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落地方的青鸟

郭雪波

(1)也许有人想当然,进盆地就是往下走,尤其是进入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然而,你们错了,我也错了。车进当金山口便开始爬坡,进入阿尔金山南麓,还是在爬坡,进入一望无际、白色茫茫的盐碱荒原仍在继续往高处爬坡。

(2)我终于疑惑了,低声嘀咕,盆地怎么会是高原呢?老黄给我补了地理课。柴达木盆地其实是海拔2000 -3000米的高原,青海油田的最高井架在盆地海拔3400米处。西边的昆仑山,北边的阿尔金山,东边的祁连山,合围捧出这一个椭圆形平坦盆地。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而不好意思。

(3)一只孤独的鸟,伴我们飞行。它要去哪里呢?为何与我们飞驰的车为伴?它如此单薄而孤寂,没有其他同类伴友,难道它以为只有我们这靠轮子滚动的铁制家伙才是可信赖的伴侣?它比麻雀大,比猫头鹰小,像我们老家草原的百灵鸟,可翅膀长,颜色又微微发黑,有些铁青色,给人感觉十分坚毅和具有流线美。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且叫它青鸟吧。因为,这里地处青海,只有这里的荒原才有这样的鸟。

(4)高原的风很烈,能把骆驼吹跑。青鸟巴掌大的躯体尽管抖抖闪闪却聪明地贴着地面飞行,躲开那猎猎大风;车轮子扬起的尘沙如浓烟滚滚,一时把它给吞没了,以为它停下了吧,却又从那一道尘幕中飞冲了出来,像一位从银幕后闪出的明星,风采依然。

(5)它真是一只固执的鸟。抑或是它迷路了?误认为跟随人类乘坐的汽车便可找到能生存的家园?倘若是那样,它就错矣。老黄已告诉我们,我们去的地方可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三绝地。

(6)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判断也是错误的。青鸟不是一只笨鸟。它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也不像没有目的地乱飞,它的飞翔十分熟练且很有节奏,完全像一位高超的琴手在空中用双翅弹奏着一组组轻缓优美的旋律名曲。

(7)那么,它,这只诗一般飞翔的青鸟,究竟奔往何方?谜底不久便揭开了。车队缓缓驶上又一层高地盐碱滩时,那只青鸟“啁”一声欢叫,便落下去了。准确点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就如一只鱼鹰从空中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般。

(8)路旁十几米远处,有一丛植物,灰黄色,十分显眼。任你举目望去,这片白茫茫的地带,只有这丛唯一的植物,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灰黄颜色下略带浅绿的植物!

(9)青鸟的欢叫犹如唱着悠扬的歌,然后它便不慌不忙地叼起那从植物的草籽和嫩叶,还有依附在上边的虫豸。原来它是来进餐的!为了这丛唯一的植物,这么远距离的飞行。它,这只青鸟,简直是一只精灵。显然,它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片恐怖的戈壁荒原上哪里长有可觅食的植物,哪里可以落脚。它精明,做事心中有数,而且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10)供青鸟食物的那丛植物叫骆驼草,也称骆驼刺,以耐旱、耐冷、又耐热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著称。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能在这片泛着白茫茫芒硝和盐碱的不毛之地扎下根,抽出绿叶,结出果子,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它帮助那只不屈的青鸟生存,完成它的生命延续和繁殖。

(11)它冲我们车队鸣啼几声。似乎在告别,又似乎在警告,提示我们前边将连一棵骆驼草都没有了,鸟更不去,剩下的只有“风吹石头跑”了。 (12)我有些留恋那只鸟了,那只精灵。哦,青鸟。

(13)老黄告诉我们,前边的目的地———几百公里之外的“三绝地”尕斯库勒,也有一群青鸟,一群觅食的青鸟。它们在那个死亡地带寻找的食物叫石油。

(14)哦,前边的那群青鸟,在那遥远的日落的地方。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崇敬。

 (选自《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

【小题1】第(1)(2)段写车子爬坡进入盆地,写 “我”疑惑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第(3)(4)段画线句子对青鸟的描写,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10)段重点写了骆驼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综观全文,文章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意蕴?请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3 04: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只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抽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败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的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地把他拋弃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江上的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

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也是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到了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刚当筏客时的害羞,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电站大坝,水运渐为陆运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岩爷初当筏客那会,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水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如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惹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胡子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歇乏时,总有年轻女人低头红脸偷偷来送米送菜,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岩爷活赛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是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英俊的模样和青春的气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儿,翠翠跟到哪儿,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告了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

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不了他,生生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妄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竟抑郁作古,翠翠也出阁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都说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裸体。

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拳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住。幽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睽睽之下,岩爷脱得赤条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江边找到岩爷,赔着笑说,我们计划推出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老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的!

