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艺术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尽管唐代社会本身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有如杜甫所讲的“万方多难”的时代,但由于这种时代是紧接在盛世之后的,盛唐的精神文化影响仍然极为深刻,人们的胸襟气质还是跟其他时代不同,还有幻想,甚至觉得盛世还会再来。这时候,生活在人们的感受里即使是惨淡的,也还能够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为之激动、为之歌唱,而一般不致对它麻木不仁。因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和精神美显得更加元气淋漓。

唐代那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但处在经济高涨中的唐人生活,在诗中一般地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即使是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也往往显得浪漫而舒展,人们的精神、情思,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人们觉得在自然身上发现了美,也就等于在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那些形态的美受到了破坏,美在生活中的比重,无疑是下降了。这时现实生活还有没有美,文学艺术还能不能反映出生活美呢?唐诗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关,而且可以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出来,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以杜甫为首的一批诗人在缺少亮色乃至乱离苦难的生活面前,就是这样地作了反映。不过,他们这时所表现的生活美已不再是“美的生活”,而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或品格,通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所给予人的美的感受。安史之乱中,人们承受着牺牲,用血肉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尽管这场斗争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杜甫等诗人怀着对人民崇敬的心情,从斗争中发掘了悲壮的美。

文艺作品需要有一种审美力量,常要有理想光彩的照耀。它不应只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还应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这才是美的力量的更充分的表现。杜甫在《北征》中既痛心疾首地揭示了乾坤疮痍,又欣慰地写下了山中幽美的自然景象和与家人团聚的场面,也是表现了对于恢复人间正常生活的向往。从这些优秀作品里,我们有理由引出这样的信念:艺术应再现生活美和人的精神美,应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生活美和精神美的发现,只能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唐代那样一个社会,在封建时代固然得天独厚,使唐诗有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表现,但唐代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对我们也有启发。由于他们特别倾心于生活,热情地加以追逐,他们的生活内容也就丰富而充实。这有力地成全了唐诗,使之与书卷气几乎绝缘。唐人不是靠把学问演绎成诗,也不是以思考代替生活,他们亲自置身于生活浪潮之中。对于时代潮流的涨落、生活的冷暖,有着直接的切肤的感受,从而表现了对于实际生活的最热心的关注和从中迸发出来的真正歌哭。

(选自《唐诗风貌》,有删改)

【小题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诗既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唐代繁荣昌盛时期生活美的真实反映。
B.盛唐时期的诗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种诗意去看生活。
C.唐诗的生活美和精神美元气淋漓,是因为人们即使感受到生活惨淡,但仍为生活激动、歌唱,不麻木不仁。
D.唐诗往往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显得浪漫而开展,此时诗人正处在经济的高涨中。
【小题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  JLH论题,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增强论述力度。
B.第三段运用杜甫等人的例证,论证了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诗人们用激动人心的艺术来表现悲壮的美。
C.杜甫的《北征》有力地论证了文学作品应该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也应该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论述从盛唐到安史之乱,唐诗反映的生活美从元气淋漓到悲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安史之乱后,杜甫等诗人所表现  iLH来的生活美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和品质给予人的美的感受。
B.生活美与精神美的发现必须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应该具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
C.诗人在安史之乱后仍能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美,说明社会动荡有利于提炼生活中的美。
D.唐代诗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丰富而充实,一是唐代社会的发达,一是他们对生活倾心并热情地加以追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12: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②这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这一“古训”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南道北

①地有南北之分,人有南北之别。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委婉细腻。鲁迅先生在他的《北人与南人》一文中曾言:“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

②厚重也好,机灵也罢,这似乎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彼此风格迥异的优秀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和震撼! 是地理位置不同,风俗习惯和自然风光不同,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审美意趣表达和观点的不同, 最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相同的。环境影响了艺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为此,南北艺术独立是必然的。

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遐想的空间再创造心中的南方北方。诗人用激情魅力的词汇赞美它,画家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它,哲学家用敏锐的思维剖析它。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的艺术魅力所至。

④金庸武侠小说那个聪慧、睿智、细腻的南帝,豪气、威猛、俊杰的北丐,不就是作家笔下绽放出来的南北大英雄吗?虽说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但也不乏是我们精神世界与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一次草莽江湖的演绎和纷争。孰是孰非又是谁真地能够说清楚呢?南少林、北少林,南拳、北腿,南剑客、北侠客,被艺术渲染得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似乎并没见谁傻、谁奸?竟在伯仲之间,不分上下。

⑤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就有南北画派之说,从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现代史学家童书业的《南北画》论,虽然理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后来都承认了中国山水画因为地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风格。

