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将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任务。“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国因成为第一个将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而进一步赢得自豪感和威望。通过取得的经验、开展的试验以度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将惠及全人类。探月行动可以测试新方渚和新材料。月球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稀土元素。

探月行动的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意味着中国无法独自开展工作。“嫦娥四号”的合作伙伴包捂德国、荷兰、沙特和瑞典。中国人可以自豪,不过所有人都将受益。

(摘编自《南华早报》,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1月3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外媒。这是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呈传回。“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嚣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称,“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目家只有中国。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美国《天文学》杂志指出,“这次登陆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就,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关于未开发的月球区域的新数据库。同时,这项任务将收集独特的数据.可以帮助们了解早期的太阳,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英国《独立报)也认为,“这次任务将是对月球遥远的另一面的开拓性观察。”

英国《卫报》称,这次任务的目的是详细测量月球的地形和矿物成分。鉴于着陆地——艾特肯盆地被认为形成于月球历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号’可能会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线索。”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与能力高级分析师马尔科姆·戴维斯看来,“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摘编自《中国正开辟太空新时代》)

材料四:

近年来,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创新模式大量涌现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显著。

(摘编自前瞻网《全球太空探索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
B.“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月面勘测任务,并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C.“嫦娥四号”操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将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D.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趋显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已经发射的“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有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属于无人月球探测阶段。
B.“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为中国赢得自豪感和威望,可中国探月行动仍受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的影响无法独自开展工作。
C.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的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D.由材料四图表可知,2012年至2017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由3022亿美元增长至3835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26.9%。
【小题3】四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嫦娥四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9:4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天的我们端正姿容,昂首阔步前进。中国百年革命进程中,有许多恢弘的故事和人物,值得今人与后人永远铭记,并且能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重现惊心动魄的风云岁月,毫无疑问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那些拥有精彩故事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参与到历史“故事”的当事人,基本上很难直接与我们对话了。写好革命历史,宣扬好革命历史,成为我们文学工作当前与今后的一大艰巨任务。
要写好革命历史题材、塑造好历史題材中的人物形象,自己要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仰,半信半疑者是无法写出令读者信服的作品的。自己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认识要有深度,浅层次地理解事件和人物,只是简单的历史记述,无法进行艺术的升华。“夹生饭”式的历史题材创作,不会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革命历史更无法以“夹生饭”的形式获得继承与传扬。与此同时,创作者还要具有表现历史的境界——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艺术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创作者本人的艺术表达水准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时期读者的阅读情趣都有所不同,历史题材创作者必须考虑每一个“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出来后不被社会接受和传播,就不符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创作之所以叫“创作”,在于它是创作者的智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艺术之所以叫“艺术”,在于它是艺术创作者独有的艺术表达的本领和技术。创作,是在某种精神、责任和使命的激发下催生的灵感性劳动,它的艰苦性、艰巨性和卓越的贡献性,皆系于此。艺术,是创作者们长期磨炼、自成一派、独具风格的创造,是从生命与智能中勃发岀的能量,是最光辉的精神财富。革命历史要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就必须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来完成。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文学工作者和艺术界人士不仅应该继续以巨大的使命感拿出重要历史节点的纪念作品,另一方面,由于革命历史距离现实越来越远,继承和宣传革命历史精神的任务也将变得越来越重,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随之不断增加,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要求、新挑战。
