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许嘉璐 传说中的炎帝故里有很多处,而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恐怕是最丰富的。在台湾有几百万人不仅拜祭炎帝,而且信仰炎帝。为什么炎帝在两岸影响如此巨 大?因为炎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 系最密切的时代。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的合作,整 个部落一起耕作,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就是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认同,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
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人总 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 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的,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 因为我们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 是证明。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 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 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 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 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今天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 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我们要秉承炎帝不 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才能建设好 自己的家园。
(摘自 2016 年 2 月 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农耕文化”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是炎帝,他在两岸影响巨大。
B.农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证明了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
C.中国农耕文化以人为本,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D.中国农耕文化的理念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社会的耕作需要多人的合作,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启发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思想。
C.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理念,都是与农耕文化的理念相违背的。
D.我们应把炎帝开创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时代,正是农耕文化最发达的时代。
B.农耕生活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唯一动力。
C.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的说法是作者及中外学术前辈不太同意的。
D.人类青年时期的农耕生活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的生活、繁衍、延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0 02:1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作为我国乡村中的礼制性建筑,具有增强宗族血缘联系、规范社会礼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通过拜祖敬宗与祭祖收族,从精神上团聚宗族。
C.宗族通过祭祀活动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时合法地管理宗族,惩戒违法子孙。
D.祠堂可作为本族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宣讲伦理道德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时以及自己生辰之时来祠堂祭祀祖先,重温家训。
C.古代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族规,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
D.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相对主义是看待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视角之一。文化相对主义是针对文化普遍主义提出的,后者认为欧洲文化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世界文化标准,其他文化只有进化为欧洲文化才会走出野蛮、步入文明。与之相较,文化相对主义放弃从整体的角度对文化进行把握,认为每个民族文化都具有其合理性,文化的价值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文化形态间进行优劣比较,强调文化间不可比较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提倡尊重文化差异。

文化相对主义为人们客观地认识多元的民族差异及历史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为后发达地区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独立和对抗“文化殖民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文化逻辑。然而,就文化本身来看,文化相对主义也有其局限。

在文化的产生和延续上,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因其特定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而有特殊的个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完全适应客观环境的结果。一方面,这种观念忽略了文化创造主体的能动性。人的自我实现是文化产生的动力,也是文化的归宿。人在对自然的理性超越中,采取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塑造了人自身,从而产生了文化。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不断冲破各种障碍、超越自我,逐渐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忽视了文化的创造性和自我超越性品格。作为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表现为一定的历史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当下的行为方式。同时,作为有目的性的文化创造,文化还具有引领未来的超越性。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就故步自封、放弃文化创造的能动性和超越性,否则文化相对主义就会成为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障碍。

从文化的评价来看,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存在,文化价值评判的标准在于其自身,而且这种价值标准只对一种民族有效,对其他民族就失去了意义。这种价值自足的主张不但为某些文化中违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现象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也为纵容自身文化糟粕的行为提供了借口。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因此,人的解放与发展程度即是评价一种文化价值高低的标准。从人类社会更替的现实来看,诸种封建社会文化之间可能并无价值高低的差别,但若同奴隶社会文化比较,封建社会因其对人的束缚更少,故而其文化价值更高。文化价值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区分优劣,更重要的是它基于文化创造的超越性可作为一种导向和文化进步的推动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马彦超《文化相对主义的限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普遍主义以欧洲文化为标准,认为其他文化只要进化为欧洲文化,就能步入文明。
B.文化相对主义认识到,人的自我实现促进了文化的产生,同时也是文化最终的归宿。
C.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目的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同时它也具备时间性和空间性。
D.文化价值的评价是为了引导和推动文化的进步,而不是对文化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段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的区别。
B.文章在论证文化的产生动力及延续原因的基础上,还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C.文章在批驳文化相对主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论证了文化价值评价应持的标准及目的。
D.文章既肯定了文化相对主义的重要价值,又着重论证了它的多种局限,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相对主义有利于后发达地区增强文化自信,但它不应该是后发达地区对待自身文化的唯一视角。
B.要想客观认识文化的产生,就要关注文化创造主体的能动性,理清人的自我实现与文化间的关系。
C.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所以能对人们当下的行为方式起到决定作用。
D.人的解放与发展程度决定了文化的价值,可见文化价值较低的社会,人所受的束缚与压抑会更多。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
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C.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C.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发现。商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还有“书”。《左传》中,对《尚书·盘庚》多有引用,如:“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以此可知,殷商时代记载日常政治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文献应该是这些典、册和书。现存的《盘庚》一篇完全可以作为最有力的证明。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从此以后,中国文学有了自己的成熟的文字载体。
文学史可以有多种断代方法,但无论如何,从口传时代进入文字时代,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和后世文学相比,殷商文学的内容虽然还远不够丰富,文体形式也相对简单,但是它却展示了作为书写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周代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商代以前是中国文学的传说时代,商代以后是中国文学的文字书写时代。这就是商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具有重要的文字载体意义。它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而且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与文例程式,因而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B.铜器铭文篇幅短小,大多数只有几个字,其中包括很多合体字,这些字都具有的鲜明图案特征代表了殷商时代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C.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册”是殷商时代最为重要的文字文献,记载了日常政治文化生活中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
D.“书”和“册”“典”一样,也是商代记载政治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留存至今的《尚书·盘庚》,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证明。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商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进行论述。文章首先将殷商文学文献分为三类,然后分别阐述了其在殷商文学中的作用。
B.《多士》《盘庚》均出自《尚书》,《多士》记录了周公训斥殷商旧臣的情形,《盘庚》则被《左传》多次引用,二者都属于殷商文学的珍贵史料。
C.第二段围绕甲骨文字载体意义阐述。甲骨文可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构成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第三段中,作者将殷商铜器铭文与甲骨文进行比较,是为了论证了二者在字形组合上的许多共同之处及不同的文字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商王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是因为它实现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将中国文学从口传时代带入了文字时代。
B.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它们是中国文学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字载体的标志。
C.殷商文学虽然内容与文体形式都相对简单,但却展示了我国书面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殷商文学的历史是由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共同构建的,除了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之间还可相互发明、相互印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载孔子是位“温良”的教书先生,“温良恭俭让”是弟子对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谓“温良”,“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礼,又是内在的德性,圆融和熙,而低调谦抑,或是其精神底蕴。

