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其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而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寓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A.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不求甚解的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
B.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为。
C.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D.“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B.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认为《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造茶具”,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以及赋予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的是陆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5 10:0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钱穆:凤鸣高冈
邹金灿
“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这是钱穆83岁时在台湾写下的文字。如果只看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晚年回顾这段历程,他庆幸自己通过关注最新潮流,却更加下定决心重温旧书,不被时代卷走。
钱穆,这位在今日有着“儒宗”“国学大师”等称号的学人,从求学之初就关注时代动态,并不固步自封,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之所以会给人“守旧”的印象,是因为他并非“时代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比如,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更重要的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国史大纲·引论》只是发端。
1964年,钱穆在新亚研究所谈当时学风之弊:“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康、章、胡三人,皆可谓中国近世‘时代人物’而非‘传统人物’一好例。”
在“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抗战期间,他曾告诫弟子严耕望:“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又说,“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还有第二个学人,会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数十年来,常见的批评钱穆的声音,有“守旧”、“顽固”、“为专制辩护”,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对新风气有成见。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会?连胡适之先生也少人提及了。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譬如说陈寅恪,当年在北平哪个青年读书人不知道,但现在又谁知道得他呢?求断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1988年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25周年,余英时发表演讲,梳理近代以来的风气:“中国人如果对旧东西有些留恋,说话时就总带几分抱歉的意思;虽然他心里并不是真的抱歉,因他总觉得保守、落伍是说不出口的。只有前进、创断、革命这才是真正价值的所在。所以中国思想史上的保守跟激进,实在不成比例,更无法互相制衡。这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现状可以给保守者说话的余地。”
在“求新求变”这一时代洪流中,钱穆发出了一位横而不流者的最强音。
相关链接:
(1)凡读本书请先具备下列诸信念;一、……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历史抱一偏激的虚无主义。四、……
——《国史大纲·引论》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立场,引起左倾学者的不满。闻一多公开在报纸上骂他“冥顽不灵”,联大左倾教授一时视钱穆为公敌。钱穆不以为意,在闻一多遇刺身亡后,还特意到其遇难之处凭吊。
(3)我国自辛亥革命前后,一辈浅薄躁进者流,误解革命真义,妄谓中国传统政治全无是处,盛夸西方政法,谓中西政治之不同,乃一种文野明暗之分,不啻如霄壤之悬绝。彼辈既对传统政治一意蔑弃,势必枝蔓牵引及于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之全部。于是有“打倒孔家店”“废止汉字”“全盘西化”诸口号,相随俱起。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与儒家思想》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钱穆的《国史新论》再版自序中可以看出,钱穆认为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守旧,但本质上他是赞同维新的。
B.钱穆晚年回顾在江南成长阶段阅读《新青年》的历程,庆幸自已通过关注最新潮流而找到重温旧书的决心。
C.余英时认为,钱穆虽然在治学上拥有怀疑、批判的五四时代精神,但时代并没有提供给推扬传统文化的钱穆说话的余地。
D.钱穆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质。当曾骂他”其顽不灵”的闻一多教授遇刺身亡后,他还特意前往其遇难之处凭吊。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文化运动”认为秦朝以下皆为专制封建社会,而钱穆通过对古代书籍的研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其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B.钱穆与主流学派之间长期保持着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让他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价值的紧迫性,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
C.钱穆认为康、章、胡三人的学术研究不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没有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代表着当时学风的弊端。
D.钱穆告诫弟子严耕望要立志远大,做第一流学者,不要专守一隅,但同时也要谦虚谨慎,不要一心想与今人相较。
E. 钱穆认为,如今梁任公已无人再讲,胡适之、陈寅恪也少有人知晓,他对一二十年后自己或许也将被遗忘而感到深深的忧虑。
【小题3】从全文看,钱穆为什么不选择做“时代人物”而选择做“传统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应该是美丽的母亲。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商丘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小题1】请分析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的象征意义。
【小题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
【小题3】结合文本,比较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表现出的异同点。
【小题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蜂,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B.“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小题2】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C.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渴望速成。
D.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小题3】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