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笙的前身是“和"。“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诗文要“清丽”“清奇”为人要“清雅”“清心”。18世纪时,笙传到欧洲,但在那之后产生的手风琴和口琴却没有什么清的音色。原因在于笙的结构。笙片就有了一层用五音粉做的防锈涂层,演奏时,涂层也在震动,细小的铜粉和石粉也在摩擦共振,于是产生了类似于管风琴的声响。
《周礼》中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被誉为“五音之长”。小型民族乐队、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丝绸之路”乐团,大都由笙来校定音准。在为笙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这同时是一个正心调性的过程。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深深地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笙所具有的美学精神,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选自2017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笙”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笙融入了道家的“阴阳”理论和“天人合一”观念,其发音象征着“天籁”“地籁”“人籁”三位一体,和谐交融。
B.笙是簧片乐器,发音原理简单,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因而在音乐表达上比不上二胡、唢呐、鼓和琵琶等乐器。
C.笙奏出的音乐直接面不僵硬,委婉而不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能使个性鲜明的器乐合奏的香乐更加丰满圆融。
D.笙能产生和管风琴相似的声响,是因为演奏时其内部震动的防锈涂层带动铜粉和石粉摩擦共振,这是口琴不具备的特点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和”取象于笙这件乐器,“笙"又通“生长”的“生”,这说明在中国先民心里,“万物生发”与和谐圆融紧密相关。
B.笙在乐团合奏中可以中和其他乐器的乐音,因为笔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每个音,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
C.心无挂碍,人器合一,是校音的理想境界;给笙校音的过程,不仅是寻求不同乐器间乐音和谐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养自身的过程。
D.笙作为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其乐音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精神和对优雅节制的君子之义的追求。
【小题3】简要概括笙的美学精神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3 10:2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观念上对电子竞技认识不清晰,这其中,混淆了两个逻辑:

其一,将电子竞技与沉迷网络游戏直接画等号。电子竞技,标准解释为“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当然,这个概念必须加上一个前提——设计科学、运行规范。然而,很多人对“游戏”这一概念只有一个笼统的认识,认为只要是游戏,就容易让人沉迷其中、玩物丧志,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背道而驰。

其二,将人的错误归责于机器,归罪于电子竞技运动。参与、从事电子竞技(包括网络游戏)与沉迷其中的关键区别在哪里?在于身处其中的人。这里的“人”包括玩游戏的青少年、家长、专家、开发商、运营商和政府主体这个大写的“人”。

在电子竞技兴起之初,大部分地方主管机构对其了解不深,如今则大办各类电竞比赛,似乎一切网络游戏都可以被纳入。除了不了解,一些地方还有经济转型的现实考量。但是,对于那些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对一些充斥暴力、色情和金钱的网络游戏,他们本身难以鉴别和进行自我控制,家长往往又难以监管,市场则囿于利益因素,不会自断筋脉,学校、社会则并没有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和条件,最终,剩下的只是越做越大的行业泡沫和沉迷其中的孩子。

(摘编自《对待电子竞技需厘清两大逻辑》)

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注:年份后面的E表示预测数据

材料三

根据《2018电子竞技产业报告(赛事篇)》,2018年国内电竞产业规模将突破880亿元。巨大用户流量与巨大商业体量以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竞市场生成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饱满与粘连性极强的产业链。

串联出纵向产业的同时,电竞还能强力拉动周边产业。首先是商业广告赞助,以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例,今年的赞助总额已超过1亿元。其次是电竞教育与培训,包括战技实训、考核认证、就业推荐等多层面的电竞教育资源服务,而且中国目前电竞岗位专业人才短缺26万之多,电竞教育有可能成为电竞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走线上竞技娱乐与线下商业的结合之路是电竞拓展产业投资链的一个显著趋势。据悉,目前不仅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宣布了在国内建造电竞馆的计划,而且像英雄互娱等专业游戏公司还与香港K11等外资企业进行合作,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布局电竞场馆。除了通过主办赛事以及赛事直播和门票收入获取收益外,电竞场馆还能通过赛事吸引人流,再通过餐饮、桌游、上网服务的途径实现盈利,同时可以举办音乐会、见面会、发布会等活动获取收成。更重要的是,电竞场馆还有助于提升一个城市的产业层次。

