三又是一笔巨款进账。
王五输得糊涂,问张三:“无敌必赢,怎么就输了呢?将军必输,怎么就赢了呢?”
张三嘿嘿一笑:“鸡冠是将军的尊严啊……”
腰缠万贯的张三乐呵呵地准备凯旋而归,这时,镇小学的老校长拦住了张三的去路,问张三:“你就这样走了?”
张三嬉笑说:“老校长啊,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嘛,我是想捐助十万元给你,可我没有输呀。”
老校长狡黠地说道:“你目前虽然没输,可你还没斗完呀?”
张兰惊诧地盯着老校长那张似笑非笑的老脸:“啥?还有敢斗的?是谁?”
老校长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就是我!”
盟日清晨,镇广场上早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想看看老校长怎样斗张三?老校长拿什么去打败战无不胜的将军?
开战的时间到了,老校长仍没有到场。人们议论纷纷,准备走人的时候,老校长大汗淋漓地背着个大背兜匆匆赶到了。老校长在人们的报怨声中,顾不了擦汗,就从大背兜里抱出了他的斗鸡。哇!原来老校长的斗鸡是一只个头瘦小、羽毛蓬松的鸡婆呀!不仅如此,老校长又从大背兜里,捡出了一群小鸡娃。国观者哗然了,都笑话老校长在开国际玩笑。老校长一脸的庄严,一点也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对张三说:“这鸡婆就是我,这群小鸡姓就是我的学生。”
张三收敛了笑脸,围观者停止了哄闹。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开始了。早已不耐烦的将军,拍打着翅膀喔喔高叫,当它看清面前的敌人是一只拖儿带女的鸡婆时,斗意全无了。将军毕竟是将军,傲慢地走过去,想把鸡婆和小鸡娃们吓跑了事,那知,鸡婆在小鸡娃的一片惊呼声中,炸起翅膀,雄起颈毛,竟向将军发起了攻击。将军大吃一惊,还没反应过来,脖颈上就被鸡婆重重喙了一口。将军大怒,要想发着,却没到张三的指令。它看张三,张三正呆呆地看着鸡婆和它的小鸡姓。将军犹豫之间,脖颈上又被鸡婆狠狠喙了一口。这时,国观者一边倒,都为鸡婆大喊助威。将军一下子蒙了,鸡婆在小鸡娃的欢叫声中,又冲向了将军。将军本能地拔腿就跑……将军败了。确确实实地败了。
张三输得奇怪,问老校长:“将军必胜,怎么就败了呢?鸡婆必败,怎么就胜了呢?”
老校长朗朗大笑:“小鸡娃是鸡婆的命报子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三下告示约定如果斗鸡输了捐款十万元给镇小学,不过是个噱头,目的是引发轰动效应,但却成为伏笔,为故事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B.小说给人起名随随便便,张三,李四,王五,老校长,只是一个代号;给鸡起名深思熟虑将军,鸡王,无敌,各个响亮,这是因为本文的主角是鸡而非人。
C.将军战胜了鸡王和无敌,却败给了一只瘦小的母鸡。这看似不可思议,但又并非毫无可能,因为这符合动物本性。这使小说虽富于传奇色彩,但也不乏真实感。
D.老校长的意外挑战,老校长“狡黠地说道”,老校长斗鸡时的迟到,拿出鸡婆时的“一脸庄严”,层层造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将小说情节发展一步步推向高潮。
【小题2】张三觉得“输得奇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张三为什么会输?
【小题3】小说为张三的“将军”重点安排了三场斗鸡表演,场场精彩而又各有详略、各有侧重,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从以上三个角度赏析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山岩位于广西的左江流城,具有81处、181幅岩画。画面内客主要是双臂上举、双腿下蹲的人形图案,他们成群结队、群情激昂,似在举行某种宗教祭祀仪式。这些“双臂上举、双腿下博”的人形图案被中国学者称为“蹲式人形”。研究者认为,这些岩画诞生在距今2500年至1800之间,是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古代族群为记录重大祭祀活动或历史事件而制作的“史书”。。
位于天山腹地的新疆呼图壁岩画也有类似的“蹲式人形”图案。尽管祭祀舞蹈画面人物的头饰、服装乃至民族成分迥异,而舞姿与队列却与广西花山岩画的内容大致相似。考古学家认为,呼图壁岩画制作年代至少要早广西花山岩画1OOO年。
在阿塞拜疆也能找到与广西花山岩画完全相似的“蹲式人形”岩画,著名的戈布斯坦岩画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凿刻手法制作,其丰富的画面清晰记录了该地区4万年来不同历史时段的民族图像志资料,其中“蹲式人形”画面被认为属于距今4000年至3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同样属于青铜时代“蹲式人形“的岩画,在西欧主要集中于阿尔卑斯山麓的岩画遗址群,其中在全球岩画界闻名遐迩的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岩画,早在1979年便作为全球第一例凿刻类岩画遗产率先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震惊欧洲,也令世界振奋。经研究证实,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蹲式人形”岩画的考古年代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期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同类岩画遗存。其人物造型与图像风格与花山岩画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只是花山岩画属于红色涂绘类岩画,而梵尔卡莫尼卡岩画则是铁黑色岩石上的凿刻围案。
很多岩画遗址中,都能见到这类呈舞踏状的“蹲式人形”,可见,“蹲式人形”图像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属于人类古代符号系统中的“原型”符号。这些符号大多来自人类远古时期的图像记忆,虽造型古补简单,却内涵深邃,具有一般符号围案所不具备的厚重与神秘,因而也更具视觉冲击力。
总之,岩画这个庞大的图像记忆库,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自身演变史,以及人类艺术史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艾曼组尔尔·阿纳蒂教投曾预言,岩画将是21世纪最富于挑战性与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作为更为立体、丰富、全面的历史学困像资料库,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将由此产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认为,花山岩画记录了生活在左江流域古代族群的重大条祀活动或历史事件。
B.广西花山岩画的制作年代比新疆呼图整岩画的制作年代早至少1000年。
C.戈布斯坦岩画与广西花山岩画完全相同,其“踏式人形”属于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D.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中国岩画均用涂绘手法制作,而以梵尔卡莫尼卡为代表的外国岩画均用凿刻手法制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用对比论证和引证法,证明了梵尔卡莫尼卡岩画与花山岩画关系密切。
B.文章列述了在不同地域发现的岩画,这些岩画既有相似的元素和特点,又有不同。
C.文章采用例证法,为“蹲式人形”图像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
D.文章先列举具体事实材料,而后归纳概括出本文的观点,并揭示了岩画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岩画制作年代各不相同,但其“蹲式人形”图像均属于原型符号。
B.“原型”符号虽然古朴简单却内涵深邃、厚重神秘,因而更具视觉冲击力。
C.艾曼纽尔·阿纳蒂认为岩画研究富于挑战性与前瞻性,将由此产生全新的世界史。
D.全面、深人理解人类自身演变史及艺术史进程的最住选择是研究岩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书家和善书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