岩爷撇开目光又去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文中“翠翠能看到吗?”的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结,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示出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小题2】说说你对小说中画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
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一定表达真情实感,另一面又强调正名,要名实相符,说明早意识到言辞不一定可靠,有欺诈的可能。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就讲出了互相矛盾的两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更明确把可靠的话和好听的话区别开。文学当然是美言,而且是想象的虚构,所以确实可以说“美言不信”。文学的虚构不等于欺骗,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就连思想很符合儒家正统的杜甫,也因为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便受到程颐指责,说“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扬雄是汉赋一大作家,却说那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后来曹植给杨修写信,就引用杨家这位祖先的话,说“辞赋小道”不足以“榆扬大义,彰示来世”。弄得杨修不得不反驳,说他“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来之思也”,就是说曹植把话说过了头,有欠考虑。
在西方传统中,柏拉图认为诗模仿本来就虚幻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则模仿惟一真实的理念世界,所以诗是模仿之模仿,与真实相隔两层。而且诗只激励人的感情,无助于理性,所以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中影响深远,而认为诗不真实,于实际生活无补,就很接近于“美言不信”的看法。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过去压抑文学的或者是宗教,或者是政治和道德,而在现代,则恐怕是经济和商业,或者说是只讲实用和功利的心态。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价值呢?
【小题1】文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3】依据文本,试概括诗的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棋 魂
游子
清晨,家丁刚刚打开大门,突然跌进一个人来。这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双目紧闭,浑身水湿,左臂负了刀伤,鲜血湿透了衣袖。王管家赶忙吩咐送到下房急救。
许久,青年人才醒了过来,问道:“这里可是江州刺史王景文大人的府第?”王管家点点头:“请问足下从何而来?”青年人笑道:“小人莫谷青,江北中州人氏,自幼好围棋,因得知王大人棋艺精绝,便有心来切磋棋艺。只因两国以江为界,各守疆域,小人只好于夜间偷渡。上岸后又路遇劫匪,寡不敌众。不过终于可以一会王大人了!”王管家听了急进内堂禀报,回来后道:“老爷说,足下远道而来,身体又有所不适,先请静养数日,待到神定气足后,再请公子赐教。”
十天后,莫谷青终于跨进了王府的“松云轩”。只见堂中檀木椅上端坐着一个中年人,三绺长须,面色祥和。这人就是当今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太妃王燕春的亲弟弟王景文。莫谷青双手一揖,朗声说道:“江北棋士莫谷青,特来向江南棋王领教!”王管家见莫谷青长揖不跪,正要厉声喝斥,王景文摇手止住:“莫谷公子不远千里而来,以棋会友,不可以常礼拘之。”说着,躬身向莫谷青道:“公子过奖了,老夫怎能担当‘棋王’二字?今天公子前来指教,老夫喜不自胜。请!”便令摆上棋盘,与莫谷青分宾主落座。
