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题。
分子生物学家不怕公众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因为很多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都有很 强的实用性,几乎马上就可以指导医疗实践。DNA 修复机制的发现也不例外。
DNA 修复涉及一系列蛋白质,如果其中任何一种不能正常合成,都可能导致 DNA 无法正常修复。这样 的病人身体里的 DNA 损伤会以比常人快得多的速度积累,患某种肿瘤的概率也就比一般人大得多。
在先天性 DNA 修复缺陷中,最有名的是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不能正常运作,因 此无法修复由紫外线造成的 DNA 损伤,哪怕是最轻微的阳光,都可以让皮肤起疱、发干并长出大量雀斑。 病人 100%会患皮肤癌,多在 20 岁之前离世。现在已经知道这种病有多种亚型,分别对应不同的缺陷基因。
理论上讲,如果在产前能够检测这些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就可以避免生出有缺陷的新生儿。 当然,考虑到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率只有二十五万分之一,目前对这种病进行产前基因检查的需求可
能并不迫切。相比之下更值得注意的是由先天性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这是 遗传性结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结直肠癌中占到 2%~5%。复旦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东亚人群中 这种基因缺陷较为常见,因此一定还有很多携带者未被发现。如果能通过基因检查确定为缺陷基因携带者,
就可以早做预防,避免或推迟结直肠癌的发生。
事实上,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因为体内某些细胞的 DNA 修复机制出现后天的缺陷,而患上肿瘤。当 这些修复机制不能正常运作之后,肿瘤细胞的 DNA 就更容易出现突变,肿瘤的恶性化程度也越高。然而与 此同时,肿瘤细胞的繁殖也更依赖于还能正常运作的修复机制。如果这些修复机制也被破坏,DNA 将更容 易受到损伤,这样反而可以加快肿瘤细胞的死亡。
基于这一原理,科学家们从 DNA 修复相关蛋白质入手,筛选可以抑制其活性的肿瘤化疗药物,已经有 了初步成绩。欧洲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就推出了一种叫奥拉帕尼的新药,可以抑制一种叫“聚 ADP 核糖 聚合酶”的 DNA 修复蛋白质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在 2014 年批准这种药上市,允许用它来治疗一种特殊类型的晚期卵巢癌。
【小题1】下列对 DNA 修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的人体具备 DNA 修复功能,但这种修复功能有可能丧失,而一旦丧失,会增加罹患肿瘤的机会。
B.如果产前能够检测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缺陷在内的某些基因是否存在修复缺陷,就有可能避免生出
有缺陷的新生儿。
C.对东亚人群而言,产前检查是否存在先天性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比检查是否存在核苷酸切除修复缺陷 更迫切。
D.对因体内某些细胞的 DNA 修复机制出现后天缺陷而患上肿瘤的人来说,修复机制被破坏是有害无利 的。
【小题2】根据选文内容,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实用性B.DNA 修复机制
C.DNA 修复机制的实用性D.基因的自我修复
【小题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释新药奥拉帕尼的作用原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8 08:5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在当代,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养病的方式时,散文如何才能从心出发,吐露真言,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散文就容易落入旧话语模式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昏昏欲睡。

⑵真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往往被悬置在一旁。比如,当下追思古迹、缅怀历史的大散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赞美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关怀、悲悯之情,然而,这些文化关怀、悲悯之情又有多少来自于作者的独创?

⑶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____1____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___2___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规,整体上还给人许多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如果反过来,事是大的,精神却是小的,那散文的气象和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结果,我们一旦想在文字里感受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象,却发现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无。空的,没有根,甚至连自己的心都没有抖动一下。这样的散文日益泛滥,不过是在扩张散文本已十分严重了的语言造假而已。

⑷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

⑸贾平凹的散文从平常心出发,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他说自己得了肝病的窘况,“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作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人病》)

⑹这种我称之为散文的物质外壳的部分,是呈现散文精神的基础,也是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

⑺散文光有物质外壳当然是不够的。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节选自谢有顺《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

