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①共享,正在风靡世界。第一个因共享而兴业的公司是AirbnB.Uber、滴滴打车创造了更大的成功。摩拜单车、ofo又成了新贵

②共享令人向往,多半是因为共享是个自带天使光环,它俘获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令人们很难注意到支撑、打造和放大这个光环的三个支点,是三个毫无性感,甚至灰黑坚硬的关键字:供应、

③在互联网发展的头二十年,互联网被默认为是一个需求端的革命,是用户红利的大爆炸,是用户为用户创造红利、更多的用户创造更多的用户红利的过程和现象,专业黑话称之为“网络效应”。供应在这里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被动应答的角色,是被用户红利驱动而改变的,很多时候还是不情不愿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的是用户和用户红利。在这二十年中,供应是老旧的、苦恼的、步履蹒跚的、无所适从的、动辄得咎的、要被革命的、随时都会被击倒碾碎的。

④直到以Airbnb为代表的所谓“共享式供应”新啼初试,供应端终于获得了内生的而不是寄生的、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互联网红利,终于开始创造新型的供应红利。这个供应红利也呈现这样的形态:初始的供应卷入新增的供应,更多的供应卷入更多的供应,一如互联网用户红利的创造形态,并且这个超量的供应会很快地突破某个临界点,从而彻底改变用户对供应的使用方式。用户获得了原初使用方式无法取得的巨大利益,用户红利发生数量级的跃升。以摩拜单车为例,在摩拜向市场投放单车数量越过千万门槛后,它的收费方式从按次计费变成了包月计费。与之对应的是摩拜的用途大增,比如对于百米之外的超市,摩拜变成了手推车。

⑤再进一层看,这样的供应革命为什么不是那么的普遍发生,而是集中在几个领域发生?仔细审读可以发现,成功的供应革命往往与“管制”两个字形影不离。因为管制含有“租金红利”,管制放松引起供应侧对于这个“租金红利”的追逐,越大额、越广泛的“租金红利”引致越大规模的新增供应,是所谓供应爆炸。

⑥交通就是一个富含管制的市场,比如纽约的出租车牌照一张高达百万美元,而Uber司机直接绕过了这个高昂的牌照租金,这个就是Uber、滴滴兴起的根源所在,即对管制租金红利的分享。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共享”就是对管制红利的攫取,这么正面阳光的天使词,居然有着这么深的暗黑利益,是不是挺有趣的啊。

⑦关于共享,还有一个值得正视、不容绕过的问题是,为什么共享经济在中国更加的如火如荼、其中的特色是什么?比如,相比较Uber,国产的滴滴似乎势头更猛,似乎更有特色,背后的奥妙究竟在哪里?这个奥妙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动员”。甚至可以这样说,动员,是最中国的互联网特色。什么是“动员”?就是把原来不是供应者的变成了供应者。比如淘宝,动员了原来不是开店的小妹变成了店主。美团、饿了么,动员了不是送外卖的小弟变成了外卖员。而滴滴,把动员进行得更加彻底,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把成百上千万辆私家车变成了出租车(对应的持牌出租车不及十分之一),并且造就了数十上百万的专职滴滴司机,构建了从租车行到专职司机的完整的供应链条,甚至还实现了“司机管司机”的组织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与动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动员是共享得以壮大的关键。

⑧共享经济是一个复杂现象,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好坏是非可以概括的事情,或许下面这个概括接近了几分真相:共享经济,驱动魔鬼成就天使

(原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 “新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在第②段划线甲、乙处填入恰当的关键词:供应、______和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共享式供应”称作“供应革命”?
【小题4】对于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由Airbnb首创的,却在中国更加的如火如荼。
B.共享经济风靡国内是因为它使用户红利发生数量级跃升。
C.共享经济的成功在于能同时获得互联网红利和供应红利。
D.共享经济也有其适用范围,并非在所有的领域都能成功。
【小题5】第⑧段作者说“共享经济,驱动魔鬼成就天使”,说明“共享经济”也有着不尽光彩(或稍显黑暗)的一面。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08:0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题2】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此地人”的文化生态场景

①城市建筑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景观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建筑,怎样体现既往与当今、时代与地域的关系?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生态演进的重要思考点。

