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1 05:1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原上的“雪莲花”
夏静 刘小英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埋进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二十多分提高到七八十分。邓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邓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邓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生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手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邓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绽放出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提前结束支教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放弃了离开高原小学的机会。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邓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邓丽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邓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邓丽没有信心。谈到支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邓丽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会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会走。”
邓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邓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位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邓丽是幸福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邓丽来到高原小学支教,为学校带来了多个“第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B.邓丽在学校身兼数职,既教书又育人,改变着山里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C.邓丽毅然辞掉收入可观的工作,选择来到环境恶劣的高原支教,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做一个“纯粹”的老师的理想信念。
D.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后,本来可以提前结束支教身份离开,但是因为师资短缺和孩子们苦苦哀求,她才选择了留下。
【小题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标题将到高原支教的邓丽比喻为扎根高原的雪莲花,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突显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B.导语部分通过叙述,介绍了邓丽的支教经历,揭示了她的精神境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引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
C.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邓丽表示自己也曾动摇过,这个细节虽有损于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但能够使通讯更加真实,利于读者接受。
D.通讯多次直接引用邓丽及其学生的原话,既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能使行文灵活,富于变化。
E. 作为人物通讯,全文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叙事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抒情,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小题3】作为一名支教老师,邓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训

侯发山

钟鸣坐上县环保局局长的宝座不到一个月,才知道宝座上也有蒺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容易。譬如,南岭化工厂废水排放不达标,周围村民意见很大,钟鸣调查后得知情况属实,要求南岭化工厂立即停产整改。这边刚放下电话,那边电话又响了,是县里边一个领导打来的,说南岭化工厂是县里的纳税大户,不能停产。官大一级压死人,钟鸣不能不听。当天晚上,他还接受了南岭化工厂厂长的宴请,收取了一个五万元的红包。红包现在就躺在钟鸣办公室的抽屉里,一直没动。在他看来,那红包就是个定时炸弹,不定什么时候炸响呢。①他心里边乱得像一团麻,理不出个头绪。他推掉一切应酬,这个周末,就是明天,打算回老家一趟,放松放松。

电话打通了,是爹接的电话:“鸣,明个儿回来?啥事?没事?别忘了,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就这,我挂了。”爹的话音里透出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气息。

钟鸣哭笑不得,心说我的娘哎,都啥年代了,还这么迷信。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他,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话,要他铭记终生,传给下一代。长大后,钟鸣才明白,这就是他们家的家训。平时在单位,好多同事都晒他们的家训,说是晒,其实是炫耀。对于他们家的家训,钟鸣一直羞于启齿。心说老祖宗真是没文化,要制订家训也得有点档次啊。看看人家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再看郑板桥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再看纪晓岚的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哪一家都比自家的强啊。

钟鸣还有一点不明白,自家的家训有什么好?村里好多人咋都拿来用呢?记得邻居一位大爷是这样解释的,阴历逢“七”的日子,如初七,十七,二十七,家人是不能出远门的;阴历逢“八”的日子,如初八,十八,二十八,常年在外的人是不能回家的,要错开这个日子,否则,家里会遭不测的。至于什么根据,那位大爷也说不清。钟鸣曾问过娘,娘也闹不明白。他没敢去问爹,他自小就怕爹,有事都给娘叨咕。

钟鸣看了看日期,明天是六月初八。他想好了,不管家训那一套,回家。常回家看看不是随便唱唱就得了,要付诸行动。第二天,钟鸣开上车直奔老家。

见到钟鸣,爹阴着脸,没有理睬他,反倒是娘,有一点小激动,更多的是不自在。

钟鸣抽出一根烟递给爹,爹看了看,没接,掏出自己的旱烟袋,吧唧一声,一团烟雾把自己核桃般的脸淹没了。

“爹……”钟鸣期期艾艾叫了一声。

“不让回来,咋回来了?”爹闷声闷气地说。

娘看了看儿子,看了看老头子,说:“鸣儿难得回来一趟,别……”

“你知道啥?!”爹横了老伴一眼。

娘不吭声了。在爹面前,娘就是老鼠遇到了猫。

钟鸣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道:“爹,七不出门,八不回家,都是老黄历了……”

“放屁!”爹挥了下烟袋,差点打到钟鸣头上。

钟鸣吓了一跳。小时候,他没少挨过爹的烟袋。自从他考上大学,直到参加工作,爹没有打过他。今天是怎么啦?怎么发这么大的火气?

