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值数千年来有之巨变,于政于学,都出现从未面对国的局面与元素,教育改革遂为晚清新政要项。1901年科举改制措施发布,科举考试由经史八股改为政议策论,但这种由八股而策论、由经史而西学的科举改制,仍难脱“新酒旧瓶”的困境。晚清政府又特于1904年设进士馆,希望将新科进士既往接受的经史辞章教育革新为西学法政教育,同时,也希望通过切实管课,令新科进士勉力学问,“讲求实用之学”,兼求速成和切用。但官立、官办、官读的现实,使其依然未能避免出现“老爷式学生”。从法制史角度而言,以“开官智”为目标的进士速成教育,拉开了近代中国系统法政教育的帷幕。科举废弃后,进士馆亦因之停办。进士群体负笈东渡,又成中国选官史及留学史上空前盛举——中央政府竟将已获最高功名的文化精英、官员群体的继续教育委诸日本,冀望邻邦成为改革强国之津梁。而留学教育的展开,也因求之太速以致良莠不齐。。
晚清教育种种制度变革与运作之中,均可见官僚群体与官僚体制之间微妙的共存与互搏。进士群体的出身为旧制度所授,其自身亦属于庞大的官僚体制,故而维系旧有体制乃其共通的基本立场。但清廷所关注者,主要在于政治的稳定、新政的展开、国祚的延续。但官员群体多数所在意者不在自身知识水平及行政能力对整体政局的影响,所关心的主要还是仕途前景问题。
关于作为末代天子门生的癸甲(1903年、1904年)进士在清末阶段的任职,清末官制改革,加之这批进士多有新学经历,对其补缺晋升有利。不过,其中仍约有半数尚未轮得实缺,清朝已被推翻。
从帝制到共和的政体转换中,不少癸甲进士拥有进士出身这一关键“象征资本”,加上前清政界的任职资历,以及新旧皆备的教育经历,从天子门生变为民国精英;亦有部分不仕民国,乃至为“复辟”奔走;或有进士投身新闻、法律、教育、金融、实业等,发挥其所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此时代巨变中,从政治立场及政治行动来看,辛亥后癸甲进士中只有少部分坚持做清朝的“政治遗民”;但从文化认同和文化心理来看,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传统文化的“文化遗民”。“中学”是他们安住身心、寄托情感的重要支撑。
1949 年新政权建立,癸甲进士部分在新政府任职,且不乏身居高位者;多数进入中央及地方文史馆系统;亦有部分或僻居乡里,行迹难考;或客于于他乡,流寓海外。其出处与动向,总体延续其民国时期的政治立场。
(摘编自李林《最后的天子门生:晚清末代进士的命运沉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 )A.晚清把教育改革作为新政要项,是基于“政”与“学”等诸多方面考量的迫不得已的行为。 |
B.1901年科举改制是在既有考试框架下对考试形式进行的调整与革新,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 |
C.已接受了传统教育的新科进士,进入进士馆的目的是接受西学法政教育,追求实用和速成, |
D.进士馆的停办促使科举制度被废除,但它在近代中国法政教育史上的开创意义不可否认。 |
A.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晚清一系列教育改革,意在为今日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寻找新途径。 |
B.文章先条理清晰地分析晚清政府革废科举之成败,为后文人物群体研究做铺垫。 |
C.文章将制度研究与人物群体研究相结合,便于读者审视癸甲进士的际遇浮沉。 |
D.作者从大处着眼,细处落笔,考察晚清教育改革,也可见近代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制度建构的努力与曲折。 |
A.晚清不少教育改革追求速成,可见时局对其政权冲击之大,政府急需延续国祚之才。 |
B.直到清朝被推翻,仍有很多癸甲进士未能获得实际职务,可以推知当时仕途壅滞。 |
C.从帝制到共和的政体转换中,癸甲进士政治立场出现分化,发展方向呈多样化特点。 |
D.只有官僚体制与官僚群休利益高度统一,制度变革才能有效地推动时代朝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