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明威是一个悲剧作家,其作品的悲剧感具有时代的特色。悲剧人物是正面的英雄人物或具有正面色彩的人物,但人自身的正面特点是次要的,在悲剧中主要的是人物意识中的高级状态,即悲剧人物在对立冲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对着冲突,悲剧人物的精神升华了,而读者也随即进入一个更高一层的境界。根据冲突,我们将海明威的悲剧人物分为两类:受难与抗争。这两种倾向,虽然在每个人物中都有体现,但在不同时期的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前期侧重的是人物的受难,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后期主要侧重于抗争,甚至是壮烈的自毁,如《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美国学者伊迪丝•汉密尔顿在《希腊方式》中曾说:一个能够忍受无限苦难的心灵处于苦难的折磨中——只有这一点才是悲剧。虽说汉密尔顿的论述不是很全面,却也点出了悲剧人物受难方面的特征。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转引英国学者布拉德雷教授的话说:肉体的痛苦是一回事,菲罗克太特斯忍受痛苦又是另一回事。悲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正是于令人极为感动的忍受痛苦的崇高态度。布拉德雷认为受难即是一种崇高。耶稣的受难升华的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平凡人亦是如此。海明威笔下受难的尼克、杰克、勃莱特、亨利、凯瑟琳等也都属于此列。
海明威作品中另一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即是后者,坚定地执着于精神的人物,即“海明威式的硬汉”,亦即“海明威式的英雄”,这些硬汉和英雄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压迫下始终保持人的尊严,是“压力下的风度”。用汤因比的表述即是挑战下的应战,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挑战与应战之间诞生发展的,而真正的悲剧意义和悲剧精神也是在这挑战与应战之间产生的,有的应战了自然,有的应战了社会,有的应战了命运和死亡,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就是应战了命运和死亡而显出奇异光彩的。《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中乔丹和桑提亚哥分别被置于战争和大自然的残酷环境中,通过激烈、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他们的悲壮命运,其非凡、崇高之气魄令人震撼: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在对立中也达到最高的统一,继而提示出人生永恒的价值和他们生命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悲剧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人物是敢于抗争甚至壮烈自毁的正面人物或者是具有正面色彩的人物。
B.悲剧人物是能在对立冲突中改变自己的精神同时令读者极为感动的正面人物。
C.悲剧人物是能够在人和自然的对立冲突中体现出忍受苦难的精神的正面人物。
D.悲剧人物是处于苦难的折磨中却有一颗能够忍受无限苦难的心灵的正面人物。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明威作品中有两类悲剧人物,一类是能够忍受苦难的折磨,另一类是能够坚定地执着于精神的“海明威式的硬汉”。
B.汤因比认为“海明威式的英雄”就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压迫下始终保持人的尊严,是“压力下的风度”,即能在挑战下应战。
C.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都是在挑战与应战之间产生的,在这些应战中体现出真正的悲剧意义和悲剧精神,显出奇异的光彩。
D.《老人与海》中主人公被置于大自然的残酷环境中,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他的悲壮命运,其崇高之气魄令人震撼。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的悲剧人物可以分为受难与抗争两类,他前期侧重写的是人物的受难,后期主要侧重于写人物的抗争。
B.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转引布拉德雷教授的话,意在强调,比之于肉体的痛苦,忍受痛苦的态度更具悲剧价值。
C.布拉德雷认为受难就是一种崇高。耶稣令人极为感动的忍受痛苦的崇高态度,使他的受难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人格。
D.乔丹和桑提亚哥或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承受巨大的苦难,或为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对立冲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令人震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9 01: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在假期,不少孩子都进行了外貌上的“改造”。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外貌的完美,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低龄化。
是什么促使青少年如此过度关注自我,并让社会审美焦虑日益蔓延?在某些人眼中,现在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娱乐圈明星、直播平台的主播当中整容者不乏其人,这些人因整容带来“流量”并“靠脸吃饭”。这种偏颇的价值判断容易让部分青少年迷失,他们往往会进一步认为,“颜值”是就业、婚恋的“敲门砖”,花钱整容是让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必要投资。
在整容低龄化过程中,一些家长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一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习惯于盲目跟风。有的父母乐于为孩子整容提供支持,有的把整容当作送给孩子的“开学礼物”,甚至有的家长比孩子更在意其身上的瑕疵,鼓动孩子去做整容。