(摘编自《电子竞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材料四

过去,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包括国情、社会舆论及国民经济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已有十余年发展史,但缺乏政策支持和行业监管的电子竞技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包括每每由行业媒体所披露的所谓中国电竞产业规模数据,事实上绝大部分只是电竞类游戏本身的营收,而非真正电竞产业的产值。而如今,电子竞技的产业化在中国已逐渐走向正规化和集约化,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也开始介入电子竞技产业,希望在这个正处在产业化发展关键期的朝阳行业里找到新的掘金点。

总之,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发展不无曲折,甚至可以说是曾经布满荆棘,但有了一批又一批电竞人的前赴后继,有了腾讯、网易、完美世界等游戏业领军企业的相继投入与支持,又恰逢视频直播行业在国内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中国电竞已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产业化道路。这一发展历程,或可作为今后更多新兴领域产业化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摘编自《电子竞技闯出独特产业化之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对“游戏”的认识过于笼统,将电子竞技与沉迷网络游戏等同起来,认为它只能让人玩物丧志。
B.许多地方主管机构对待电子竞技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有认知和经济方面的原因。
C.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销售在2013年出现快速增长,而国内销售从2015年至2017年也在稳步增长。
D.电子竞技产业在多个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带动教育培训、餐饮服务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竞技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功,是否会让人玩物丧志的关键点并不在电子竞技本身。
B.中国电子竞技的国内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电子竞技市场饱满与粘连性极强的产业链也已经初步形成。
C.中国电子竞技拥有多元的发展方向,社会舆论及国民经济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其产业发展。
D.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在曲折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并将带动更多新兴领域实现产业化发展。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在认识上和行动上解决哪些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镜泉流作万重滩 —— 说泉

杨振彭

①“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喜爱山水的人都知道,山里头最使人感到清凉的就是山泉,不论在视觉上、听觉上,就连内心之中,也能够感觉出它是能澡雪一个人的营营世念的。

 ②因为,泉是流动的,有着气韵生动的机趣,而就稳重的山来说,泉就是整幅画面内一道突出的线条。潺潺的水声,划破了山中的寂静,这好比气势与浪漫相结合,共同呈现一个充满动感和活力的世界。如果,任何地方都必须是整体与细节相配,那么和天地相比,山是细节,而与线条粗犷的山相搭配,就当是曲折的泉了。

 ③泉有热的,那就是温泉。当水从地下冒出,迂回潺凌地流在山沟里面,飘忽在水上林间的水蒸气,朦朦胧胧,泛出白茫茫的云光水雾,在洒下的阳光中,弥漫一种泼墨山水的空灵,这是泉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④而泉流动的声音也能表现自然界的旋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这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言,“明月松间照”是一种静态孤寂的意境,月由这棵树转移到另一棵树,然后月光由松叶之间洒下来,一派柔和光明;而顺着山沟倾泻下的清泉,也有悠悠不尽的潺潺之声。于是,在一片自然风景的观照里,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宁静而已,一旁的水声,会是一首交响乐。如果我们将自然美景划分为动、静两种,那泉水无疑是静中之动,尤其,当水汇集多了,就会形成波澜壮观的瀑布,诗人李白就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句子来形容庐山瀑布,而任何一种山水,就如同古人所说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兰亭不遇王羲之,赤壁不遇到东坡,而永州的山水若无 的话,就不会留传后世,同样,庐山的瀑布若是未遇到李白,也不可能以它的特殊风采。在文学中存下历史定位。

 ⑤泉往往也唤起了人的共鸣。“喷壑数十里,隐若白虹起”,看见万丈飞泉喧腾奔泻于悬崖峭壁之间,一个人或许会感到自然的伟大、神秘、不可思议与可敬可亲,而由之心驰神往。陶渊明就在他《归去来兮辞》里,用见景生情的态度,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现象涌现出来,一发“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慨叹!毕竟,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林园泉石会永远给予人类无限的启示,而人终竟汲汲营营,无可逃避的牢笼在世俗的纠结里。虽然,朝朝暮暮山常变,然而自然本体长存;但暮暮朝朝人不同,人却只是天地的过客而已!

