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彼得·潘》变成《小飞侠》……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是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这种“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作者认为,“侠”有哪些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6 11:3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日梦”

①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②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③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做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④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⑥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D.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小题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B.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C.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D.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包括组建应急管理部。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进入,相较以往,有多个明显优势:

首先,公安消防队伍、武警森林部队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归为应急管理部管辖后,将会改变原来因管辖权不同而不便于联合训练和联合演练的状况。

其次,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既需要各个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有专业技能,如灭火、急救等技能;又需要他们有相关领域知识的综合能力,如气候、水文等。成立应急管理部后,能统筹规划应急教援人才培训,有利于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

还有,以前各种救援力量分属于不同部门,平时在一起合作演练少,各支队伍应急救援文化有差异,一旦进入救援现场,就会出现现场作业相互配合不顺、现场指挥权归属不清的问题。这次应急管理部管辖后,将改变上述状况。

复旦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瑞昌认为,国家深刻认识到灾害的衍生性、次生性,希望建立一种应对复杂灾害的力量。通过此次整合到一个部,使防治与救援有效联结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

(摘编自《专家解读新组建应急管理部:着眼减灾、防治与救援并重》2018年3月)

材料二:

6月17日22:55,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

6月17日23:30,武警四川总队长宁中队出发,徒步到达震中双河镇西街了解灾情、展开救援;

6月18日00:20,武警四川总队长宁中队在双河镇倒塌旧楼中救出第一名被困人员;

6月18日06:00,四川省消防教援总队10个支队116辆消防车、526名指战员到达现场,安全教出8名被困群众;

6月18日07:00,武警四川总队救出遇险群众6人,转移群众55商人,搬运救援物资12吨,搭建帐篷120顶,疏通道路两公里;

6月18日12:00,共搜救被困群众33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840余人,协助地方搭建帐篷331顶,搬运物资16吨,疏通道路2.5公里;

6月18日14:00,已恢复5座35千伏变电站、5条35千伏线路、21条10千伏线路运行,共2.4万余户用户恢复供电;

……

(摘编自人民网《应急管理部:有一种速度叫中国救援》2019年06月19日)

材料三: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安全生产基础也较为薄弱。履行综合救援任务,不仅要与火、水、风、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打仗”,还要与地震、低温雨雪冰冻虫害、危化品事故等“打仗”。拿消防部队来说,过去最熟悉的作战对象是“火”,最擅长的作战模式是“快攻速胜”,对于排涝、清淤等较少涉及,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提升的领域。

需要看到,与综合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相比,目前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在救援观念、救援能力、装备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面对各类艰难救援任务,队伍怎么组织,能力怎么提升,装备怎么配备……这些都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从专业消防队向综合救援队、从地方队向国家队的转变。

比如救援观念上,不能等灾情出现才出击,而要主动协助防范、提前预置力量。在救援装备方面,目前航空救援能力还难以满足远距离快速投送兵力和装备的需要,卫勤保障也难以满足大规模、长时间救援行动需要。这就要求抓紧配备必需的专业化教援装备,提升救援队伍的现代化水平。

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相信组建后的应急管理部能答好转型问卷,成为应急救援的“尖刀”力量,也成为危难中百姓心中的那束光。

(摘编自丁怡婷《做好综合教援转型答卷》2018年9月)

