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   )
A.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B.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这样说来,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
C.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
D.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小题2】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B.“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D.“经世致用”的理想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小题3】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B.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C.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D.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12:5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其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文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C.文章第四段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进行对比,举例陈述了黑格尔批评观的影响。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发现、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走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天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粟。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天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席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天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一一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稳,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了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扣骄傲。
天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四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通过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的过程。
C.文中写父子对话情境表现了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文末引用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话,强调了作家肩负着表现大地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小题3】评论家认为毕飞宇的作品“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综艺亟待优化升级
朱传欣
①几年来,网络综艺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腾讯视频、优酷土豆、爱奇艺、芒果TV等视频网站不断加大网络综艺开发力度,网络综艺节目也成为视频平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树立品牌形象的主要利器之一。今天的网络综艺节目已经摆脱昔日小打小闹与粗制滥造,节目数、点击率、投资额、广告费等指标持续攀升,涌现多档引发全民关注、全网热议的“现象级”节目。网络综艺出现问题,确实会对大众和社会产生巨大不良影响。
②全媒体时代下,网络综艺已形成与电视综艺分庭抗礼乃至后来居上之势。相对于传统电视综艺,网络综艺表现出与受众更好的贴近性与连接性。一方面,网络综艺从用户需求出发,逐渐形成了面向细分市场、深耕垂直领域的“小切口”题材类型,从兴趣、情感、习惯等方面与用户发生连接关系,精准匹配用户偏好并及时回应需求;另一方面,凭借互联网即时互动的媒介优势,网络综艺将原本闲置在个体身上的经验、知识、技能等“沉睡资本”激活,大量“素人”在节目中亮相发声,传统观众摇身一变成为分享者甚至创造者。以“95后”“00后”为主的深度网综用户使得求新、求多、求快、求变成为生产者的主要目标,再加上网络综艺与生俱来的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特征,使得以视频网站、制作公司为主的创作生产主体片面追求其产品属性和营利目的。在生产与消费共同作用下,网络综艺产业开始面临诸多风险。
③市场的急剧扩容逼迫各大视频网站常年保持旺盛的节目输出,其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骤现。国家广电总局《2017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播放量前十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就收割了42%的网综流量,这说明还有大量的制作内容实际上很难进入用户视野,网络综艺面临产能相对过剩、结构失衡的挑战。另外,2017年播放量超过10亿的16档“超级网综”,偶像养成、明星游戏、生活体验等类型占据绝大多数,文化类节目则屈指可数,像《了不起的匠人》《读书人》等文化类网综叫好不叫座,“清流”难成主流。网络综艺节目长期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不少网络综艺节目打“擦边球”,存在低俗、媚俗、价值观混乱的问题,对清朗的网络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④当下,行业主管部门需要不断加大对网络综艺视听内容的管理力度,网络综艺行业需要立足自身特点与优势,在丰富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自觉承担更多社会文化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网络综艺受众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除娱乐需求外,也希望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获得知识。某网络综艺辩论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源于节目在辩题中直面诸如父母养老、职业规划等当代青年生活中的“痛点”,引发广大网友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
⑤今天,“综艺”的内涵已更加宽泛,未来,前沿信息科技与内容生产传播的结合也许成为网络综艺节目主要的创新方向。网络综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追求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的多重结合,充分理解和回应“网生代”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为优质的内容产品。
(选自201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目前网络综艺产业面临哪些风险?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认为应如何优化升级网络综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8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奶奶把她领进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了一层皮。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就是让你这么糟蹋的?”打那一下并不疼,但我很大声地哭。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儿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我看到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从邻居嘴里知道,“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一份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了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每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宝宝一样胖起来。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冲他点点头,没叫出口。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洗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是她最好的衣服。我低头看,新毛衣是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空荡荡的。

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我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院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了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

大学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泪流满面。

(摘自《新青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赵红霞在得知丈夫矿难中死去后“脚步扭了麻花儿”,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悲痛。
C.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明她是个坚强执着的女性。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摔跤
申平
大沙滩上正有一伙人在摔跤,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沙滩旁停着几辆小汽车。午后,阳光强烈,农民都歇了,沙滩周围异常宁静。于是,这伙有身份的人才敢如此放浪形骸。
摔跤的主意是张头儿出的,刚才车子经过大沙滩的时候,他的心猛跳了一下,一段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跃入脑际,他不由叫了一声:“停车,快停车!”他打开车门走到海边,心一下子醉了。多美的大沙滩啊!白如银,平如镜,软如垫,连八十老翁见了,也想上去打个滚儿。大沙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猛地一下子扑在上面,就像孩子扑进了母亲的怀抱。他惬意地打了两个滚儿,真想吼上一嗓子……
“来,过来,咱们摔个跤吧! ”张头儿冲着陆续走出车门的人喊叫,他看见所有的人好像一下被定了格,接着又面面相觑。显然,他们都以为他喝多了或得了精神病。他哈哈大笑起来:“我说你们哪,当官都当傻了!难道咱就会整天开会训人?你们看,多好的沙滩啊。来吧,轻松一下! ”
大家一齐松了口气,又不约而同地转动脖颈看一看周围,这才迈着琴琴巧章于向张头儿走来。
张头儿一下子扔掉了西装,又甩掉皮鞋,朝手心啐口唾沫,搓搓,挥着手臂叫阵:“来,今天我当擂主,有种的,上!”
太精彩了,一行人全不是对手,张头儿觉得并没怎么用劲已经摔倒了几个,其中一位局长不摔自倒,四脚朝天倒在沙滩上说:“我摔不过你,认熊行吧?”
张头儿心中便有几分不快,同时又有几分疑惑:怎么都不敢跟我动真格的呢?他慢慢捡起西装往身上穿,眼睛直愣愣地望着远处。他的脸忽然泛起光辉来,重新甩掉西服,大踏步往沙滩边上走去。
世上难道真有同样的生活场景重复发生吗?真的,眼前的情景千真万确与三十年前一模一样:那个牵着牛站在沙滩旁的壮小伙子,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吗?而自己不正是当年的县委孟书记吗?只不过是时间不同、人物角色不同罢了,他加快脚步走过去。
小伙子壮得像头牛,酱色的胸膛在阳光下微微起伏。“伙计。”张头儿喊道,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孟书记就是这么叫他的。小伙子睁大眼睛上下打量他,显然是在猜测他的身份。
“伙计,”张头儿继续喊,满面笑容地问,“忙活啥?来,抽一支吧9 ”他***,怎么样,摔着了没有?”他苦笑了一下,推开他们自己站起来,轻轻摆一摆手:“你们都先走一步,好不好?让我……”他过去拉住了那小伙子的手:“走,咱到那边去,静静地再摔一跤,交个朋友,好吗?”
小伙子有几分惊讶,也有几分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
张头儿想:我就不信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
(1) 犹疑的步子:
(2) 牢牢地拉住: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以张头儿的心理活动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题4】“一切都和当年相仿,只是结局差异太大,太可惜了!”这句话,既是理解张头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