【小题1】第⑵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目的是什么?
【小题2】填入第⑶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非 而是B.不仅 而且C.是因为  所以D.如果 就
【小题3】第⑶段加点的词语“这个套路”具体指什么?
【小题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⑷段作者的观点。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
B.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
C.如果创作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作品就不可能感动别人。
D.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
【小题6】根据文末画线句的观点,从所给的四篇散文中选择一篇加以分析(50字左右)
A.合欢树B.邂逅霍金C.想北平D.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人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神”

梅墨生

①中国文化有几个大的转折,秦汉是对先秦的转折,尤其是汉,汉代思想是总结先秦而开辟后世,汉代文艺思想的要点就是承先秦道家思想重本重神之实,注重探索神气形之关系。重神是汉朝的思想,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都是沿着这种思想而来的,并不是个人创造。西汉《淮南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神贵于形”,往后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再到后来石涛的“不似之似”,到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这个命题的延续。

②在神与形的关系上,与这种思想一致的还有中国画,后者历来便强调神似。

③九方皋“相马”,虽然说不出马的雌雄,但能认定千里马,能看出马的本质。所以说“神”是一个或隐或显的东西,“神藏于内”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神”在古代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到美学中则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朝佚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在一平尺左右的团扇上,荷花的神韵是用比较工整的画法传达出来的。背景中并没有交代水,却仿佛带着水气,我们能感觉到这花是长在池塘里,不是死的枯萎的,而是鲜活的。荷花本身就是既淡野又鲜丽,而且是半开放的状态,左下的两瓣和上面一团有多与少的对比,很美妙。还有一叶张开,一片半卷的荷叶,衬托着荷花,这就是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味道,用有形的东西表达一种难言的美,这是中国绘画真正的精髓,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非常像现在摄影的特写镜头。

④中国文化现实而不功利,在现实中又超越现实,有“出”和“入”之分。在庙堂总想江湖,在江湖总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国文化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上痛苦徘徊。中国画也是如此,既画现实中的物,又赋予其美好的情操,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所以神韵就是入世又超脱,享受又不能陷入享乐的极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国人始终带着诗意的浪漫、直觉的眼光,同时也一直带着哲思,却又不背负西方基督十字架那种沉重的责任感。

⑤画家背后一定有自己的人与文,而人文合起来就是他的世界观,就是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他生活的方式,他追求的理想、审美的境界都与此息息相关。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他背后的文化趣味,看出他背后的人文支撑,看出他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知识阶层的文化趣味。如果通过作品看不到这些,作品背后是一片苍白,作品则没有深厚的内容,不值得我们品玩,因为中国画最强调的就是内在神韵。《出水芙蓉图》也许不是纯粹的文人画家的作品,然而背后有一种既深又淡的生命情怀,它可以作为中国画的范型,作为中国画代表作来被理解,进而通过它来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这也是一种享受。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五段中的《出水芙蓉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析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近日,正午阳光的新剧《都挺好》播出之后,口碑迅速走高,在豆瓣上有上万人打出85的高分,将近90%的网友给出四星及以上的评价。

《都挺好》的好评再次验证了正午阳光高品质内容输出的实力。在《都挺好》播出之前不久,正午阳光出品的年代剧《大江大河》与古装剧《知否》已先后播出,分别拿到8.8和7.5的豆瓣评分,收视率和网络热度也一路上扬至同时段第一、第二的位置。据统计,正午阳光自2014年至今,出品的剧集中有85.7%的作品豆瓣评分达到7分以上,有一半的作品豆瓣评分高于8分,整体表现“都挺好”。

一方面,正午阳光脱胎于山影集团,市场化之后其作品开始面向年轻市场,一改此前以战争剧、老一辈爱情剧为主的年代气息。另一方面,正午阳光的团队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仍然以“山东帮”的圈层为主,团队之间有长期磨合的熟悉和默契。而在华人文化控股之后,候鸿亮仍掌握着公司内容布局的控制权。同时,双方的体制背景使正午阳光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平衡,进而保证好作品的持续输出。

(摘编自《86%的剧作在豆瓣超7分,半数超8分,正午阳光“都挺好”》,201 9年3月5日《今日头条》)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年来,电视剧产业化运行机制发生变革,市场化增速加快。为追求商业利益,制作方有意拉长电视剧篇幅,这种处理方式已成为某种业界“潜规则”。