⑥当时,就因为环境集聚个性的外貌特征,更能体现她们所处的风格和特点,才使得画坛涌现一批杰出的南北不同时期的画家、画风、画派,并为谁是正宗而争得互不相让,面红耳赤。唐代末期画坛高手董源《潇湘图》以炉火纯青,淡墨青岚,温雅柔润,平淡之中见天真,飘渺轻逸的画风见长,被誉为南派创始人。唐代末期画坛高手,《匡庐图》的绘者荆浩,他的山水画出手更是不凡,以石质坚硬气势雄伟,大智若愚的笔力开辟了北方山水的新纪元,被公认为北派的创始人。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轻巧,一个笨拙,在画坛上两派高手的比试中永远是一段决不出胜负的青史佳话。

⑦迄今为止,当再次面对南派的柔、润、淡、清、静与北派的刚健、雄浑、气势、豪纵对决时,已不是一争是非曲直的矛盾了,在此已划出一道分水岭,形成南北相互鼎立的两大派系。南派以江苏画派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等为代表。北派以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在画坛的南北方遥相鼎立。他们如一对孪生兄弟,又似一朵娇艳的并蒂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其中的渊源只有造物者的上帝才会知道!

⑧北方平原辽阔、戈壁荒漠无垠,厚实的黄土地在传承着千年的粗犷和文明。一条大河自天边滚滚而来,金灿灿的,奔腾翻涌,一路高歌,一路咆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记录了北方儿女的侠肝义胆,为黄土地书写出来无尽的风流韵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雄魄挺拔,绵延起伏,淳朴而沉重犹如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正张开宽阔的臂膀等待拥有那个水乡到来的南国姑娘,迎接她的是震天动地的陕北腰鼓和北方的大秧歌。

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南方的水,轻盈剔透,明亮如镜。清风掠过,涟漪掠起,娓娓道出无极绿油油的稻田、富庶丰厚的物产,无以言表的愉悦的心情随喜笑颜开的春花秋月就诞生在江南的湖水中。“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的水。”掩映在清澈湛蓝的湖面,恬静迎风轻轻撩起垂在额下的那缕发丝,来回飘摆。多情的向着那个坚强的臂膀北国小伙子款款而来……

⑩北方小伙憨厚朴实顶呱呱,南国姑娘风情万种娇滴滴……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   但
B.虽然   但
C.只有   才
D.如果   那
【小题2】第③段中“文人墨客喜欢在遐想的空间再创造心中的南方北方”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北方人因性格厚重而显得愚昧,南方人因机灵而变得狡猾,调和南方人和北方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互取长补短。
B.中国绘画从明代开始就有南北画派之分,南派的柔、润、淡、清、静与北派的刚健、雄浑、气势、豪纵对决,并为谁是正宗而相互斗争。
C.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和现代史学家童书业的《南北画》论,虽然理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D.第⑧段和第⑨段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显得精炼、典雅,并在相互映衬中形象生动地点明南北艺术的风格。
【小题4】第⑦段中画线句“他们如一对孪生兄弟,又似一朵娇艳的并蒂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
【小题5】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6】“环境影响了艺术”,除本文提到的外,请你再举一例南北差异明显的文化,并简要概括其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有删改)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嗓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船山书院等69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加大修缮保护古书院的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有删改)

材料三:

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1500多种,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有删改)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出现了网络书院。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来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查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C.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D.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在各地重新兴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政策,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C.岳龍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世界各地,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
D.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小题3】2018年12月8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穷人领奖

①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②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③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④作为毕生贡献于穷人和以照顾关怀世界上的弱者为一生己任的特蕾莎修女并非为这样的美誉而陶醉,而是通过这样的话语启示了她的思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奖项和领取这笔巨额奖金呢,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⑤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

⑥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饭费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当着摄像机泪湿满衣襟。

⑦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著名学者、头面人物、政要的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⑧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疯病防治基金之用。

⑨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和贫困者的身上,她决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⑩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

