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 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指由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文字系统)。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 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 正价值。
书法其实没有“古、今”,书法即为最“现代”的艺术;反之,以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节选自《书法:写意抒情方称美》,任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至今使用的汉字是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自源文字,经历了一个从从线条式的图绘到笔划式的书写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商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的审美标准是整齐、均衡、图案化,其文字图绘线条构形都与文字所表示的实物形态相关联。
C.由线条走向笔划的最早汉字是隶书,此时,人们留意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感受书写过程中带来的节奏动态之美。
D.从具有严谨构形和图案化的篆书向相对简化、解放和“放纵”的隶书的转变,已开始孕育具有抒情审美功能的中国书法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抽象化才有可能第一次让书写具有了写“意”的功能,摆脱了汉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 抒情和审美的特征。
B.从马王推汉墓出土的帛书可以看出,在帛上书写文字常常要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使书写收到了很大约束。
C.魏晋作品大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因为当时文人已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
D.书法没有古今之分,只要致力于书法艺术表现的理念和实践,重视以书法直抒胸臆,就达到了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境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写意识形成之后,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但人们仍十分关注汉字由具象转向抽象的构形之美。
B.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渐趋进步,书写才得以纵横驰骋、自由洒脱,晋人的行草书得以札传世,并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
C.魏晋文人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和稍纵即逝,认为书写和绘画诗歌一样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
D.如果一个书法家把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同时这也否定了书法是最为“现代”的艺术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7 02:1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当时中华民族的精英人士,对家国恨铁不成钢,骂几句祖传典籍,说点“砸烂”、“打倒”之类的话,也确实是出于一种责任情怀和担当意识。不过有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今天看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家道衰落了,不定全是那些祖传典籍惹的祸嘛。历史,是一个复杂得不能用任何单一方式注解的复合体,任何企图用简单话语归纳历史的做法都是粗暴的和捉襟见肘的。同样,在今天这个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华家邦兴盛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什么典藏翻出来都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种“夜郎自大”式的“笑傲江湖”。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更需要悉心阅读,理性梳理,全息认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美好、持续地活在一个既不自失,也不盲从的精神家园中。
   在当下,要想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从触摸原典开始。
   曾几何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地“花开遍地”,大小书摊,琳琅满目。几千字的原典,能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你方抡罢我方拍,其中有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也有“文抄公”、“瞎蒙公”之流,更有“膨化酥”、“注水肉”之类。总之,借经典的灵堂,哭自己恓惶者居多,如果一味地想从这些被彻底稀释的“软阅读”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味汁液,多半会倒掉胃口,甚至完全看轻典籍的价值,直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其实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开始。孔子是一种开始,他从周文化原典开始,孟子也是一种开始,他由孔子开始,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又一种开始。这种开始都有从原典出发的特征,梳着梳着,后面越来越粗的辫子,就未必还是原来的那缕头发了。今人梳出的一些“花辫子”,更是焗、烫得油汪水亮,再硬接到孔、孟者的发髻上,文化的庄严感顿失,想要发扬光大,岂不贻笑大方。
   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更是牛头不对马面,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生生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让人读后哭笑不得。问题都出在我们总是怀疑别人的判断力,总是想给人一个现成的思想让人“就范”。因而,便搞出了许多非驴非马的“精心”篡改。这种篡改的结果是:传统的似乎很现代,现代的似乎很传统,让人更加难以对这些典籍有好感。至于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就更是远不止“三俗”,读后只会让人对这些被阉割的传统经典敬而远之。
   读中华原典,不仅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更是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
如果不读原典,就难以还原出一位先哲的生命质感。任何学术,远离了人性温度,就变得枯燥乏味,形同僵尸了。无论读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性情的无处不在,也是他们能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触摸原典,其实更是触摸先哲们性情深处的本来温度,从而准确把握精神光源对现实世界的可能照耀。如果直接用现代话语进行勾兑,这些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便荡然无存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正面阐释“对经典须怀温情和敬意”的一项是( )
A.对自己的文化认知,将典藏夸大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不能用粗暴的、捉襟见肘的简单话语归纳历史。
B.要从触摸原典开始全面地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尤其要用尽所有的精力阅读,理性地梳理,全面地认识、了解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
C.若是一味地想借经典来为自己的惊慌和烦恼哭泣,从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汁原味,大多会倒掉胃口,甚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D.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令人啼笑皆非。《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情况下,精英人士面对祖传典籍痛骂几句,是出于一种责任和担当。
B.触摸原典是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途径。文章用“注水肉”之喻,批评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的不正确做法。
C.一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却被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想用一个现成的思想去束缚人。
D.本可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一旦直接添加进现代话语的元素,那么这可触摸的人性温度也许不复存在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应持理性态度。把几千字的原典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不免令人产生“瞎蒙公”、“膨化酥”等嫌疑。
B.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从原典出发的“开始”,后来逐渐地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文化的庄严,想要发扬光大之,简直是贻笑大方。
C.许多非驴非马的所谓精心篡改,使得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起来,让人难以对被篡改的典籍有什么好感,相反的只会令人对典籍敬而远之。
D.读原典就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和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也就是把握先哲们的精神及其影响;不读,则很难还原出先哲的生命质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题2分)
林黛玉与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道:“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查“人参养荣丸”,即“人参营养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其药物组成为: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林黛玉的“不足之症”从以后的症状来看,属中医的“肺痨”,即西医的“肺结核”范畴。那时没有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用人参养荣丸之类的补药尚属对症,是符合中医辨证论证的原则的。人参养荣丸主治心脾气血两虚症,临床常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正如宝玉所见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参养荣丸虽然是林黛玉“请了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后所试过的药物中最适合的,却也是后来促使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因素之一。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人体任何疾病发生的过程,都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正”也叫正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邪”即“邪气”,是致人体疾病的一切因素。因此,治疗疾病无非是“扶正祛邪”,即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按其功效、性质及使用方法来分,可用八个字概括,中医术语称之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补法所用药物就是补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和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恢复正气、战胜疾病的目的,是专门治疗虚症的。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补药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对人体正气的恢复及健康保证是有一定条件的,超越或不适合这个条件,非但不能扶助正气,恢复健康,反而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林黛玉服用人参养荣丸,错在“常服”。当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因此,林黛玉之死,“爱情悲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服用补药过量,损伤正气,迫血妄行,吐血不止,致使“苦绛株魂归离恨天”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正如《内经》所说:“夫五味入胃,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艺术典型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确有人妄服补药而招致吐血的,这一点应引起人们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足够重视。
