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街三怪

贾大山

城里西街上,居住着三位老人,人称“西街三怪”。他们是于老、杜老和黄老。于老外号“药罐子”,杜老外号“火锅子”,黄老外号“神算子”。

药罐子

于老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李先生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于老来了。他说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紧紧的。

李先生赶忙让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开水,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

于老相面似地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康泰克’,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也在这里歇着。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大家笑了。

李先生也笑了,给他讲了一番道理。李先生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杜老笑着说:“我们不能迷信旧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新东西。盲目崇拜新的,就会迷信旧的。李先生说是不是?”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李先生笑了说:

“好好睡一觉,效果更好。”

李先生送他回来,呆呆望着桌子底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怅然一笑说:

①“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

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火锅子

于老爱吃药,杜老爱吃饭。

可是,一到春节,他便有些反常。整天少言寡语,食欲也明显下降。

女婚怀疑他得了什么病症,便到诊所去问李先生。李先生听了,朝给病人扎针的小床上一指,笑着说:

“这得请教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就是“神算子”。他闭着眼睛坐在小床上问:

“你们平常吃什么饭呀?”

“家常便饭呗。”

“他呢?”

“他老了,我们做小的总得给他弄点差样儿的东西吃,也就是炒个鸡蛋、买个猪爪子什么的……”

“正月里,还给他炒鸡蛋吗?”

“不啦。”

“还买猪爪子吗?”

女婿摇头笑了说:

“正月里,又是鱼又是肉,又是鸡又是鸭的,还炒什么鸡蛋,买什么猪爪子呀?”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黄老说,“你那老泰山,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平常和你们吃的不一样,他就高兴;现在一样了,他就不高兴了。”

李先生哈哈笑了说:

“黄先生有什么妙方不?”

“有。”黄老睁开眼睛,对杜老的女婿说,“你们吃饭时,不要叫他。你们吃饱了,把剩下的莱呀、肉呀,朝锅里一倒,热了给他吃,记住,得说‘折罗’!”

正月十五晚饭,闺女、女婿如法做了,杜老果然吃得高兴!晚上观灯,于老碰见他问:

“老杜,吃了么?”

“吃了!”他呵呵一笑,说,“‘火锅子’!‘折罗’!”

于是,“火锅子”的外号就叫起来了。

神算子

黄老读过不少古书,到了“不惑”之年,人们说,黄先生开了“慧眼”啦,能看到未来的事情,他便得了“神算子”的美名。

黄老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人们刚刚分到责任田的时候。人们穷怕了,一举一动都想卜个吉凶,都要问问他。他开始说自己不善此道。人们便说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你。他心里一高兴,便“开放”了:玄门真言、禅门偶语、毛主席教导、阴阳八卦,熔百家于一炉,给人们指示方向,解难析疑。先是无偿服务,后来变成有偿服务了。

自从变成有偿服务,人们常常望着他的背影说:

“别理他,半疯子!”

首先对他发生怀疑的,竟是于老。一天晚上,大家正在李先生的诊所里歇着,他来了,于老便问:

“老黄,你什么时候学会算卦了?”

“哪个算卦了?”他说,“我那一套,全是哲学!”

大家哈哈笑了,杜老说:

“哲学家,你看我的晚运如何?”

“你三十挨刀,四十挨炮,五十遭雷打,六十被火烧!”

“哎哟,我今年都六十四了!”

在一片笑声中,他灰灰地走了。大家想起昔日的黄老,觉得很惋惜。

于老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说:

“我看都怨大家!”

“我看不能怨大家,首先得怨他自己!”杜老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嘛!李先生说是不是?”