一些用人单位公开以貌取人,一些社会现象的负面示范作用,以及当前社会对整形的宽容度越来越高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整容低龄化趋势的主要推手。而近年来整容产业的迅速膨胀,也是形成整容低龄化趋势的重点因素之一。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整容降低门槛进入寻常家庭,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从几年前的数百家迅猛发展到近万家,医疗美容市场短期内发展迅猛,难免良莠不齐。一些美容机构以分期付款方式诱使学生贷款做整形手术,一些无良商家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并夸大整形效果。美容机构的不当甚至违法经营行为,也让一些审美观不成熟的青少年选择整容,加剧了整容低龄化趋势。
一些整容“小手术”存在着大隐患,不时发生的整形失败惨痛案例告诉人们,“整容”有时与“毁容”只有一步之遥。尤其是对于身体尚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整形风险更为突出。过早进行整形整容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影响未来身体发育,造成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
整容低龄化趋势需要社会进行及时干预。有关部门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各种非法医疗美容的治理行动,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严查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
在求学就业过程中,如果博弈的领域从学识能力拓展至“颜值”,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病态。整容低龄化正是这种病态的现实写照。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携手联合干预。广大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人格美、内在美远比容貌美或某个单一器官的美化更重要。
整容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此风绝不可长!社会应当对此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以还原被扭曲的审美观,唤回久违的纯洁隽秀、清新健康的天然之美。
(选自樊大或《整容低龄化趋势亟待有效干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因为很多家长盲目跟风,导致孩子追求外貌,整容低龄化。
B.认为 “颜值”是就业,婚恋的“敲门砖”的想法是错误的,需对青少年加以引导。
C.在整容低龄化过程中,—些家长缺乏正确审美观,他们推波助湖的作用不容小觑。
D.整容随是小手术,但存在大隐患,尤其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注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出“整容日益低龄化”这一社会现象,然后从各个方面加以分析。
B.作者分析出现“整容低龄化”的原因,重点从家长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阐述。
C.作者从两方面分析如何控制整容低龄化现象:一是社会干预,二是家长引领。
D.文章的最后一段表明作者坚定的态度“此风绝不可长”,并且提出了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青少年之所以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主要是受社会上一些偏颇价值观的影响。
B.整谷低龄化的主要推手应该是用人单位,因为这些单位招聘时是以貌取人的。
C.微创技术越来越成熟,医疗美容服务机构越来越多,故出现美容机构违法经营。
D.在求学就业的过程中,学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颜值”也较重要,需要考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国学越来越热,这表明,在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文化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亲和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学热,并非简单的“复古读经”,它有着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国学,从广义上看,应该是指中国每个时代文化的主要潮流。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国学包括每一代学术思想的主要潮流。推而广之,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学应该是每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的主要潮流,如汉之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

如何才能利用传统国学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史上不乏经验教训。早在晚清,中国的文化人就开始为“我手写我口”而努力,但进展相当缓慢,迟至1917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直到1920年以后,文言文才真正“无可奈何花落去”。扭转局面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点是官方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与林纾、章士钊等人争执得未分胜负。1920年春教育部一声令下,从这一年的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科书均改用白话文,反对方自动偃旗息鼓。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只要给一个官方命令,说从某年某月起,“四书五经”必须进中小学教科书,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国学热就不只是热,而且很快就会开花结果。但话又说回来,国学热是一回事,新的国学范式的建立又是另一回事,二者不能划等号。

诚然,传统经典文化的大范围推广,离不开官方的政策,但良好的群众基础无疑为政策的顺利实范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要高,文化机构和文化人相对要多,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丰富;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相对较多,较迫切。