【小题1】下面对“人参养荣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参养荣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的,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的功效。
B.“人参养荣丸”药物成分有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
C.“人参养荣丸”属于补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病症。
D.“人参养荣丸”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所以,要尽量避免服用。
【小题2】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林黛玉之死,会给医学界敲响警钟,使人们在关注药物疗效的同时,也会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
B.对于中医所谓的“肺痨”,无论是服用“人参营养丸”,还是服用“人参营养汤”,都不可过量,否则就会吐血而亡。
C.中医一定会继续坚持辩证论证的原则,既要对症下药,又要在用药上采取谨慎的态度。
D.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出现闪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大众媒介权力主体的社会责任
媒介权力是与文化传播共生的社会存在。大众媒介权力是指媒介的掌控者通过媒体实现对受众的信息控制,使其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受到媒介支配者影响的权力。从现象上讲,大众媒介权力是对传播手段或工具,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支配权。从本质上讲,媒介权力通过控制信息载体,传播特定的价值意识,建构着人们的认知与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对大众社会行为的隐性支配。从传播过程看,媒介与受众是双向互动关系,而媒介是受传播者操控的,因此,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首端,是媒介权力的主体。
大众媒介权力的存在以掌控者对媒介资源的支配为前提。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介权力主体主导着社会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与传播。随着社会发展,媒介权力正成为高度组织化的法人主体,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对媒介权力起决定作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此外,大众媒介还受到媒介体制、受众、社会环境、人际互动中的权力支配关系等制约。
在当代生活中,大众媒介权力主体的社会责任缺失有诸多表现:其一,放弃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利用各种大众传媒手段制造并传播文化垃圾或低俗文化。一些“把关人”为赚取商业利润而有意识地投合某些“文化消费者”的低俗需要,在大众传媒中强化和突出文化形式的感官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导致文化传播中应有的道德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不断被削弱;其二,放弃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资源。现实中,一些“把关人”以“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为借口,嘲弄理想、曲解历史、虚构现实。一些大众传媒不仅不去批判现实的弊端,反而利用媒体宣传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念,造成某些大众传媒的内容缺乏理想和价值,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批评,这就使大众媒介权力失去了环境监督功能。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已步入了“大众传播的时代”。新的时代特点使我们面临新的问题:在现代大众传媒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媒介主体的社会责任,实现其权力的正向功能。
应该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不只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还是文化生产与传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作为社会成员公平参与和舆论监督的合法手段,也是国际文化沟通的桥梁。这就决定了媒介主体必须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为此,首先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培养大众媒介权力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精神的弱化、社会道德意识的淡忘、审美品位的降低,本质上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应加强出版、新闻、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每个传媒组织都应建立一种媒介管理机制,通过具体的行业规范来约束大众媒介权力主体的行为,通过各种监督、奖惩手段培养大众传媒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政府应通过立法来规定媒介权力的自由界限或范围。就我国目前状况看,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统一、政策界限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领导或管理者认识模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为此,亟待发挥政府职能,以引导大众媒介权力主体履行社会责任。
(节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黄品嘉 赵继伦)
【小题1】下列对“大众媒介权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媒介权力通过对传播手段或传播工具的支配来实现,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媒介来传播特定的价值意识。
B.大众媒介权力为媒介的掌控者所拥有,以控制媒介的受众所接受的信息,对大众的社会行为形成隐性支配。
C.虽然政府对大众媒介权力起着决定作用,但大众媒介权力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社会环境等。
D.大众媒介权力的主体是传播者,因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操控媒介,是整个传播过程的首端。
【小题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代生活中,大众媒介权力主体放弃了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资源。
B.媒介弱化人文精神、淡忘社会道德意识、降低审美品位,这些外在表现的内在根源是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C.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社会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起主导作用,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工和传播社会信息。
D.可以通过媒介进行文化生产与传播,进行道德、法制、审美教育,媒介可以作为国际文化相互沟通的工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众媒介权力的控制方面,目前我国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了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统一等一系列的问题。
B.人们在接触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媒介的时候,社会价值观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信息传播者的控制。
C.大众媒介不应突出文化形式的感官、游戏和娱乐功能,淡化了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环境监督等社会功能。
D.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仍然还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通过它公平参与和进行舆论监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做“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做“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肯呢过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精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作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坏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事实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你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小题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
【小题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执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的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很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件易事。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
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说理要透,逢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千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命意,一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另一个意思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般写作者来说仿佛是—件痛苦的事。
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
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使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3分)
【小题3】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