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民俗艺术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审美期待。
B.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11:0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 “忍”

陈子展

①孔子说过“小不忍刺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亊,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的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 乐舞,就气愤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布的驴子,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

③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唐朝有一个叫做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④明朝大儒白 沙先生有一篇忍字箴道:“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立至! ”他要学张公艺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得宰相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民族了。

⑤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唯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一个帮手。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工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多。

⑥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着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还是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⑦记得清儒张培仁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则省事多矣。”

⑧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和者,众人以为狂风骤雨,我则以为春风和气;众人以为怒涛,我则以为平地。这也像是说忍耐与和平两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难怪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原载于《太白》杂志,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2】分析文章论证层次。
【小题3】文章论述了“忍”的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节目停播读书请别停下
① 1 月6 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宣布停播。这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个日播的读书节目,从2007 年1 月1 日开播至今,历时8 年,在一周五个工作日中每天用8 分钟介绍一本书。八年中,节目对书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财经、宗教等各个领域,有时是各学科的经典巨著,有时配合时下社会热点话题,比如,它最后一期介绍的是2014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暗店街》。目前,国内尚存的电视读书栏目有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河南卫视《一起读书吧》、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等,而前四档节目的播出时段都是在午夜,黄金时间段则没有一档读书节目。
②在以资讯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电视节目中,读书类文化节目始终处于较边缘的地位。1996 年,中央电视台率先办起读书类节目《读书时间》,其后各地方台也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上海台有《阅读长廊》,湖南台有《爱晚书亭》,北京台有《华夏书苑》,广州电视台《书讯》等。但是在2004 年前后,由于大多数电视台都采用末位淘汰制的竞争机制,收视率不高的节目很难长期在电视荧幕中存活,以上节目也都先后停播。
③在文化节目收视低迷的状况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于2003 年奋起改版,在众多读书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它引进高校和教育机构中的专家学者,以新颖的角度介绍和解读中国传统经典书籍,如《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培养了观众的兴趣,带动了全社会重新阅读传统经典的热潮。可见,在娱乐化大潮中,文化电视节目依然有生存的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④其实,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媒介与人的关系出现多种可能,人们的阅读体验较之原来也更加丰富。电子书阅读器在容量上的优势,使得个人随身携带的书籍数量数十倍增长,掌上阅读蔚然成风。网易云阅读、天翼阅读、多看、QQ 读书等阅读程序的开发,着力在阅读界面的美观、书籍推广介绍和快捷付费方式上吸引读者,而豆瓣等网站开设的书籍点评、打分项目则成为消费者买书、阅读的重要参考,大众口碑也成为新书推广的重要考量。除此之外,有声读物的开发对人在读书时必须单线程工作进行了松绑,降低了读书对环境和时间的要求,其设置的配乐也增添了读书的娱乐性。只要阅读欲存在,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增加阅读的机会。
⑤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书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让他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思想。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这样介绍读书的经验:“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读书让有限的人生变得无限和丰富,《开卷八分钟》可以停播,但是我们别停下读书的脚步。
(选自《光明日报》2015 年01 月12 日02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 年诺贝尔文学奖,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栏目在最后一期介绍了他的小说《暗店街》。
B.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都是在午夜时段播出。
C.央视的《百家讲坛》这档读书节目引进高校和教育机构中的专家学者,以新颖的角度介绍和解读了《论语》《三国演义》等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D.在娱乐化大潮中,文化节目收视低迷,但是文化电视节目依然有生存的空间,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介绍了几档有名的电视读书节目,特别从节目性质、播放起止时间、选书角度等方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凤凰卫视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
B.选文第②段谈及读书类文化节目的现状——在电视节目中处于较边缘的地位,《阅读长廊》、《爱晚书亭》、《华夏书苑》、《书讯》等电视读书类节目在2014 年前后先后停播反映了这一现状。
C.选文第③段写奋起改版的《百家讲坛》在读书类节目中脱颖而出,第④段阐述了在阅读体验更加丰富的今天,只要阅读欲存在,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增加阅读的机会。
D.作者以“1 月6 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宣布停播”开头,以“《开卷八分钟》可以停播,但是我们别停下读书的脚步”结尾,文章的主要篇幅重在分析电视读书类节目停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电视台读书类节目《读书时间》由于收视率不高,再加上电视台采用末位淘汰制的竞争机制,播出几年的该档节目停播,消失于电视荧幕。
B.《百家讲坛》之所以引进高校和教育机构中的专家学者,是因为这些专家学者能以新颖的角度介绍和解读中国传统经典书籍,能培养观众的兴趣,带动全社会重新阅读传统经典的热潮。