⑥“在山泉似镜,流作万重滩”,山中的泉水是清澈的,而流出山之后,泉水就会逐渐浑浊,这好比人们踏入一个现实的社会,就渐次失去他的真情。可是,泉却不能永远藏在山里不流出去,只出世而不入世!虽然,在山里看不见外面世界的污秽,可以像镜子般的清澈,我们也能独善其身,然而,我们怎能坐视众生沉沦苦海,不予援救?一个知识分子当面对昏晦政治与动乱时局的冲击时,怎还能只对时事关心入耳,停留在臧否人物的程度上,而不油然兴起“不在山为泉,当成万重滩”的志向呢?

⑦泉,《说文解字》写作,象征从石中冒出的水。这种水是活水,所以懂得品茗的行家“水必取自佳泉,茶必取上品”而冲泡出一壶壶的好茶;而酿酒品质的高低,也是与泉水有相当密切关系的。由于泉不会因天旱干涸,故有“源泉滚滚”的说法,在荒旱时候,它依然由千山万壑之间流向人世,以无私的心,给所到之处的万物带来生机,也启示着若要经世致用,不当只是象牙塔中的雕像,而是一个投入人群的实践者。

⑧泉是蕴藏无限的,东坡尝云其文一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即示创作永不枯竭,且能继续不断的涌现。“文思泉涌”虽与才情有关,然而善自培养思路,也未尝不是途径。因为,毕竟所有的题材皆是出自人间,只要深入问题和人生,就会接续着产生新观念与体悟,一如源头活水般的永不枯竭。

(注)杨振良,广东平远人,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花莲师院教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

【小题1】分析第①段中“澡雪”一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④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人名是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词藻华丽,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美。
C.第②段将“泉”与“山”对比,赞美泉的灵动,有活力。
D.本文广征博引诗词名句,意在强调“泉”是文人骚客的吟咏对象。
E.引用《归去来兮辞》,表现作者崇尚自然,向往归隐之情。
F.本文由浅入深、由物及人地阐发了作者对泉水的独特感受
【小题4】作者说“泉往往也唤起了人的共鸣”。这些“共鸣”是:
【小题5】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以“镜泉流作万重滩”为题的用意。
【小题6】请另举一实例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待馒头

经历过1960年前后饿肚时期的父辈们,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无法体会的。

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是个刚强勤俭的人,她不容许家里任何一个人糟蹋粮食,包括她视若宝贝疙瘩的我。她可以容忍我身上的许多毛病,唯独看到我胆敢扔一点吃的,她的烈性子就会发作,即便年纪那么大了,仍能把我骂得无处躲藏,同院儿住着的叔伯婶娘们也不敢插一言。有了剩饭,奶奶就把脏了的喂了猪羊,干净的留下,热了继续吃。还让我吃,我不吃,奶奶就会讲那些年没吃没喝的时候有多艰难,讲着讲着就会落泪。我皱着眉头吃上几口,奶奶会欣慰地摸摸我的头,张着没牙的嘴呵呵笑。

多年以来,为了生活我四处奔波,每有奢侈的时候,我就会羞愧不已,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心底总会惴惴不安。正因为如此,我不敢糟践一点粮食,也看不得别人对粮食的糟蹋。

那一年在一个矿区做工程,管理后勤的是五大三粗的一个人,我带来的几十号人,吃喝拉撒都是他负责。包工队的生活是艰苦的,饭菜不会好到哪里去。刚进工地的第三天,中午刚吃完饭,管后勤的便喊我,我不知道啥事。他领着我转到活动板房的后面,指着散落在杂草丛中大小不一的馒头块儿,说:“你看看,你们那帮人干的事儿!”

 “你们那帮人”这五个字像伸开五指的巴掌重重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感觉到我的脸颊火辣辣的,虽然我与他很多时候常起冲突,但工友们把吃不完的馒头随手乱扔,这是谁都不会容忍的。

晚上收工回来,在开饭前,我着重把这件事跟工友们讲了一下,并且定下规矩:打饭的时候,吃多少打多少,绝对不允许再有倒饭菜的行为,如果发现,那就自己捡起来吃掉,再不行,就直接扣工钱。

第二天午饭过后,我走进活动板房时,板铺上赫然扔着半个馒头,我不由得火从心起,刚定规矩,就有人不当回事儿!

