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1】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不同点。
【小题2】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理解“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中的“悲剧意识”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6 11: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回顾一下华夏法制史,我们会发现,从《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到宋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责任的做法,再到清代繁复的“审转”制度设计,都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慎刑。

清代的“审转”是一项层层复审的司法制度,张晋藩在《中国法制通史》中说:“徒刑以上(含徒刑)案件在州县初审后,详报上一级复核,每一级都将不属于自己权限的案件主动上报,层层审转,直至有权作出判决的审级批准后才终审。”清代审级之多,为历朝之冠,一个重大刑事案件一般都需要经过州县—府—臬司—督抚四级复审,而且“审转”是主动性、强制性的,不管被告人是否提出申诉,都需要走完四级审讯。这样的制度设计,初衷当然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冤案,但由于所有徒刑以上案件都要层层“审转”,导致实际上的复审往往流于形式,如同走过场。

相比之下,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更加接近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今日多数国家的司法都实行三审终审制,一般来说,二审与三审的启动,以被告人是否提起上诉为准。宋代的“翻异别勘”也是如此:在庭审程序结束之后,如果被告人喊冤翻供(相当于提出上诉),则重组法庭,重新庭审。换言之,“翻异”是启动“别勘”的触发机制。不翻异,则不需要别勘。

犯人若称供词属实,则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案子将进入下一个程序。但犯人在录问之后也可以喊冤翻供,一旦喊冤,法院必须马上申报上级法司——提刑司,由提刑司委派法官重新开始庭审,为避免复审受到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响,往往要借调其他帅叫作“差官别推”。

有些案情重大、复杂的案子,在走完“差官别推”程序之后,被告人还会喊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邻路的州府借调法官来复审了。有一段时间,宋政府考虑到邻路的州府可能难以摆脱原审地的影响,还要求从隔路差官别勘。宋人防范司法作弊之周详,令人惊叹。

但是,“翻异别勘”的制度,必然会产生一个后果:被告人如果一次次翻供,司法机构只能一次次重组法庭,没完没了,一个案子审了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完成终审。因此,从太宗朝开始,宋政府对“翻异别勘”作出了次数限制:“经三度断结,更有论诉,一切不在重推问之限。”即被告人只有三次“翻异别勘”的机会,类似于四审终审制。不过,在两种情况下,被告人可以不受三次别勘的次数限制:一是被告人控告本案法官受贿枉法而枉断其罪的,一是被告人声称其冤情有明确证据可证明的。

(摘编自吴钩《宋代的“翻供与重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太过谨慎,不符合现代法理观念。
B.宋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责任的做法,给法官徇私舞弊制造了机会,这样必然不利于保障司法的公正性。
C.清代的“审转”制度层层复审,烦琐不便,设计者别有用心,实际上复审常常流于形式,表现得很程序化。
D.追溯华夏法制史,我们不难发现,慎用刑法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这种认识在古代司法史上有所体现,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顾华夏法制史,结合具体的司法原则以及司法制度设计,得出了“慎刑”的法理认识。
B.第二、三两段比较清代与宋代在复审制度上的不同,认为清代的“审转”流于形式而宋代的“翻异别勘”更科学。
C.第四、五两段补充介绍了“差官别推”的做法,为避免影响,要求从隔路差官别勘,即从其他州府调法官来复审案件。
D.最后一段论证了针对“翻异别勘”制度必然存在的后果,从太宗朝开始,宋政府做出了三次“翻异别勘”的限制及可能存在的例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制度,与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很相似,一般以被告人是否提起上诉为是否复审的依据。
B.在宋代,犯人如果认可供词的真实性,需要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案子也就结束了,但犯人还可以喊冤翻供。
C.宋代的提刑司作为法院的上级法司,为避免复审受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响,可以借调其他州的法官来审理案子。
D.宋政府对“翻异别勘”做出了类似于四审终审制的限制,但有两种情况可以不受限制,显示出先进的法理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责 任

程宪涛

在东北一些地方,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离职者都会经历这一关。

吴畏明天离职,上级在调职谈话时,拍了吴畏的肩膀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有或没有,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几分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两年,相继被“双规”。任职期间种种丑闻,被赤裸裸扒出,成为员工闲暇时的谈资。