两个时辰过去,双方各分秋色。这时,莫谷青执子强行打入白方腹地,结果被王景文击中要害,首尾难顾。莫谷青额间沁出了细汗,一口腥血蹿上喉咙。他不动声色地咽了回去,颤抖地投下一子。王景文身后的幕僚们,个个面露喜色。谁知,王景文落子竟下出一步坏棋。莫谷青抓住机会,逆转了棋局。王景文微微一笑,推枰认输:“公子少年英雄,老夫领教了!”莫谷青笑道:“在下胜得侥幸,受教不少,就此告辞!”起身一揖飘出门去。
王景文望着莫谷青背影,沉吟不语。一个幕僚不解问道:“这局棋大人有两次可以杀死黑方大龙,为何将它放过了?”王景文笑道:“此人棋力不下于我,但锋芒太露,这就和棋道不符了。我见他少年得志,心性极高,我若胜了这一局,他轻则一蹶不振,重则会呕血而死啊。但愿他回去复盘时明白其中道理,修身养性,领悟棋道精神,可望成为一个旷世奇才。”
几个月后皇太妃因病薨逝,接着,先帝禅位于太子。王景文刚从朝中回到江州,王管家来报:那个莫谷青又来了!
莫谷青沉稳了许多:“在下回去将对局反复推演,发现是大人存心相让,寝食难安。士可杀不可辱,在下想与大人再弈一局,务请大人放出手段,使出‘江南棋王’真本领,让在下输得口服心服!”随即从身上掏出一张押单,“在下渡江之前,已托贵国商人将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押在江州大兴隆栈,这是押单。在下就以此物为注,和王大人对弈一局。”王景文一愣,笑了:“公子是怕王某不肯竭尽全力,故以此相激啊?王某应了,此局若输给足下,照数赔还。请!”
莫谷青执黑先行,步步为营。王景文应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绵绵后劲。双方进入“官子”阶段,莫谷青见盘面上白棋形势略优,不由心头焦急。就在这时,一个家人进来禀报:“皇上圣旨到,请大人即刻接旨!”王景文一怔,对莫谷青说声“失陪”,走出房间。约莫半个时辰,王景文进来,朝莫谷青抱歉地一笑:“下官身不由己,让公子久等了。”莫谷青也不说话,“叭”地落下一子。王景文一愣,仓促落下一子。莫谷青却连发妙手,终盘一数,莫谷青恰胜一子。
王景文看着棋盘,呆了一阵,苦笑道:“迅速备银十万两,送莫棋友出城过江!”莫谷青拦住了:“此局在下虽胜了王大人,仍属侥幸。这十万两银子请暂时存放在贵府,待数月后王大人公务稍闲,在下再来与王大人重博一局。”
王景文一笑:“感谢公子厚爱!只是王某再也无缘与公子共研棋艺了。”说着,从衣袖里掏出圣旨,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尚书仆射、江州刺史王景文勾通敌国,与燕帝三子慕容白交游,图谋不轨,着即赐死。钦此。”早就在门外等得不耐烦的两个黑衣使者端着一壶“鹤顶红”应声而进。
王景文对众人一笑:“这酒不便相劝大家了。”刚一举壶,莫谷青身形一闪,夺下酒壶,朗声道:“在下慕容白两番渡江,不过是想与王大人切磋棋艺。既然祸由我起,就请贵使者将我押解到京城,以释王大人清白!”说着将双手反在身后。
王景文叹息道:“慕容公子,你上次在敝府养伤时,我就查明了你的身份。但我和你同样醉心棋道,愿南北棋界有所交流,所以两次和你对局。我死不足惜,你赶紧走吧!”说着,一把抓过酒壶,一仰头吞下大半,身子一晃,栽倒在地。
慕容白双膝跪地,拉住王景文的手,含泪笑道:“王大人棋艺超凡,地府中哪有对手?南北有界,不如阴曹畅通无阻。在下愿做你的两世棋友,也好无羁无绊地下棋!”抓过剩余的小半壶酒,一饮而尽,亦倒在地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细致描写了莫谷青入门时的状态,制造了悬念,暗示了南北分裂的紧张局势,也暗示了来人的真实身份。
B.小说第二、三两段交代了王景文的刺史身份和他姐姐深得皇上宠幸的情况,目的只是与结尾王景文被赐死一节形成反差,制造情节上的波澜。
C.第二次弈棋时,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认为自己赢得侥幸,所以不愿接受赌银,想等王景文公务闲时再博一局。
D.小说以王景文和慕容白双双自尽为结尾,为读者展现了两个为冲破阻隔、增进交流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大形象,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小题2】文本中莫谷青(慕容白)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标题“棋魂”暗示了做人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叔
路明
我至今记得小叔的模样。
