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的“软”与“硬”
艾斐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软”只是文化的表现形态而非其本质作用,文化还有“硬”的一面。
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励志、传道、尚德、增智等,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可以说,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正是在文化的浸润、引导和驱动下,才一步步地发展完善的。汉字的构成讲究形意结合:“文”字上半部的喻义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下半部的喻义是通过治理使社会和谐、天下安宁:“化”字是一个意象符号,表示人只有在执掌器物并发挥能力的情况下方可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与变革。由此来看,“文化”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用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易经》所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此而论,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就是“硬性”的。一旦失去或弱化了文化的作用,社会就会陷入愚钝、野蛮、落后之中,遑论进步与发展、文明与创新了。文化的“硬”作用,在于它能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有效干预和能动指导,为人们塑造灵魂、输注智慧,使人们运用文化所赋予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持续构建社会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恩格斯则强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现代社会,文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展、干预力不断提升。经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越来越需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冲突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冲突。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在面对复杂局面如政治乱局与外交僵局、军事对抗与社会对立、经济困难与民生困厄等时,常常显得功效不济或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点越来越转向文化领域,这就使得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已在文化产业领域捷足先登,先后成为文化产业的大国与强国,其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15%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快速攀升。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的“腰杆”越来越硬:不仅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并且凭借强大的文化传播手段,不断对外输出本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比较而言,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差距不小、任重道远。
文化凝结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既有“软”形态,又有“硬”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审视和认识文化特有的性质和作用时,不仅应着力凸显其精神价值,而且应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辐射与推动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选自2012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固然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还有其“硬”的一面。
B.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起着浸润、引导和驱动的作用,由此促进人类社会和人本身一步步发展完善。
C.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在现代社会已经显得功效不济或无能为力,而文化却能发挥积极作用。
D.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文化产业的大国与强国,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并不断对外输出本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能够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而这一切,主要通过传道等途径来实现。
B.马克思个人认为:文化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这句话有力地论证了文化的“硬”作用。
C.《易经》认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对文化“硬”作用的肯定。
D.只有提高文化软实力,才能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输出我们的文化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得到提升,社会之所以发展进步,都是因为文化有“硬”的一面在起着积极作用。
B.“文化”在古代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可见古人就认为文化具有“硬”的一面。
C.近年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将会成为社会生产与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
D.如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一定能超过英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3 11:3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的重建
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是家庭,一种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作为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在儒家的观念中,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整个天下,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扩大了的家庭。基于这种“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所理解的个人也不同于现代个人主义所昭示的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这种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随着其生活的展开,这种具体的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着一系列角色。除了包含这种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之外,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也昭示了一种超越“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它以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关怀,共同体的和谐与幸福为核心价值。
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其中最主要者有三:一是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地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二是展示了一种关爱与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复兴的希望,从而使我们能够重建被交换价值观的僭越(殖民)所扭曲了的价值世界;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复兴孝道与乡土社会的养老习俗和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首先现代的老龄化问题及其根源皆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而且这种原子是彼此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方面表现为家庭的岌岌可危、代际关系的扭曲;经济上则是市场交易关系的盛行,以及作为市场“保姆”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膨胀;政治上则导致片面强调个人权利的乌合之众加政客的“民主”游戏的出现;意识形态上则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道德观念、过度膨胀了的交换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的宗教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契约化了的世界,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也恰是现代社会分崩离析、认同危机、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损的根源。由此看来,老龄化问题牵涉到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这些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现代老龄化社会的困境,暴露出现代社会从个体出发组织共同体的悖论: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的“平等”对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的破坏,现代家庭中的“个人契约”夫妇关系的脆弱,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社会资本”的破坏,以及“福利国家”与市场体系之间的自相矛盾。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向是: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
这种变革涉及到:第一,自我意识从个人主义转向共同体主义,这意味着家庭及其孝悌伦理的恢复,以及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这种特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如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礼俗,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既是对这些礼仪传统的继承,又是因时因地制宜有所“损益”的创新。(摘编自201502期《齐鲁学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是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
B.基于“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而现代个人主义昭示的个人是抽象的、原子化的。
C.儒家伦理思维下的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会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者一系列的角色。
D.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包含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昭示了一种“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例如尝试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B.现代的老龄化问题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C.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彼此平等,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积极的影响。
D.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是应对现代老龄化社会困境问题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主义伦理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
B.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平等”破坏了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这意味着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
C.现代社会高度契约化,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使得现代社会分崩离析、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值。
D.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是对传统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比如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之静质量变化(质量亏损) 将造成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相比核裂变,核聚变的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少很多。氘和氚之核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正因为如此,人类正在不断研究可控核聚变,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

