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芳嘉园十五号

欸乃

①芳嘉园,多雅致的地名,却是一条陈旧老胡同。来到十五号,直统统一个大门洞,没有门槛,两扇笨重木门敞着,油漆斑驳,也像摆设。但当年气派,仍依稀可辨。入内,方砖铺的路,想是年头久了,踩出凹坑,有的已经破裂;又被低矮“抗震房”挤着,显得狭窄,曲里拐弯。行不久,忽然开阔,一座似殿宇般大屋耸立眼前。一溜儿对开木门,油漆全无,灰灰的,沉默地紧闭着。呈弧形大屋顶,杂草丛生,间有小小灌木。

②行至大屋东端,木门没了,砌起狭狭一堵墙,嵌两扇玻璃窗。旁边板门,几乎紧挨高高围墙,虚掩着。才轻拍一下,便听得里面有人应道:进来吧。进屋,眼前顿时一暗。靠窗处明亮些,一位老太端坐方桌边,执细长毛笔,正在一方尺幅宣纸上作画。老人家头也没抬,对家人一般,随口说了句:待会儿,他很快回来。又埋头作画了,也没说坐。回头看,确也没待客处。待着无事,此时已适应室内光线,便东张西望起来。这才看清,屋子狭长,一面是墙,一面是板壁。板壁高不过两丈,看得见上端粗大梁柱。暗黑砖地上,架子床,柜橱,几样简单家具,以及烧饭锅灶之类,都靠板壁、砖墙摆放。没有后窗。越往里走,越显阴暗。再深入几步,连板壁也没了,露出好大豁口,与那大屋连通着,看去深广、荒凉、黑魆魆,几乎阴森森的。却隐约见得,里面有好些东西堆放着,像是木质构件,却分辨不清是什么。连忙退回来。见一根电线从高处垂挂下来,带着蛛网,拖着个赤膊灯泡,悬在方桌上空。不敢想象,这竟是大名鼎鼎王世襄先生的家!

③王老还没回来。不怪他,是我们来得早了。遂踅到方桌边看老太作画。奔80了吧,还悬腕提笔,描画稳健,形象线条都美。有人物,有不知名称摆件,颇似东瀛风格

④看过老人作画,便转身出门。见墙脚转角处,垒着好些瓦盆,有的已碎裂了。想来主人喜欢莳花弄草,如今已无此精力,就随意堆放在那里。但其中一只,残留些许泥巴,竟奇迹般长出藤蔓来,沿着瓦盆堆高低蜿蜒,叶子碧绿,藤蔓顶端,灿烂地开放一朵酒盅大喇叭花,如孩童欢畅的笑。不由驻足,欣赏,感叹,想起“生命力”一类词句来。

⑤沿那大屋踱去。那屋一长溜,且门槛特高。每扇门,上端方格窗,下面刻有山水人物。便猜测:这大约是待客正厅。那么,它后面必定还有几进屋,还带着花园吧。居住如此雄伟气派屋宇的,绝非一般官宦人家,兴许正是王老先辈基业,也未可知。如今,当年荣华富贵,已然“灰飞烟灭”。但“封建余孽”这顶帽子,想必戴了大半辈子,所受磨难、煎熬,当是我等难以想象的。我彳亍而前,边胡思乱想着,不觉将到大屋西头。眼前忽然一排明亮玻璃窗。窗帘开着,见里面吊了顶棚,漆成奶油色,当中一盏漂亮吸顶灯,光洁木地板,沙发、电视、玻璃柜橱、音响……似乎当下时髦摆设,大都有了,够惬意的。想不到这老旧大屋可以改造成那样,我惊讶,大开眼界,竟傻愣愣呆看起来。忽听旁边“乒乓”响,一个女的冲出来,喝问:干什么干什么,打眼盗窃是吧?我慌忙转身往回溜。那女的仍追着吼:说!说!哪来的?不说拉你派出所去—那吼声戛然而止。“砰”一声,那女的摔门回屋去了。

⑥正诧异间,见一位敦实老汉,身着旧卡其装(脚下穿什么没留意,反正不是皮鞋),推一辆“老坦克”自行车,向我招呼:您来啦。有那么一霎,我愣住,头脑子茫然。你想想,眼前这位太像旧时看门老汉,骤然面对,我哪能将之与心目中儒雅渊博那一位联系起来?好在我很快反应过来,慌忙迎上去恭敬问:是王老先生吗?他慈蔼地微笑着,操一口好听京片子,“嗳嗳”连声应答。还说:对不起您哪,想在您来之前,抽个空儿,办点小事,竟耽搁了。见我目光落在他手里那个老旧搪瓷茶缸上,便略带腼腆地解释:碰掉点儿磁,拿去补补……

