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观念上对电子竞技认识不清晰,这其中,混淆了两个逻辑:

其一,将电子竞技与沉迷网络游戏直接画等号。电子竞技,标准解释为“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当然,这个概念必须加上一个前提——设计科学、运行规范。然而,很多人对“游戏”这一概念只有一个笼统的认识,认为只要是游戏,就容易让人沉迷其中、玩物丧志,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背道而驰。

其二,将人的错误归责于机器,归罪于电子竞技运动。参与、从事电子竞技(包括网络游戏)与沉迷其中的关键区别在哪里?在于身处其中的人。这里的“人”包括玩游戏的青少年、家长、专家、开发商、运营商和政府主体这个大写的“人”。

在电子竞技兴起之初,大部分地方主管机构对其了解不深,如今则大办各类电竞比赛,似乎一切网络游戏都可以被纳入。除了不了解,一些地方还有经济转型的现实考量。但是,对于那些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对一些充斥暴力、色情和金钱的网络游戏,他们本身难以鉴别和进行自我控制,家长往往又难以监管,市场则囿于利益因素,不会自断筋脉,学校、社会则并没有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和条件,最终,剩下的只是越做越大的行业泡沫和沉迷其中的孩子。

(摘编自《对待电子竞技需厘清两大逻辑》)

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注:年份后面的E表示预测数据

材料三

根据《2018电子竞技产业报告(赛事篇)》,2018年国内电竞产业规模将突破880亿元。巨大用户流量与巨大商业体量以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竞市场生成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饱满与粘连性极强的产业链。

串联出纵向产业的同时,电竞还能强力拉动周边产业。首先是商业广告赞助,以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例,今年的赞助总额已超过1亿元。其次是电竞教育与培训,包括战技实训、考核认证、就业推荐等多层面的电竞教育资源服务,而且中国目前电竞岗位专业人才短缺26万之多,电竞教育有可能成为电竞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走线上竞技娱乐与线下商业的结合之路是电竞拓展产业投资链的一个显著趋势。据悉,目前不仅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宣布了在国内建造电竞馆的计划,而且像英雄互娱等专业游戏公司还与香港K11等外资企业进行合作,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布局电竞场馆。除了通过主办赛事以及赛事直播和门票收入获取收益外,电竞场馆还能通过赛事吸引人流,再通过餐饮、桌游、上网服务的途径实现盈利,同时可以举办音乐会、见面会、发布会等活动获取收成。更重要的是,电竞场馆还有助于提升一个城市的产业层次。

(摘编自《电子竞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材料四

过去,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包括国情、社会舆论及国民经济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已有十余年发展史,但缺乏政策支持和行业监管的电子竞技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包括每每由行业媒体所披露的所谓中国电竞产业规模数据,事实上绝大部分只是电竞类游戏本身的营收,而非真正电竞产业的产值。而如今,电子竞技的产业化在中国已逐渐走向正规化和集约化,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也开始介入电子竞技产业,希望在这个正处在产业化发展关键期的朝阳行业里找到新的掘金点。

总之,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发展不无曲折,甚至可以说是曾经布满荆棘,但有了一批又一批电竞人的前赴后继,有了腾讯、网易、完美世界等游戏业领军企业的相继投入与支持,又恰逢视频直播行业在国内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中国电竞已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产业化道路。这一发展历程,或可作为今后更多新兴领域产业化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摘编自《电子竞技闯出独特产业化之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对“游戏”的认识过于笼统,将电子竞技与沉迷网络游戏等同起来,认为它只能让人玩物丧志。
B.许多地方主管机构对待电子竞技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有认知和经济方面的原因。
C.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销售在2013年出现快速增长,而国内销售从2015年至2017年也在稳步增长。
D.电子竞技产业在多个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带动教育培训、餐饮服务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竞技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功,是否会让人玩物丧志的关键点并不在电子竞技本身。
B.中国电子竞技的国内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电子竞技市场饱满与粘连性极强的产业链也已经初步形成。
C.中国电子竞技拥有多元的发展方向,社会舆论及国民经济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其产业发展。
D.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在曲折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并将带动更多新兴领域实现产业化发展。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在认识上和行动上解决哪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9:2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脚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朦胧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她也困了,哈欠又深又肥,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砸巴砸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堵车”,这是只有他们之间才能够听懂的暗语。“没堵,准点到。”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的体温融在了一起,那娇嫩的肌肤和柔弱的心跳,也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座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不安的鲸,狂燥地扑向无边的黑暗。“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她一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脸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没事,喂喂就好了。”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她的嗓音有些发抖。“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孩子……孩子会憋死的。”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她楞着,像一截枯木。“听好了,敢连累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晕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手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一个个旅客关切的眼神,

