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政府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予以严格规范和管理。商人们开展日用品的经营须到衙门进行登记,加入市籍。政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规定,对未达到质量要求而销售产品的商人予以惩戒。唐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衙门设置“市令”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者,由“市令”或者其“属员”按照质量的好坏对各类产品估定价格之后,由商家明码标价销售。在手工产品出售之前,需要题写制作者的名字。对制作或者销售假冒伪劣手工产品的,以及制作和销售长度、幅宽不足的货物的,唐代通过刑法进行规制,对制作者和销售者杖六十,且还须没收所有的器物。销售货物时缺斤少两或者商家之间相互勾结抬高市价的,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在这些规制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影响之下,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市场规则。这些市场规则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唐代不仅汉人之间的商业来往中诚信相待,同时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平等对待胡商和外国商人。不少胡商不仅在中原有宅子、田地;而且政府部门遵照相关规定“以诚相处”,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踏实地从官府中获得优待。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唐人的诚信品行,吸引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因而,诚信成为唐代国家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商人们也受此影响,通常能够自觉地诚信经营。
(摘编自杨洁《考析诚信思想在唐代经济活动中的体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是唐代契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见证物。
B.“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汇兑过程得到了朝廷各类相关机构的支持。
C.唐代政府对经济活动非常重视,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给予了非常明晰的规定,比先秦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D.唐代刑法虽然对不同的违法经济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不一样,但却为唐代形成相应的市场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常出现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一些日用商品的买卖活动中,唐人也常采用签字、加盖私印等多种方式来签订契约。
B.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契约文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种类等内容经历了由“民间惯例”到“官方认可”的固化过程。
C.“飞钱”较好地解决了京城的商人们携带大量现金从事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困难,也减少了朝廷从各地运输货币到京城的工作量。
D.在“开放兼容”“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胡商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这反映出唐人对胡商“以诚相待”的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代的很多商业活动中,诚信思想都得到了较好地贯彻与施行,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B.唐代商人诚信经营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商人们对诚信思想自觉地践行,同时也与政府对诚信思想的大力推动与促进有关。
C.唐代商业生活中的很多经济内容,如“契约文书”“诚信思想”“飞钱”等对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D.诚信是唐代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很多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的最佳经济发展软环境,让唐人受益颇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7:0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C.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C.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D.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 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藏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办。G20杭州峰会在达成一系列会议成果的同时,更借此机会,向与会国家展示了中国的丰厚文化底蕴与迷人的文化魅力,并以此为依托,使与会各国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完善了对中国的认知,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借助公共外交平台,完成了此届峰会的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是一个古而有之、广为传播、涵义有争议的专业名词。在文化外交不断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外交的定义做出了诸多努力。最早的文化外交( Cultural Diplomacy)的定义是在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中: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在此之后,“文化外交”的定义百家争鸣,这些定义的分歧都围绕文化在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对文化与外交二者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从“文化背景论”到“文化工具论”,再到“文化利益论”三个不同的境界。
传统层面的文化外交是指以国家外交利益为目的,依托艺术、文学、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等文化因素,以这些文化因素为手段开展的,以建立、发展和维持与它国关系为主要目的的政治活动;现代层面的文化外交是以维护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利益为宗旨,以包括文化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与决策,以及由此形成的外交理论和政策。
文化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各外交分支之间的关系是平行,这些外交分支在总体外交的指导下,在各自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同时也履行总体外交肩负的部分使命。更有学者指出,文化外交不仅是外交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外交的核心所在。同时,总体外交指导并制约文化外交的开展。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活动方式、形式、手段和策略,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外交战略;而且这种形式的“和平手段”最能体现“使用访问、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特点。
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都是以国家政府作为主体的官方外交形式。一方面,它们有所交叉,其重叠部分可描述为“文化层面的公共外交”或“面向公众的文化外交”;另一方面,它们又彼此独立,文化外交还包括政府间的文化外交,公共外交包括非文化内容的公共外交。同时,文化外交也更具公开性,其对象不仅包括国家、政府,还包括国外民间团体、个人、甚至直接面向外国民众或公众。
