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三怪
贾大山
城里西街上,居住着三位老人,人称“西街三怪”。他们是于老、杜老和黄老。于老外号“药罐子”,杜老外号“火锅子”,黄老外号“神算子”。
药罐子
于老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李先生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于老来了。他说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紧紧的。
李先生赶忙让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开水,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
于老相面似地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康泰克’,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也在这里歇着。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大家笑了。
李先生也笑了,给他讲了一番道理。李先生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杜老笑着说:“我们不能迷信旧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新东西。盲目崇拜新的,就会迷信旧的。李先生说是不是?”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李先生笑了说:
“好好睡一觉,效果更好。”
李先生送他回来,呆呆望着桌子底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怅然一笑说:
①“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
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火锅子
于老爱吃药,杜老爱吃饭。
可是,一到春节,他便有些反常。整天少言寡语,食欲也明显下降。
女婚怀疑他得了什么病症,便到诊所去问李先生。李先生听了,朝给病人扎针的小床上一指,笑着说:
“这得请教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就是“神算子”。他闭着眼睛坐在小床上问:
“你们平常吃什么饭呀?”
“家常便饭呗。”
“他呢?”
“他老了,我们做小的总得给他弄点差样儿的东西吃,也就是炒个鸡蛋、买个猪爪子什么的……”
“正月里,还给他炒鸡蛋吗?”
“不啦。”
“还买猪爪子吗?”
女婿摇头笑了说:
“正月里,又是鱼又是肉,又是鸡又是鸭的,还炒什么鸡蛋,买什么猪爪子呀?”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黄老说,“你那老泰山,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平常和你们吃的不一样,他就高兴;现在一样了,他就不高兴了。”
李先生哈哈笑了说:
“黄先生有什么妙方不?”
“有。”黄老睁开眼睛,对杜老的女婿说,“你们吃饭时,不要叫他。你们吃饱了,把剩下的莱呀、肉呀,朝锅里一倒,热了给他吃,记住,得说‘折罗’!”
正月十五晚饭,闺女、女婿如法做了,杜老果然吃得高兴!晚上观灯,于老碰见他问:
“老杜,吃了么?”
“吃了!”他呵呵一笑,说,“‘火锅子’!‘折罗’!”
于是,“火锅子”的外号就叫起来了。
神算子
黄老读过不少古书,到了“不惑”之年,人们说,黄先生开了“慧眼”啦,能看到未来的事情,他便得了“神算子”的美名。
黄老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人们刚刚分到责任田的时候。人们穷怕了,一举一动都想卜个吉凶,都要问问他。他开始说自己不善此道。人们便说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你。他心里一高兴,便“开放”了:玄门真言、禅门偶语、毛主席教导、阴阳八卦,熔百家于一炉,给人们指示方向,解难析疑。先是无偿服务,后来变成有偿服务了。
自从变成有偿服务,人们常常望着他的背影说:
“别理他,半疯子!”
首先对他发生怀疑的,竟是于老。一天晚上,大家正在李先生的诊所里歇着,他来了,于老便问:
“老黄,你什么时候学会算卦了?”
“哪个算卦了?”他说,“我那一套,全是哲学!”
大家哈哈笑了,杜老说:
“哲学家,你看我的晚运如何?”
“你三十挨刀,四十挨炮,五十遭雷打,六十被火烧!”
“哎哟,我今年都六十四了!”
在一片笑声中,他灰灰地走了。大家想起昔日的黄老,觉得很惋惜。
于老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说:
“我看都怨大家!”
“我看不能怨大家,首先得怨他自己!”杜老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嘛!李先生说是不是?”
李先生点点头,看看于、杜二位,也笑了说:
②“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塑造了三个普普通通而又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他们人性中的劣根:观人时精明,看己时糊涂。 |
B.“火锅子”里的杜老患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这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极富代表性。 |
C.给人物起外号来体现人物特点是民间文学常用的技巧,如《水浒传》中108位梁山好汉就各有外号,本文的人物外号也有这样的作用。 |
D.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目光和笔触从显意识层面深入到潜意识层面,让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深层触动,催人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