⑦拜访王世襄先生仅此一回,难忘。也留下不大不小疑窦。老两口何以屈居这逼仄简陋一隅?直到板壁背后那些堆放进了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展厅,这谜才得解开。原来这正是老两口要守护的。那些桌,椅,书架,画案……皆为铁力木、黄花梨木一类珍贵材料所制,是当今难得见的。造型榫接,匠心之奇巧,不说绝后,亦鲜矣。而且不是刻意做得华贵艳丽那种。它们简约,古朴,儒雅,有着浓郁书卷气,足见王老趣味与喜好。很难想象,在这波诡云谲年头,两老怎么守护它们的。直到一位企业家答应将那些宝贝髹漆后,无偿捐献给国家,才放手,搬离那陋室。

【小题1】简析第②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破败的芳嘉园意却仍有当年的气派,以此突出主人显赫的身世。
B.第②段先写进门时眼前一暗,过后才适应光线,暗示作者心理变化。
C.第②段中带蛛网赤膊灯泡的细节描写更形象地表现物质条件的简陋。
D.以墙角的喇叭花依旧富有生命力意在反衬这个家庭今昔盛衰的变化。
【小题3】第⑤段写作者看到邻家居室、被女主人呵斥等,说说其写作意图。
【小题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王世襄的人物形象。
【小题5】文章叙述拜访王世襄经过,为何却在两人刚一见面时便结束了?分析这样写的理由。
【小题6】从人物形象与文章结构两方面评析结尾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D.作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应是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文明传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作用。
D.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能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必将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理想的下午

①在这之前,我对和顺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个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其实早已声誉日(  )。它有600年的历史,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火山温泉、古刹祠堂、月台深巷老宅洗衣亭……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②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比如幽僻不受人访的小村小镇,一旦观光客追逐滥游,难保幽境不被践踏。所以日本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四季》一文中说及一株三百多年的樱花树,只说在“京都北面山村的古刹里……”“关于此利我得保密”。

③每个远游者,都有过极其个人、极其不愿与他人共享的“秘密角落”。遗憾的是,都只是“有过”。而所谓“秘密”,也大有可能在你是惊喜,在他人却是平常。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

④这图书馆,我只简单交代几句,若正面写它,哪由我来代笔!网上早已美誉充斥。所以这几句,大抵就是它的历史;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题书的匾额。

⑤其中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最是印象深刻。只觉这五字楷书,清正而雅奇,合该出现在如斯佳美之地。

⑥进这图书馆,须得拾级而上,十数级台阶后,过大门,至中门,门内庭院花木扶疏。穿过庭院才是馆舍主楼和藏书楼。主楼是二层五开间的木结构房,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门窗造型为西式设计,整个建筑群为中西合壁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⑦如此奢侈的“乡村图书馆”,出现在侨乡,不足为奇。然而还是惊异,在我的有限的行走里,视域所及,这般豪气的建筑不是辟为收取门票的展览馆、纪念馆,就是早已几度装修扩建成了酒家饭店。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

⑧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以前看小说,总不明白“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这一刻,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

⑨借阅室的门虚掩着,亦没人。轻手推开去,屋内昏昏,那一架子架子的书啊,全动了起来!感觉真有被梦摄住的诡异。待适应了屋内的昏黑,才看清那些书其实很普通,中外名著、期刊杂志,符合一个乡、县级图书馆基本的配备。然而仍有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而这里的书,若不立在书架上互为倚靠的话,恐怕它们都老旧得站不起来了。你只有亲眼见过那些书,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劳作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

⑩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这些灵魂,一次次地和书一起生活、一起做梦、一起回到田地里劳作。于是这些被摸索过的书,被一次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的书,和那些空被寂寞时光催老的书,便有了质的不同。

⑪庭院里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白的,粉的,紫的,一派烂漫。此时,你刚好站在一棵花树下,抬头看粉白如云,恰如舒国治《赖床》中所写,“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梦魇好时分。

【小题1】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入的选项是
A.兴B.隆C.高D.重
【小题2】从全文看,第(7)段结尾处,作者所说的“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又多了一种”具体指的是:____
【小题3】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描写图书馆中的“阳光”?__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顺图书馆作为自己心中的“秘密角落”,是因为它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
B.水上勉说“关于此刹我得保密”,是因为樱花珍责,而古刹美景也只能静静地欣赏。
C.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这五个字,清正而雅奇,与这天堂图书馆的特点相得益彰。
D.作者为那些灯下熏染过,汗水浸泡过的图书,如今只能被空寂时光催老而心生遗憾。
【小题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理想”一词含义的理解。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论说类文本阅读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B.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化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化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化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作用。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