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
B.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C.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D.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B.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C.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B.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C.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D.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4 05: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6月11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修订的《新华字典》App上线。《新华字典》自20世纪50年代出版以来,伴随了几代人的启蒙教育,身上附着了不少的时代痕迹和文化意义,该App一上线便赢得了网友的关注。可网友发现,免费版一天只能查两个字,想要继续使用,就得付费40元。而纸质版的《新华字典》在某电商平台上的售价仅为19.9元。
事实上,付费很正常,尤其是对于《新华字典》这样的经典权威工具书来说,再加上邀请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朗读,也算有诚意。但在今天的互联网领域里,这样的付费模式却显得过于“20世纪”。
工具类软件的收费模式有两种:付费或免费后以增值服务收费。前一种是用户直接付费下载,想要走通付费模式就必须拥有“护城河”,比如Photoshop等,在技术上的无可替代保证了用户的付费可能。 
而对于其他工具类软件来说,通行的途径是“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比如让免费用户享受基本的查询功能,而如果需要去除广告、使用更多附加便利功能则需要额外付费。从商业逻辑上说,这是先用免费保证基本用户数,再从免费用户中定位出付费人群收取费用。  
《新华字典》固然权威,但在随手“百度一下”就能查询字词意义的时代,它已经丧失了最大优势。现在这个每天免费查询两个字的设定更显得没诚意,既不能满足日常需求,也不能让人激起付费欲望。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模式是用户导向,先满足用户需求,再来建立付费模型。但《新华字典》App如今的模式却只考虑了自己如何收费,而没有考虑花费流量下载的用户能得到什么。要求网友下载一个App再付费40元查询网络上遍地免费的内容,如果为现在的《新华字典》App总结一个模式,那就是传说中的“信仰充值”。信仰充值指的是网友在面对明明可以免费获取的内容时,依然出于热爱、志趣认同等原因选择付费。而《新华字典》App似乎还没到那一步。 
从互联网产品的角度出发,《新华字典》App完全可以凭借权威和专业走免费流量和广告的模式,或者是提供更多有创意的附加价值,甚至是向教育和咨询延伸等,这一切的前提是用户需求至上。但如今过度短视的付费模式使得这款App陷入尴尬:免费的部分不被网友认可,付费的部分没办法为用户提供价值。 
《新华字典》App的开发原本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开发者首先要学会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先为用户创造价值,再来为自己创造利润,这种理念恰恰与传统、权威和垄断背道而驰。学会扭转思维拥抱用户,这是拥抱互联网的第一课。
【小题1】下列不属于“《新华字典》App陷入困境”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该App难以体现附着在伴随几代人启蒙教育的《新华字典》上的时代痕迹和文化意义。
B.该App每天只能免费查询两个字的设定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之需且无法激起付费欲望。
C.该App的产品模式只考虑自己如何收费,很少考虑消费者付费之后下载能得到什么。
D.该App目前不具备这种付费模型——大众出于热爱、志趣认同等原因的“信仰充值”。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华字典》是经典权威工具书,再加上邀请播音员李瑞英来朗读,《新华字典》App收费在今天实属正常。
B.“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是工具类软件通行的收费模式,需软件自身技术上的无可替代来保证用户的付费可能。
C.凭借自身的权威和专业,加上提供有创意的附加价值付费模式也许能使《新华字典》App走出目前的窘境。
D.扭转思维,先为用户创造价值,再为自己创造利润,应成为《新华字典》App开发者拥抱互联网的第一课。
【小题3】结合全文,为《新华字典》App如何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提供三条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wú zá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wū  miè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wú zá ② wū  miè
【小题2】第1节中你认为最能表达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和恩格斯失去战友后的沉痛之情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仔细阅读第6第7节,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补充完整下面的句子: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所以  
【小题4】第8节中第一句中的加点词“这样”指代的是
【小题5】第9节能否改成“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请联系文章内容和背景知识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
记者:您从小进的启明女校、振华女校,长大后上的清华大学、牛津大学,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秉持的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我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在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从不训示我们该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爸爸在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时,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他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既佩服又好奇,向他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有空时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读书的样子,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
我在启明女校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我从报上读到过一则故事: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孩子。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他问小孩子签名干什么,小孩子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记者: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但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却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送给在婚姻中备受困扰的现代人?
