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朱伯崑先生在《易学哲学史》的“前言”中说:“一般的哲学史的著作,对易学中的哲学也有所论述,但由于受到其自身体裁的局限,总的说来,是脱离易学发展的历史,脱离易学自身的问题,讲其哲学思想,没有揭示出其哲学同易学的内在联系。”“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研究易学哲学史,如果看不到其自身的特点,脱离筮法,孤立地总结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抽象地探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不去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其结果对易学哲学的研究,不仅流于一般化,而且容易将古代的理论现代化。”我认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很应引起重视的。
②如何体现易学哲学“自身的特点”,如何“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而不“流于一般化”。朱先生说:“易学哲学的发展,就其形式和内容说,都和易学自身问题的开展,特别是同占筮体例的解释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其特有的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规律。”关于易学自身的问题,朱先生特别指出了对占筮体例的解释。我想,这不仅对于研究易学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在涉及易学中的理论思维时往往脱离筮法、象数来孤立地、抽象地讲其哲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③《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其研究《周易》“不占而已矣”(《论语·八佾》)。这样,就把《周易》转化成了讲天人哲理的书,以后的易学就是循此方向来阐释《周易》的。然而,受《周易》的基础文本(所谓《易经》)所限,不仅易学与占筮之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并行地、相互影响地发展,而且易学本身对《周易》的哲理阐释也是以对筮法、象数和筮辞(即卦爻辞)的解释为基础的。朱先生在讲到“《易传》中的哲学问题”时说:“《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这里的“两套语言”之说,对于研究《易传》及其以后的易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果只讲其中的“哲学语言”,而将其“占筮的语言”作为糟粕而澄汰掉,那么就不能充分理解其“哲学语言”的本意和深意,以致对其作出“一般化”的或“现代化”的理解。《易传》对《易经》之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存在着取象说和取义说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以后的易学发展中形成了旷日持久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之争。如果将象数学派的“象数”作为糟粕而从中国哲学史著作中澄汰掉,那么义理学派的“义理”也就因失其对立面而其本意和深意不明,而且义理学派的发展逻辑和规律也会因失其发展的中介而黯然不彰。
④不幸的是,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一般都重义理而轻象数,对义理学派的思想多有阐发,而对汉易和宋易的象数之学则尽量简弃。这是应该进行反省的,无论从象数之学作为易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或环节,还是从其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范式”来说,以后的中国哲学史著作都应给予象数之学以应有的地位。
(摘编自李存山《从<易学哲学史>》看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史著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能深入易学发展的历史,不能结合易学自身的问题,最终流于一般化。
B.中国人哲学思维水平的锻炼和提高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周易》的研究;一是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C.研究易学哲学史,要联系易学自身特点,联系筮法,联系易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才可能避免肤浅的流弊。
D.易学哲学的发展,有它独特的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尤其和对筮法体例的解释与阐述密不可分。
【小题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文章的讨论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段阐述作者对占筮法体例的评价。
C.第③段主要讨论《周易》及其研究历史。
D.第④段论述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学哲学史上也存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对此要具体审慎地分析,如果抽象讨论,或会导致古代理论现代化的恶果。
B.易学对《周易》的哲理论述是建立在对筮法、象数、筮辞的解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局面的形成是由该书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C.易学自身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即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对立。不过,这种对立双方不但可以并存,而且还互为依存。
D.象数学派不但是易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范式”,因此,象数学派的重要性大于义理学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2: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其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而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寓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A.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不求甚解的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
B.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为。
C.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D.“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B.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认为《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造茶具”,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以及赋予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的是陆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
中国之“中”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中国之“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及“國”字,指城邑,《说文解字》有“邑,国也,从口(音围)”,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口”表示城垣,其内的“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由此可见,“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就有用例,《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民劳》)、“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孟子·万章》)中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等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列邦之义的“中国”,如三国时,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唐代韩愈在《论佛骨表》中云:“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这些“中国”,皆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其近义词有土中、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
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形态为“天圆地方”,所谓“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在春秋时期,约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但后来这些边裔诸侯强大起来,便要“问鼎中原”,试图主宰“中国”事务。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围,《荀子》《战国策》诸书所论“中国”,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拓宽。
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同时,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清之际,哲人王夫之用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渐趋衰落、蛮荒的南方迎头赶上的事实,证明华夷可以变易,“中国”地位的取得与保有,并非天造地设,而是依文化先进区不断流变而有所迁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由此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
B.金文中的“或”及“國”字,即中国之“国”,是军事堡垒,“口”表示城垣,“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及诸侯辖区、郊内等。
C.“中国”一词指中央之城,《尚书·周书》作为最早的传世文献就使用过这个词,《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到此词。
D.“中国”一词不仅可以指地理中心、政治中心,还可以指文化中心,并且在晚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文化中心的含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词是由“中”和“国”两个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而成的,其中“中”比“国”出现的早,“中国”最初指的是周天子所居的天下中心。
B.“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自后汉时流入中国,”的“中国”,都是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C.“中国”一词有多种引申义,其中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的诸夏列邦这一义项,使用频率最高。
D.在古代,所谓“中国”,是以王城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国”一词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大体上随时代发展而向外扩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词词义的演变经历了中央之城、诸夏列邦及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等变迁。
B.“中国”一词的产生和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都与战争和政治紧密相关,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就使“中国”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C.“中”有“空间上的中央”及“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等义,“国”可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则由“中央之城”逐渐派生出了文化中心等含义。
D.作为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中国”所指对象是随着文化先进区的改变面改变的,唐以来中原渐趋衰落、南方迎头赶上就导致了“中国”文化中心地位的迁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7月16日消息,即日起,在合肥三孝口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7月16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99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
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机构,它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光明网2017年7月1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书店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契合当下流行的共享理念,其明显的优势会给人带来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B.共享书店的专属阅读顾问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指导也更为专业。这种服务,对当下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而言,属于稀缺服务。
C.共享书店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相应规则来鼓励阅读、传播阅读。
D.共享书店推出众多延伸服务是为了增加与读者的互动频率,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共享书店”较于传统书店与图书馆具有的优势。
B.文章认为读者可以通过共享书店的APP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管理自己的书籍,实现“以书会友”。作者以此来证明“共享书店”在社交体验上与一些民营书店殊途同归。
C.文章通过对“共享书店”特点的介绍,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共享书店”这种形式并不重要,书店经营的好坏最终会由市场来评判。
D.文章针对当下出现的“共享书店”这一新兴事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摆现象一一讲特点----析本质,论述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关心书店的经带模式,因比“共享书店”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B.继多种共享形式之后,共享书店的出现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在不同的领域逐渐有了新的尝试。
C.如果像“共享书店”一样将书借阅带走,书店与图书馆的区别就不再明显。
D.因为“共享书店”商业性质的属性,所以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优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思潮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B.有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既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又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C.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要求读者阅读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D.中国古典美学、诗学和西方现代接受美学认同这样的人类普遍审美现象:文学作品应追求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贫乏导致创作时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但这“空白”“不确定性”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
B.作者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读者要借形象唤醒联想,而补充词语留下的“空白”。
C.以塑造形象为己任的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启发读者通过想象求得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
D.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诗人塑造的“鸡”“茅店”“月”“人”“板桥”“霜”等形象,可想象出羁旅愁思。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文学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有道理。
B.伊瑟尔认为,作为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作品总包含一些“不明确的因素”,它只能部分地制约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C.刘熙载认为,文章无法表意,“写不出”的东西,诗歌可借助别的形象来表现,比如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
D.在作者看来,艺术的美感,是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的,但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只是也告诉我们,类似月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区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一保护有限的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C.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