花衬衫,喇叭裤,长长的鬓角像钩子一样紧贴面颊,有时斜背一把吉他,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招摇而过,一不留神溅一脚泥——小叔是出了名的时髦青年,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没有他不玩的。我喜欢和小叔一起玩。小叔告诉我,龙虾喜欢拌了猪血的蚯蚓,甲鱼最爱吃新鲜的猪肝。他咬着一根狗尾巴草,得意洋洋地走在田埂上。我拎着一铅桶的战利品,屁颠颠地跟在他身后,像个快乐的跟屁虫。
龙王庙路家的老幺,我奶奶的心头肉,小镇第一批浪荡子弟,我的小叔。
我爸是镇上另一个异端。作为家中长子,二十出头就长成一副四十岁的模样。恢复高考第一年,我爸考取了师范,是镇上唯一“考上学的”。小叔不像话的时候,我爷爷揍完,我爸接着揍,所以小叔见到我爸有点怕。有几次小叔在我爸那里挨了揍,低眉臊眼的,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过了一会,他悄悄用手肘捅我,阿去钓龙虾?我点点头,像一对难兄难弟。
我爷爷的打算是,让初中毕业的小叔先晃荡两年,等他退休了,小叔顶替他进“国二厂”。我爷爷是八级钳工,老党员,凭一双手做到工人阶级的塔尖。小叔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嘟囔,我才不去国二厂……我要做生意。我爷爷放下筷子,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咣当一声,饭碗落地,像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号。我爷爷有充分的理由揍小叔一顿。国二厂的全称是县国营第二碾米厂,响当当的大厂,我爷爷坚信,个体户再有钱,不过是一时风光,国营大厂才是千秋万代的。那个下午,小叔给我钓了好多好多龙虾,一个铅桶装不下,我跑去同学家又借了一个。我喜笑颜开,说够了够了,吃到明天都吃不完了。小叔也笑,露出一口好看的白牙,说再钓几个。
第二天小叔没回家。我奶奶翻床头柜,发现少了一百八十五块钱。
这不是小叔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少林寺》风靡全国的那一年,小叔卷走了家里所有的全国粮票,登上北去的列车,去嵩山少林寺学武。小叔哪吃得了练武的苦,没几天就跑了。等他一路玩回家,奶奶都快急疯了。免不了被爷爷一顿痛打,几天都下不了床。
我爷爷拎一瓶泸州大曲、一条红壳子(牡丹)去了厂长家,一路上反复练习谦卑的表情。用爷爷的话,“老子一辈子没这么低三下四过”。小叔提前进了国二厂,成了电工班的一名学徒工。每天蔫头巴脑地跟着爷爷去上班。就这样安分了一年多,小叔又一次消失了。
十年过去了。国二厂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工资发不出来,工人只上半天班;老街上,显赫一时的供销社拆了,原址建起一座“温州皮鞋城”;电影院关门,新华书店开始卖各种人体摄影集;关于小叔,有了些不好的传言。有说他在煤矿出了事,几十个人全部闷在井下;有说他死于黑帮械斗,尸体趁黑沉入海底。
爷爷想起这个儿子就暴跳如雷,骂完瘫坐在躺椅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渐渐地我才明白,爷爷的痛骂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情愿他是个孬种,情愿他忘恩负义,而不愿去相信更残酷的结局——小叔已经不在人世了。
或许爷爷觉得,自己已经和命运之神做了笔交易。他妥协了,那么更坏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他不过是假装抱怨这笔交易不公平罢了。爷爷老了,我知道,他已经看不见了。我多想在他耳边说,建国回来了,用一个弥天大谎,换他最后的安心。
可是我没有。
奶奶的手颤抖着,合上了爷爷的眼睛。从此绝口不提小叔。一场葬礼,宣告了两个男人的死亡。
前年除夕,我和爸妈回老家陪奶奶守岁。夜里,我睡在老屋里,点着火盆,压着厚厚的棉被,沉重而安心。
半夜,不知为什么醒了。我走出房间,看见院子的大门开着,零星的烟火,照着一个苍老的背影。
是奶奶。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像在等一个人。
我知道自己应该蹑手蹑脚地跑出去,拉开大门,在门外弄几个模糊不清的脚印,或者在门闩上放一个红包。第二天早上,奶奶会以为小叔回来过。
可是我没有。
【小题1】小叔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叔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本文回忆小叔的故事,探究其中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我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