杨绛:这对我来说,只是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爱我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而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一点和我的志趣相同。
诗人辛笛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锺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他对我的鼓励都很大,这也是爱情的基础。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可以送给现代人。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以及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才能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是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记者: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值得依靠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不被人摧毁反而越来越优秀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值得依靠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就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历,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要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那种困苦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我写喜剧,以笑声来做倔强的抗议。
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支撑我驱散恐惧、忍受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记者:……期颐之年,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
杨绛:……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杨绛认为“好的教育”可以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引导人们好学,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在这方面,言传和身教同等重要。
B.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志同道合,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但她的爱有点盲目,即使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也不感觉委屈,愿为钱锺书牺牲自己。
C.对于时代,杨绛自称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可以送给现代人。这说明她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D.即使在艰难忧患中杨绛先生依然坚信,能创造出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不会泯灭人性,不会就此沉沦。
E. “坐在人生的边上”内涵丰富,言外之意是杨绛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但她坦然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准备‘回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不正是人生空幻么?尽管号称"康乾盛世",这个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毕竟经不住内在腐朽,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所能看到的正是这种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它的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于是成熟了。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然而也同样带着没有出路、没有革命理想,带着浓厚的挽歌色调。《儒林外史》也是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这些都正是《桃花扇》归结为渔樵的人生空幻感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但是,它们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终于成了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觌面:见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自成的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从而导致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等盛极一时。
B.清朝前期,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国家指导思想发生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C.清代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以致出现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黑暗的情形。
D.《红楼梦》的创作方法能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媲美,但是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挽歌色调,也不能给人指明出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康乾盛世"时的繁荣,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因素被打压,中国的发展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B.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是明代新文艺思潮的基础,它有着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和钦羡,是一种现实主义。
C.《儒林外史》把理想寄托在几个儒生、隐土的苍白形象上,《红楼梦》最终让宝玉出了家,都延续和发展了《桃花扇》的人生空幻感。
D.《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使之带有异彩的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戴震只能够以考据名世,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的《孟子字义疏证》被他儿子视为无足轻重,那个时代民主思想之匮乏可见一斑。
B.《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
C.在鲁迅看来,表面繁华的贾府已经布满悲凉的雾气,然而能够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并从中体验到人生无常之悲苦的只有宝玉一人。
D.《桃花扇》带有感伤这样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则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同类题5

(题文)(2015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中介转化地位决定了教育只能着眼于人的发展。然而,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实践的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和能动的存在物,这表现在以“主体性意识”为核心的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诸多方面。主体虽然特指人,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即使在某种意义上人都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体,也有一个主体性强与弱的差异。真正作为主体的人或主体性强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为此,人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地认识主体自身,这是人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教育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人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二是要引导人去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价值。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他越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越了解客体,越具备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的主体力量就越强,就越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因此,认识和把握客体,是人确立自己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但是,认识和把握客体,具备与客体交往的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是客观地赋予了人以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能否得以发挥和确证,还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强弱。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就必须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即充分认识人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巨大能动性。据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由度和自觉度。教育只有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必须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坚持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发挥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来审度教育,这为评判教育的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也为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选自扈中平《教育目的论》)
【小题1】(小题1)下列有关“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B.教育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能动性,从而提高人的主体性。
C.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此。
D.教育要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人具有能动性,具有主体性意识,他们表现出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特点。
B.不同的人,主体性强弱不同,在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方面会存在差异。
C.人们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前,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
D.人们在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后,才能客观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认识主体自身,所以人应该争取尽早成为实践的主体。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把抽象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把无价值内涵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B.主体力量较强的人,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具备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
C.现代教育呈现出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的趋势,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在于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
D.评价教育的现代性,最根本是看教育的目的是否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其是否注重人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