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记者: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小题1】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B.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小题2】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D.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E. 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小题3】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6:4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

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2016年10月24日《石家庄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一开始就想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B.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C.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作为儿子的“他”,为了捐献骨髓,欺骗母亲是因为考虑到母亲的情绪,并且母亲不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不能明说。
【小题2】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效果突出。请结合原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价值传播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种使命的自觉担当。这种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于当下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教化人心不无启示价值。

书院的辉煌始于教育,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是其生命力所在。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师风格活泼,注重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启发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之一。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如今的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受古代文化传统中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的影响。作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承空间,只有使之活态化地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和文明礼仪教化激活书院的灵魂,成为区域文化高地,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

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极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儒家特别注重成人教化,个人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书院的教育往往以此来展开,这是一种精神的启悟。中国文化追求知行合一,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

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启迪,一种适合当下又再现传统的生活。

 (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文化倡导的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它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为其价值所在。
B.书院的一些教育方法尽管适用于当今的研究生教学,但并不代表就适合义务教育。
C.文化传承功能是指书院可以作为文化实践的场所,体验它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
D.理性精神的蕴蓄功能是指书院教育注重成人教化,可以给人以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复兴书院文化展开论述,意在引导人们注重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
B.文章以服务时代为立场,既肯定了书院文化的当下意义,也指出它的现实局限性。
C.文章论证书院存在的两大功能,是按照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D.文章列举王夫之、魏源的事例,论证了书院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对人的教化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的书院是与官学对立的民间机构,它是古代社会文化教育途径的重要补充。
B.传承书院文化时要古为今用,就应消除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等消极思想的影响。
C.为了让书院活态化地存在当下,学校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到书院去读书和接受教育。
D.复兴书院文化,相较于新建或复修书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银那

迟子建

冰排消逝的第二天便来了渔汛。人们彻夜守在江岸上,不停地围剿打捞。渔汛中的白银那的夜晚比除夕还要热闹。江面上灯火斑斓,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金箔纸。

按照惯例来说,这种百年不遇的渔汛一般不超过一周,所以人们仿佛要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它身上。大家也不觉得饿,只要看到鱼连续不断地上网就力量倍增。

渔汛的第四天发生了一桩怪事:马占军夫妇结束捕捞活动,进城办货去了。马家开了家个体食杂店,进的都是俏货,把国营店都挤黄了,他家卖的货比别的村镇的同等商品价钱高出许多。人们一直以为即使渔汛过去了,他们也会守着江再过一夜。

鱼汛持续了一周后,连绵的春雨天气来临了。鲜鱼不及时腌上就会腐烂,人们盼望着鱼贩子早日到来,不然这些鱼就会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

几乎每年都有鱼贩子乘车而来,可是不管他们出多么高的买价,人们也无法献上一条鱼,而今年来了这么隆重的渔汛,鱼贩子却似乎是还没有闻到一丝腥味。

乡长当夜吃完饭就守着一台老式电话机往外拨电话,想联络鱼贩子快来,可是话筒里没有丝毫蜂音。也许是电话线路出了故障,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出现了,狂风、暴雨和雷电常常使线路受阻,有时他们十天半个月也同外界联系不上,成为一座孤岛。

马家夫妇回来了,拉着满车白花花的盐。马家将原来八毛一袋的精盐涨到了三元五一袋,将原来一元二角一袋的大粒盐涨到了五元钱一袋。每家每户都需要买上十几袋盐,鱼没卖出去一条,却要掏出几十元钱来买盐,谁能咽下这口气呢?可是公家的商店一粒盐也没有,去外地买盐最快也要两天才能回来。人能等得起,鱼却等不起。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在渔汛的高潮中马家人就出去办货。

乡长一觉醒来后发现妻子卡佳不见了。

“你们谁看见卡佳了?”

“你都看不见,我们上哪儿看见她?”

“这娘们儿爱鱼都爱疯了,她肯定为盐去找马占军了。”乡长说。

乡长走到马家时灰蒙蒙的天色已经转换成银白色,马家的屋子亮着灯,马家夫妇眼眶乌黑,面上的疲惫之色格外明显。

“卡佳来过吗?”马家夫妇摇摇头。

“卡佳不见了。”乡长觉得心凉了半截。

“你知道她从来不上这里来的。”马占军说,“她能去哪里?”