C.有声读物的开发对人们读书时单线程工作进行了松绑,能降低人们读书对环境和时间的要求,是当今阅读的新手段和新形式。
D.宋代理学家朱熹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描述自己的读书体验,作者用此例直接证明了“我们别停下读书的脚步”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节日之魂在人心
余荣华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与父亲节相连。一中一洋,两个节日,让小长假分外热闹。
先看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如同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一样,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每至端午,必然兴起。今年端午,又多了一个“能否互祝快乐”的新争议。有文章说,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一时网络转发,众人瞩目。
再看父亲节。舶来的节日流行开来,对父爱的颂扬和感恩,在这一天里席卷网络。平素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找到了一个契机,在微博微信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秀出父亲最帅的照片,离家远行者则感慨一年难见父母几面。但网络毕竟取代不了现实,有人戏谑地说:“网上孝子多,父亲不上网。”
冷静想想,端午“快乐之议”大可不必。端午节源自祭祀或源自辟邪的说法古已有之,人们至今每到端午总会想起爱国忧民、怀石投江的屈原,褒扬其精神,称颂其才华。但这并不妨碍端午成为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热闹的龙舟和美味的粽子,从来就是孩童的最爱,宋代苏轼诗句即称端午为“佳节”,道一声“快乐”又何妨。
至于甜粽子、咸粽子一定要分出高低,辨明正宗的“甜咸之争”,更属无趣。大江南北,各地特色物产、饮食习惯不同,粽子从外包装到馅料品种“各有所爱”,自然正常。有专家介绍,最早人们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直到明代之后才出现馅料。
粽子从不咸不甜到有咸有甜,端午从祭祀辟邪到欢乐节日,正说明传统节日在与现实的互动中,实现了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也随岁月流转推陈出新。尽管各地龙舟样式有不同,粽子馅料不一样,但每至端午,粽香飘南北、千江竞龙舟,正是中华文明厚重和丰富之体现。
节日之魂在人心。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否吃了粽子、赛了龙舟,想到最多的是家人,是祈福的传说,是屈原上下求索的历史,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父亲节亦是如此。中国人极重孝顺之道,但向来缺乏对父母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习惯。父亲节、母亲节的流行,正补上了这一缺憾。在这一天里,有回顾、有思索、有表达,人们对于“如何做好儿女”“如何当好父母”,必会有新的感悟。当这种感悟不止于网络、不止于当日,“孝道”也会增添新的内涵。
在这种意义上,将各种“洋节”的流行视为洪水猛兽,大可不必。更需关注的是,怎样让传统节日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我们已经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和春节一起正式列入法定公休节日。但如何将传统节日的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对接民众内心的情感需求,还需更多努力。
(《 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02日 )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端午节”以及引发的争议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端午节时粽子的“甜咸之争”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而今新增了“能否互助快乐”的争议,这一争议则让网络跟着热闹起来。
B.有人认为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的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道一声“快乐”也无妨。
C.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人们起初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明代出现馅料后才出现“各有所爱”的现象。
D.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都是祈福的传说,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端午节与父亲节这两个节日一中一洋,都颇受人们青睐,端午节能够增强国人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父亲节则表现出亲情孝顺的特征。
B.父亲节时,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通过在网络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表达对父亲的颂扬和感恩,获得了暂时的心理安慰。
C.古有端午节源自祭祀和源自辟邪的说法,因此才华横溢的屈原爱国忧民、怀石投江让人们至今每到端午便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褒扬。
D.文中不支持将各种“洋节”的流行视为洪水猛兽的做法,认为大可不必这样,同样认为在新的时代更应该关注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对端午的认识很冷静,根据宋代苏轼诗句即端午节为“佳节”,是孩童的最爱这些角度,认为热闹的龙舟和美味的粽子值得“快乐”。
B.作者认为,端午从祭祀辟邪到欢乐节日,表现了传统节日和现实的互动,也表明传统节日能够在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中不断推成出新。
C.作者看来,虽然我们已经将端午节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列入法定公休节日,但这些节日仍未能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也没有对接民众内心的情感需求。
D.作者认为父亲节、母亲节的流行可以弥补一些缺憾,认为人们对于“如何做好儿女” “如何当好父母”的新感悟会为“孝道”增添新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公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市场价值,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谈关公文化的“义”
①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西汉董仲舒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义”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②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标志性具象”。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它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义”。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关帝”的人。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的关系,是关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样,并逐步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如军队、商人等都尊崇备至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因为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
③关公文化还通过宗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多。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
(节选自2012年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①段,概括“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关公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