看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120急教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老伴儿,回家了。”她说。漆黑漆黑的夜里,地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圣洁的雪山啊离太阳近的地方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回到梦中的家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对于生病的孩子,看似粗鄙的民工却充满仁爱;车上旅客充满关切,“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小说“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孩子转危为安、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小题2】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人行
李东辉
妻扶着我从拥挤如沙丁鱼罐头的公交车上下来。雨依旧我行我素、不紧不慢地飘洒着,似乎是缠在身上的一团乱麻,扯不开,挥不去。。
“要是有把雨伞就好了。”妻在做着毫无指望的假设。
“要是你带着雨伞出来就好了。”我不无埋怨的回敬了她一个假设。妻苦苦一笑,没有说话。忽然,我觉得雨止了,可又有些疑惑,因为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分明还有。几乎是与此同时,妻说话了:“谢谢您,我们……”
“没什么,咱们是同路,我也是去接人。身上穿着雨衣,雨伞你们用着吧。”一个很厚实的男中音传进我的耳内。听声音,这人的岁数跟我差不多,过不了三十。
“您先走吧,我们走不快,别误了您接人。天就要黑了。再说我们的身上已经湿透了。”出于礼貌,我摆出不用他雨伞的理由。谁知这人竟不知趣,非要和我们一路同行。妻担心我被雨淋病了,也不再推辞。 
既然走了在一起总不能闷着,于是,我问他:“您在哪儿上班?”他带着笑意说:“我在一所中学里教书,是个孩子王。”我听出他的语调里带着一丝自嘲的意味。“啊!你和我爱人是同行。”大概是想平衡一下他的心理,妻竟报出了我的家门。听说我也是教书的,他显得有些兴奋,问我教哪门课程。我告诉他:“曾经是一所师范学校的历史老师,不过,现在什么都不是。”我的语调中不仅带着自嘲的意味,且含着几分凄楚。妻平静地对那人解释道:“我爱人眼睛失明了。”他似有些吃惊,继而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您的眼睛也坏了,真不幸。”大概是听惯了诸如此类的同情叹息吧,我的心没被他的话所动。一行三人谁也不说话,只有绵绵不绝的春雨在轻轻飘洒。
归家的路怎么那么漫长!时间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真恨不得快些到家。尽管那家是一间小小的斗室,但它是我和妻的世界。现在有个男人走在我们身边,尽管那人借雨伞给我,我心里总有点别扭。可走在一起总是沉默不语,也有些尴尬。大概他也觉出了这一点,于是他又说话了:“您没学点盲文吗?”没等我说话妻先开口了:“他是想学,可又没人教他,有机会再说吧!”听了这话,他转而对妻子说:“您也真够不容易的,一天到晚忙家务,忙工作,还得照顾病人,没有闲时候。一定得注意身体。”一向腼腆的妻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似乎是被他的关心所感动。我的心却象倒了醋瓶子,酸溜溜的,我忽对他起了猜疑,莫非他也别有用心?不然为何如此殷勤?为何对妻说那样的话?想着想着,心头的醋意转成了一团燃烧的怒火。我猛地停住脚,一把从妻的手中抢过雨伞,我将伞递到他面前厉声说道:“记住,你的雨伞和几句虚伪的话收买不去她的心,拿着雨伞走吧”。他好像被我的话震住了。半晌才慢慢地从我手中接过雨伞,他语气沉缓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想伤害你,我是说的心里话,因为我深有体验。”
“你又不是瞎子,你有什么体验?少来这一套。”我心里这样想着,脸上不禁掠过一丝冷笑。我听到他迈着沉重的脚步朝前走去。不知所措的妻也悄悄的挽起了我的手臂,不料,那人又停转身来找我和妻说道:“我不是坏人,我是去街道福利厂接我妻子回家的。她也是个盲人,如果您想学盲文她可以帮您,她会一点盲文。”说完这话,他转身快步朝前走去。匆匆的脚步声很快就消失在唰啦啦的雨声中。
到家的时候已是晚上6点多钟了,春天的雨依旧如情人人絮语般飘洒着。也不知道那个讨厌又可爱的家伙可否陪伴着和我一样失明的妻子平安回到家,哦,这绵绵的春雨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和妻子因为伞而生的小埋怨,一方面揭示出“我”内心的沉闷、压抑,另一方面也侧面表现出妻子不够细心和温柔,为后文路人送伞同行作铺垫。
B.“我”因为自己成了一个盲人,所以表现出自尊而敏感的心理特点,如我拒绝路人的雨伞、带有自嘲意味和几分凄楚地介绍自己处境等都能表现出这一特点。
C.小说善于运用伏笔,比如开篇写“妻扶着我”为后文交代“我”是盲人打下伏笔,路人说“您的眼睛也坏了”为后文交代他的妻子也是盲人打下伏笔。
D.这个发生在春天傍晚雨中的故事,不仅让小说中的“我”深受感动,而且传递出这样一种能量: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和善意,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题2】小说中同行的只有三个人,但题目却是“四人行”,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有三次写到春雨,分别有什么意图,请简要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小题2】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