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兄弟

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个小学,中学,一起逃课去游泳。十四岁的时候,他们学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说,如果有人用刀砍你,我就替你挡着。小虎说,你尽拿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誓,谁一辈子老遇到刀砍啊?他想一想,就说,如果你死了,我就替你养你爹妈和你弟弟。小虎于是和他笑着打成一团。

没想到成了真的。他医学院毕业,当医生的第二年。有天深夜,有人敲门,他打开门,门口站着小虎的弟弟小江,浑身是伤,缠着绷带,小江告诉他,他们全家人,包括小虎在内,在这天早晨去郊游的时候,遇到了车祸,只有小江幸存,从此,他在这世界上没有亲人,也没有人可以投奔,只有来找他。十二岁的小江,带着他的游戏机,还有一双破球鞋,来投奔他。他大哭着,留下小江。那一年,他二十四岁。

他的女朋友问:“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走?”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温室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被人这样吼骂过,转身离开,再也没回来。他没去追她,从此下定决心,如果要结婚,就必须是个能将接受小江的女子。此后的十六年,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他爹妈接受了这个孩子,但是很多问题,还是要他解决。他真没想到,家里添个半大上学的孩子,真不是添双碗那么简单。他拼命加班,生活还是紧张。有天他去学校看小江踢球,这孩子穿着一双绽了口的球鞋,已经破了很久,不敢跟他要新的。他转身去卖血,用那钱买了五双球鞋。那年,他二十八岁。

小江高中毕业,死也不肯考大学,怕给他增添负担。他绑着小江,把他送进考场。那一年,他三十岁。小江快要毕业的时候,他得到一次机会,去美国进修。他放弃了。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电视台和报社知道了他们家的事,要他上一个“人间真情”之类的节目,他拒绝了:“我把弟弟养大,很正常啊,怎么就要上电视了?”这年,他三十六岁。

小江有了女友,带回家给他看,那女孩子明知道他的身世,事后却还问他:“你这个所谓的哥哥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小江站在街上,悲哀地看看这个纯洁清白的女孩子,转身离开,任她在背后连哭带叫。小江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接受哥哥的女子做妻子。这一年,小江二十五岁。

终于遇到一个善良的女孩子,是一年后。在二十八岁那年,小江结婚。这个女孩子和小江本不打算举行婚礼,但是,他不愿意,他拿出他十年来积攒下的所有加班费、手术费,为他们操办了婚事。婚礼上,新娘和小江慎重地叫他“哥哥”。全场安静了整整一分钟。那天晚上,他被闹新房的人灌醉了,新人让他睡在新房里。恍惚中,他觉得自己真是老了。这一年,他四十岁。

【小题1】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两人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小题2】①“他大哭着,留下小江”
②“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
两句中他“大哭”“大怒”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的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次飞跃,以往的体力劳动渐进式地改变了人类的肌肉、韧带骨骼等生理机能,帮助创造出了美妙的艺术,那么,在愈来愈脑力化了的信息革命劳动中,也必将会促进人类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崭新艺术。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在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艺术创造的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审美审视。

②数码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最显著特征是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它根本性地颠覆了艺术审美基本原则和程序,使受众第一次真正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批判地接受,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③互动较多地是在利用数码技术设备和作品的教学过程、游戏过程中,学会运用数码技术和艺术,可以使你的教学成效倍增,可以让你的游戏作品拥趸者众,增添受众的兴趣和技能。所以,在数码时代,过程也许比结果更为重要,而且,有了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结果也一定是出彩的,二者并行不悖,相互提携促进。

④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给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最大可能,也让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台上和台下的樊篱,使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向受众,受众可以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一回创作者。如某些剧作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情节的增删、着色等,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一部作品的最后完成,可能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能让这部作品永远没有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

⑤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的,可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艺术像被移易于数码磁片上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轻捷。它摆脱了传统物质媒介的桎梏,超越了现实实在物的各种限制。使艺术作品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真正地在艺术形式、艺术数量上有可能走向最广大的民众。因而,我们迎来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的时代,也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了美的意境和美的氛围。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数码复制的时代”。

⑥如今,一幅画、一段音乐、一个动漫作品,都可以在数码技术的千手观音面前,变得像捏面艺人手里的面团一样,可以任意摆布。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传统的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可以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表现中来,也可以让观众参与到创作中来。传统的作为最终成果的艺术作品也许在以后将会改观,也许不再存在一成不变的躺在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者,也成为观众,也成为批评者。可以说,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批评和解放,这才是艺术的真正回归。

