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坊市制是我国古代政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从西周一直维持至唐代。坊,或称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组织的基本单元,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后,逐渐成为比较纯粹的居住单位概念;“市”是指城市中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坊市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坊和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贞观之治,促使唐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产品的增加使得商品交易剧增,坊市制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相对独立的“市”开始形成和发展。当时这些市都集中在一个大院内,四面筑有围墙,开设市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区。这就直接改变了城市格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于市设立的条件,唐代有硬性规定。由于各州县地位的重要性不同,对其设市的要求也有差别,所以市制也并非铁板一块的硬性规定,如唐大中时,不是州县的要闹去处,也可依三千户法置市。市在唐代的发展,不只是局限于设置条件的突破,商品交易已开始冲破坊市的限制。当时长安市中的不少店铺已开始扩建新的店铺,交易活动不再只限于市内进行,坊区内出现了众多商肆店铺。不仅如此,草市发展迅猛。草市的兴起,反映唐初限制中等县以下设市的规定,已因地方交易的发展被冲破。有因“商贾辐辏,舟车骈集”而成草市的,有因山上产茶而成山市的,有因地方产业兴起而成市的。草市由商业交换而起,升为镇便形成了新兴商业都市。夜市也渐趋活跃,打破了对城市生活时间的限定。空间上突破的坊市和时间上突破的夜市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唐代城市结构空间上的变化。
从唐代中叶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直接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市民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可以组织社团,甚至可以通过包括“罢市”等多种途径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市民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和程度、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样,城市社会的力量愈来愈依靠市民,活动的内容也更多地围绕市民开展。市民成为城市社会的主体人群,标志着市民阶层在唐代中后期正在形成。这就意味着城市已处于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随着坊市制被逐渐突破和城市社会的转型,原来管理“市”及“市人”的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于是新的机构——行会应运而生。
坊市制与“市”的发展变迁,实质是商业发展打打破封建制度对商人活动的时空限制,彰显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也是社会演进与都市管理并行发展的结果。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解析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坊市制实行的严格的功能区分,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阻碍了商品交易量的增加。
B.唐代社会产品的增加,促使坊市制的调整,带来了相对独立的“市”的形成和发展。
C.市在唐代的发展,冲破了坊市制对商品交易空间的限制,还冲破了交易时间的限制。
D.在唐代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形成意味着城市处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坊市制与城区规划、市场管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商业与坊市关系的前提。
B.文章介绍草市兴起的现象,为商品交易的发展冲破唐制设市的硬性规定提供例证。
C.文章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两个维度,阐述坊市制在唐代的发展变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坊市制发展和转型的原因,并论证了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城市结构空间上的变化,与市场经营不断突破“坊市”的界限范围有重要关系。
B.坊区内出现众多商肆店铺,表明传统商业中交易活动只限于市内进行的模式被打破。
C.新的管理商品交易体制行会的出现,说明从西周一直维持至唐代的坊市制业已消亡。
D.唐代社会演进与都市管理的并行发展,造成了坊市制的逐渐被突破和城市的转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1 04:0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腐败

语言腐败是指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从而产生大家所关注的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

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是语言腐败最突出的表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口头上说“打黑”,实际上做的是“黑打”,口头上说的是“打假”,实际上做的是“假打”。正如有的顺口溜所说:“心里想一套,开会讲一套,做的又一套。”

委婉语和语言暴力是语言腐败表现的两个极端、两个软硬兼施的手法、一个矛盾统一体。前者以羞答答的姿态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后者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用委婉语来遮羞,往往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说话人心里往往有理亏的感觉。用恶毒言语侮辱无辜民众,实施语言暴力者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真理也在自己一边,骂起人来觉得天经地义。殊不知把自己推到民众的对立面,不能不说也是语言腐败的一种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暴力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远比遮羞的语言大。

委婉语的产生,本来是同语言禁忌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回避说出一些不吉利或不雅的词语,用拐弯抹角的办法表达那些不愿意说出来的事物或概念。一般地说,委婉语具有文明礼貌的语言功能,特别是能够创造比较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例如用“安睡”、“长眠”代替“死”。委婉语作为语言腐败的手段,并不是中国当代腐败人士的发明。中国古代买官就说是“捐纳”。美国人创造了“技术监视”一词来代替“窃听”,因为窃听总有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的意思。时下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涉及腐败现象的词语,有些就是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似乎不是出于文明礼貌的原因,如明明是渎职,却说是“管理不到位”,明明是跑官要官,却说是“要求进步”,明明是受贿,却说是“礼节性收入”,明明是在打麻将,却要说是“政治学习”。这些发明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说穿了只不过是玩弄文字游戏,耍小聪明而已。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在这里丧失殆尽,实际上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

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那便是语言暴力;对无辜人士实施语言暴力,那便是语言腐败。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有许许多多无辜遭受语言暴力的体会,不管是发生在自己还是他人身上。例如对于那些应该被打倒的人,说打倒他们、批倒斗臭还远远不够,还得再踩上一只脚,让他们永远不得翻身。“炮打”、“摧毁”、“砸烂”等等暴力语言是施暴者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卖国贼”、“崇洋媚外” 等等莫须有的罪名铺天盖地,利用这些暴力语言便可以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文化大革命中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致伤致残致死者不计其数,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们对那一幕幕惨剧怎能那么快就会从记忆中消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戴帽子、打棍子的语言暴力现象为人民所唾弃。摆事实讲道理、开放务实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但是不可讳言,文化大革命语言暴力的阴魂不散,至今在某些新闻报道中仍然可以找到影子,例如辱骂不喜欢看国产电影的观众崇洋媚外,赫然用上“中国电影观众有崇洋媚外的劣质性”标签。

