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D.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C.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D.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9:5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3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妤,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且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促的诗:“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常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意境是指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浸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羡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小题3】【小题4】【小题5】对文中材料的引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常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借鉴英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因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笔墨与写意
颜锋
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的明显特征,是运用线条和笔墨,塑造成点线结构的艺术形象。这固然与绘画所用的毛笔、水墨加宣纸有关,但更是写意的审美追求所致。
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透视,二是光影素描法。这两大艺术法则都是建立在几何学、物理学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渗透着科学的成分。达·芬奇在画论中甚至明确地把绘画作为科学来研究。可见,西方绘画是非常注重理论和技法的科学性的。这与科学正在那时兴起不无关系。文艺复兴产生了人文主义,也产生了科学主义。
二者在近代以来的西方绘画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没有科学,也就没有西方绘画。从摹真这一点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在表现技法上,西方绘画使用的是块面结构,中国传统绘画使用的是点线结构。如果说西方绘画是块面与颜色的交响。那么中国传统绘画则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总体说来,块面结构长于描摹,点线结构长于写意。此外,中国传统绘画不强调透视、光影和色彩,只是粗略地要求近大远小、黑白阴阳。因此,想让中国传统绘画达到完全的摹真是不可能的。
中西绘画表现手法存在这些差别,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中西方绘画工具的差别;二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三是中国古代画家不看重摹真,因而不去进一步追求透视和光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三条,中国古代画家追求神似,追求写意。也就是说,“神似”“写意”的艺术观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
对于神似和写意而言,笔墨可谓极佳的表现手法。笔法可以画出长短粗细、轻重疾徐、繁简虚实、刚柔润枯的各种线条。可以模拟各种对象及其不同的质感。花的柔嫩、鸟的轻盈、山的坚硬、水的灵动等。在功力深厚的画家笔下都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墨法则利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枯、宿、积、泼、破进一步刻画对象。
笔墨的作用远不止此,最重要的是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唐朝以后,由于书法的发展,线条的表现能力明显增强了。到了宋代,苏轼、文同等人把书法导入了文人画。笔墨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因素。线条不只是描摹对象的轮廓线,而是本身就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水墨也成为相对独立于对象的要素,墨色的清新意趣成为评价一幅画的优劣的一个标准。由于用笔墨写意比油画或素描的精雕细刻来得快捷,因此写意画更适宜表达灵感或瞬间的感受和情绪。
笔墨看似仅仅是绘画技巧,实际上却是画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的综合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过程中,金石书法、诗词和音乐都对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书骨”“诗魂”“乐韵”是一幅优秀中国画的美学特色。西方绘画要求画家对色彩光影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应的几何学、物理学知识。中国传统绘画则要求在观察力的基础上还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手法缺少科学因素,摹真能力不如西方绘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但艺术毕竟不同于科学,渗透着科学成分的绘画并不一定比没有科学因素更高级。相反,中国传统绘画在“神似”“写意”表达画家思想感情方面更胜一筹。因此,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是较多体现出人文精神的绘画技法。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如何吸收西方绘画中的合理因素,使中国画既具有科学性又更具有人文精神,是中国画今后发展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笔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法可以利用画出的各种线条来模拟不同的对象及其质感,墨法则可以利用墨的浓、淡、干、湿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刻画描摹的对象。
B.随着书法的线条表现能力的明显增强,宋代苏轼等人把书法导入文人画,笔墨成为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因素,能够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
C.笔墨中的线条本身就具有抽象的形式美,水墨也可以相对独立于描摹对象,可以说墨色运用的好坏是评价中国传统绘画优劣的主要标准。
D.笔墨不仅仅是绘画技巧,与画家的个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画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的综合体现。
【小题2】(小题2)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的明显特征是运用线条和笔墨,而西方绘画表现手法的明显特征是运用透视和光影素描法。
B.中国传统绘画不注重科学性,与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有关;西方绘画注重理论和技法上的科学性,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科学主义有关。
C.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点线与水墨的和谐,追求写意,追求神似;西方绘画注重块面与颜色的和谐,追求摹真,追求形似。
D.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都要求画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前者还要求画家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诗情画意,而后者只要求画家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不强调透视、光影和色彩,只是粗略地要求近大远小、黑白阴阳,无法达到完全的摹真,在艺术价值上低于西方绘画。
