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②《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③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
④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⑤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希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
(选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简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其中隐含着古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B.《周易》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简约,语言张力十足,因此,《周易》充分体现出简约之美。
C.杨静池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认为此爻写出了旅行的过程和旅程的艰难。
D.乾卦中的六爻之间上下呼应,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是总领段,提出了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体现出的古典美的论题。
B.对《周易》中“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
C.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论证清晰,说服力强。
D.全文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且最后一段又进一步论证了《周易》与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密切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乾卦中乾下乾上构不成全阳爻,六爻之间上下不能呼应对称,乾卦就体现不出对称和谐。
B.如果没有对“过”“不及”和“中道”思想的论述,就很难看出亚里士多德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
C.西方文明在“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它意在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而我们中国则用来断吉凶、知进退。
D.《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由此可见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4 04:1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2017年1 1月27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 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待破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小题3】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C.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D.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同时也表明,如果没有这个记载,那么就不可能产生现在的中秋节。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代的诗篇中,其中有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B.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民居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C.文章倒数第2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作为5G技术的领航者,华为联合运营商、合作伙伴在几十个垂直行业都进行了5G应用的探索,包括但不局限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厂、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慧教育、城市安防、无人机、智能农业、智慧新媒体等。随着5G网络在全球的部署以及更多合作伙伴的参与,5G的行业应用前景清晰而广泛。以5G与人工智能(AI)的融合为例:

AI的高速发展,在各行各业落地并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当前AI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5G的三大特性是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5G核心网分布式架构完美适配应用延伸到边缘的需求,这就解决了万物互联的一大瓶颈——边缘计算的算力得到了解放。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为数据、算力、算法,5G为算力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解决了数据问题。AI90%数据物联网,因为5G能够连接更多的设备,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数据,AI的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更多的数据会使AI更准确更智能。AI技术也将应用在5G核心网中,帮助核心网在部署规划、运行维护等方面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5G是高速度网络基础,AI是通用技术,能够赋能各行各业。5G与AI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叠加与促进,而是互为指数,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相互解放生产力。虽然目前产业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5G和AI的深度结合,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他们将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能力,如互联网一般再一次革新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

(摘编自中国专业IT社区CSDN论坛)

材料二

外媒称,当美国和欧洲还处于组建和启动5G网络的阶段时,中国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技术实施方面取得了进展。

据拉美社7月10日报道,6月中旬,中国四川宜宾发生地震,当地医院启用了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以远程会诊等方式对伤员展开救治。会诊专家团队在详细询问伤员受伤情况以及查看伤员各项影像学检查结果后,为200多公里外的震区医护人员提供了精确的诊疗指导。

报道称,这套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是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和中国移动共同研发的,可向数百或数千公里外的专家实时传输高分辨率医学图像。该系统以5G急救车为基础,配合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打造全方位的医疗急救体系。

报道认为,如果没有中国在5G领域的飞跃式发展,这样的突破将很难实现。

(摘编自《参考消息》7月12日报道)

材料三

“5G:开创数字经济新时代”论坛在浙江乌镇召开。

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马尔科姆·琼森代表国际电联感谢中国在促进5G标准方面所作的努力。他介绍了国际电联在5G频谱和国际标准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强调要与中国进行更多的合作,希望中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更加广泛加入到5G的技术应用开发中。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提出,5G是全联网的时代,是数字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时代,是智能化、自动化和自主化的时代。由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科技界和企业界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国在5G技术上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且最有可能引领这股大潮在全球的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指出,5G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对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5G商用部署。目前,5G基站、手机、模组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进一步成熟,5G网络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城区实现连片覆盖,“5G+工业互联网”加快探索,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5G作为网络新技术的集中体现,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它的发展面临频谱资源选择、网络安全挑战等系列问题,带来了隐私保护法律适应性的新风险,应从技术、管理、法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与应对。

(摘编自中新网《乌镇峰会5G“论道”:开创数字经济新时代》)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5G技术领航者的华为与相关行业合作,积极探索5G这一跨时代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应用。
B.5G“高时速、低时延,广连接”的三大特性解决了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的困境。
C.5G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不仅能彼此提供便利,更可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提升,共同进步。
D.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利用5G网络的特性,支持远程会诊与医学影像数据的高速传输,提升诊疗效率。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5G技术上的发展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离不开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科技界和企业界的积极助力。
B.5G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起着极大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化5G与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将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数字化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C.工业和信息部大力推进5G商用部署,积极开展5G网络建设,加快推广5G技术的应用,5G网络目前已在全国大、中城市城区实现连片覆盖。
D.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5G全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既要看到5G技术的强大,也要正视并应对5G技术带来的包括网络安全在内的系列问题。
【小题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