“这是谁扔的?”我拿起那半个馒头,环视着板铺上或坐或躺的工友们。

“是我,姐夫!”从最里头的板铺上下来一个后生,我一看,差点气懵——是我小舅子。

这不是成心出洋相么!

“把它吃了!”我把那半个馒头伸到他面前,口气不容置疑。

小舅子脸涨得通红,板房里的气氛有些闷,板铺上几乎所有的工友都坐了起来,表情各异地看着我和他。僵持了大约两三分钟,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心里却是波涌浪滚,起伏不定。这半个馒头总得有一个人吃下去。可是他丝毫没有要把那半个馒头吃下去的意思,我又不能再逼他了,我定的规矩那就我来履行好了。

“你不吃是吧?那好,我替你吃!”我把馒头放到嘴边咬了一口,又咬了一口。

他委屈地说:“我不是专门扔的,掉地上了,我拾起来搁铺上的,沾上土了!”

我没言语,只是一口一口地咬着馒头,他突然一把把馒头从我手里夺了过去,一下子塞进嘴里,噎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事后,有工友说不就是一个馒头么,何必过不去呢?我只问他的父辈们是干什么的,他又是吃什么长大的,他无言以对。是的,一个馒头是微不足道,现在连乞丐都不要。而我认为,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馒头的事,这是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

有一回我接小儿子放学回家,经过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处工地,活动板房前的空地上,一群民工正在吃饭。儿子指着民工手中硕大的馒头,问我那馒头怎么那么大啊!是啊,看着那一排排熟悉的活动板房,那熟悉的大馒头,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都会勾起我许多以往的记忆。我给儿子讲我那些年的经历,吃大馒头,吃大锅菜,睡工棚的日子,我告诉他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每天丰富的饭菜,吃饭的时候别挑肥拣瘦。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很遥远,与他的生活毫无丁点关系。