在倡导现代国学时,地域文化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湖湘文化一脉,颇具特色。从屈原到王夫之,再到曾国藩、***,它以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折服世人,并以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是以各区域文化为基础、集各区域文化而形成的,因此,在讨论现。代中国的国学时,不能忽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

对于创造新文化,学衡派有一个不错的口号,即“倡明国粹,融化新知”。平心而论,这应该是一个较妤的途径。新时代国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其范式出现之前,我们的确很难给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传统国学有着源流关系,但它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它有着创新之处,有着新时代的印痕,也就是说,复兴国学并非单纯的复古其中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

摘编自陈伟华《一代有一代之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显示出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认可的心理。
B.广义国学涵盖了每个时代的主要文化思潮,如汉代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等。
C.现在的国学热包含了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
D.新时代国学的范式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描述出其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题然后剖析国学热的现象及其本质再阐释国学的内涵。
B.文章从官方政策、群众基础、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证现代普及国学的相关问题。
C.文章作者陈述湖湘文化的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目的在提醒人们要将地域文化置于首位。
D.文章结尾指出了复兴国学和传统国学的区别让人们对新时代国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遇到很强的阻力,但是白话文最终得以普及,胡适等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
B.如果国家规定中小学阶段必须学习“四书五经”,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新的国学范式就会确立。
C.要在大范围内推广传统经典文化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要比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便利得多。
D.新时代的国学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实现它的途径是“倡明国粹,融化新知”。

同类题3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他61岁去世时,从不间断。在战争策略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样的信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起来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着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在当官时,就时时想着自己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次,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多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拥有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B.曾国藩知人善用,一生物色、推荐过很多的人才,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C.曾国藩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被人认为“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看,他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小题2】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曾国藩的人生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猴的大树
徐国平
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
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他却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
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就耷拉着脑袋出了家门。
村外已变得十分旷阔,没有了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的大树,没有了鸟儿的啼鸣,整个村野像是被掏空了心脏,干瘦苍凉。毒辣辣的日头,一时晃得毛猴有些头晕眼花,双腿发软。
最近这些日子,他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毛猴的这种心态,是从村外那些大树被伐倒后出现的。
毛猴很小就离不开大树。他生就一副瘦小骨肉,伙伴们小瞧他,就连村里的小猫小狗都欺负他。有一回放学,一条恶狗死劲地撵他,他吓得哭爹喊娘,没命地逃,伙伴们一旁看笑话。最后,他见路边一棵大树,被逼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手脚并用噌噌爬上了树梢。恶狗徒劳地围着大树汪汪叫了几声离去。眼瞧着树下一个个扯着鸭脖目瞪口呆的伙伴,毛猴突然产生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兴奋。还有一次,毛猴骑在树头上,咔嚓一下把树梢压折了,整个人从十几米高的大树摔下。伙伴吓个半死,毛猴却从土窝窝里爬起,竟然筋骨无伤。
那时,村外四周大树极多。当地有个风俗,伐树前要在最高的树梢上挂一块红布,然后用锯斧解下树头。毛猴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四季总有人请,好吃好喝,另有赚头。没想到会爬树也是挣饭吃的一行。邻村一老木匠还托媒上门,把小闺女嫁给了毛猴。毛猴整天乐呵呵的。