(百度)

材料二:

材料三: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今天发布消息,我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获得的多项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该大科学装置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2018年度EAST物理实验持续经历4个多月,物理实验面向未来聚变堆先进稳态运行模式的发展和长脉冲运行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了高功率加热下堆芯物理机制研究的系列实验。通过优化稳态射频波等多种加热技术在高参数条件下的耦合与电流驱动、等离子体先进控制等,结合理论与数值模拟,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并有效拓展了适应于聚变堆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式的运行区间,实现了高约束、高密度、高比压的完全非感应先进稳态运行模式,获得的归一化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EAST取得的这些实验成果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聚变是由质量较小的原子在超高温和超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原子和中子,原子核质量变大。
B.根据材料二,核裂变的产生机理与核聚变相反,原子弹爆炸就是核裂变,一般选用铀-235和钚-239,由中子去撞击他们而产生的。
C.核裂变会产生核废料,而核聚变不会产生核废料,不会有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人类可以放心大胆地展开核聚变实验。
D.可控核聚变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比如用氘和氚核的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裂变与核聚变都是一种核反应形式,都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人类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
B.核聚变发生所需的超高温度,对现有科学就是一种挑战,能承受一亿度以上高温的材料和相关技术都是很有难度的。
C.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已在多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
D.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都会按照东方超环的实验模式展开实验与研究,只是规模更大。
【小题3】东方超环(EAST)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是通过哪些技术路径取得这些成果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
B.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B.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万元的父爱

赵丰华

要不是父亲捎信,说病危要见儿子最后二面,志刚是不会回来的。

那条幽深的小巷,青苔比以前更多了。两边土木结构的房屋,破败不堪,路边张贴着拆迁告示。志刚知道不久这片老房子就会从这个小镇上消失。

这些低矮的房子,早该消失了,志刚心里想。

志刚小时候,跟着一瘸一拐的父亲,穿行在这低矮房子间的巷道里……父亲是捡破烂的。

“爸,这儿有烟盒子……哈!这儿还有个酒瓶子!”爷儿俩欢快的笑声,在窄窄的小巷中飘荡。

在志刚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脏兮兮的。父亲有时候也讲卫生,志刚的杯子要用沸永烫过,吃饭 前要志刚用肥皂洗手……

“喂!志刚,校门口那个收垃圾的是你爸爸?”

志刚与父亲的话越来越少。每天上学,志刚跑在父亲前头,把父亲远远的甩在身后。父亲一颠一颠地紧走慢赶,累得气喘吁吁。

日子一久,父亲好像懂了些什么,不再和志刚一道出门。

志刚长太了,一遍遍的问:“爸,我的亲爹娘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交给你!”

父亲沉默。志刚就砸碗扔盘子,然后一甩门跑了出去……

“娃,你认命吧!等你有出息了……我会把一切告诉你的。”转眼,志刚初中毕业了。

“爸!我要出去打工了,你給我凑点路费吧!”父亲拿出一叠钞票,交给了志刚,父亲的眼圈红红的,嘴角抽搐了几下,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志刚走的头一天晚上,父亲买了几斤猪肉,做了许多……志刚从小到大,还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菜。

那晚,父亲一夜都在为志刚拾掇包袱。父亲几次走到志刚床前坐下来,静静的看着躺在床上的志刚……

几年来,志削在外面颠沛流离。他抱怨自己的身世,夜里,常常捶胸顿足,诅咒上苍的不公平。

志刚推开虚掩的房门。黑魆魆的屋子,静得令人发慌。志刚径直向墙角的那张床走去。

“刚儿,你……回来了!”