【小题1】下列不属于综合救援转型答卷“问题”的一项是
A.救援与防治未实现有效连接。
B.救援队伍综合能力相对较弱。
C.救援观念存在被动滞后成分。
D.救援装备难以满足特殊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深刻认识到灾害的衍生性、次生性,着眼应对复杂灾害、形成较为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将各种救援力量整合,组建新的应急管理部。
B.四川长宁县发生地震后,各种救援力量及时赶到,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应急力量和物资、救灾中统一调度职能。
C.面对艰难救援任务,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还没有实现从专业消防队向综合救援队、从地方队向国家队的转变,这是自身定位不准确造成的。
D.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安全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要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综合救援主力军。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相较以往,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小题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小题4】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杭州路10号
于德北
我讲一个我的故事。
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
随着待业天数的不断增加,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当然是从前。很多故事都发生在从前,但未必从前的故事都可以改变一个人。我是人。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述诸数字,我依旧一天到晚吊儿郎当。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
夏初那个中午,我从一场棋战中挣脱出来,不免有些乏味。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闭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的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这一定很有趣。我激动。
名字怎么办?信怎么寄?我潇洒地耸耸肩,洋腔洋味地说:“都随便。”万岁!这游戏。
我找了一张白纸,在上边一本正经地写了“雪雪,我的上帝”几个字。这是发向天国的一封信。我颇为动情地向她诉说我的一切,其中包括所谓的爱情经历(实际上是对邻家女儿的单相思),包括待业始末,包括失去双腿双手的痛苦(这是撒谎!)。
杭州路10号袁小雪。
有没有杭州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说过,这是游戏,是一封类似“乡下爷爷收”的信。信寄出去了。我很快便把它忘却。
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得让人害怕。
几天之后,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惊起,我打开门,邮递员的手正好触到我的鼻子上。
“信。”
“我的?”我不相信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
杭州路10号。
我惊坐在沙发上,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我好半天才把它拆开,字很清丽,一看就是女孩子。信很短:谢谢您信任我,向我诉说您的痛苦。我不是上帝,但我理解您。别放弃信念,给生活以时间。您的朋友雪雪。人都有良心。我也有良心。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袁小雪是个善良的女孩子,欺骗善良无疑是犯罪。我不回信不能回信不敢回信。这里边有一种崇敬。
我认为这件事会过去,只要我再闭口不言。
但是,从那封信开始,我每个月初都能收到一封袁小雪的信。信都很短,执著、感人。她还寄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命的诗篇》。我渐渐自省。
袁小雪,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我渐渐不安。
四个月过去了,你知道我无法再忍受这种折磨。我决定去看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我想知道袁小雪是大姐姐还是小妹妹还是阿姨老大娘。我必须亲自去,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再平静地生活。
秋天了,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
杭州路10号。
我轻轻地叩打这个小院的门,心中充满少有的神圣和庄严。门开了,老奶奶的一头花发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如果可以确定她就是袁小雪,我一定会跪下去叫一声奶奶。
“您是——”
“我,我找袁小雪。”
“袁?——噢,您就是那个——写信的人?”
“是——是他的朋友。”
“噢,您,进来吧。”
我随着她走过红砖铺的小道走进一间整洁明亮的屋子里,不难看出是书房。就在这间屋子,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她不在么?”
“……”她转过身去,从书柜里拿出一沓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蓦然喃喃:“人,死了,已经有两个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我的血液开始变凉。这是死的征兆。