【小题1】从文中看,特蕾莎修女领取诺贝尔奖和使用奖金的“理由和思路”是______。
【小题2】文中说特蕾莎修女“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其中“贪婪”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提及贫穷山区的教师“泪湿满衣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
【小题4】第⑦段画线句中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
A.文章首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对当今人们使用奖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B.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她对穷人不含施舍意味,建立在人的尊严之上的同情与尊重。
C.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
D.第⑨段写到特蕾莎修女的简单衣着,揭示出她“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原因。
E.文章最后将笔触转向我们每一个人,留给读者继续思考的空间。
F.文章记叙特蕾莎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体现了她谦卑、无私和博大的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时光堆积的地方·朱以撒
①每年都去几次各种博物馆,其中藏品的审美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博物馆都堆积了太多的时光。一件藏品的时光就够长的了,千万件藏品,真是使人如同泡在巨大的时间流里,无法脱身。
②大多数的博物馆光线都不是很有利于视觉的投注,有不少次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欣赏几尊汉代陶俑,就很惊讶它们身上的颜色怎么可能这么黯淡。有的博物馆连灯也不开,逢阴雨天,各种古物都在这种潮湿的空气里散发着所在朝代的气味。青铜器那种铜锈的味道,是这么生生的又冰凉无比。它们立在那儿纹丝不动力重千钧,它们曾经当过祭器,一些大鼎大钟还代表着社稷的希望和国运的昌盛。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而那些瓷器,如碗碟、花瓶,总是那么的完整如新、洁白细腻,使时光的刀斧手无从留痕,总会让人觉得它们的主人才用完洗净走开,也许待一会儿就会回来。当然,像瓷器这般总是洋溢青春气息的藏品很少,绝大部分藏品老相毕现。它们来博物馆的时间不长,可它们呆在地下的时间太长了,于是把崭新的现代气息的博物馆,染成了另一种色调。
③博物馆总是用规规矩矩的黑体字写下许多说明,却没有多少人驻足良久慢慢阅读对照。大多数人更喜欢感性的认识,目击那一个个从地底冒出来的古物。造型越奇诡古怪,就越招惹人注意。如果造型平平,又没有特别注明其物质价值,那么审美价值也可能在我们匆匆而过的足音中消失。每次从博物馆出来,我总要试图清点一下有多少物体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说来也惭愧,居然少得可怜。如果一天内参观大小几个博物馆,到了晚间,脑海更是混沌不开,汉晋不分唐宋莫辨了。
④来博物馆未必要巨细不遗尽收眼底,有时不愿走动,就坐在给观者备用的椅子上,静静感受一下流逝,这时会更有兴味。那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有的不知比我们人的模样丑陋多少,却那么令人心醉,是上苍对它们的偏爱吧。人是那么的乖巧,有智慧多才华,创造出那么多的奇珍异宝,让它们无限地存活下去,可是人要尝试延长一下自己的生命,哪怕一点点,也比登天来得困难。无奈,人们只能求助神灵鬼怪了,对那些能赐福人类的神明顶礼膜拜,尊敬赞美。尽管后来的人清楚地认识到无济于事,却持抱不放。想到自己的生命不及残破的秦砖汉瓦的一个零头,真是悲情弥漫。
⑤我们通常把博物馆作为教化的空间,感受着地大物博和品类万千,萌生起对于这个古国的无比热恋之情。漫漫时光风化了书卷,却风化不了这些金的玉的瓷的,那上边沉浮着古人的精灵,燃起我们对于先人的尊崇和仰望。可是,我们就很少注意到这些把博物馆空间占满的古代物品,对我们的时间概念有什么影响。我们丝毫没有为这么多时光成为过去而捏一把汗,在走出博物馆时全然没有紧张的样子。这也许是由于博物馆里弥漫着太多的时光,让人感觉到时光是挥霍不完的,有着无限的过去时,也有着无限的将来时,而时光的现在时正在从从容容地进行着。一个人的生命是不须耗费太多的时间的,一生终其百年,只不过是青铜器表面上的一层薄薄锈色。当人在这些年龄苍老的物品前走来走去,又有几个人在对比中羞涩了自己的目光呢?占用时光如此短的人,却又最爱对时光发一通又一通的议论,殊不知发议论的同时,又有不少时光白白流过。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那些张大嘴巴的坛坛罐罐,从来默不作声。既然不做声,时光似乎就忘了它们,飞掠过去。人是不能议论时光的,尤其在博物馆里,议论使我们更加渺小和短暂。
⑥博物馆在不断地增加、扩大,地不爱宝,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让它们穿过旧世纪道路上的潮湿,浮出地面,让人应接不暇。它们在我们的内心穿越已久,让我们的目光触及时,手指头抚摸时,感怀曾经的辉煌和流逝一样不可挽留,使每一个俗常的日子变得格外感性和具体。(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喜欢在昏黄的灯光下欣赏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因为这样可以体会到文物另一种独特的韵味。
B.多数参观者不愿意被博物馆的文字说明所束缚,更愿意凭借自己的直觉去判断文物的审美价值。
C.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感觉,把博物馆体现出的种种意蕴与现代人的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D.文章笔触细腻,内涵深远,看似散漫的行文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发现,并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
E. 本文通过记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与感悟,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这句话的含义?(5分)
【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博物馆带给作者哪些感触。(6分)
【小题4】文章第⑤段说“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