毛猴爬树最喜上面有鸟窝的树。每到树顶,他就先把手伸到鸟窝里,摸摸是不是有鸟蛋,若有,就把那蛋在门牙上一碰,仰脖子喝干。他说鸟采五粮之精杂草之华,饮天之露,喝了它们的蛋长寿呢。他更喜欢登高后的眺远,白云在上,鸟雀比肩,纵横的河流在下,连土地上高大的房子都显得矮小了,自己就有了冲天豪情。
后来,大树越来越少。一年当中很少再有人请他爬树了。一想到站在树梢上的快意,他就激动得心颤,他想就是没有人请,自己也得找棵大树爬上去,掏几个鸟蛋,亮亮腔,活动活动身子骨。只是,出了门,一连走了几十里地,都看不到一颗直刺云天的大树。他沮丧极了。
打那以后,毛猴就疯了似地买树苗,然后,没日没黑地在自家地里挖坑栽树。恨不得一夜间,那些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正当树苗碗口粗,村里所有的地,却被乡政府卖给了开发商。自然,那片树苗要补偿大笔钱。毛猴老婆的嘴都笑裂了,拿毛猴当财神一样供着。村人自然眼馋,纷纷也在各家地里,杂七乱八插了一地树苗。
毛猴却很气恼,连着骂了几天几夜开发商的娘。
毛猴想着想着,就一跺脚搭上了一辆进城送民工的三轮车。
劳务市场上,来招人的包工头问毛猴,有啥特长,毛猴说,会爬树。
一阵哄笑后,包工头便带着毛猴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安排他干架子工。这活儿跟爬树一样,毛猴毫不怯生,一攀上架子,浑身顿时就来了精神。
半晌,天空有些灰蒙蒙的。毛猴感到有些压抑,便摘下安全帽。
可偏在这时,只听见吧嗒一声,安全帽上遍是蛋汁和碎壳,竟是个鸟蛋,蛋汁也迸溅了他一脸。毛猴一惊,忙仰脸往天上看,一群鸟儿在他头上飞过。他纳闷不解,这鸟怎么飞着飞着就下起蛋来。随后,他环视了一下脚下的城市,光秃秃的竟然没有一颗大树,更没见到一个鸟窝。
毛猴不由得为这群无处栖身的鸟儿,仰天长叹。
猝然,一只鸟儿盘旋着又朝他头顶飞来,一声凄厉的啼鸣过后,就见一枚鸟蛋,清楚无比地坠下。
毛猴惊喜万分,慌忙侧身翻过安全帽去接。就在他全神贯注接住那个鸟蛋时,孰料,自己的整个身子却离开了脚手架。一瞬间,他感到自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大鸟,急速地向下坠落着。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就像小时候自己从一棵大树上落下来一样。
只是,当他轰然落地,骨碎筋断,才感到再也没有小时候那么幸运了。透过模糊的视觉,他最后望了一眼身边的安全帽,那枚鸟蛋在里面竟然安然无恙。
毛猴微笑了一下,闭上了眼。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主人公以“毛猴的大树”命名,生动贴切,很形象地体现了他古灵精怪、攀爬技艺高超的特征,表现出他强烈的环保意识。
B.小说运用一系列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写毛猴爬上大树之后的所见所闻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反衬出他内心深处无法回避的自卑。
C.因妻子的贪婪和不理解与村民们的短视,毛猴一怒之下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无尽伤痛的村子,头也不回地搭上了进城务工的三轮车。
D.小说以插叙的手法,介绍了毛猴与大树的渊源,补充了相关的具体内容,既使得文章结构富于变化,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E. 结尾处鸟儿凄厉的啼鸣和毛猴的死去,给小说所笼罩的沉痛气氛,即便那最后的一下微笑也难以化开。
【小题2】请简要概括毛猴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毛猴从高处坠落,有何区别?请从这个角度结合毛猴的死探究小说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自1945年成立以来,教科文组织忠实履行使命,在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中国高度重视同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愿意加大参与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活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我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2日01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就一定能够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
B.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忠实履行使命,在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C.文明因为交流互鉴,变得多彩丰富,有力的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D.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对待不同的文明,都需要秉持平等包容的精神,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背景,肯定了教科文组织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的贡献,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B.文章主体部分论述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态度和原则。
C.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文章引用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论述文明的平等性,说明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值得尊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现代的文明明显要优于古代的文明。
B.古玛雅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与我们中华文明相比,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应该相互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C.古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客观情形、自然规律,那就是文明本就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
D.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就是要实现统一的一种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