我们只有抱着对革命历史本身的尊重态度,对客观事实的忠诚度,对价值取向的坚定不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精神、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才能让越来越悠远的革命历史,闪着光芒活起来,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2017年08月17日《人民日报》何建明《让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鲜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可一味拘泥于史实,而要以鲜活的艺术形象面对读者和观众。
B.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
C.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D.精彩故事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使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普遍感到任务艰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意义和写好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方法、途径。
B.第2自然段第一层讲革命历史故事的意义;第二层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必要性、艰巨性。
C.第3段从理想信仰、认识水平、历史境界、艺术表达等方面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者的修养。
D.第5段从历史态度、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方面总结全篇,对创作者提出明确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只有充分考虑“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才能被社会接受和传播。
B.只有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革命历史才能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
C.面对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增加的现实,创作者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
D.只要创作者有正确的价值观,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就能写出好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观世界是有形有色、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如果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想,这就是形象思维。人们最早发现并研究形象思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我国古代文人曾经用“神思”“想象”“幻想”和“形象”等来描述骚人墨客的思维活动。在西方,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与想象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已经看到了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在一起,混融于某种文学样式之中。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直观、直觉的方法描述外部世界。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天文、地学、生物、气象和工程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堪称科学散文,是可以当文学作品来欣赏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察的视野越拓展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积累越众多,科学家们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思维渐趋抽象。
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辅之以形象思维仍然是必要的。列宁认为,在数学上要是没有幻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古人类学家从现代人形态去想象原始人形态,从已知的形象推及未知的形象,根据一片颅骨或几枚牙齿,逼真地复原几百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貌,这些研究,如果没有从现代人的行为去揣摩、设想古人类行为的形象思维能力,几乎无法前进一步。现代宇宙学利用宇宙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遗物来推测当时的宇宙状况,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能力。文学家构思时运用形象思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天体,则须观百亿年之演化于须臾,抚百亿光年之太空于一瞬。文学家与科学家,都需要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形象思维能力。
想象的东西总是直感的、具体形象的。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回忆是过去形象的复现,那么想象就是未来形象的映现。想象的基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广泛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是想象力丰沛的泉源。想象是以往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即放大和缩小,粘连和分离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先前外界刺激的印痕,循着极其复杂程序的一
次次重新组合。因而,想象就是在人脑中改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生动地说明前所未有的形象境界。
艺术家以形象思维为主,辅之以抽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描绘世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辅之以形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摘编自刘欣大《科学家与形象思维》)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史上,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而混融于一定的文学样式中,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