(摘编自陈永泉《数字化时代和审美审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彻底改变艺术的形式和人们审美的方式,数字化时代的审美审视研究迫在眉睫。
B.数码艺术强调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颠覆了艺术审美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让受众实现完全接受。
C.数码技术和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游戏作品更加受到青睐。
D.数码艺术以数码磁片为载体,操作轻捷,使得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数量上真正走向了最广大的民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为立论前提,重点论述了数字化时代数码艺术的特点。
B.文章在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优劣比较中,强调数码艺术才是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
C.文章以人们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创作者为例,证明了数码时代艺术可以真正走向受众。
D.第⑥段通过举例、比喻、道理论证,将数码技术时代作品与观众间的关系表现得通俗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码艺术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众的积极参与使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间的限制。
B.受众可以在游戏中享受乐趣、参与剧本创作而改变人物命运等,可见数码艺术的参与互动具有直接及时性。
C.数据时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人人都可随意摆布数码作品,体现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
D.在数字化时代,艺术的真正回归可能实现,在这个时代,艺术作品可能永远没有最終,人人都可能是创作者或批评者。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哈尼梯田  彭程
眼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
一个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的奇迹。在它面前,语言顿时黯然失色了,一切描绘都显得贫乏无力。
在云南高原的腹地,在哀牢山的南麓,在比遥远更遥远的地方,在高山之上的高山里,奇迹在尽情地袒露自己,仿佛一望无际的野花在淋漓恣肆地绽放。也许是因为它的僻远闭塞,才得以保留了这份本色和完整。它们美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这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梯田。
短短的两天中,在多依树、老虎嘴和坝达景区,我们一行远方来客,一再感受着那种难言之美带来的撞击和撼动。请想象你站在某个高处,视野所及,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尽是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梯田。它们如同一排排海浪汹涌而来,然后瞬间突然静止、凝固,成为如今的模样。它们一层层地,由低处升到高处,由谷底爬到峰顶,充满在天地之间,让目光变作一道道往返收放的活动标尺,在俯瞰和仰视间丈量它的巨大和辽阔。往往一座山坡上,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梯田随山势地形而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最大的足有数亩;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间也开田,最小的仅有簸箕那么大。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旁边,是茫茫森林的掩映,端的是神奇瑰丽,莫可言状,让人惊叹。
哈尼梯田,是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与数十代哈尼人的智慧和勤劳通力合作的结果。这里位于哀牢山南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来自高山森林的山泉,源源不断地流淌。在漫长的岁月中,哈尼人垦殖了成千上万片梯田,同时将山上大大小小沟箐中流淌不断的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盈满,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哈尼人开垦梯田,固然是为了种植,但他们的做法表明,他们决不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罔顾久远,贪婪攫取。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考虑到了子孙后人的福祉,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呵护。这个民族信奉的是自然神,房前的一簇茂竹,屋后的一棵大树,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着灵性的。人的幸福,离不开神灵的佑护。所以他们在开垦梯田时,处处显示了虔敬和细心,照顾了山的走势,水的流向,为树木的伸展留出了空间,为鸟兽的进出安排了路径,也因而达成了人和自然万物的高度和谐。本来无生命的物体,当人以虔诚的爱心对待它们时,就会把情感注入进去,从而使得它们也仿佛具有了灵性。就像过去时代中有时被当作信物的手工艺品,一幅蜀锦或一块苏绣,被女主人怀着深情厚意,一针一线织就,爱如针脚般细密,才使得它们坚固而美丽,荡漾着无尽的韵致。
也是因为如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哈尼梯田,才这般仪态万方、楚楚动人。
日出时分的多依树,日落时分的老虎嘴,据称代表了哈尼梯田美的极致。因为住处遥远,我们错过了这两个时间,但即便如此,眼前所见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观赏梯田最美的季节就是冬天,庄稼已经收获,视野里袒露无遗,可以充分凸显出梯田的婀娜曲折的轮廓。我们有幸在这个时节来到这里,目睹了它最动人的神韵。一级级蓄满了水的梯田,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反射着银光,仿佛镶嵌在大地上的成千上万面镜子。
有道是既得陇复望蜀,虽然已经被盈满视野的大美深深迷醉,但潜意识中仍然有一些不满足。哈尼梯田的动人,在于丰富和变化。阴晴变幻,晦明更替,寒暑嬗变,梯田形相无穷,胜景无限。风景是若干元素的排列组合,季节,天气,植物,任何一项的变动,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整体形貌。一年四季,梯田皆有其独特的美质。夏天,秧苗青葱是一种风采,秋日,稻谷金黄又是一种韵致。遗憾的是,无缘目睹其他几个季节的迷人风景,只能在想象中加以描绘了。其实,不必说四季,即便是一天中,也有朝晖夕阴的变幻。在老虎嘴、多依树两个景点,尽管各只停留了一个来小时,但我们却已经充分体验到了这一点。明镜一样的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明亮澄澈,但有时一大团云朵飘过,在地面某处投下了阴影,那里的梯田的水面便变成了银灰色,如未曾打磨过的铜镜。陪同游览的当地友人一脸陶醉地介绍说,清晨,梯田是玫瑰红色的,夕阳落山的时候,又是镀了金一般。正听着,忽然起风了,原本平整如砥的水面,顿时泛起无数涟漪,仿佛一幅幅揉皱了的丝绸。
有韵律,有节奏,有色彩,哈尼梯田具备了音乐、图画和雕塑的充足元素。色彩是直观的,而节奏和韵律,则体现在万千梯级的递进和迂曲之间,体现在彼此的唱和与应答之中。需要在你静默的凝视中,才会慢慢地浮现出来,升腾起来,应和着连绵的松涛声,或者近处村寨里的一声鸡鸣。哈尼梯田的质感是真切生动的,所以才有“大地雕塑”的美誉。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我们一行,自四面八方,来到西南重重叠叠大山中的这一隅。以世界之大,人生之倥偬,这种机缘只怕是难以重复,此后飞鸿雪泥,彼此暌违,只能在回忆里再度晤对了。为了使回忆能够美好和丰满,此刻,且细细地观看,深度地沉醉吧,恍惚中,物我相融,让自己变成田埂上的一棵树,一簇竹,化身为万千梯田中的某一级。那盈盈水田的明媚闪光,便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声赞叹。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2月26日)
(小题1)本文以“提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2)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明智库:您觉得微信、QQ等社交软件有没有导致语言贫乏?