吴畏心里没有底,他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位置上,这些人在旁林立。早会上,班长、主任被免职,分管领导被谈话处分。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挥映;运行值班空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改革中不间断有阵痛。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都是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不敢说有或没有”“生出几分惶恐”“心里没有底”等,表明无畏也担心因自己未尽职责而被员工放鞭炮“欢送”。
B.作才在塑造小说吴畏的形象时,采用了语言、动作及心理等描写,并将其与其他人作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C.当吴畏离任来到街口时,有老员工想要和他握手,人群“都是十分开心的模样”,没有放鞭炮,这说明吴畏经受住了考验。
D.小说由领导离职时被员工放鞭炮的故事展开情节,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经济高速发展进期官场的黑暗。
【小题2】小说中吴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述中有大量插叙,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船歌
蒙福森
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他从十三岁开始,就跟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三十岁就开始掌舵。几十年虽风雨坎坷,却一直都顺顺当当,从来没有失过手。
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流过抚河镇。抚河从西向东,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直至苍梧。抚河发源于猫儿山山脉,水流一路平缓,江面宽阔。然而至抚河镇时,水道突然变得弯曲,怪石嶙峋,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飞鸟鸣叫,猿猴嬉戏。
过了抚河镇不远,就是一个险滩,叫乱石滩。乱石滩水情复杂,滩险浪急,江水轰鸣,漩流咆哮声似鬼哭神号,此时要攻上险滩谈何容易!非要请抚河镇的船工不可,否则,外地人不知水情,十有八九翻船,葬身此地。
张德贵和他的伙伴们,接了工,在望江楼要了一坛白酒,几盘猪头肉,吃饱喝足,一抹嘴,一甩上衣,奔江边去了。张德贵把舵,指挥他的兄弟们,下船的、拉缆的,把船缆挂上肩头、把竹篙顶在肩上,扎紧脚步,开始过滩了。张德贵一声令下,大伙齐心协力把船向着滩面攻上去,这时,船工们的号声如轰雷声般吼出来——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低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低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那声音,悠扬动听,铿锵有力,在山崖间回荡着;那声音,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富有韵味……喊着一个号子,可过险滩几丈。
过了乱石滩,前面江面宽阔,一马平川,水流骤然变得平缓,老板递过钱给张德贵,道一声“辛苦啦!”张德贵回一声“一路平安”,回去兄弟们分了钱,这档攻滩就算完美结束了。
张德贵的老婆在镇上开了个裁缝店,两口子还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和一个三岁的女儿。空闲时,张德贵在望江楼和兄弟们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在家逗逗孩子,教孩子念几个字。过几年,他们就可以入学念书了。
日子就像抚河里的水,昼夜不停地奔流着。转眼,就到了1943年。
这年春天,日本人的枪炮声打破了抚河镇的几百年来的宁静。一队队日本兵杀气腾腾地开进了抚河镇。
抚河镇的望江楼成了鬼子的司令部。鬼子以抚河镇为据点,四出烧杀淫掠,抢劫了大量的粮食,然后装到船上,准备运往前线。
鬼子占用了老百姓的帆船来运粮,可他们不敢过乱石滩。
一天,在汉奸的带领下,鬼子来到张德贵家——他们要张德贵和他的兄弟们帮他们运粮过乱石滩。
张德贵断然拒绝。
鬼子军官嗖地一声拔出军刀,架在张德贵的脖子上。张德贵冷冷地坐着,面不改色。鬼子军官恼羞成怒,嘴里叽里咕噜地骂着,眼珠一转,放下刀,带人走了。他们抓走了张德贵的老婆孩子,撂下话来:“哪天答应为皇军效力,哪天就放人!”
张德贵像困兽般焦躁不已,想了很久,终于,他到望江楼,跟鬼子说:“愿意替皇军效力。”
鬼子放了人。当天晚上,张德贵把老婆孩子交给他的徒弟赵小雷,让他连夜送他们去乡下避风头。
第二天,晨曦初露,江水苍茫,张德贵和他的十几个兄弟,像每次过乱石滩一样,有序分工,把运粮船带过乱石滩。
张德贵的几个徒弟像往常一样,要一起上船,张德贵不让,他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
这一次,张德贵没有能够把运粮船带过险滩,在最危险的地方,运粮船撞到了一块大石头,船沉没了。满满一大船大米和押运的十几名鬼子,连同张德贵一起,瞬间,就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抚河中,再也不见踪影……
船沉下去的那一刻,张德贵的兄弟们的号子声猛然如雷声般吼出来——“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低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两岸围观的老百姓缓缓地流下泪水,那抚河上的船歌,铿锵有力,在山崖间久久地回荡着……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船老大张德贵从小随父行船,几十年来都没有任何闪失,文章叙写张德贵的这一经历,交代了他闯滩本领高超。
B.张德贵指挥兄弟们过乱石滩采用了细节描写,“挂”“顶”“扎紧”这一系列动作干脆利落,众人过滩有条不紊。
C.军刀架在张德贵脖子上,他面不改色,可鬼子抓走了他的妻儿,张德贵却妥协了,说明张德贵性格也有软弱的一面。
D.张德贵带领鬼子闯滩失败,并不是他技术不佳,而是他早有预谋,此处照应了上文他“想了很久”才答应鬼子的要求。
【小题2】文章第三段介绍乱石滩的情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船歌”声中收尾,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他以自己具体的阅读经历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赚钱;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并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轻微的否定。
B.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D.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为何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①每年的一月份,几家出版社出版的叫“年度最佳”的散文选集差不多同时上市。这些选本代表着不同选家的视野、视角以及文学审美的水准,书名相近或相似,但入选的作家和作品重叠的却在极少数。作品丰富多彩,但取得广泛共识的名篇少;散文的“审美规则”差异着,复杂着,也鲜明独立着;散文的读者多,“市场空间”大。一年里同时出炉多个“最佳”选本,意味着每一本都不是最佳,代表的都是局部,是最佳方面军。普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偶尔碰上”,选购其中的一本。做散文研究的人要多破费了,要把这些书收集全,因为每一本都有突出的特点和让人眼亮之处。客观地说,散文这种文体的内在属性也决定着很难编出一本既包罗万象也突出年度特征的权威选本。

②读到一篇好的散文,如在夜幕上看到一颗更亮的星星。如果仅仅是数星星这件事,可以摸着黑,在自家阳台或院子里干,但编年度选本,不能摸着黑,也不宜站在自家院子里,最起码要有大量的阅读,还要拔掉篱笆和界桩,正因为如此,年度文选的工作才让人尊重和期待。

③散文年选这件事告诉我们,如今的散文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文学写作也不宜格式化,或“标准化”。一座山可能是连绵的,重峦叠嶂,山头林立,但最终是朝向一个主峰的。文学写作是千手千眼,千姿百态的,但也须朝向着艺术审美的那个最高处,叫境界也好,叫太虚也好,应该有一个。

【小题1】几家出版社同时推出几本“年度最佳”散文选集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小题2】第②小节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哪些含意?
【小题3】从节选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