B.《梦溪笔谈》关于天文、生物和工程等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表明了沈括的这部科学著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来描述外部世界的。
C.科学观察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研究的思维越来越抽象。
D.从数学领域借助幻想发明微积分和古人类学家通过现代人的行为揣摩古人类的行为等科研事例来看,在科学研究中,恰当地运用形象思维仍是必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能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代“自媒体人”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时稿费制已盛行,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谀墓受金”这一说法也曾被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可拿到巨额润笔,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C.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文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为例,介绍了古代“自媒体人”获取报酬的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打赏、润笔之外,古代文人还有“卖文”、“捉刀”、“卖版权”等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召上来的“笔杆子”。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如果不是为了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糖桂花
唐玉霞
炎热还未走远,桂花就开了,仿佛迫不及待。油绿的叶子里密密麻麻绽满了细细小小的花朵。雕琢般的四片花瓣,一星半点花蕊,能爆发出浓烈的芳香。来来去去的人,简直要在桂花香里迷失了方向。开黄色花的金桂,开橘红色花的丹桂,开淡黄近乎白色花朵的银桂,在村子里次第开放,熙熙攘攘地开着,浓浓的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子,经久不散。
这样酽酽地香醉几日,就有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坐在树下补衣服,儿子、媳妇都在田里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老娘插不上手。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这一日老娘刷了锅,舀了两瓢子糠到桶里,余火热了洗锅水,连中午饭剩下的锅底,舀进桶里,搅拌了,拎到猪圈里。但是一拎却拎不起来。老娘不敢要强,慢慢挪到猪圈,自言自语,一定是今天糠舀多了,水倒多了,不然昨天还拎得起今天怎么会拎不起来呢?自从耳朵开始聋,老娘就喜欢自言自语。
揣着一点心思,老娘做事有点儿走神。她拿扫帚把苹屑扫扫,扫到桂花树下,地上铺了一层落花。老娘索性不扫了,抱了张破床单铺在树下,她自己掇了条凳子,坐在桂花树下补衣裳。一个双抢,小孩撕开的褂子,大人磨烂的裤子,都堆积着。只是一条裤子绽开的裤线还没有缝完,老娘就打起了瞌睡。桂花扑簌簌地落在老娘头上、怀里,太阳暖烘烘地晒着,穿过桂花树,斑斑驳驳落在老娘头上,晒得老娘头皮有点燥热。一阵“咯咯哒”的叫声传来,惊醒了老娘,原来一只母鸡下了蛋。
老娘拍打着身上的桂花,把缝了一半的裤子放下来。近来一坐下来就瞌睡,可是真上床躺下,又睡不着,这让老娘心里疑惑得很,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怕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黑蛋爷爷就是坐着打瞌睡,身子一歪死了。老娘虽然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可她不想死。孙子还没有长大成家,她还想抱个重孙子再闭眼。老娘站在树荫里越想心里越不甘,索性不坐了。她取了支竹竿,竹竿的一头绑着一只兜,这是打柿子用的。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竹竿在桂花树之间游走,轻轻触碰。桂花像急雨一样落下来。老娘胳膊举得酸了,看看破床单上落了一层,老娘拎起床单四角,把桂花倒进一只筲箕里。老娘有一只装雪花膏的玻璃罐子,装了何湾的豆糖、雍家镇的玉带糕,或者墨子酥、柿饼,都是娘家来人带给老娘,或者儿子去集镇里买给老娘的。一个夏天,什么样的东西都吃完了。老娘将桂花倒进玻璃罐子里,倒一点,加一点红糖,再倒一点,再加一点红糖。这红糖是老娘的宝贝,老娘不相信白糖,她相信红糖最补。她年轻时坐月子,想喝口红糖想巴了心。满满装了一只罐子,老娘将罐子收到床档下。想了想,老娘蹲下身,将罐子往床档深处推了推。
老娘做的是糖桂花,总要等上月余的光景,红糖慢慢溶在桂花里,桂花由金黄转成巧克力色,若是白糖,颜色要明艳一些。打开罐子,浓香甜蜜。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前两日过中秋,乡下自己蒸月饼,糯米面.里面包了糖粉。隔水蒸了,软软糯糯甜甜。媳妇就说,要是有糖桂花,包了糖桂花馅儿才叫又香又甜。桂花馅儿的月饼是做不成了,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除了做糖桂花,老娘还会做桂花酱。前些年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
太阳西斜的时候,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老远就听见猪在猪圈里嗷嗷叫,拱着圈门,家里大门开着,却没有人影。桂花树下的凳子上,放着针线笸箩,一支长长的竹竿横在地上。儿子捡起竹竿说,这是谁放在这里,把娘绊倒了不是小事情,边说便往屋里走。
屋里,老娘趴在床沿上一动不动,一只手还扶着床沿,她将罐头瓶子往里推一推,扶着床沿想站起身来,但是没有起得来了。一阵风吹过,桂花香从屋外飘进来,老娘觉得有点儿醺醺的,就此闭上了眼睛。
(选自唐玉霞《悠然岁时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娘”“媳妇”“儿子”“黑蛋爷爷”等称谓不仅交代了亲密的人物关系,而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老娘的心理描写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C.太阳西斜时,“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透露出正是孩子们的勤劳,让老娘的晚年生活甜美而安心。
D.文章哀而不伤,虽然写老娘之死,却不渲染死亡之悲切,而是努力营造“桂花静落”般动人的艺术情境。
【小题2】“糖桂花”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致爱丽丝
裘山山
秋天的时候,素梅终于给爱丽丝报了钢琴班。
去少年宫的路上,九香问素梅,妹妹为什么叫爱丽丝啊,你不姓爱,叔叔也不姓爱。素梅说,爱丽丝是小名。
到了少年宫,看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她恨不能爱丽丝成为他们中最出色的一个。
可是,爱丽丝真不像素梅的女儿,她不喜欢钢琴,一点儿都不喜欢。每次爱丽丝去学琴都哭闹不休。幸好有九香哄着劝着。
一年过去了,爱丽丝长进不大,连最简单的曲子都弹不成调。素梅忍不住就发火,用痒痒挠打爱丽丝的手背,九香就去挡,误中了好几下。有一次九香没挡住,爱丽丝的手背被素梅打出两道血印。这下丈夫不依了,声称再这样就把钢琴给砸了。
素梅气得一个人躲在卧室掉眼泪,哭过以后,终于气馁了。虽然还是要求爱丽丝继续学琴,但声称不再管了,爱丽丝弹琴的时候她就跑出去,或者躲到卧室去看书,总之眼不见心不烦。奇怪的是,爱丽丝反而有了些进步,素梅偶尔竖起耳朵听一下,感觉那调子比原来像样多了。但只要素梅让她弹,她就结结巴巴,错误百出。也许是太紧张了?
