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罗海东
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技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独特贡献。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C.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D.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人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大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包括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领导阶层——对中国书法的重要影响。
B.文章从中国文人与中国艺术两个角度切人,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显著特点,点明本文的核心议题: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C.文章以《散氏盘》铭文为例,论证了中国书法遗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文献功能,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献缺损难寻或遭到毁坏的时候。
D.文章一方面写中国书法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写中国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书法,突出了“民族学视野”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书法始终是以作为通用文字的汉字为载体,所以其民族跨度极大,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B.中国书法不仅追求中和简静、含蓄深沉的审美境界,而且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为统治者招贤纳士做出贡献。
C.如果董其昌和赵孟頫,不临摹古法,不注重传承,他们就不会成为声名显赫的帖学名家,也不会得到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
D.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书法不仅在文化整合中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维系调和着中国社会,具有人文化育功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3 11:3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爹挑水回来,五月和六月已经把炉子生着,把茶罐架上了。爹笑着在他们每个人的头上抚了一下。五月说,今年早点写,争取到中午写完。六月说,中午晚了。五月说,对,中午以前。爹说,那你们就赶快准备纸墨。五月和六月齐声说了一句戏词“高台已筑就,单等东南风”。
爹看了一眼后炕,他们果然已经把要准备的都准备好了。炕桌上放着碟子,碟子里倒了墨汁,墨汁里泡着毛笔,大红纸也裁好了。就按你们的意思,今年我们过个早年,爹说。
爹提笔想对联。五月说,“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爹欣赏地看了五月一眼,开写。
从五月能记事起,全村的对联都是爹写,年三十写一整天,直写到天麻麻黑,还写不完。别人家都在吃年饭了,他们才忙着贴对联,请“三代”(家神牌位)。今年他们决定早早地动手,争取过个早年。
五月接过“春满乾坤福满门”往地上放时,六月抢先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爹高兴地说,六月出息了,去年写的对联,今年还记着,上学肯定是个好学生。
这时,爹哎哟了一声,提了笔看着对联。五月就知道爹把字写错了。看时,爹果然把“在”写成了“来”。五月念了一遍“向阳门第春常来”,说,可以的。爹没有肯定,也没有反对。又看了一会儿,说,通是通,可是别扭。五月说,只要通了就行。爹说,不行,别人看了要笑话的,尤其是你舅舅。五月说,我舅舅说今年不来,堆堆要来呢。说着,拿了对联去地上放了。爹说,堆堆也识字呢。六月说,要不重写吧。爹说那不白白地把一绺纸浪费了。六月说,要不等一会给别人家。爹说,那不行,咋能把一个错对联给别人家呢,六月你这点不好。说着,写下“积”字。六月说那就给瓜子家,反正他家没人去。不想爹陡地停了笔,定了神看六月。五月知道爹生气了,忙说,马上就要过年了。
五月的提醒见了效,爹把刚才端得很硬的架子放下来,一边写“善”字,一边给六月说,正因为是瓜子家,就更不能给他们,知道吗?五月和六月不知道,却屈从地点了点头。爹说,只有小人才欺负瓜子,知道吗?五月和六月又点了点头。五月说,六月年一过就长大了。爹说,我说的小人,不是没长大的人,而是那种品德不好的人,有些人即使活到一百岁,还是小人,知道吗?
干爹,起来了吗?是葵生的声音。他们已经来了!六月急得差点要尿裤子了。葵生一来,地生就会来,地生一来,金生、德全、德成、回缠……而他们一来,爹就会放下自家的给他们写。等给他们写完,天就黑了。
爹果然放下自家的,给葵生写。爹让六月去厨房看馍馍熟了没有,给葵生端些。
人越来越多,屋里坐不下了,就蹲在房台子上。爹让五月把旱烟放到院里,把火炉也端到院里。今天没有功夫招呼你们啊。大家说,你把毛笔招呼好就行。德全说,五爷把年写红了。爹就笑。德成说,五爷你也到过手的时候了,不然,你这一百年(过世),谁还能提得起笔啊。爹写得更加起劲,好像大家的好日子就在他的笔头上,点金是金,点银是银。不多时,就是一院的红。五月能够感觉得到,满院的春和福像刚开的锅一样热气腾腾,像白面馒头一样在霭霭雾气里时隐时现。大家看着满院红彤彤的对联抽烟,说笑,五月和六月幸福得简直要爆炸了。
人们陆续把对联拿走,家里渐渐安静下来。爹放下笔,坐在炕头抽烟,抽得十分狠,就像是一头渴急了的牛一猛子扎进泉里喝水。抽了一会儿,爹问,谁家的对联还没有写?五月掐着指头算了算,说,全写完了。爹说咱贴对联吧。爹从五月手里接过“天增日月人增寿”和新笤帚,左手拿了“天”,按在门框上边,右手里的笤帚搭在“增”字上往下一扫,“天增日月人增寿”就乖乖地趴在门框上。五月一下子觉得右边的这个门框有意思起来。接着,爹又把,“春满乾坤福满门”贴在左边的门框上。
整个门洞哗地一下红了起来。五月看了看爹的脸,爹的脸红彤彤的,看六月的脸,六月的脸也是红彤彤的。五月想,这也许就是年的颜色吧。
(节选自郭文斌小说集《药王品》,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五月善察言观色,投人所好。看到六月的话惹爹生气了,连忙说道“马上要过年了”;六月年幼,率直,性子有点急。爹爹提笔想对联,他和五月抢着提醒爹。
B.“爹放下笔,坐在炕头抽烟,抽得十分狠,就像是一头渴急了的牛一猛子扎进泉里喝水”,形象夸张的比喻,既表现了爹写对联的辛苦劳累,又表现爹写完后的满足舒畅。
C.小说语言朴实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满院的春和福像刚开的锅一样热气腾腾,像白面馒头一样在霭霭雾气里时隐时现”等。
D.小说情节虽简单,但作者用大量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塑造人物群像,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民俗民情画卷。
【小题2】小说第4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五月想,这也许就是年的颜色吧”,有人据此建议将“年的颜色”作为小说题目,你认为恰当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这说明老年人已成为社会负担。
C.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其中,突发疾病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很大,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然困难。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重。
C.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诸如“医保”改革政策得以落实,“空巢”之痛将有望获得有效解决。
D.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可以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小题3】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落地方的青鸟