《大唐荣耀》从60集拉长为92集,《择天记》从50集拉长到55集,动辄80、90集的电视剧屡见不鲜,新《还珠格格》99集,《隋唐英雄》120集……长剧越来越多,剧情拖沓、内容稀薄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某些评价良好、被誉为“良心剧”的作品也存在人为拉长“凑集数”等问题,挑战着观众的底线。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审美、娱乐、情感沟通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试想,一部正常收视率为2%的电视刷,收看人群就有2600多万人,一集电视剧45分钟,如果注水部分有10分钟,那浪费的时间就是2.6亿分钟,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

国际上,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是10—12集,英剧更少,一般一年一季,一季39集。相比这两个国家,美剧的剧集往往较长,但由于竞争激烈,如果收视率不好,会立马遭遇“被砍”命运,这使得美剧制作追求精益求精。我国电视剧产业环境有自己的特点,但说到底,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摘编自《国产“注水剧”该挤挤水分了!》,2017年9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国产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经历过盲目追求大片化、奇观化的扭曲商业化之路;也经历过对明星的盲从和追捧,更不乏对资本的崇拜,但是最终国产电影在艰难的摸索中,做到了一年600亿票房的产业。而国产剧在经历了2017年的繁华盛宴后,却陷入了低迷。那么面对两个市场如此不同的表现,国产电视剧应该思考些什么?

首先,国产剧的追风现象还是十分明显,什么题材火爆,就蜂拥而至,完全不考虑市场对同一题材的消化程度,最终许多电视剧只能成为库存,连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其次,电视剧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高价演员用替身演戏的问题,同时还有二流编剧胡编乱造、三流导演胡乱拍摄的问题。那些悬浮剧以及让人“尴尬癌”都出来的台词可不止是演员一个人造成的。

第三,观众会从众,但是观众不傻,不是你随便拉一个自带流量的明星和翻一本畅销书就能打造出人见人爱的精品佳作。我们爱明星,但是我们更爱融入角色背后的明星,如果一个电视剧只能让人记住明星本人而非剧中角色,那么这部剧很难成功。

第四,2018年上半年,卫视播放的电视剧百分之七十都号称是现实主义电视剧,但是这些现实主义其实一点都不现实。我们的电视剧热衷于套上一个现实的皮,讲述着臆想中的现实,还假装大家都会沉醉于这个创造出来的“现实”的样子。

(摘编自《国产剧的末路与现实主义电影的崛起》,2018年7月15日《搜狐娱乐》)

综合以上材料,请概括并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国产电视剧发展。

同类题5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我的父子关系

①每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和父亲一同从北平来台湾的几位学生,聚在我们家,席榻榻米而坐包饺子。

②父亲当时50出头,秃顶,滚桶式的肚子抢眼。数十年来一直认为天下最好吃的食物就是饺子。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顿,他一定要亲自监厨。饺子非得猪肉白菜馅的,得他自己亲手用一条新毛巾包上剁碎了的白菜,一回一回地拧出菜汁。碎菜碎肉搅和在一个大锅里,酱油和其他调味品一丝一滴地往里倒。搅不上5分钟就得用筷子沾点馅儿尝尝,大声咂嘴,表示得意。他誓死反对在任何菜肴中放味精”......新剥的大蒜堆满了一海碗,一盘盘的热饺子,很快就被壮汉和半大小子迅速地消灭掉。

③从没有注意过,每年父亲吃饺子的量,似乎并不比任何人逊色,他的口头禅是:“每回吃饺子都吃个齐景(颈)公,呵呵呵。”每当说毕,他总要在自己的脖子上用手横着比划一下。那年月他的食量与音量都甚亮。

④每个年三十晚上都这么过的,吃完饺子就听父亲和他的学生们讲北平的故事和一些老笑话,挺热闹。

⑤上了初中之后,我渐渐地对自己的老爸有几分不大佩服。最怕的是同他出门去买东西,这一路的讨价还价委实没完没了。几块钱能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套交情、讲义气。有这么位相当小气的爸爸,我的确很难引以为荣。再年长了几岁,西化渐深,我对老爸的意见更多了。青少年时代的叛逆性,有时也不是礼教、权威甚至亲情可以压得住的。对着父亲当面抢白有之,对他嗤之以鼻也屡见不鲜。