娘瞪了老头子一眼:“有话好好说,别犯驴脾气。”

钟鸣也说:“爹,我有啥做得不对,您说嘛。”

爹喘着粗气,不满地瞟了钟鸣两眼,说:“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是咱家的家训。以为你知道其中的意思,看来你还是糊涂。七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在过去,办这七件事,完全靠家里的男人。就是说,你要出门可以,必须先把这七件事办好,否则,就不要出门。八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八德。这八件事没有做好,是极不光彩的,就不要回家丢人现眼、连累家人……你想想,我为啥不让你回来。”

钟鸣恍然大悟,这才明白家训的含义,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爹都了如指掌。

爹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就得心里有百姓,那个化工厂效益再好,若对老百姓造成危害,就得治理,就得关闭!”

钟鸣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才知道宝座上也有蒺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
B.小说对钟鸣他爹一系列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了这位老人朴实、正直的形象,与钟鸣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钟鸣对曾国藩、郑板桥、纪晓岚等的家训崇敬,对自家家训却羞于启齿,这是因为他对自家家调不了解。
D.文章语言质朴简明,通俗易懂,极富生活气息。如“我的娘哎,都啥年代了……”一句几近于口语,读来亲切自然。
【小题2】文中横线的两句话对钟鸣的心理作了细致的刻画,试就此对人物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家训”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迁碑》的书法艺术

东汉《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碎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重的刀刻痕迹,因而,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其一,峻而能健。“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碟,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二,峻而能朴。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例如“吾”与“兴”字的长笔横波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犹如凝重的青铜古器,而后者则好似曲铁古藤。因此作为临习者,如果不能发现与品味其中多变的情味,而仅仅囿于机械的方形,那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张迁碑》中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比如“吾”字,笔画较少,浑厚的横波就可以大大充实字内的空间,其产生的张力足以使其他笔画聚拢在它的周围。而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尤其是上部点画的分量很重,因而其横波一方面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气息滞涩的问题。只有做到“朴”“方”,字体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感,我们临碑的过程,也才会具有一种真正的书写感。

南宋姜夔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这本是用来说明魏晋楷书体势生动自然,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在此借以说明《张迁碑》的体势之美也合适。