②“现代性”促成了合理的城市化和建筑现代化,也导致了文化断根的城市化和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于是,面对历史空间,便有两种倾向:标榜逻辑合理的“新陈代谢”和诉诸历史价值的“怀古恋旧”,而前者占压倒性优势。观察中外城市与建筑演变进程中呈现的差异,可以对上述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一是以巴黎19世纪的“奥斯曼计划”为例,法国近代旧城改造虽然颇具争议地拆除了大半的中世纪建筑及街区,但是也留下了有着较高建造质量并仍适应当代发展的近代历史城市景观。今天的中国,大部分城镇包括重要历史城镇都经过了初级改造,却留下了很多问题和遗憾,低质建造比例大、地域风土特征保留少、景观相似度甚高等现代城市建筑通病随处可见。第二个差异是,当代西方城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后工业时代为背景,已经面临“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问题,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已从相对立走向相交融,而中国如何在社会和人文意义上,同时实现从农耕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有机更新”,乃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下,传统城乡的改造有必要坚持反思现代性的历史主义观念和保持各地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地域主义立场。

③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我们正在失去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说过的“使居者能有‘此地人’切身感受”的地域建筑特征。面对此种挑战,虽然当下很多城市采用“再现”古城、古建已逝风貌的重建对策,但是这种被动的历史“再现”很难成为城市演进的主导方向。

④城市空间并非是一元性的,即使在全球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文化生态上有魅力、可持续的城市,不仅是“与古为新”拥有历史厚度的城市,还拥有质感的山水、建筑和人文环境,是有“此地人”感受的地方。这里不妨以“地平线”作为比附,虽然可视的地平线需要深远的地理尺度,但是在拥有史地维度和质感的城市,却可以深切感受到人文与自然交织的“心理地平线”。自人类建造城市以来,地平线就不断被城市景观的“天际线”所掩蔽,聚居程度越高,地平线消失越甚,可是“心理地平线”在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空间中始终存在。比如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古典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恰恰是封闭围合的“壶中天地”,完全看不到物理空间的地平线,通过对景、障景和借景,却让人有小中见大的意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地平线”。再如杭州西湖一侧是城市轮廓,另一侧是凤凰山等自然山林形成的天际线,无论从哪一侧看出去,都没有延绵的地理地平线,但是谁又能说杭州这种半城半山一水连的城市空间不似“天堂”呢?所以,在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投入精心的设计思考,重建人与历史、与自然的脉络关系,是造就魅力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当城市天际线趋近于“心理地平线”,城市才属于大地,人类才属于自然。

⑤不仅如此,对建筑文化生态的回归还要真正反顾到建筑的本体,挖掘建筑语言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潜力,而不仅仅是沉迷于建筑文化表层的“标新立异”。尽管我们不但会对那少许融入史地质感,并隐含时空纵深感的创意建筑由衷欣赏,也会对超现实主义建筑作品惊叹连连,但是就整体而言,当代“明星”建筑师的作品,有许多只是刻意把建筑雕塑化,追求张扬个性的奇特形式感,纯粹成为没有确定含义和评价标准的另类艺术消费。中国当代也一度将这类怪异建筑当作了国际化导向,其背后可以窥见国人在外来强势文化面前,产生的认同迷失:出于纠结于传统的抗拒和唯恐落伍国际的盲从。

⑥事实上,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依然存在于人类社会演化的现实之中,并作用于建筑本身的演化进程。

⑦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的时代,维系一个地方的文化特性和身份认同是必要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首先就体现于此。中国未来的建筑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美学因素,自信地在全球化中博采众长;更应当重视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等环境特征,自觉地维系地方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以这样的姿态来推动中国未来建筑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应是建筑学对优化演进中的城市文化生态的一种专业奉献。

(选自201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不平衡”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第④段中作者提到了“壶中天地”,达到“壶中天地”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小题4】下列说法与第④段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心理地平线”与城市建筑相关而无关自然山水。
B.“心理地平线”是“现代性”冲击下的无奈选择。
C.“心理地平线”是中国对世界建筑界的独特贡献。
D.杭州的“城市天际线”趋近于“心理地平线”。
【小题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的建筑,可以看到各国不同的价值取向。
②那些创意建筑似乎超越了文化差异,完全着眼于百般的奇异和万千的变化。
③答案显非如此。
④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大都追求异形、高科技和对不确定未来的探索。
⑤那么,这样的价值取向能代表人类建筑演进的必然方向吗?
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⑤④③C.④②⑤③①D.④①③⑤②
【小题6】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如图)在“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评选中获得最高奖——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民间称之为“大裤衩”。你对这座建筑有何看法?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最终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约2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诗篇无数,天台就是诗路的目的地。《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诗歌。

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了唐诗“物化”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琼台仙谷光怪陆离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绘天台山风光的诗句将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区为核心,天台“云端·唐诗小镇”呼之欲出;天台以西,唐代诗僧寒山子曾隐居70余年,著《寒山集》,依托寒岩、明岩、寒山寺等景区集中的资源优势,“寒山小镇”跃然纸上。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书院、制作创意产品,该县通过多种方式,使“诗路文化”在特色小镇中再现。

(摘自《“诗与远方”犹在随唐诗游天台》,《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材料二:

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

特色小镇分类很多,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受到欢迎。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是以江南六大古镇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这个时期对古城古镇以观光为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无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风俗文化的体验都可以在文旅小镇享受的。

(摘编自《文旅特色小镇发展及开发模式分析》)

材料三: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四: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浙江天台县建设“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等特色小镇是将唐诗“物化”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凸显了“诗路文化”的特点。
B.从“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看,我国国家级特色小镇功能类型多样,发展态势良好,而且比例分配均匀。
C.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
D.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天台县在唐诗上做文章,其特色小镇的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等再现了“诗路文化”。
B.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到文旅特色小镇旅游,由最初对古城古镇的观光游升级为休闲度假游。
C.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准“产业生态位”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
D.四则材料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建设文化特色小镇这一中心,分别谈到它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发展意义,并介绍了国外成功的经验。
【小题3】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犹如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哲学家们站在桥上看自然和社会,有的站在靠近自然一端,有的站在靠近人类社会一端,有的站在中间段。于是,依在桥上的站位不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礼记》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中间段。但在皇权的裹挟下,其又倾斜于社会伦理一端,突出纲常伦理,从“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直到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思维向自然一端漂移。尽管如此,至今我们仍习惯于把哲学侧重归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根在中间,这决定了它看待事物须整体关联,统筹自然和社会,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解剖学的中医学;也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油画的国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这种系统性又是不完全、不稳定的,因为它高悬天地概念代替真实自然,虚置了自然界。同时,也因其倾斜于社会一端,虽形成了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但它不究天地存在之理,从而形成了不拜物、不重商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文化单向发展。
在西方,虽然也有不少关注社会伦理的著作,但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多是从几何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角度探究自然界,其哲学思想的主体是倾向于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因其站位在自然一端,强化了一种不断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一个以不断分解细化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体系。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设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然后解剖分析。因缺乏一种整体关联的系统存在思想,实践中难以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表示,科学发展越现代,越返璞归真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处。
马克思主义既关心自然科学的进步,又关注人类社会的公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宣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互为因果、偶对平衡的存在状态。他们无疑是趋向于站在桥中间看世界的。他们的思想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被中国“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所感染。从这个意义上上讲,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本来就有中西文化融汇的属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中国落地,并且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节选自陈克恭《站在桥上看世界一一辑学桥梁与三种思维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可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站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
B.中国的中医学、国画都体现了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方式,而西医和油画却没有。
C.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象,要用到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
D.马克思主义因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感染,使其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中国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优劣。
B.第一段采用形象的比喻,不仅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同时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
C.文章论述东、西方哲学思想时,基本上都按思想源头、基本特点、存在不足的顺序展开的。
D.全文按总分思路,开头点明论述对象,接下来分別从倾向于社会伦理、自然界和中间段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普拉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应是指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
B.中国文化单向发展是指根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更多倾向于向自然一端漂移。
C.西方的哲学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思想缺陷。
D.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中间段看世界的,既关心自然又关注社会,相比更加科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农林渔牧业人群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边界相对清楚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的产生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而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减少个体的生存难度,发展出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发生。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这一进化过程中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基于血缘的原初氏族组织应运而生,于是,地城空间上的居民点开始与作为社会单元的氏族组织重合,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居无定所”的迁徙流动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之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并扩大了定居生活,才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建立在氏族组织之上的村落向群团化发展,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趋势。由此,国家应运而生,中华大地逐步从分散走向统一。这是从血缘到地缘,进而再到文明的重组与整合。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緣、跨部落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为二者关系到国家的人丁强弱和经济收入的多寡。因此,村落作为最基础的地域单元、生活单元和社会单元,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和“乡遂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已充分表明这一点。伴随国家对村落的实际认同,“村”的概念在东汉随之出现。至唐代,国家更是构建了“村坊分治”的行政管控体系,可见,国家视野下,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共同体逐步转型发展。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意识及其实践大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使包括村落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力和富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械化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瓦解,传统村落共同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探索一条现代转型之路。

(摘编处胡彬彬、邓昶《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供人类长期生活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的出现,村落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开始形成
B.农业的出现使人类逐步定居下来,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进化为部落联盟。
C.先秦的“井田制”、秦汉的“郡县制”、唐代的“村坊分治”,标志着国家对村落的实际掌控。
D.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的村落共同体,是一个与城市不同的基于血缘关系优先的封闭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人类进化史的高度提出问题,审视人类由动物性向社会性转变的历程。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与机械化生产的差异。
C.文章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迁为前提,论证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D.文章按照从血缘到地缘再到文明的顺序展开,符合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相伴而生,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促进人类进化。
B.如果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国家就能避免分裂,走向统一。
C.洋务运动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迎来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D.持续的改革开放,正在瓦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村落将走向现代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