刘运峰:社交软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使人在表达方面变得懒情、随意。比如,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非常强。写信时,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感受,要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要表述准确讲究格式,这无疑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但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几乎不写信了,逐渐也就变得不会写信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8日)

材料二:

网络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替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成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无法回避且令人担忧的现象,某机构对此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9日)

材料三:

光明智库: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电脑和手机来书写。有网友表示茫然:信息化时代,我们还需要手写汉字吗?提笔写字在今天意义何在?

谭景春:虽然有了电脑和手机,但是用笔写字在信息交流中仍有其实际需要,比如签名、题字、留言以及财务报销等,这些都需要用笔书写。我们要认识到,识字、写字是一个人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跟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好语文、学好写字可以终生受益,因此每个人必须具有汉字书写能力。

赵世举:一旦“汉字失写症”蔓延,无疑会带来人们对汉字的疏离、对母语的淡漠、对汉字文化的失忆,从而导致汉字的文化功能弱化价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9日)

材料四:

光明智库:浅阅读对人们的表达和写作习惯会有什么影响?

郝振省:浅阅读多数是碎片化、即时性的,相应地,浅阅读的文本也比较简单,有时甚至完全用标点、表情包取代了丰富的概念和情感。一些网络语言的逻辑并不合乎通常的表达习惯,会对人们的日常写作造成影响;一些学术文章的学术味儿有所削弱,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浅阅读的口味,把严肃的内容进行庸俗化改写,使其失去了原本的面貌和意味。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是创造性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对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才会得到有启发性的结论。

张清华:语言的发展史表明,一种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词语、新句式的出现,不一定都是坏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合规范的说法和用法,一些本不规范的表达在年轻人那里反而时尚化了。当然,我并不觉得人为地加以禁止和匡正就一定好,但是我们的社会倡导什么、推崇什么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在严肃文化方面不认真投入,那么娱乐化和轻飘飘的浅阅读便是不可避免的。高水平的阅读会产出高水平的写作,人文精神的张扬会带来全社会的正气,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努力强化正面的引导。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写信这种沟通方式基本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也缺少了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社交软件盛行带来的弊端。
B.在数字化时代,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被调查的人群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经历,这与日常手写机会不多有密切联系。
C.写字既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这是提倡“提笔写字”的必要性和意义。
D.“汉字失写症”的扩散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汉字文化功能的弱化、价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浅阅读是碎片化、即时性的,极易导致阅读文本简单肤浅,有时不得不用标点、表情符号来代替概念和情感。
B.学术类文章削弱学术性,乃至严肃内容庸俗化,虽然迎合了浅阅读的口味,但不会让读者得到启发性的结论。
C.现实中固然存在各种不合规范的表达,然而人为地加以禁止和匡正也未必好,正确的做法应是合理地引导。
D.要想避免表面化娱乐化的浅阅读,专家认为,我们需要在严肃文化方面认真投人,努力强化正面的引导。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化时代的人们语言表达匮乏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朝的经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20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胪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
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使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时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使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有八九又在边区远省。
(摘编自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保卫下首先到达举行经筵的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
B.经筵讲官和展书官都出身翰林院,并且是其中佼佼者,开讲前要身穿不同服饰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全部人员只能凝神静听,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
D.称职的讲官必须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但仍需经常归结到现实,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经筵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从摆放书案到讲官开口讲授,都说明了这一点。
B.经筵的严格程序,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各种仪式讲求目视耳听对称均衡的一种例证。
C.文章最后,论述了经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皇权,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皇帝产生矛盾。
D.讲官发现皇帝仪态不端,可加以责难,作者以此论证这种繁文缛节已成当时一种制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B.讲官准备不充分,皇帝也不能当场指斥,讲官所受的这种优礼是长期历史的产物。
C.正德皇帝把尽忠的讲官升迁至边远地方,实则是对这些批评自己的讲官的一种报复。
D.讲官如果不能发挥经传精义,敷衍塞责,逢迎恭维,则被视为失职,就会被罢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姻。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候,年轻又帅。他竟然会娶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候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姐。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早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辈打交道。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村民收入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候,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葱根”。我先自颓了。不想,这被嫌弃的绵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小题2】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3】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