(节选自郝丹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文化外交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外交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这是源自于英国议会的对文化外交的最早定义。
B.围绕着文化在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文化外交的定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作为专业名词,“文化外交”自古已有,广泛传播,说法不一,大致经历了文化背景论、文化工具论、文化利益论三个阶段。
D.文化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其涉及对象非常广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历史沿革中,人们对文化外交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歧与争议中不断向前发展。
B.文化外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对外行使主权,对总体外交具有影响与制约的作用。
C.以国家利益为目的,以文化因素为手段开展活动是传统外交文化与现代外交文化的共同特征。
D.以文化外交为代表的各平行外交分支,在总体外交的支配下,各自肩负责任、履行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G20杭州峰会在建立、维持与发展与他国关系方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中国本土向全世界展现了一次有典范意义的主场文化外交。
B.文化外交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通过民间交往和非官方途径进行并取得明显效果。
C.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互为支撑,彼此影响,共同作用于国家总体外交。
D.文化外交作为官方外交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维护国家外交利益,展示国家的软实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定剑教授是一位坚忍不拔的建设者,是一位苦口婆心的布道者。
我的同事蔡定剑教授,昨天凌晨离开了我们,我很沉痛,网络上悼念的文章很多。一个并无任何行政头衔的学者,何以获得如此广泛的社会爱戴和尊敬?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蔡定剑教授,我认为他是一位古风犹存的横议处士。我国古代把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叫做“处士”,把直言不讳地纵论时政的行为称为“横议”。蔡定剑教授就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横议处士。《新京报》等媒体上他有专栏。对于社会重大事件,时常看见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发言和呐喊。
这些年来,有些学者得了软骨病,放弃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正义守护神的责任,这些人其实在害政府而不是帮政府。就在去世前不久,他还发表了“民主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制度”这一重要言论,对那些认为民主会带来社会不稳定的谬论予以反驳。去年冬天,在中国政法大学 的一次颁奖仪式上,已知自己癌症晚期的他发表获奖感言:“我们学校有些学者,不被某些官员认同。学校领导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保护他们。正是这些学者为政法大学赢得声誉,对他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不要短视。(大意)”他说话时的调门并不高,但我感觉这是已知自己存世不久的他,对同事的我们沉重的嘱托。
蔡定剑教授不仅是位理论家,而且是民主法治执着的践行者。他对我国的人大制度有着精深的研究,对于中国的民主和宪政历史进程有着准确的判断,对于中国的司法改革,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观点。他与许多学者包括我自己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他不满足于对于现实政治的批评, 而且执着地参与着中国民主法治的建设。他将很多精力用于法治普及与宣传,推进多处地方政改,参与制度设计,包括四川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工作室、四川雅安党代表直选试验、上海闵行区委 全委会改革……
他不像某些空头理论家,用云遮雾罩的理论,忽悠民众,营销自己。他不是厌世者,整天发泄不满,指责别人,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他不是革命者,从不指望民主法治可以通过激进的行动,毕其功于一役。他一再警醒社会和政府,要尽可能避免动荡的到来;他某些言论虽然有些“出格”,但一直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出,我想这和他的建设者姿态有很大关系。他看到社会的不足,同时看到社会的进步;他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轻声细语的言谈,哺育着他的学生,提醒着他的民 族。他是一位坚忍不拔的建设者,他是一位苦口婆心的布道者。
大约四月前,在一场关于政府财政公开的学术报告现场。他在主席台上时,面带微笑,完全 看不出这是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但报告完毕以后,他来到台下,坐在我身边,我目睹他疲惫地 用手支撑着头部,闭目养神,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水。由于担心询问他的病情会加重他心理负担, 我没有说话。但在那个夜晚,在那个会场,我真心感受到,坐在我身边这位瘦弱的同事,是民族的脊梁,是一枝明亮的蜡烛,他正在燃烧着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滋养着学生,照耀着社会。
逝者往矣!那么,什么才是对蔡定剑教授最好的纪念?我想,就是更多知识分子像蔡老师那样扛起启蒙的使命,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民主和法治。
愿蔡老师在天之灵安息。
(摘自2010年11月23日《新京报》文/何兵)。
【小题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把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叫做“处士”,把直言不讳地纵论时政的行为称为“横议”。蔡定剑教授就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横议处士。
B.蔡定剑教授能不媚俗,又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他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中国法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这些年来,学者得了软骨病,放弃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正义守护神的责任,这些人 表面上是在帮政府,其实在害政府。
D.作者认为只有更多知识分子像蔡老师那样扛起启蒙的使命,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民主和 法治,才是对蔡定剑教授最好的纪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蔡定剑教授之所以获得广泛的社会爱戴和尊敬与他的贡献与人格是分不开的。他燃烧自己, 照耀社会。
B.蔡定剑教授参与法治普及与宣传,推进地方政改,参与制度设计等,对推进中国的民主和 法治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C.蔡定剑教授的某些言论虽然有些“出格”,但一直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出,这和他的建设者 姿态有很大关系。
D.很多人认为民主会带来社会不稳定,蔡定剑教授对此谬论加以驳斥,并且提出“民主是有 利于社会稳定的制度”的言论。
E. 癌症晚期,蔡教授还特意嘱托学校领导要正确对待为学校赢得声誉的学者,要对他们加以 保护,这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
【小题3】有人评价:“他的英年早逝,无疑是中国宪政民主事业的重大损失。”蔡定剑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