“她爱鱼爱得要疯了,白银那的人爱鱼都爱得要疯了。”乡长激动地说,“卡佳要去哪里肯定是为了鱼。”

马家媳妇忽然哭了:“这盐价还是落下来吧。”

“女人见识!”马占军喝斥一声,“你忘了当年求爷爷告奶奶借钱治病的那滋味了?我忘不掉!”

“那你就记着,带到棺材里去吧。”乡长回敬了一句,走出门来。

乡长走在白银那被鱼腥气笼罩的小巷里,每见到一个人都要问一声:“见到卡佳了吗?”而别人的回答总是:“还没来鱼贩子?马家的盐价落没落呀?”

人们最后在山里发现了卡佳,她四仰八叉地倒在地上,脖颈处鲜血淋淋。在她身边,一只桶倒了,另一只桶却仍然端坐着,扁担折断在脚畔,看得出她曾用它当做武器来抵御黑瞎子的袭击。一桶冰块在熠熠闪光。

“卡佳原来是去背阴山坡的岩洞里取冰块去了。”乡长痴痴地说,“她怕鱼烂了,她想用冰块来保护鱼,鱼,”乡长哆嗦着双腿嘶哑地说,“我要把马家食杂店给砸烂了,我要把这林子里的黑瞎子统统杀光!”短暂的寂静后,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卡佳——”的呼喊,山林中回荡起一个男人沉痛的呜咽。

所有白银那的人在早晨起床后都在自家门口发现了盐。

就在大家对盐议论纷纷的时候,乡长的儿子赶回来奔丧了。他说在半路上遇见了马占军,他正吊在半空的树上接电话线。

乡长的儿子噙着泪水进屋了。人们以为他会跪在母亲的灵前痛哭一场,但乡长的儿子让人们失望了,他进屋后坐在炕沿前一言不发。

 葬礼很隆重,白银那能走得动的人都来送卡佳。当乡长的儿子摔过丧盆,扛起灵幡在棺材前面准备送他母亲上路的时候,马占军夫妇突然出现了。

“你们来干什么?”乡长的儿子走到他们面前。

“我们来送送卡佳。”马占军说这话时哆哆嗉嗦的,他手中提着的纸鱼也随之哆嗦不已。

已经明显消瘦了许多的乡长这时忽然走到人群中央,他清了清嗓子,突然大声说:“我要在卡佳上路前说上几句话,大家都知道她是怎么死的,开始时我也想给她报仇。”他面向儿子说:“你的举动我也看出来了,你裹了汽油弹,可是你妈妈最不喜欢在别人认错后还怪罪人家,我也是一样。昨天早晨我们已经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盐,掐断的电话线也被接了起来,所以我把话说在头里,任何人也不能再对马家人采取报复行动。”他再一次针对儿子说:“尤其是你,你妈妈向来是与人为善的。”