(选自虞晓勇《方峻端浑 古趣盎然——汉〈张迁碑〉的书法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体会到《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情味,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就须先从掌握它方厚凝重的笔意入手。
B.有些人临习《张迁碑》时,出现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这可能是在摹画时刻意追求笔画的棱角分明所造成的。
C.从“也”“门”“贡”等字笔画可看出,《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留下的痕迹与刀刻二次加工所致。
D.《答陶隐居论书》是梁武帝萧衍的一篇有关书法理论的文章,他对书法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进行了生动的论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峻而能健”,指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富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的棱角以及浑厚饱满的张力。
B.“峻而能朴”,指笔画有劲健的力感,而且笔形上形态不一,具有秦汉文化那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精神。
C.“吾”字笔画较少,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青铜古器般凝重,这样可充实字内的空间,其张力能聚拢其他笔画。
D.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曲铁古藤般有重量,这样才能扛起上部点画很重的分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自己的书法有笔弱的毛病,可以学习《张迁碑》方厚凝重的风格,但对其“方”的理解不准确,效果可能就不尽如人意。
B.《张迁碑》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这是《张迁碑》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朴”的体现。
C.临习《张迁碑》不能只求形似,仅机械地模仿,是不能体会到方笔的情味的,而要求神似,体现出方笔的特殊的生命感。
D.从姜夔的话中可看出,《张迁碑》的体势之美影响了魏晋楷书的体势之美,两者都具有生动自然、毫不刻意做作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登高
李汉荣
路渐渐陡起来,岩石上的苔藓愈来愈厚,由浅绿转入深蓝。向前一步,时间就退后一步,苔藓作证,腐殖土作证,合抱的古树作证我回到宋,回到唐,一座唐代的庙宇屹然 于半山之上。檐上的鸟语平平仄仄,操着古时的方言,反复助诵的是谁的好诗?古碑有些倾斜,宇迹依然道劲高古,棱角分明的笔画,让我读到了青铜的刀锋,和那紧握刻刀的 手,那专注的近于虔诚和迷狂的眼神。他是把他的眼神刻在石头上面了,还有他的心跳和呼吸,以及那个黄昏的微风、树木的香气、落日缓慢移动的.光线,都保存在这石头上了。 那是千年前的黄昏啊。我抚摸这碑石,我是在抚摸一段石化的时间。一亿年前它是一块汉 白玉石,一千年前它是一块汉白玉石,只是有了人的手迹,一千年甚或一万年后它仍是一 块汉白玉石,我十分敬畏它了,我是石头面前的过客,我是文字面前的过客。
我看见云在高处向我招手,我看见云的马驰过来接我。不用了,我自己行走。云们退回去,静静地卧于高处,卧成西天的净土,那么白,琿么坦荡,静穆中隐含着一种克制的激情,哦,白云生处,我梦中多次到达的地方。
汉白玉、花岗岩、玄武岩……石头、石头、石头,时间、时间、时间,我从浅山走命深山,我从低处走向高处,从今天走向古代,走兩公元前,走向泥盆纪、震旦纪,走向壮 丽的造山运动。石头围过来,时间围过来,我是时间中的时间。需要多少时间,才出现这 个登临瞬间,让我在高处,浏览这么多的时间?
溪水越来越清澈,也越来越幼小,我来到那条大河的童年了,鱼都没有长大,听见我 的声音就藏了,全是没有见过世面也不想见什么世面的孩子水之外的事物都与它们无关。水革更加茂密,灯芯草不准备点燃谁的灯盏,灵芝草也不懂得它有什么灵验,水仙花绝不知道自己就是氷边的仙子——因为它们都没有名字,除了绿了又枯枯了又绿开了又谢
谢了又开,它们没有别的建树,至于蜜峰蜻蜓们的访问,它们一律欢迎,但绝不发出邀请。我坐在那潭水边,俯下身来,掬起一捧水,我不忍喝了它,这是邵条大河的源头,我喝了它的源,那条河会不会降低流速减少流量呢?我看着清冽的水一点点从我的手指上漏出来,禁不住就想:我也是源头了,大河就在我手心里发源。
我继续攀援,苍岩更加苍老,或狰狩或慈祥或如飞狮或如卧虎,见多了沧海桑田高陵深谷的大世面,对我的到来一律平静得漠然,脚踩上去,青苔松软,让我体验到铗石心肠 的时间,也有害羞的柔情。树木老得令人肃然起敬,想扑上去唤它几声祖父一一无奈它比 祖父还要老上千年。有几颗老树在风中说话:唐朝的那些诗,宋朝的那些词,都是我看着写出来的,你嗅嗅那迆诗饵里,是否有一种松香味、柏树味?不敢在树下呆下去,呆久了,我怕松树掩埋了我,我怕苔藓漫上衣服,我怕松鼠们集体出动,把我抬走,藏进只有月光才能找见的地方。
路瘦得已容不下我很瘦的影子,影子就斜锌地印进深谷。我继续攀援,扶着远古的石 头,抓一缕刚刚钒来的雾,擦擦汗湿的脸,正好几只鸟从头顶飞过,抛下几粒清朗的单 词,循着它们的提示,抬起头来,我看见我此行的高点,我终于来到山巅:一些石头和一些石头,一些树和一些树,一些野花和更多的野花。蜜蜂先我而来,蝴蝶先我而来。天很蓝,水洗过的样子,女娲刚刚补好那么崭新的样子。极目远望,不知何处是终极,望久了,心也变得无际的宽广,心也渐渐蓝起来。天的蓝,心的蓝,蓝与蓝融为一体,心与天融为一体,不知有心,不知有天,天就是心,心就是天,也无心,也无天,只有无服的澄 明和宁静。
(选自《李汉荣散文集》)
(1)文章第一段,面对一块汉白玉石,作者为什么说“我十分敬畏它了”?
(2)文章第四段,语言上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