日子在继续着,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更好的引出了下文奶奶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告诉我们,不应该忘记父辈们所经历的艰辛,不能失去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B.“我”吃了小舅子掉在地上的馒头,主要是因为我不敢糟践粮食、看不惯别人糟蹋粮食,而不是就因为怕出洋相。
C.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层次清晰;行文中多处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D.“我”给儿子讲那些年的经历,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从侧面写出了时代的变化。
【小题2】文章第2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这句话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简陋的石器到高精尖仪器,从茹毛饮血到各式精致菜肴,从原始粗糙的石洞到豪华的别墅,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能力当让天地惊叹畏惧。最初的人类,食物和住所没有稳定的保障,面对经常的频繁迁移,天然住所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洞穴、树木都是躲避天敌的良居。当满足了吃穿这些身体基本需求之后,人类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于是,农耕取代了狩猎,天然的洞穴变成了巧手搭建的房屋。随着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人们开始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从木石合用的点式建筑,发展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到了现代,房屋建造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人工材料取代了天然建材,结构更加稳固,外观愈加独特美观。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群从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当人类为自身驾驭自然的能力信心满满时,生态的反作用力也开始困扰我们。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而对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高发展带来的是高消耗、高污染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如果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而导致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大面积与大规模的建筑消耗了大量宝贵而有限的资源。文明在经过数十世纪的成长与进步之后,正在面对“拐点”到来的可能。
除了高楼,我们还能住在哪里?低碳,正成为解救地球危机的一把重要钥匙。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低碳重构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几年前的上海世博会宣扬了“和谐城市”的理念,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认识到了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实,人类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住宅,似乎也可以与和谐的城市理念遥相呼应。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草屋,冬暖夏凉的窑洞,结构简单、远离喧嚣的穴居,默然回归自然的极地冰屋,像鸟儿一样搭建的树屋,就连海上货运划时代的产物——集装箱也可以变身循环经济住房……这些并不是哗众取宠或所谓的行为艺术,它们能与钢筋水泥建筑物并存,体现了一种对文明的尊重态度,是人类善待地球的最亲近方式,一种认知抑或精神上的享受。
在这样的房屋面前,我们不再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并对自然发号施令,而是充分尊重并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住房的回归、维持与创新,迈出的是一小步,对人类文明进程而言却是一大步。
(摘编自贾欣、孟睿《除了高楼,人类还能住在哪儿》,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工具、饮食方面,还是居住方面,其巨变所体现出的人类能力足以让自然惊惧。
B.人类对住所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衣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他们便从寻求临时性的天然居所转向追求固定而舒适的人工住宅。
C.从点式建筑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从天然建材木石发展到人工建材钢筋水泥,人类的房屋建造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D.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以亚当-斯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为理论基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却没有处理好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能源短缺和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困扰,而这正是人类自己在驾驭自然的过程中所造成的。
B.文明衰败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在这些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文明衰败。
C.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要比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局部破坏严重得多。
D.文明的“拐点”可以是人类在进步与成长过程中得到警示而有所醒悟,也可以是不同于传统的其他生存形态和更加优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意味着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则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B.“和谐城市”的理念,是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回应,这一理念应该对乡村的和谐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C.草屋、穴居、冰屋、树屋、集装箱等人类住所,之所以能与钢筋水泥建筑并存,是因为它们比后者更尊重文明,体现出人类对地球的善待,更具优越性。
D.从驾驭自然到善待自然,人类以居住领域一小步的迈出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大步跨越,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书热”需要冷思考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国际童书展,短短三天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及其家长前来参观。历经多年“严寒”后,童书已成为出版业破冰的重要方向。如今中国的580余家出版社,有九成以上在出版童书或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生读物,其中不少作品的市场表现颇为亮眼。
童书为何受欢迎?当然离不开经济发展、消费能力提升的大背景。重视学前教育、培养阅读习惯,是这一轮童书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此前中国6岁前儿童早期教育读物出版,长期存在优质市场真空,也为童书的爆发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出版利润增长乏力,童书销量却可观,自然受到出版社青睐。然而,如今童书市场所经历的“高热”,未必能代表出版业的成长方向,因为中国童书市场的繁荣,并不意味着中国童书创作力量的繁荣。从目前国内童书市场来看,引进版权占据主流。某图书电商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童书畅销榜中,《神奇校车》蝉联榜首,销售量接近26万册;《丁丁历险记》《大英儿童百科全书》《可爱的鼠小弟》《奇先生妙小姐》等连续上榜,俨然是引进版中的常青树。与各种引进版童书的热销相比,中国原创童书市场表现则相对平淡。
童书市场同样存在“偏科”现象。“先把国外经典绘本引进来再说”,是一些出版社的通行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年轻妈妈们在为孩子们选择童书时,往往以各式绘本为主。而在欧美国家,童书市场呈现出品类丰富的结构性特点,文学类、科普类的童书也深受读者欢迎。有专家坦言,目前国内童书出版机构在产品结构上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清晰的分级阅读脉络,与国际出版界还存在不小差距。
任何行业,没有真正培养出内生动力,热闹只能是昙花一现。从童书出版来看,在市场培育初期,以版权引进为着力点的选择无可厚非,若长时间依赖于此,难免后继乏力。如果没有本土创作人、插画师、出版人合力增强原创能力,童书市场将难以形成内力的积蓄,也难以抓住这一轮童书市场爆发的机遇,真正帮助中国童书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家可能还记得,若干年前,我们曾为出版业遭受互联网的冲击陷入寒冬而感到痛心。但回过头来看,出版业的低谷,其实并非全拜互联网所赐。一些人认识到,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创作力量的匮乏、出版质量的下降,同样是出版业业绩出现大幅滑坡的重要原因。在童书“高热”的当下,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与清醒,了解自己的局限和困境,别只是满足于种种表面看似乐观的市场表现。
在童书展现场,一半的参展商是来自外国的出版机构,他们看到中国家长对引进版童书的热情,倍感激动;“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国内童书市场有了更多的想象,海外参展商纷纷表示要抢滩中国市场。尽管无须心生“狼来了”之虞,但是未来童书出版业能否激发更多“中国力量”,我们拭目以待。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