语言暴力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会对他人造成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它违背了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一种不与他人合作,也不要求他人与之合作的错误言语行为。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选自《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93期 ,作者:苏金智。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语言腐败”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语言腐败是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是腐败者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是他们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
B.语言腐败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即委婉语和语言暴力,委婉语是腐败者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语言暴力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语言暴力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更大。
C.语言腐败中的委婉语不仅在中国早已有之,而且在外国同样存在。但它几乎丧失了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
D.语言腐败中的语言暴力常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对无辜者戴帽子、打棍子,使他们遭受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渎职说成“管理不到位”,将跑官要官说成“要求进步”,将受贿说成“礼节性收入”,这类语言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所以注重在文字上做文章和追求语言的创造性是语言腐败的手段。
B.文化大革命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致伤致残致死,从那场劫难中走过来的人们是不会很快忘记那一幕幕惨剧的。
C.现在某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仍然存在语言暴力的倾向,一件普通小事就给中国人贴上某种标签就是一种表现。
D.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人们不愿意看到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人造成伤害,有违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错误言语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语言现象不属于语言腐败的一项是(  )
A.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有关部门回应说是被“维修性拆除”,重庆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也被拆了,当地文管部门回应称,这是“保护性拆除”。
B.导游对游客说:“我们如果要‘上厕所’就说‘去唱歌’。”于是每次旅游车一停,游客们就热闹地喊:“唱歌啦,唱歌啦。”
C.网络将大街上一部分人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行为冠以“中国式过马路”,接着又诞生了“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旅游”,“中国式”一时间成了国人不文明的标签。
D.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通报事故情况所言 “×××是奇迹,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被冠以“高铁体”的称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早开展的全国大型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人口与就业等方面信息,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但微观数据显示,并非家家户户都在存钱,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敷出的。
有储蓄家庭比例
高收入阶层的储蓄率
 
2014
中国
美国
城镇
64.1%
收入阶段
平均储蓄率
在总储蓄中占比
储蓄率
农村
55.6%
最高5%
72.2%
50.6%
37.2%
全国
60.6%
最高10%
45.2%
62.4%
27.5%
 
 
最高25%
42.9%
77.1%
21.3%
 
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黎认为,储蓄主要于高收入阶层这一现状说明,之前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有限。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以前普遍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这十年来我国社保制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好转,但这对促进消费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
材料二: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甘黎说,收入差距大既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家庭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通常入不敷出,提高他们的收入将对促进消费起到根本性作用。
甘黎建议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把钱转移到相对贫困的老百姓身上以后,他们把钱花出去,那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情况,揭示中国财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就目前而言,这种储蓄结构分布会带来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影响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迟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众所周知,目前靠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限,刺激内需应是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发动机”。而这种分布极为不合理的储蓄现状,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想消费而没有能力消费,而少数各种消费已近饱和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却占据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拥有量与消费需求量严重错位的尴尬现状,无疑成了制约内需扩大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储蓄分布结构图表明,中国财富分化现象严重,造成这种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我国在收入分布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不仅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且也会形成社会对立矛盾,加剧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此外,这种储蓄分布状况还会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因为它会让高收入阶层成为金融信贷的主要获得者,从而使银行加剧信贷风险,不利于整个金融扶贫事业的推广,甚至涉及整个金融业运行生态。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存在相当一部分入不敷出的家庭
B.从收入排名前5%的家庭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
C.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消费意愿不足。
D.尽管我国社保制度已有了较大改善和好转,但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作用不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缩写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独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系统有一些GPS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三是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短报通信功能使得用户在高空、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

材料三:GPS系统占据卫星导航市场90%以上的份额(甚至有数据显示:2015年前,中国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95%被美国占领,GPS占据了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近99%的份额;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中,运营服务占其导航产业的比例最大,平均达到60%左右,并且是增长最快的部分;而我国北斗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仅为17%,远远达不到平均水平)。相较于美国GPS,中国北斗的商业化应用启动时间晚了约20年。想要超越GPS,获得更多应用终端的青睐,北斗需要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技术和产品上的特点是“弯道超车”的物质基础。

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或受到错误导引而产生灾难性后果。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导航系统与其他卫星系统实现兼容和互相操控,可以提高定位精度和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但互相操控过于复杂,目前不易协调。
B.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形成独有的短报文功能,这使得空地、海地通信成为可能,这一技术和产品特点,有助于开拓商用市场。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随着服务水平和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将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D.北斗系统在短短十余年就投入产业化运营,与GPS系统和伽利略系统竞争的关键是先建成系统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争取先获得应用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俄罗斯曾探索北斗与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虽然遇到一些难题,但中国对北斗导航与其他卫星系统兼容持开放态度。
B.GPS系统虽占据了目前卫星导航大部分市场,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一些GPS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应该具有更为宽阔的发展前景。
C.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已极大提高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北斗导航系统市场份额一定能实现超越美国GPS的目标。
D.美国GPS升级后,将实现军码和民码分离,战时利用GPS民码制导武器的定位信号将可能被人控制。可见,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题3】北斗导航系统如何在全球市场走出自己的道路?请结合文本内容提几点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B.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C.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小题2】请结合文章,分析老五的人物形象。
【小题3】《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