B.西方的油画或素描讲究精雕细刻,没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写意来得快捷,不能表达灵感或瞬间的感受和情绪。
C.金石书法、诗词和音乐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兼具“书骨”“诗魂”“乐韵”的美学特色。
D.中国画要在保持人文精神等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吸收西方绘画中科学性等合理因素,以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也说“小清新”
① “小清新”,这个流传已有一段时间的热词,恰如孕育它的这个时代一样复杂。既可以是一种审美趣味,也可以是一种人生姿态;既拥有大量拥虿,也招来很多非议——以至于“最烦小清新”一度成为配套的流行词。围绕小清新产出的各种现象,或许正可以成为一个断面,让我们观察当今时代的一些文化图景。
②咧开嘴向着镜头笑自然别有率真的韵味,但“45度角仰面看天”难道不是大胆表现自我的突破?比起高大全的正面形象,穿着帆布鞋的脚丫特写也确实会给人更多有关青春的联想。从这个角度看,小清新未尝不是年轻人追求个性、追求美好的脚注。实际上,小清新本身就有对流行文化的刻意躲闪,有关注自我的人文主义,有对物欲、商业的天然抗拒;有满含对青春的伤感式怀恋、对童年的乡愁式叙事,小清新是许多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③小清新自由其审美情趣。忧伤、朦胧、淡淡,都是不同的风格。但从一些小清新的标志性语汇中,或许也能看出一种思想倾向:撷取的是一己的小思绪,陶醉的是一方的小意境,沉浸的是一人的小伤感……偏向于感性,偏向于个人,偏向于幻想,因而显得格局稍小、内容稍空、分量稍轻。
④更重要的是,虽然文化风尚总是互相影响,但蜂拥而至的模仿难免让人倒了胃口。小清新会成为一个略带贬义的标签,原因也正在于此。有段子说,小清新“至少毁了两种衣物:格子衬衫和棉布长裙;至少毁了两个景点:丽江和凤凰”等。的确,如若想象力孱弱、创造力缺失,如若只知跟随、不愿深入,反而会在追求个性的时候丧失了个性,让小清新退化成肤浅的符号,变成矫情的无病呻吟。
⑤光有小清新也是不够的。只是沉浸在个人小世界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是感伤于个人哀乐而无法仰望群星,最终会失去了更深刻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就算走遍天涯海角,也不过是在顾影自怜。而对于一个时代而言,小清新成了追逐的对象、流行的风尚,求平求淡求忧伤,更有可能让文化失去活力。试想,宋词如果没有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而只有红牙板歌晓风残月,怎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
⑥所以,套用非常“小清新”的话来说,当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些什么?当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的是一种个性的缺失,追求个性走到反面变成丧失个性,让“银镯碎花帆布鞋”烂了大街。当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的是一种创新的乏力,我们的时代如何才能有改变亿万人心灵版图的文化叙事,如何才有引领流行文化风潮的精品力作?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的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厌倦了曾有的宏大说辞却困顿在了个人私语的丛林,是不是也可以放宽视野、打开胸襟,去追求更刚健的审美情怀、更宏大的个性文化?
⑦作为个人的审美追求,小清新可以有。但在整个时代的文化构建中,小清新也该不断成长。或许,只有走出“一个阳光照射的角落”、走出“一个人孤独的时刻”,才能真正找到除了“你离开我”之外人生旅途更重要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小清新”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清新是一个时代流行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代表了当今时代的文化图景。
B.小清新一词诠释了年轻一代普遍的生存状态,他们刻意躲闪流行文化,关注自我,抗拒物欲、商业,对青春满含怀恋。
C.“45度仰面看天”“格子衬衫和棉布长裙”“丽江和凤凰”“银镯碎花帆布鞋”成为小清新的流行符号。
D.小清新现象的复杂性就是指一方面求平求淡求忧伤,另一方面又在追求个性、追求美好、大胆表现自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小清新成为一个略带贬义的标签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清新体味的是一己的小情绪,其思想偏向于感性、个人、幻想,格局稍小、内容稍空、分量稍轻。
B.由于大众对小清新一拥而上的模仿,出现了只跟随、不深入的问题,导致了个性丧失、想象力缺失的后果
C.只有小清新,没有大情怀,会让人失去深刻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困顿于私人情感,无力观照现实。
D.对时代文化的建构而言,小清新无法担当象征时代文化的重任,甚至有可能让文化失去活力。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点明“小清新”是一个时代热词,接着指出由此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从而引起下文。
B.第②段先列举了“小清新”的具体表现,接着对“小清新”这一概念下定义,然后阐释了“小清新”的内涵。
C.第③段分析了“小清新”的审美情趣,第④⑤两段有“小清新”的不足之处继而剖析其对个人与时代的影响。
D.第⑥⑦两段明确小清新不能仅仅是个人的审美追求,它需要成长,从而实现更刚健、更宏大的追求。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论散文
梁实秋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说:“文调就是那个人。”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艺术之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 (有删改)
【小题1】对“散文的文调”的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文调”是指作家在文章中表现的人格思想。
B.“散文的文调”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性格。
C.“散文的文调”是指作者散文作品中特有的风格。
D.“散文的文调”是作品中不可形容的妙处。
【小题2】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即能真实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B.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C.散文要写得亲切、活泼、自然,避免堆砌、用典。
D.散文美妙多端得力于作家对散文艺术的追求。
【小题3】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最不容易处置是因为散文没有一定的格式,是最自由的。
B.因为散文的美妙不可捉摸,所以不必太在意散文的艺术。
C.福楼拜的散文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与他锤炼语言是分不开的。
D.作者个人的心情在文中真实地流露出来,散文的文字就自然流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
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知觉”见出了诗的境界。
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C.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诗。
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
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
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
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