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出自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B.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C.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C.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作家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D.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B.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品,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作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3 07:3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

②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保持你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特别是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制造距离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文意,说明第⑤段中“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的含义。
【小题3】简析文末“海边农夫”例子的内涵和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的不同,各民族神话呈现出来的基本文化特征也不同。对比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会发现两种文化体系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
②黑格尔说:“但凡客观的美丽的形体,就是希腊人的神。”在《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中,希腊诸神多是一些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艺术形象。在现存的希腊雕像中,那些健壮有力的男神雕像和秀丽婀娜的女神雕像,都可看作人体完美比例的代表。尤其是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个个形体健美,神力超凡。这些优美强健的众神有过人的优点,也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缺点。除了极个别的例子(比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种)外,奥林匹斯诸神在道德上几乎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他们看起来好像是一群终日在奥林匹斯山上宴饮娱乐的游手好闲之辈,而且还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比如宙斯喜欢到处拈花惹草;阿佛洛狄忒对自己的丈夫并不忠诚;雅典娜和赫拉因为没有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为最美丽的女神,便发誓报复并导致了特洛伊的毁灭……奥林匹斯诸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这却并不妨碍他们被凡人喜爱崇拜。丹纳对此有评价,认为奥林匹斯神道德上并不完美,但是个性丰满,富有魅力。
③中国神话则与希腊神话不大一样。中国神祇和希腊神祇的形象,都经过了从动物神或怪物神向人形神转化的过程,但结果却很不相同。在希腊神话中,神祇的形象从第一代神卡俄斯进化到第五代奥林匹斯神族后,已经完全人形化和美形化,堪称完美。而中国神祇在《山海经》等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在后来史官记载的神话中毫无过渡地直接变成人形神,但这些神话故事很少提及神的外貌,据推测,应该和平民百姓差不多。因为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众神既然是道德的楷模,至善的化身,自然就无所谓相貌是不是英俊漂亮。就像鲁迅在《理水》中描写的大禹,坚定沉着,胸有成竹,深知民生疾苦,堪称德高望重,至于长相,则是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样的老茧”。
④中国神话不像希腊神话有优美的神祇形象,也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有专门司掌美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她们本身的身份却与美无关。作为正统和主流的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许多美女导致了国家祸乱,而热衷于丹青的宋徽宗也最终失去了江山。
⑤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严格遵守着两个原则:其一,合乎伦理规范;其二,具有教化功能。原本流传于民间的一个个神祇经过这两个原则筛选之后,被加工成符合规范的明君圣主,得以进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那些不符合伦常的,就游离于史册之外,散落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因此,越是晚近的历史文献,其所记载的远古神祇或近古帝王就越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伏羲最初只是渔猎之神,到了儒家经典中,成为“始作八卦,通德神明”的圣人;神农本是教人播种五谷的农神,后来演变为“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有德之君;黄帝更是从一个原始部族虚构的祖神逐渐演化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既是兵法、医学和道家之祖,还是上古宫室的创始者。他战功卓著、德政昭天,功绩空前绝后,所以后来演化成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像这样的对中国神话的伦理性改造从春秋开始,至汉代初步定型,到宋代以后基本完成。
⑥因此,归根结底,是强大的伦理意识操纵着中国神话历史化改造过程。我们看到的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种种不同之处,都可以从伦理角度找到它的解释。
(选自《中国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奥林匹斯神是希腊神话人物谱系中的第五代,男神健壮有力,女神婀娜秀丽,人体比例堪称完美。
B.奥林匹斯神道德上并不完美,绝大多数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
C.希腊人崇尚“美丽的客观的个性”,他们创造出来的神祇形象始终形体健美,神力超凡。
D.因为形体优美强健,个性丰满,奥林匹斯诸神尽管道德上多有瑕疵,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中国神话没有美神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正统和主流的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观享受和精神愉悦。
B.和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希腊神祇不同,中国神祇由动物神和怪物神进化而来,在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后来直接变成人形神。
C.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会严格地把那些不合乎伦理规范和不具有教化功能的神祇形象从文化正统中筛选出去。
D.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没有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那样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美丽并不是她们被奉为神祇的最初的理由。
B.合乎伦理规范并具有教化功能的神话人物被文人纳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不符合儒家伦常的早期神祇游离于史册之外,散落在民间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
C.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D.中国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往往经过伦理性改造,例如最初只是一个原始部族祖神的黄帝后来被塑造成战功卓著、德政昭天的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风干的名著
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本依然源源不断,流行坊间。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裂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轻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小题1】下列有关“名著改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所以名著的改编本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B.改写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满意味的细节。
C.有完整情节的作品不能改动,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则更不可以。
D.在改写者看来,那些所谓的名著不如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的一项是()
A.文学名著是特殊的精神产业,改编后导致聚讼纷纭,议论不断。
B.文学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组合,改编后质就会产生变异和退化。
C.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改编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维持原貌。
D.文学作品意蕴丰饶,改编后引不起阅读欲望,倒了读者胃口。
【小题3】(小题3)用文中的观点,简要指出归有光《项脊轩志》片段的“潜在魅力”。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 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D.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小题2】下列有关儒家与道家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以便人类永续发展;道家认为要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
B.儒家以“天”为最高存在;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后的根源,“道”才是最至高的。
C.儒家强调要不断地修养德行;道家认为智慧的觉悟和解脱重要,觉悟了“道”尤其重要。
D.儒家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至善;道家希望“与道合一”,人就成为了有道者或行道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B.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C.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D.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同类题5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B.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D.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B.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