⑥在父亲患病的那天晚上,一家人吃晚餐,一向食量甚好的父亲突然似有吃不下的样子,盛了碗汤,很大声地呷着,相当不雅。他端起汤碗,汤水顺着他的嘴流到桌上。我于是近乎粗暴地说:“喝汤怎么喝成这副样子?连最基本的餐饮礼貌也没有!”然后,我发现父亲在流泪,但我依旧暴躁地说:“哭什么嘛!这有什么好哭的?”父亲放下汤碗,用那条发灰的毛巾擦嘴擦桌子,一句话也没说,嘴向一边歪着,一拐一瘸地上床睡觉去了。

⑦当晚父亲被送入医院。经检查是严重的中风使他半身瘫痪,丧失了语言能力。他的病情略有好转时,我陪他在巷口散步,要他坚持运动,以保持正常行动。偶尔也陪他说说话,希望他能恢复一点语言的能力。但是通常讲几个单字之后,他就坐在藤椅上傻笑。

⑧父亲去世前后,我正忙着自己认为是“开万世太平”的伟大事业而未回去奔丧。事隔经年,一想起那天晚上我在餐桌上的暴言恶语,心中总是耿耿不能释然!或许父亲当时根本就没听见我说什么;或许中风之后他的记忆力早已丧失殆半,完全不记得这回事了。更或许他会心中呵呵一笑,说句什么:“这小子今天又撞上邪了!来跟我这儿犯混!”我总是这么希望,希望他是这么想,也希望他就这么忘了。然而,这是个永远得不到证实的希望。

⑨俱往矣!如今算一算我自己当父亲的年数竟也十分资深了。20几年前一举得男相当得意,但是好景不长,我的婚姻出了问题,协议离婚之后儿子归其母亲抚养。硬生生地父子分离,我几乎不能自持,而儿子那年才6岁。然而那时候我还年轻,意气风发,多少天下兴亡的大事业等着我去做!大丈夫岂能被妇孺之私所羁绊!十几年来,我就孜孜地忙着自己的大事业,每个月定期寄钱,差不多每周与儿子通一次电话,有时儿子来我这儿住一段时期。

⑩我的脾气多年来亦未能因吸取日月之精华而有所提升净化。第二个妻子是位急起来要一逞口舌之快的人物,于是战况屡屡就有几分壮烈。事情紧急我们会打电话向儿子求救,不怕丢人,反正是自己的儿子嘛!不过这种父子易位的情况也十足令人发噱!老两口争先向儿子告状,各诉衷情。这些日子似乎儿子与妻站在一条阵线上,常常听儿子对我的训词曰:“我看得出来,她是唯一对你好的女人!”“没事大家都少说一句。为了我少吵些可以吗?”“知足一点吧!你已经老啦!她不管你,将来你怎么办?还想找另一个?就凭你的破运气,算了吧!”所有的言语全都是倒戈的意味。

⑪而我和妻仍旧不时地要反唇相向。今天一大早又为了件鸡毛蒜皮的事儿,双方的吵声都到了震耳的程度,气氛恶劣。妻怒冲冲顶着大太阳出了门,何苦呢?

⑫邮箱里有儿子寄来的一张卡片,今天又是父亲节了。儿子寄来的卡片通常都挺幽默,开开老头的心,写上两句歪词。这次卡片上有一双戴眼镜的老狗,使我琢磨不透,翻过来却见到他挺工整地写了几行字:“父亲节快乐。请你们和睦相处吧!因为人活到最后,你所拥有的也只是那几个关心你的人。”

⑬一时竟百感交集,止不住老泪纵横起来。

⑭妻由外面回来,怒气消了大半,低头换鞋,额头沁出几颗汗珠。我说:“喂!我有没有同你讲过我爸爸过年包饺子的事?”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描写,作用是
【小题2】⑥-⑭段写了两对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请概括。
(1)父亲和我:
(2)我和儿子:
【小题3】第⑧段加点词“希望”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小题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示我们再忙也要尊敬长辈疼爱晚辈。
B.提醒我们要珍惜善待身边关心自己的人。
C.表达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
D.揭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