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福 人
姜煜暄
福人一从娘胎里爬出来,接生婆边净洗他的身子,边惊叹地瞅着他的眉头,惊喜地大叫道,福人啊,这红痣生得有福,有福,有福。
爹妈瞅着儿子眉宇间那颗红痣,喜得合不拢嘴。那痣有黄豆粒大,紫红紫红的,微微发亮,特别显眼。民间有种说法,眉宇长痣的男人,将来必是富贵之人。儿子富贵,爹妈能不高兴吗?娘高兴地说,他爹,给儿子起个名吧。爹高兴地说,就叫“福仁”吧。取了“人”字的谐音,意思是大富大贵之人。  时间一长,周围的人都习惯叫他“福人”,但韵腔里却蕴含着讥笑之意。因为福人虽然叫“福人”,却没沾一点“福”,更谈不上“贵”了。福人一生下来,就没吃上一口奶水,压根不知娘的奶水啥味道。福人常饿得嗷嗷叫,那哭叫声有气无力的,像个小病猫似的。五六岁正长身体时,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饿得皮包骨,勒巴条一根根地鼓凸着,像麻杆似的,扛个大脑壳。中学一毕业又被赶到农村,受苦挨累,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不容易回城进了工厂,没几年黄了,下岗了。整日无所事事,东门出西门进,烦得媳妇整天骂个不停,他却笑呵呵地不知愁,说,愁啥?愁也得过,不愁也得过,总不能拿根绳吊死吧?我还没活够呢。
媳妇皱着眉头,哭丧着脸说,你倒是想点法子,出去干点啥,好过日子啊!人家倒腾服装的,卖海鲜的,开店的都发财了,你整天悠悠闲闲地装大头蒜,你以为你是谁呀?皇帝老儿?呸,就是个要饭花子。媳妇气得把行李扔了出去,福人不生气,嘿嘿一笑,夹着铺盖卷去了小仓房。
一日,福人在街上闲溜达,忽然看见发小二皮搬个纸壳箱,乐嘻嘻地往家走。福人大老远地喊,二皮,忙啥呢?二皮满脸喜气地说,养蚂蚁了。养蚂蚁?福人疑惑了。二皮神秘兮兮地说,这么大的事你不知道?福人呆呵呵地瞅着二皮发愣。二皮神叨叨地说,一家药厂提供蚂蚁和饲料,养两个月厂家回收,一箱蚂蚁挣四千元,在家悠悠荡荡不费事就挣大钱了。
福人一听,有这等好事,为啥不干。福人回家说服媳妇,又从亲戚家借来抵押金四万元,兴高采烈地养起了蚂蚁。闲暇时,眯缝着眼睛盘算着,一箱挣二千元,十箱二万元,二十箱四万元,一年回本,第二年干挣四万元,三年、四年、五年……哈哈哈,发财了。福人想着想着进入了美梦。
福人的美梦还没做完,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半年后,药厂老板携集资巨款逃之夭夭。福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投资的四万块打了水漂,连个响都没有。福人望着一堆烂纸箱,揪着头发,欲哭无泪。媳妇气得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够了,夹着衣服包领着儿子回娘家,一去不复返了。
一天晚上,福人在小酒馆灌得醉醺醺的,摇摇晃晃往家走,当走到漆黑的胡同时,突然脚下绊了一跤,低头一瞧,是个黑皮包。福人打开一看,“妈呀”,顿时酒醒了一半,里边装满了一沓沓的百元大票。
福人又是兴奋又是忐忑。兴奋的是天上掉馅饼,老天有眼,发财了;忐忑的是这么多钱,从来没见过,也从来不敢想象的。福人抱在怀里诚惶诚恐,一想到自己养蚂蚁赔钱的滋味,心里就像喝了一杯苦酒,联想到丢钱的人,现在会是啥滋味?福人犹豫了一会儿,索性走进了派出所。
翌日,大小报纸、电视全是福人的报道,还有一幅照片。媳妇听说赶回家,问,你个傻子,那 么多钱咋交了呢?福人憨厚地一笑说,不是自己的,花了早晚得病。福人照常乐呵呵地跑去劳务市场,给人家打零工,求得糊口。让福人没想到的是失钱的主竟是一位房地产大老板。
那天,大老板登门拜访,瞧福人家徒四壁,非要给钱以表感谢。福人傻笑着谢绝。老板思虑一会儿说,我有二十亩荒废厂房,你要不怕劳累,可以在那养长毛兔,兔毛很贵,市场供不应求,种兔由我提供,院子可以种些草料。
福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头,兴高采烈,一口答应。此后,福人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不顾疲惫地饲养着长毛兔。转眼间,一年过去,福人净赚四万元。三年后越发展越大,福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企业家,不仅买了别墅,还鸟枪换炮,坐上了小轿车。
媳妇坐在小车里满脸笑容地说,你傻呼呼的,哪辈子积了德,修来这福气。
福人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挠挠后脑勺,呵呵一笑说,傻人有傻福,要不我咋叫“福人”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福人眉宇间长了一颗据说预示将来必是富贵之人的红痣,其父为他取名为“福仁”;后因他不得福气,这名字被人叫出来反倒蕴含讥笑之意。
B.福人因听信发小二皮的话,不惜借巨款养蚂蚁,不料药厂老板携集资款逃走,他的发财美梦破灭,投入的本钱也不能收回,老婆气得回了娘家。
C.本文通过福人生来就带福气,虽后来碰到很多不幸,但最终还是得到了福气的故事,揭示了“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主旨。
D.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朴实率真,充满了生活气息,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小题2】小说题为“福人”,却用了大半篇幅去写福人遭遇的不幸,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3】小说中的福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0 03:3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依靠高速铁路的助力,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了高科技为铁路带来的巨大成果,体验到了新时代经济动脉所焕发出的无限活力。诸如,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行,穿越陕西关中、甘肃天水、定西等贫困地区,结束了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沿线天水地区的苹果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机遇。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蒙内铁路(蒙巴萨港-内罗毕)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台媒称,中国高铁的名号已在世界打响,就连美国加州州长也二度赴华取经;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继2013年后,第二次搭乘中国高铁。布朗对中国高铁赞誉有加,“我是高铁的忠实爱好者,也是高铁在美国坚定的提倡者,很愿意看到加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尽一切力量促其实现。”“我很喜欢坐火车,除了可以阅读、与人交谈,更可起身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快,非常方便。”布朗更开玩笑表示,希望能从加州搭乘高铁到中国。

早在2010年,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重在说明,2012年来,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B.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材料三充分说明了中国高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和诱惑力。
D.上述三则材料,虽然切入角度不同,表述重点有异,但都传达出中国高铁良性发展的信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中国高铁的发展,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条腿已经在国内气势昂扬地迈开,另一条腿则正大步迈向国际。
B.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使得肯尼亚人对道路的期盼得以梦想成真,同时,它对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C.中国高铁配套产业完整,对成本的控制力强,形成了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高铁性价比高于国外企业。
D.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
E.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
【小题3】从材料看,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异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 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小题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是玄学,玄学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魏晋风度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小题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C.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小题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精神的真正解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帖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咸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帖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表现女子的愁绪。
B.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人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甲】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乙】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兴趣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B.暴胀:胀,zhàng,指体积扩大。
C.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D.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小题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就B.即使   也
C.无论   还D.于是   就
【小题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宇宙/人类B.地球/大机器
C.超级意识/微小意识D.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