郭雪波

(1)也许有人想当然,进盆地就是往下走,尤其是进入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然而,你们错了,我也错了。车进当金山口便开始爬坡,进入阿尔金山南麓,还是在爬坡,进入一望无际、白色茫茫的盐碱荒原仍在继续往高处爬坡。

(2)我终于疑惑了,低声嘀咕,盆地怎么会是高原呢?老黄给我补了地理课。柴达木盆地其实是海拔2000 -3000米的高原,青海油田的最高井架在盆地海拔3400米处。西边的昆仑山,北边的阿尔金山,东边的祁连山,合围捧出这一个椭圆形平坦盆地。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而不好意思。

(3)一只孤独的鸟,伴我们飞行。它要去哪里呢?为何与我们飞驰的车为伴?它如此单薄而孤寂,没有其他同类伴友,难道它以为只有我们这靠轮子滚动的铁制家伙才是可信赖的伴侣?它比麻雀大,比猫头鹰小,像我们老家草原的百灵鸟,可翅膀长,颜色又微微发黑,有些铁青色,给人感觉十分坚毅和具有流线美。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且叫它青鸟吧。因为,这里地处青海,只有这里的荒原才有这样的鸟。

(4)高原的风很烈,能把骆驼吹跑。青鸟巴掌大的躯体尽管抖抖闪闪却聪明地贴着地面飞行,躲开那猎猎大风;车轮子扬起的尘沙如浓烟滚滚,一时把它给吞没了,以为它停下了吧,却又从那一道尘幕中飞冲了出来,像一位从银幕后闪出的明星,风采依然。

(5)它真是一只固执的鸟。抑或是它迷路了?误认为跟随人类乘坐的汽车便可找到能生存的家园?倘若是那样,它就错矣。老黄已告诉我们,我们去的地方可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三绝地。

(6)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判断也是错误的。青鸟不是一只笨鸟。它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也不像没有目的地乱飞,它的飞翔十分熟练且很有节奏,完全像一位高超的琴手在空中用双翅弹奏着一组组轻缓优美的旋律名曲。

(7)那么,它,这只诗一般飞翔的青鸟,究竟奔往何方?谜底不久便揭开了。车队缓缓驶上又一层高地盐碱滩时,那只青鸟“啁”一声欢叫,便落下去了。准确点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就如一只鱼鹰从空中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般。

(8)路旁十几米远处,有一丛植物,灰黄色,十分显眼。任你举目望去,这片白茫茫的地带,只有这丛唯一的植物,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灰黄颜色下略带浅绿的植物!

(9)青鸟的欢叫犹如唱着悠扬的歌,然后它便不慌不忙地叼起那从植物的草籽和嫩叶,还有依附在上边的虫豸。原来它是来进餐的!为了这丛唯一的植物,这么远距离的飞行。它,这只青鸟,简直是一只精灵。显然,它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片恐怖的戈壁荒原上哪里长有可觅食的植物,哪里可以落脚。它精明,做事心中有数,而且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10)供青鸟食物的那丛植物叫骆驼草,也称骆驼刺,以耐旱、耐冷、又耐热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著称。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能在这片泛着白茫茫芒硝和盐碱的不毛之地扎下根,抽出绿叶,结出果子,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它帮助那只不屈的青鸟生存,完成它的生命延续和繁殖。

(11)它冲我们车队鸣啼几声。似乎在告别,又似乎在警告,提示我们前边将连一棵骆驼草都没有了,鸟更不去,剩下的只有“风吹石头跑”了。 (12)我有些留恋那只鸟了,那只精灵。哦,青鸟。

