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①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B.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4 12: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孟子曾嘲笑楚国的许行说话像伯劳鸟叫。如此严重的方言分歧,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③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具有鲜明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
④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要需求。
⑤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如果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既方便了典籍的传抄,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⑥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⑦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支撑和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2017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汉字是其载体,并担负着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汉字成了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符号。
B.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不具备表音功能,但正是这一特点可以使其弥合不同方言区语音的差异,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C.汉字能长期作为全民使用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其具备能产机制,满足了社会与语言发展的需求。
D.汉字的书写,经历了整体象形性、完全线条化、彻底笔画化的演变历程,一直朝着书写方便和美观的方向来调整,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汉字维护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与中华文化相互依存两方面论述了汉字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三段分析甲骨文“象”字的特点,为说明汉字具有写意特征提供了例证。
C.为论证汉字书写越来越便捷的特点,文章对汉字书写的各个演变过程作了详细阐述。
D.文章用其它古文字走向拼音化道路和汉字解决计算机输入难题的例子,论证了汉字的顽强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复杂,如果采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众多的方言必将导致各方言区文字、文化的分裂,大一统的中国也将有可能很难实现。
B.书法艺术的出现与汉字的写意性有极大关系,而书法艺术至今流传,绵延不息,可见汉字直观、生动的写意性依旧是其主要特点。
C.中国先民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的启发下而创造出形声字,字数的增加又能反过来助益思想的记录、流传,可见汉字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
D.如果汉字不能解决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逐渐减少,以致最后极有可能被其它文字取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哲学具有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潜蕴的人生情致。相对于宇宙真理,它更感兴趣的是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经验和超验的融通,体现出哲学伦理化、伦理审美化的倾向,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至20世纪初开启的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梁启超说,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也都要求以美的艺术为标杆,通过审美实践来完善人格人性提升生命境界,从而建构了以整个人生实践为创美审美之对象的大审美观。
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不同于西方理论美学的粹情观。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对美的本体的探讨在康德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康德把世界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界,把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各具自己先验原理和应用场所的知情意三维。审美判断对应于情,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只是对对象纯粹表象的静观,对于对象的实际存有并不关心。这种表象静观切断了自身以外的一切关系,由此,康德不仅确立了情感独立的命题,也确立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
康德的情感独立和审美无利害命题,首先由王国维、蔡元培等引入中国,成为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精神演化的最为重要的西方学说。当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也有强大的同化能力,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状也使这种同化拥有现实的迫切性。“审美无利害”进入中国文化语境,首先由王国维转化为“无用之用”,它讨论的不再是审美的本体属性问题,而是审美与生活的关联,即审美的作用功能问题,从而由康德意义上的本体考量转向中国式的体用考量。这种对美的定位转化,凸显了中国美学的民族根性,它不将情感孤立为独立的认知对象,也不将审美绝缘为纯粹的观照活动。康德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这就是突破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美与善的两维关联,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从此,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观既不同于西方意义上切断与真善关联的粹情观,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善为美的德情观。
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创化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这种哲学、伦理、审美交融的文化特征,使得中国美学总是将审美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着意将审美活动引向广阔的人生、绚烂的生命、多姿的生活。由此,中华审美精神突出聚焦为热烈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超逸的出世情韵相交融之诗性生命张力,表现为一种创造与欣赏、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有限与无限之诗意和谐。(节选自金雅《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关注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胜过宇宙真理,体现了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潜蕴的人生情致。
B.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
C.孔子的美善自得,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宋明士夫的雅适把玩,都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
D.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构建了以整个人生理想为创美审美之对象的大审美观。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对美的本体的探讨在康德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康德确立了情感独立的命题和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
B.康德的情感独立和审美无利害命题是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精神演化的最为重要的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同化。
C.王国维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转化为“无用之用”,讨论的中心由审美的作用功能转化为审美的本体属性问题。
D.在康德学说的影响下,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即美与善的两维关联被打破,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知行合一的中国文化体现出哲学伦理化、伦理审美化的倾向,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使中国古典美学既强调现实生存,又追求精神自由。
B.审美判断对应于情的时候,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审美判断只是对对象纯粹表象的静观,这种观点凸显了中国美学的民族根性。
C.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观与西方意义上切断与真善关联的粹情观、中国传统的德情观不同的地方在于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将真善美相贯通。
D.中国美学将审美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形成热烈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超逸的出世情韵相交融的中华审美精神,表现出一种诗意和谐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它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节选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药奖后感言)

材料二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中医药现状调查的样本

调查范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调查机构: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计73.96万个。

工作人员: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超过80万名。

中医机构及相关资源

全国医疗机构中,中医医疗机构占8%左右。

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约3人。未来五年,中医人才缺口将达51万。

全国每万人中,中医院床位数不到4张。

中医就诊人数和方式

中医门诊服务总量6.7亿多人次,占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总量的19.2%。

选择中医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医治率分别达到90.1%、86.2%以及74.3%。

约有50%的受访者相信中医,但这些受访者中有6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就医会首选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相关政策落实在不同省(区、市)有较大差异。

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在不同省(区、市)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点不够健全,村卫生室具有中医执业资质的人员不足。

 

(节选自《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中医药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因此,要从理念层面、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真正将中医药文化渗透、植入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健康教育当中,单纯依靠一些形式上的、短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系统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才能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四

中医药在欧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医带药”,即以针灸医疗为主带动中药产品的销售。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则是“以教带药”,就是说,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日本不同阶层人士踊跃参加培训和考试,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药“以教带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传统医学”和“以教带药”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认为,加强传统医学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她说的“传统医学”即给她发明青蒿素带来灵感的传统中医文献。
B.“以教带药”指的是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并促进更深层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模式。
C.日本采用“以教带药”的发展模式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的结果。
D.“以教带药”在日本取得成功,得益于不同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和他们在中小学校推广中医药教育培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医机构和资源的建设亟待加强,民众对中医的疗效信任度不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B.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C.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是全民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渠道,中医药知识应该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单靠一些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
D.中医既有传统哲学基因,如把元气论、阴阳说等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切实的诊疗手段,如重视汤药针灸等施治方法,所以说中医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
【小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两小题。
(1)上述四段材料讲的都是中医药,本质上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和“ ”问题。(在“现状、理解、模式、传承”中选择两个词填到横线上)。
(2)对于中医药文化进课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之,不超过5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清照新传(节选)

陈祖美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金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公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不属于李清照在词创作上做出的贡献的一项是(  )
A.她的词形式上具有声律谐协、字句美妙的特点,体现了词的形体美。
B.能够运用娴熟的技巧,不露痕迹,自然地表达意境情感。
C.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的词最能代表女性的优美情调,超越了其他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妇人语”等离情闺怨的作品。
D.尽管李清照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但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C.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D.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小题3】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