李先生点点头,看看于、杜二位,也笑了说:

②“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三个普普通通而又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他们人性中的劣根:观人时精明,看己时糊涂。
B.“火锅子”里的杜老患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这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极富代表性。
C.给人物起外号来体现人物特点是民间文学常用的技巧,如《水浒传》中108位梁山好汉就各有外号,本文的人物外号也有这样的作用。
D.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目光和笔触从显意识层面深入到潜意识层面,让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深层触动,催人警醒。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②“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小题3】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小诊所的李先生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7:19: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凡·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同志《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选自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子夜墨魂一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D.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农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B.现代农业可以搞元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伦理”实际上是建基于“礼”这一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及其秩序之上的。
一般说来,“伦理”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秩序。但在古代,这种“关系”有其特殊的内容:一是指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以及朋友之间具有双向义务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各以对对方的义务而成为“伦理”关系。所谓“慈”“孝”“良”“恭”“仁”“忠”“惠”“顺”“信”等则是诸种双向义务的规范形式;二是指这种双向义务关系的构成以亲情、友情为纽带和基础,所谓“君臣关系”则是“父子关系”的延伸。第三,除了“朋友”一伦,其他以亲情为纽带的关系都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上下尊卑等差的,体现了传统“伦理”既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特点。由此可见,“伦理”作为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不是任意的。没有血缘亲情关系就不构成家庭伦理,没有友情关系就构不成朋友伦理。但在中国古代,虽有血缘亲情关系,如没有上下、尊卑之别,也不构成“伦理”关系。传统“伦理”的这种结构,其实就是“礼”。而正是这样一种“礼”制型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和秩序,即所谓“伦理”。
中国古代社会之“伦理”,首先是指具有宗法性的“家庭”“家族”,由之而延伸为一个等级有分的社会关系及其秩序,借用黑格尔的话也就是一个“伦理实体”。而正是这样的“伦理实体”,规定了处于这一宗法伦理实体的各个角色的各种规范形式的道德义务,从而成为宗法“道德”的基础。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说:“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而能行“道”(义务或规范)就是“有德”。可见,研究中国传统道德,首先要从人际等级关系结构入手。这里的“人”只是作为“伦理”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独立的、孤立的个人。这就是说,等级有分的人际关系规定了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人的角色义务,而行为符合角色义务要求的就是“有德”。但这里所说的“有德”是指行为之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而真正之有“德”,还在于得之于“心”。朱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认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所以,“道德”的重点在于“德”——德性、品德。有道德或有德,不是形式的,而是内心中稳定的德性。因而,为了尽自己所应尽的角色义务而有“德”,就应正心、诚意、修身,这才有了道德修养问题,才有了道德践履问题。作为伦理关系中的一个角色而有德,因而通过“修身”而达到“身修”,也就能“家齐”;“家齐”而后能“国治”“天下平”。就是说,伦理角色之“有德”也就稳固了“伦理”关系,稳固了“礼”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这样,据“伦理”而论“道德”;为有“德”而论心性修养;通过修养心性而“成人”;“成人”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一个“各安其分”“各得其宜”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伦理由此而“和”,达到古人所梦想的“国泰民安”。而为了论证“伦理”的合理性和崇高性,以及论证成就德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心性之辨”“义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学,从而形成了古典中国伦理学的基本的理论进路、理论构架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是指在“礼”制统领之下建立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应的秩序。
B.“伦理”不是任意的,是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没有亲情与友情构不成伦理。
C.“道德”要讲究德性和品德,具体来说是指行为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
D.“道德”与“伦理”关系紧密,“道德”的建立既得之于“道”,更得之于“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关系”作为论证的要素之一,阐释了传统“伦理”的具体内涵。
B.文章举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的论述,意在表明能行“道”就是“有德”。
C.文章以“修身”而达到“身修”为立论依据,并由此引申出尽义务的问题。
D.关于伦理与道德之辨,文章从“伦理”谈起,论及“道德”,再辩证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伦理”有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呈现出看重等差而轻忽平等的特点。
B.传统“伦理”建立在宗法伦理实体的基础上,规定了各个社会角色的相应义务。
C.伦理角色只要“有德”,就会正心、诚意、修身,就能使社会结构和秩序稳定。
D.古人梦想的“国泰民安”试图通过伦理道德的建立而实现,这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葱茏,有云环绕其上,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或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或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幅连续不断的长卷。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漏窗更为优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槛,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又历几人生。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坐,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恍如见到多年以前,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画面,形象地表现:无论是乘车匆匆而过,还是缓步徐行,都能处处收获生动美景。
B.文章第⑤段描写苏州拙政园的窗。空窗简约清悠却也引人入胜,漏窗造型别致多样结构精巧。窗与园中景相映衬,成为意态万千的图画。
C.本文既细致描写了眼前窗外的景物,也展开想象,遥想悠悠历史人文景象,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末一段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前文②③段的内容,表达了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美景的真谛。
【小题2】文章标题为“一窗如画”,请简要概括,作者透过“窗”感受到了哪些生动画面。
【小题3】有读者说,“读其文,便能够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 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切留恋和怀念,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B.文中写到“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这句话表明,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是很宝贵的,灯下的苦读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C.文章结尾处写到“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体现出作者复杂的心理:既有对过往温馨的留恋,也有对美好现实的欣慰。
D.本文以四十年间灯火的变化为线索,由昏黄的煤油灯引出话题,又围绕着灯写了一系列的内容,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小题2】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信息时代,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各种电子屏幕,我们便可以把这种阅读方式称为读屏。信息社会给阅读带来了变化,创造了很多新价值,这是无疑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价值,这些负价值构成了潜在的危机,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警醒。大量的信息蜂拥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它让人感觉接触的信息多了,而积累的知识却少了。一来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构成知识,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价值和意义,“真正重要的讯息会湮没在一大堆不太重要的讯息中而难以识别”;二来因为构成知识的那部分信息,若要积累下来,并成为人们智慧的一部分,需要认真理解、品味,光靠浏览是不够的。一位法国哲学家、控制论史家这样写道:“信息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我们仿佛拥有了关于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却越来越缺乏意义。”信息因为有意义和价值才成为知识,知识转化成改变世界的工具时,它才成为智慧。在今天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无知不是错读了许多书,而是错误地被无意义、无价值的信息包围,而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地阅读。