父亲挣扎着要坐起来,志刚忙躬身扶起父步。

父亲颤抖的手在枕头下面摸出一个小包来,他从小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給志刚。

“刚儿,照片上的孩子就是你!你的父亲原本是生意人,只可惜染上了毒瘾,几十万的资产都快耗尽了……他们求我收养你,给了我一个存折,要我带上你走得远远的,这个窝堋原本是我搭的,我带着你走后,你父母就住进了里面……你父母说存折本的钱是他们最后的枳蓄了,如果不交給我, 他们会花光的……存折上的钱,我一分都没用……”

志刚接过存折一看,上面赫然写着“5万元整”。

“爸,我……我对不起您!”志刚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微笑着又躺下去了,呼吸开始变得急促。

志刚慌忙背起父亲,冲出这片低矮的房子,向镇医院跑去……阳光洒在爷儿俩身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父亲居住的环境,寥寥几句便表现出志刚对儿时成长的这片土地的复杂感情。
B.通过志刚的回忆,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扑面而来。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C.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志刚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接受到对父亲的感激,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D.文章几次提到那破敗低矮的房子,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却是温暖。这样的细节描写能更好地凸显父爱的无私。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感受小说结尾划线句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

早上上班,传达室老宋递给我一封信,还不无羡慕地说:“现在这可是稀罕物。”我冲老宋笑笑,低头一看来信地址是家乡。奇怪,上星期刚和爸妈通过电话的。

进办公室拆封细看,信的内容是七道题。

吾儿,见字如面:

自从你考学离开家乡,至今已三十年了。早先你和家里书信频繁,你在异乡的饮食起居和工作我们都了如指掌。

后来有了手机,书信就少了,这十多年再没收到你的信。虽然电话不少打,但我和你妈都不喜欢打电话。电话一会儿就过去了,信是想什么时候看就能看。于是,我和你妈受邻居小孩作业的启发,给你编了几道题:

1、小时候你身体很好,如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要特别注意身体。电话里听你咳嗽,怎么了?

A、感冒了; B、没感冒;C、其他病(回信时请注明)。

2、多年前你腿受过伤,一到阴雨天就隐隐地痛。北方冬天冷,你妈给你寄去了棉裤,你穿了没有?

A.穿了; B、没穿;C、大小不合适(回信时注明尺寸,让你妈再做)。

3、你媳妇打电话说,你经常不吃早饭,那可不行。家里给你寄去的莲子和枸杞你要每天坚持喝,那可是我种的,没用化肥农药。说老实话,你头发是不是有白的了?

A、有;B、没有。

4、你性子急,工作中容易得罪人,得注意控制,现在有改善吗?

A、好多了; B、还那样;C、改了一点。

5、家是男人做大事的基石,家庭稳定才能一顺百顺。你一定要谦让着媳妇。当年你要啥没啥,人家选择了你。现在生活好了,你要知道感恩,要有担当。你俩现在关系好吗?

A、很好;B、还行吧;C、很不好。

6、我孙女今年高考,听说她学习不错,考到南大没问题。那最好了,离我们近,看到她就等于看到了你。我孙女打算报考哪所大学?

(这道题不用选,算填空题。)

7、你岳父去世早,岳母住在你家,你要像对待我和你妈一样对待她。能做到吗?

(这道题也没得选,必须填“能”)

还有好多题,先写到这吧,不然你又该怨我们磨叽了。

(随信寄去一个信封,已经写好地址姓名,还贴了邮票,方便你投寄。)

信读到这,我早已泪眼模糊……

【小题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使小说情节更具真实感,易于表情达意,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B.文中的父母不喜欢打电话这个细节委婉地批评了老人们不能与时俱进的特点。
C.父母用书信的形式跟“我”沟通,主要是因为家信可以一直留存,便于在想“我”时可以拿出来随时翻看。
D.本文篇幅短小但构思巧妙: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中间主体部分用选择题的形式写信,形式新颖,意味深长;结尾戛然而止,发人深思。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文中的“我”的情绪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