(13)老黄告诉我们,前边的目的地———几百公里之外的“三绝地”尕斯库勒,也有一群青鸟,一群觅食的青鸟。它们在那个死亡地带寻找的食物叫石油。

(14)哦,前边的那群青鸟,在那遥远的日落的地方。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崇敬。

 (选自《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

【小题1】第(1)(2)段写车子爬坡进入盆地,写 “我”疑惑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第(3)(4)段画线句子对青鸟的描写,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10)段重点写了骆驼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综观全文,文章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意蕴?请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至于20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出的诸如林纾、李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已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20世纪以来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晚清以降,“闽派”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承继了明清时代文人画余绪,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从黄慎怪诞的人物画风中吸收养分,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使得20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
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不仅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B.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作者认为,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因此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摆设
安歌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看到这段话,特别是看到周先生把“必要的”和“无用的”指成一体,不知怎么就想起妈妈的黑白照片了。十七八岁时的妈妈极美,丰腴的蛋形脸,清澈的眼睛,亮直的黑发,微微侧身坦率明亮地对我笑着。
②然而六七岁的我,是不懂欣赏十七八岁饱满、充溢的美的,它只代表我急不可待的成长方向。真正让我感到妈妈流光溢彩的,是妈妈修长的颈项间那串圆白的珠子项链。现在想来,妈妈那串项链绝不是珍珠之类的贵重物品。但在色彩上青蓝统一、装饰上毫无性别差异的年代,那串珠子的美是与价格无关的。
③我童年记忆里另一个摆设是一对装茶叶的瓷罐。那是一对淳朴而精致的瓷罐,罐底用红字印着产地:江西景德镇。罐面蓝绿略灰,底色上装饰着金灰色的S形线条。罐面的蓝绿色被上下两条淡黄的装饰条拦着,淡黄的装饰条上等距离地点着灰紫色的小点。盖也是淡黄的,装饰着金灰的S形线条和条上相同的灰紫色的小点。盖是空心的,童年的我常常拿了细布,将小小的手指从空洞里探进去,擦拭落进的灰尘。蓝灰的罐面用深紫的细线框出两面扁圆的空白,上面分别画着一个小姐和一个少年。小姐梳着高高的发髻,瓷白的脸上点成一点的黑眼睛邈远而陌生地对着我看。
④这对瓷罐在西北常年灰白的天地间,在我们阴暗的房屋和清贫的生活里,装着我童年对绚丽色彩的全部向往。
⑤妈妈常常是把装了半罐茶叶的瓷罐放在暗角的低柜上,而我总是等妈妈上班后,拿了那瓷罐,踩着方凳,把它移到爸爸做的两只垒起的枣红色大木箱上。也许是那时的我对色彩的一种本能理解吧: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恰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它似从木箱上升起,绚烂地收拢着温和凄美的尾音。下午的阳光照到木箱的一角,斜斜地照亮了瓷罐的一面,把它小小的影子打在箱面上,瓷罐高高在上孤零零地显出细致的光影,温柔得让人心碎。
⑥瓷罐被我和妈妈来回移了几次之后,妈妈警告我说,那箱子是不稳的。我不会当面反驳妈妈,但每每听到妈妈的脚步渐远直到听不见时,我又踩上木凳,把瓷罐移向木箱。等妈妈回来了,想起高高在上的瓷罐,我的心便如它一般高悬着。妈妈没有说什么,自己移回它,而我又带着反抗之心将它移到箱顶。周而复始,就像一场永不妥协的战斗似的。
⑦一次和弟弟打闹,弟弟的身子重重地撞上木箱,那瓷罐掉下来摔碎了。一直记得那绚丽的瓷片四散在磨损失色的红漆地板上的样子。之后,我固执地坐在门外等妈妈回家。当我满怀委屈和愧疚地向妈妈认错时,她竟没有责怪我,只是另一只瓷罐再也没用来装茶叶,也没有作装饰,而是被妈妈锁进了抽屉里。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那么精致的一件瓷器,对刚刚三十岁的妈妈来说或者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吧。
⑧以后的世界便开始纷繁了,充满了夸张的狂喜和绚丽的色彩。鲜艳的物事迅速映入人们的眼睛,又迅疾离去。妈妈抽屉里的另一只瓷罐已显得陈旧,我却看中了它,并暗暗想,它也许就是我能够从以往带走的唯一一件实物了。那时我已谈恋爱,却与他相隔数百里,常常是半年才能见一面。有一次去他宿舍,我带上了这只瓷罐,放在他书桌上,说是放茶叶的。他笑笑说挺好看的,是古董呢,他并不知晓这瓷罐的历史和我静静陪伴的用心。当谈了六年恋爱的我们各奔东西时,我没想到那个瓷罐。
⑨很久以后,接到他的信息,说是要结婚了,我的心起伏了几下,又想:他是应该幸福的。
在一个夜晚里惊觉,不知怎么就想到那个瓷罐,想它在清冷的夜色里暗暗站在他与她的房间里,是不是会感到陌生的、隔绝的冷呢?为此,我竟彻夜不眠了,也真想不到心竟会这样牵绊于小小的摆设。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的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小题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4】请对标题“摆设”的内涵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