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牛奶的老太太
刘庆邦
卖牛奶呀——
卖牛奶呀——
每天下午四点来钟,便有一个叫卖牛奶的女声在这一带街区准时响起。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下大雪,还是刮大风,叫卖声从不间断。叫卖声高亢,嘹亮,穿透力相当强,连钢筋水泥墙都不可阻挡。叫卖声响起,方圆几里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有人评价过,有这么好的嗓音,卖牛奶真是瞎搭了,应该去当歌唱家才是。要是当歌唱家的话,起码应该是女高音。
及至看到卖牛奶者,人们一时没能把叫卖声和卖牛奶者对上号,不曾想卖牛奶的竟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太太把白发掖进一顶白色的卫生帽时,还是有白发从鬓角露了出来。看样子,老太太一定超过了七十岁,在向八十岁接近。不过老太太脸膛红红的,气色还不错。老太太推来的平板三轮车,停放在一处十字街口的西北角,平板车上放着两只塑料盒子,盒子里放着袋装新鲜牛奶。老太太一边卖牛奶,一边不忘继续吆喝。正买牛奶的人,耳膜被震得吱吱响,他们确认,叫卖声的确是从这个老太太喉咙里发出来的,她的嗓子比金嗓子还金嗓子啊!
一个在附近的某杂志社当编辑的人,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自行车来到老太太摆放牛奶的平板车前,要买两袋牛奶。他没有把自行车的支架支起来,放在路边,而是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接老太太递过来的牛奶。他探着身子,伸手接老太太递给他的两袋牛奶时,觉得有两个人快速走过来,也是准备买牛奶的样子。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女的从牛奶盒子里拿起一袋牛奶看了看,又放回到盒子里。
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老太太的口气有些严厉。
你怎么知道我不买?
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
就冲你这态度,我也不买你的牛奶。女的嘁了一声,转身走了。那个男的也走了。
编辑把装进塑料袋的两袋牛奶放进自行车前面的车筐里,掏钱包付钱。他左肩上挎着一只草绿色的军用挎包,钱包就放在挎包里。他一掏没掏着,再掏没掏着,赶紧掀开挎包的盖子往挎包里瞅,还是没有。
老太太问:钱包找不着了吧?
我的钱包明明放在包里,怎么没有了呢!
你的挎包没系上扣儿吧?
挎包外侧有两根布带,布带下面分别有两个铁扣,把布带穿进铁扣里,才能把挎包的盖子扣上。编辑说,他是忘了系扣。又说,他平常都不系扣。
老太太说:小偷儿的眼尖着呢,谁不小心,他们就偷谁。
编辑突然想起来了,刚才那两个突然走近他的人非常可疑,那个男的好像还碰了他一下,他问老太太:刚才那两个人是不是小偷儿?
老太太没有肯定那两个人就是小偷儿,她说的是:没准儿。又说:他们老在附近转悠。
你既然知道他们是小偷儿,为啥不提醒我一下呢?
你没听见我吵那个女的吗?!
编辑从老太太的话里判断出来了,老太太不但知道那两个人是小偷儿,还看见了小偷儿偷走了他的钱包而不加制止。这让编辑对老太太的看法很不好,觉得老太太太缺乏正义感,太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他说:我钱包里不光有一千多块钱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银行卡,这一下全完了!
老太太又喊了一声卖牛奶呀,声音还是那么响亮。
编辑把两袋牛奶还给老太太,心想,以后再也不买这个老太太的牛奶了。
编辑和老太太同住一个居民小区,老太太是北京的老住户,编辑是外来户。过了一两年,某个星期天的下午,编辑下楼去买晚报,见老太太推着一辆儿童车,在小区的院子里一点一点挪动。儿童车里没有儿童,老太太显然是借助儿童车的支撑,在活动自己的身体。哦,怪不得好久没听见老太太高调叫卖牛奶的声音了,原来老太太生病了。看样子老太太病得还不轻,挪挪停停,每挪动一点都很吃重。编辑跟老太太打招呼:大妈,您这是怎么了?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才说:我们家老头子死了,我也快不行了,该去爬烟囱了。
您还记得我吗?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您忘了,那次我买您的牛奶,小偷儿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丢钱包的多了,我哪里记得住!
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那怪谁呢?
怪你自己呗!
(选自《上海文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太太是一个招人嫌弃的人,叫卖声太大,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生病后又在院子里经常活动。 |
B.编辑认为老太太看见小偷偷他钱包却不制止,在心中有了不好的看法,就决定以后再也不理老太太。 |
C.文章用“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该去爬烟囱了”等个性化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老太太的形象。 |
D.作者在叙述时注意细节,例如老太太戴卫生帽露白发、编辑是外来户、下楼去买晚报等,显得具体真实。 |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
(2)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小题3】有人说作者设置老太太生病这一情节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