在信息时代,在数字互联网时代,充斥网上的海量信息有的简直连信息都不能算,只能将其视为垃圾,因为它们要么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花边”或“八卦”,要么是耸人听闻、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假信息或假知识,要么是质量低劣的胡编乱造。虚假信息、不准确不科学的知识在网上肆意传播,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了写作和发表的平台,本来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不设任何门槛、没有任何严把质量关的“守门人”,使这件事情有了变坏的风险。另一方面,便是经济原因或市场利益驱动。“信息可以同时表现得太廉价和太昂贵”,“当信息变得太廉价时,注意力就变得昂贵了”。大量真真假假的廉价信息甚至免费信息,却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其实售卖虚假信息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售卖假药。不同只在于,假药毒害身体,假知识毒害精神;假药的后果可能立竿见影,假知识的后果犹如慢性毒药。

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着应有尽有、跨越时空的信息,应用这些信息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因而充满着兴奋感和满足感。但久而久之,人们便对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产生了依赖,仿佛离开了它们自己便无法行动了。还有另外一个事实,即当人们开始搜索或试图在网上获取信息时,有关个人的信息就随之被记录了,个人便成为大数据本身被计算和运营,个人的思想也被有意识地“启发”和导引着,个人被“大数据”运营着,成为任由信息摆布的奴隶。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已经沦为了信息的奴隶。例如,离开了电脑和电子邮件,我们无法工作了;不依靠导航系统,我们不会走路了;离开手机,会产生孤独感甚至恐惧感,好像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似的。

(摘编自于殿利《阅读的三个时代·读屏时代与信息革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社会给阅读带来了某些潜在的危机,这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醒。
B.在信息时代,在数字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涌入会对真正的阅读造成影响。
C.网上充斥垃圾信息的原因是难以严把信息质量关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的推动。
D.我们变得无法独立生活是看似提高了我们T作效率的搜索引擎导致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来论述读屏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B.文章指出读屏时代无法更好地进行知识积累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C.文章重点论述的是信息浏览与知识积累的矛盾以及虚假信息泛滥这两大问题。
D.文章采用总分的方式论述信息革命后读屏这种阅读方式产生的诸多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认真理解、品味才能积累知识,所以浏览信息会让人逐渐变得无知。
B.网上的海量信息如同慢性毒药正毒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严重后果。
C.如果我们不再被大数据所牵引,就有可能摆脱沦为信息的奴隶的命运。
D.读屏的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只要我们警醒就可以避免它带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