“她?”
“骨癌。”
她指了指桌子让我看。在一个黑色的木框里镶嵌着一张三寸黑白照片。照片是新的。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叫骆瀚沙。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描写了无所事事的“我”因为一次“恶作剧”,而被从未谋面的骆瀚沙教授感化的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堕落。
B.小说进行了细致的环境描写,“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暗示了下文将发生什么不祥的事件。悬念的设置,使小说引人入胜。
C.小说展现了“我”的心路历程,起初消沉、无聊,后来好奇、恐怖,然后自责、自省,最后感到神圣而庄严,以至于深受感动。
D.病残心理学教授骆瀚沙坚持亲自给一个陌生人写信,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给予他关心和支持,给我们这个时代添加了一笔亮色。
E. 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说自己“被杀死”,变成“另外一个人”,意指“我”一改萎蘼、麻木,得以振作重生。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6分)
【小题3】本文在塑造骆瀚沙教授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本文所写的故事有人认为非常感人,有人认为比较虚假。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嫁女树
侯发山
靠山屯有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谁家生了女孩,就要在院子里种一棵香樟树,等到女儿长大出嫁时,就把它砍了做个大樟木箱子,里面放上陪嫁的东西。久而久之,香樟树便成了“嫁女树”。
花婶是远近闻名的媒人,最爱到靠山屯保媒。为啥,花婶知道靠山屯的习俗,不进家门,一看院子里的树种,就知道哪家有女孩,然后根据树的大小,判断男孩或女孩的年龄,这样再去说媒,就省去许多口舌。
常言说,巧嘴媒婆说大话。明明是个丑八怪,在她口里美如花。白丁说成是秀才,预约见面红包拿。花婶不是这样的人,不会把秃顶的人说成是聪明绝顶,眯缝眼说成聚光,她是热心肠,真心成人之美。
这天花婶路过大春家,看到大春家的“嫁女树”,根据树冠和树围,知道大春到了出嫁的年龄。一了解,得知大春还没有对象,花婶的脸就像花一样绽放了。大春个头高高的,肤色白净,若是换上时尚的衣服,根本看不出是个农村人。自从花婶进了院子,大春抿着嘴,捻着衣角,眼神不时瞄向地上的蚂蚁,一副害羞的样子。
花婶的脑海里立马跳出一个人,那就是在镇政府工作的小马。小马是城里人,大学毕业后要求下基层锻炼,考公务员考到了这里,一直想找个“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里的小芳。花婶就打开小马的微信视频,说自己在靠山屯瞎逛,然后悄悄把摄像头对准了大春。
小马激动得没敢说话,打出一行字:靠山屯的?真是深山出俊鸟啊。
花婶心里有了数,关了微信,好一番夸奖小马。大春的爹娘认识小马,因为工作关系,这娃来过靠山屯几次,城里人,公务员,心里边早就满意了,嘴上却说只要大春满意,我们没啥说的。大春呢,始终没说话,看样子也像是同意了。
接下来,花婶就把大春的手机号码给了小马,让他们自己联系,还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花婶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特别是婚姻这事,欲速不达,强求不得,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过了一段时间,花婶从小马那里得到信息,他和大春已经步入了恋爱的正常轨道。
时隔半个月,花婶走进大春家的院子,一下子感觉不对劲——院子的“嫁女树”不见了。没听小马透漏结婚的消息啊,怎么就把“嫁女树”刨了呢?难道是提前把家具打好了?
花婶就嚷嚷,提出要看看家具。
大春的爹就讪笑着,吭哧半天才说,“嫁女树”给二狗了。
花婶知道,二狗也是这个屯的,四十多岁的还没找到媳妇。光棍一个,他要“嫁女树”干啥?没听说他有干女儿啊。大春将来怎么用?
大春的爹说,二狗要结婚了,媳妇是郑州的。
花婶掐了掐自己的手指,感觉不是在做梦。她之前给二狗介绍了没几个,都是妮穿她娘的鞋,钱(前)窄,一直没弄成事。
大春的爹说,那个寡妇是个退休职工,小马的一个远房亲戚。她来到靠山屯后,一下子就迷上了这里。
她不嫌二狗家穷?花婶愣愣地说。
大春的爹说,小马给二狗整了几百棵核桃树,今年都挂果了。
花婶这才知道,二狗是小马的帮扶对象,不但负责帮二狗脱贫,这次还给他找了个媳妇。那个女的是个退休职工,男人病死好几年,小马便把她介绍给了二狗。
大春的爹说,二狗媳妇没啥要求,只求二狗给她做个樟木箱子。
小马就想到了您家的“嫁女树”,是不是?花婶眨巴着眼睛。
大春的爹咧了咧嘴,佛一样笑了。
花婶说,大春就愿意?
一直没有说话的大春使劲点了点头,满脸的自豪和骄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香樟树要做成陪嫁箱子的习俗,是为了说明这个树对女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为下文表现大春的品德作了铺垫。
B.“花婶走进大春家的院子,一下子感觉不对劲”,通过揭写花婶的心理感受,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一直没有说话的大春使劲点了点头,满脸的自豪和骄傲”,是因为大春为自己有这样一个能干而热心肠的对象感到自豪和骄傲。
D.本文语言朴实而不乏生动,如“花婶的脸就像花一样绽放了”、大春爹“佛一样笑了”等,均形象地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心理。
【小题2】请结合文章分析小马的形象特征,
【小题3】花婶这个人物在文中有哪此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