其实素梅也明白,爱丽丝不是弹琴的料,老师说爱丽丝的指头没有力道,乐感也一般。但素梅不愿意放弃。
爱丽丝读三年级了,素梅不得不降低对爱丽丝学琴的期望,把少年宫的钢琴课停了。只是在假期找家庭教师,每周去两次,每次费用一百。爱丽丝上四年级时,钢琴考过了三级,五年级时考过了四级。但从此止步不前,再考还是四级。钢琴慢慢成了爱丽丝身上的牛皮癣,治不好,难看,但也没大碍。
转眼爱丽丝上初中了。九香也23岁了,成大姑娘了。素梅问九香对今后有什么想法?九香摇头。
素梅就说,这样吧,要不就去我们系里打字室做打字员,工资不会很高,但轻松稳定。九香不吭声。这让素梅很意外,她以为九香听到这话会感激零涕呢。
素梅说,那你到底怎么想的?九香支吾了半天说,我有个老乡,已经帮我找了个工作了。素梅问在哪儿?九香说,少年宫。
九香走了好久都没再回来。
有一天收拾房间,素梅偶然间读到了爱丽丝的作文《我最佩服的人》,主人公就是九香。从作文里素梅第一次知道,九香一直在学琴!
开始她是为了爱丽丝不挨打,帮她弹,让她在旁边玩儿,后来她就迷上了。每次去上课都趴在窗户上认真听,在窗台上练指法;每次去上家教她都问东问西的,超有耐心;再后来,每次做完家务,她就在家弹琴,哪儿也不去玩儿……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希望和付出,造就的不是爱丽丝,而是九香。
一晃一年,又是春天了。
一日,素梅匆匆赶回家,走进院子,忽然,她听到了琴声,如高山流水般的优美琴声从她们家窗口里飘出来的。她凝神听着,甚至在恍惚间回到了少女时代,她穿着白裙子,提着垃圾,站在巷口……
打开门,眼前出现的画面让素梅目瞪口呆:九香坐在钢琴前,正起劲儿地弹着,爱丽丝在她的琴声中舞蹈,舞姿优美到让素梅陌生。两个女孩子都没有发现她进来,很投入地在表演,在享受。素梅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看到姐姐的同学坐在钢琴前,高傲地弹奏着……
还是爱丽丝先发现了她,叫了起来,九香吓一跳,突然停下演奏,回头看到素梅,脸霎时通红,站起身叫了声梅姨。素梅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九香脸红着,掰着手指头笑,还是跟走之前一样那么腼腆。爱丽丝说,妈,九香姐姐上个月钢琴考过了十级了,她被少年宫聘为钢琴课老师了!
素梅没来由地心动过速,腿软。她也算是个性格沉稳的人了,但眼下的情形还是让她有些失态。
许久,九香在她身后说,梅姨,你生气了?
素梅忽然鼻子发酸。九香说,梅姨,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九香说,我想教你学琴,免费的。
素梅忽地转过身来,眼睛瞪大了。九香急急地说,你那么喜欢钢琴,你完全可以自己学啊?其实你现在学琴一点儿也不晚。
后来的故事,素梅院子里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每天黄昏,只要三楼传来《致爱丽丝》的琴声,就是女主人下班了,而且心情不错。
(节选自《小说月报》有改编)
【小题1】小说为什么以“致爱丽丝”为题,分析其作用。
【小题2】分析小说中①②两处画横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素梅怎样的心理?
【小题3】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蕴含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