马占军夫妇不由得号啕大哭。大家也随之哭起来。山上绿树蔽天,小鸟因为受了惊扰而盘桓着在树梢呜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白银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小说中“渔汛”“黑瞎子”等一起凸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构成了小说的文化特色。
B.开头描写渔汛夜晚江面之景,以“细碎的金箔纸”作喻,用语独特而意味丰富,形象写出渔汛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表现了人们的欣喜若狂。
C.乡长每见一个人都要询问妻子的消息,而别人的回答总是关心鱼贩子和盐价,这一情节表现了白银那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并因此而冷漠。
D.小说巧于叙述,逻辑严密。电话不通照应了前面的春雨天气,暗示了鱼贩子不来的原因,掐断的电话线被接上,写出情节的曲折严密。
【小题2】卡佳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角色,请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马家夫妇吊唁卡佳被乡长原谅为结局,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坟是一种严重的人格侮辱,即使在今天,主流的社会文化依然认为,强制平坟的行为,是对人之为人的神圣基础的破坏,忽略了中国人历来珍视的人文精神价值,严重侵犯了中国人的信仰、情感与记忆。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628号令要求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进行修改,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部分。此次明确的制度规定固然来得及时,但知识界有必要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盛行的物质主义、激进地反传统、鄙夷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进行深刻反思。
自近代传统社会解体以来,在激进的反传统的浪潮中,社会文化一直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只认为物质的、经济的价值是真实和重要的,而以往传统社会的礼俗、信仰等超验的价值则是虚伪和迂腐的,应该作为过时的、妨碍历史进步的东西而抛弃。像保留坟头、厚葬先人等礼俗,都曾被当作愚昧和落后的陋俗被鄙夷,是移风易俗要革命的对象。这一社会文化倾向在“破四旧”等政治运动中达到了顶峰。
近年以来,随着激进意识形态革命的终结,民间社会在更宽松的氛围中开始复苏和成长,人们开始重拾曾被抛弃的人文精神价值。2008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关于恢复传统节日的议案,清明、端午与中秋正式被列为法定假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一举措反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对传统价值和社会共同情感的尊重。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一个社会的败坏和崩溃,然而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激进运动的洗礼,社会普遍存在轻视“礼乐”等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强制平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礼俗究竟是不是无意义的迂腐?这些无形的精神性投入,究竟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文明史上,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华文明划时代的大事,经过周公的改造加工,“礼”变得系统严密,成为国家的根本,礼治处于治国方略的核心位置。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是文明社会区别于蛮夷莽荒之地的标志。
正是由于“礼乐”等人文价值的存在,使得国家和家庭具有了同构性,让社群有了相似的价值追求。葬礼和坟头的存在,里面就包含了中国人所寄托的价值归宿意义。
然而在传统社会终结后,在世界性的启蒙思潮的洗礼下,对人文精神价值的看低,不仅仅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马克斯·韦伯这样形容:“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友爱中……而在过去,这样的东西曾像燎原烈火一样,燃遍巨大的共同体,将人们凝聚在一起。”
启蒙运动有激进的反传统的一面,但处理得当的国家之所以没有走向灾难,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传统和移风易俗方面,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秩序去选择和扬弃。一部近代史也告诉我们,如果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文化革命,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摘编自李铁《重拾传统的人文精神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至今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制平坟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人格侮辱行为,甚至是对人之为人的神圣基础的破坏。这一行为忽略了中国人历来珍视的人文精神价值,严重侵犯了中国人的信仰、情感与记忆。
B.修改后的《殡葬管理条例》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部分。也就是说,民政部门不能对乱建的坟墓强制平毁。
C.社会文化一直认为物质的、经济的价值是真实和重要的,而以往传统社会的礼俗、信仰等超验的价值则是虚伪和迂腐的,应该作为过时的、妨碍历史进步的东西而被抛弃。
D.强制平坟事件的发生、《殡葬管理条例》的修改。促使知识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盛行的物质主义、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鄙夷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进行深刻反思。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清明、端午与中秋等传统节日被正式列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体现了人们开始重拾曾被抛弃的人文精神价值,反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对传统价值和社会共同情感的尊重。
B.强制平坟等事件的发生,触及了一些民众的心理底线,伤害了民众的感情和信仰,导致社会普遍存在着轻视“礼乐”等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
C.“礼”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华夏文明的标志,是因为它在历史上形成了约束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准则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D.“礼乐”等人文价值使国家和家庭具有了同构性,让社群有了相似的价值追求。葬礼和坟头的存在包含了中国人所寄托的价值归宿意义,清明扫墓也自然有“寻根”的象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改后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删去了可强制平坟的规定。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激进意识形态与民族传统习俗冲突的正视,以及对国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尊重。
B.文中引用马克斯·韦伯的话印证了在传统社会终结后,在世界性的启蒙思潮的洗礼下,“人们对人文精神价值的看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世界普遍性。
C.在改变传统和移风易俗方面,如“破四旧”等政治运动,只有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地选择和扬弃,才可能使国家免于走向灾难。
D.一部近代史昭示,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的文化革命,最终会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qíng   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一种常见的内容风格,并且能够迅速得到追捧和传播。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从不同方面质疑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同时,要注意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权利的不平等。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人的权利的延伸,个人权利的保证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其获取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关。“技术上和理论上的平等,绝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jué   择和妥善处理。
【小题1】给拼音写词语。    引qíng________ jué择__________
【小题2】防止人的异化,指出“异化”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对材料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但增加了人们的记
忆负担。
B.媒体新的传播方式、内容风格,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并且改变了现有的语
法规则和话语结构。
C.媒体新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
D.媒体形态的多元化,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渠道,都获得了社会参与的权利。
【小题4】新媒体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5】新媒体的发展同样也对学校产生了一些消级影响,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采取哪些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来消弱、消除这些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