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对于人的操行举止,进退取舍,有着鲜明的恶骄而喜谦的态度。

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众所周知,周公为一代名相,不仅辅佐周成王度过“兄弟阋墙”的危机,而且建章立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周代礼乐文明,因此孔子很崇敬他,甚至有段时间做梦没有梦到周公都深感失落。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为人“骄且吝”,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美”,也是不值一提的。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排斥自大狂妄。孔子“恶利口”,也甚为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态度。“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文中“利口”,实即工言辞、善表暴,孔子直言“恶”之,鄙薄之意甚明。《论语》中多处记述孔子对张扬自夸、伶牙俐齿的厌恶。卫大夫祝鮀“有口才”,孔子却视之为“佞人”,“子曰:辞达而已矣”。本着“辞达而已”的立场,孔子讨厌信口开河的大言不惭,“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对于花言巧语,夫子更是十分鄙弃,他直斥之为“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屡次记载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至于类似的表达,就更多了: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种反复的讥刺,足见孔子对“巧言”虚骄、“利口”自夸的憎厌。

孔子推崇“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孟之反不伐”之断语,直接生动显示了他嘉赏谦逊的立场。“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伐”,“夸功曰伐”;殿,“军后曰殿”,常为智勇双全者所任。孟之反之所以殿后,正说明他有勇气和能力,但他却以马行迟缓为由,不仅不自夸勇敢有谋,还有意自抑,所以孔子大为赞许。另有一次孔门师徒欢会,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文中“无伐善”,即不自夸己之所长、所能,“无施劳”,即不自炫自己之功、之绩。书中虽未明记孔子的点评,但从夫子对颜渊的喜爱称赞来看,颜子“愿无伐善,无施劳”,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浸润,换句话说,也流露了孔子对弟子“有若无”谦逊德性的嘉许。

孔子的“温良”实是其“不伐善”谦逊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正所谓诚中形外,显现出一位动荡时代智者“求达不求闻”的隐忍、坚毅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2日胡发贵《孔子不伐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在彬彬有礼,内在圆融和熙、低调谦抑,这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温良”品性的体现。
B.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建章立制,居功至伟,但因其自大狂妄,孔子觉得他不值一提。
C.朱熹同孔子一样“恶利口”,认为讲话应“辞达而已”,“巧言”虚骄是“不仁”。
D.孔子因孟之反勇敢有谋且不自夸而称赞他,这表明孔子对低调谦抑的品质的推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恶骄”“喜谦”两个角度展开论证,一“恶”一“喜”,态度分明。
B.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论语》语句并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这一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进行论证。
D.全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逐层深入论述了孔子所主张的“求达不求闻”的坚毅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利口”之人,往往是“巧言”虚骄,则“乱德乱谋”,应以之为耻。
B.孔子弟子颜渊有“无伐善,无施劳”的志向,应该是深受孔子谦逊品格的影响。
C.如果做到“不伐善”、戒骄横,那么就能形成完美的德行,做事也就容易成功。
D.要形成“温良”品性,举止应该做到彬彬有礼,做人应该圆融和熙、低调谦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