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以双边的、多边的、区域性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为主要外交手段,处理环境领域中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制定有关行为规则以及采取环境治理阶段性达标的措施。环境外交的主体是环境外交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狭义上的环境外交是国家通过外交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代表国家运用谈判、协商的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广义上的环境外交的主体是以国家为主,但却不仅限于国家,也可是地区性的或全球性的。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是由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环境外交运作方式三要素构成。。
环境外交可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1966年,联合国大会以“人类环境问题”为议题展开了讨论,以此为标志的环境会议在外交关系层次上得到推进和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面比较窄,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与积极参与;重点对象主要是应急性的区域环境问题,也没有形成环境外交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处于不成熟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蓬勃兴盛时期。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外交的盛大集会,11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会议,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由此发端。这次会议第一次将环境问题列入全球政治议程。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政治上相当敏感。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这一阶段的环境外交开始初具规模,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的范畴,重要的是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基本形成,展现了当代环境外交的特征和风貌。
第三阶段环境外交进入了成熟稳定发展时期。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超越了传统安全议题走到了国际政治的前台,由边缘地带逐渐居于国际关系的核心地位。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公认为环境外交史上的里程碑,由此启动了“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纷纷将环境外交明确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并将全球环境问题列入各自重要的活动议程,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又成为大国外交博弈的关注焦点,它直接触及各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环境利益问题。随着工业活动全面恢复,空气质量将很快再次恶化。清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升温,迅速成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的核心议题。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更是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全球大国间和国家集团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博弈,实质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摘编自杨鲁慧《环境外交的起源发展及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环境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处理环境领域中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
B.环境外交主要通过双边、多边、国际性的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等手段,制定有关规则,采取相应措施等。
C.狭义的环境外交是指外交、环保等部门代表国家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采用谈判、协商的方式进行。
D.广义的环境外交虽然其主体以国家为主,但也可以是若干国家组成的地区,甚至是全球。它们是环境外交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小题2】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其三要素是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和环境外交的运作方式。
B.环境外交在萌芽自发阶段,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应急性的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参与。
C.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前,环境外交还没被列入政治议程,大会之后,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D.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所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外交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B.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是从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它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的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
C.环境外交基本形成时,其内容已不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而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
D.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各国都将环境外交明确地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成为国际外交的核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3 09: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煤改电”工程收官。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已完成2279个村庄、85.81万户的“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煤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天津市坚持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技术路线,今年新增20.6万户农村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对未实施清洁取暖的,做好无烟型煤招标、生产、供应工作,确保无烟型煤替代全覆盖。

与此同时,天津突出抓好煤质监管,监督煤炭经营企业建立购销台账,禁止销售不符合天津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劣质煤。今年年底前实现散煤实际经营户清零。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杨勇介绍,2 017年天津已实现城市居民散煤清零,2019年将实现除山区外全市散煤清零。

河北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持续用力治理农村散煤,积极稳妥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程,严格督查考核问責,打赢打好冬季清洁取暖硬仗。

“以前,我家里取暖都是用燃煤锅炉,夜里那么冷,至少得起床两三次去添煤;现在用天然气取暖,只需用按钮设定好温度。屋子里就一直很暖和,既方便又干净。”河北廊坊市香河县东太平庄村村民王文忠告诉记者,“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取暖补贴,每立方米天然气补贴1元钱,算下来花费反而少了!”

清洁取暖成效几何,天然气供应问题至关重要。京津冀都将天然气保供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抓紧抓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的话让大家心里有了底:“目前已落实的资源量能够足额保障民生用气需求。”同时,国家发改委将加强价格监测,切实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

(摘编自《京津清洁取暖再加力》,2018午11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提出“六个合适”原则,即把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代、合适的系统中和其他能源合适的配合,最终发挥合适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利用生物质能符合“六个合适”原则。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力主在农村地区推广利用生物质能清洁取暖。他认为当前“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不足以消化大量的生物质资源,能源化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兜底方式应加大推广力度。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副秘书长任彦波表示,经济性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的首要因素,“燃料适配炉具”是实现农村清洁取暖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生物质专用炉具配套成型燃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路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可在农村清洁取暖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宏日新能源集团董事长洪浩表示,全球生物质能源利用在可再生能源中已达到73%,但我国仍以煤、石油为主要能源,其能源利用占比在总能源消费中高达84%,这样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我国总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和欧盟总和,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为75吨,高于世界53%,发展利用生物质能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减少碳排放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中国炉具网,2018年11月22日,)

材料三

督察组在山西核查发现,太原市迎泽区在禁煤过程中,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督察组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打着大气污染治理旗号却影响民生的“一刀切”行为。

据督察组通报,迎泽区是太原市中心城区,辖区内的康乐片区现有400余户、1500余名居民,60岁以上老人300余名,属于待拆除改造区域。太原市迎泽区在不具备集中供热、“煤气”的条件下,通过设置“康乐街片区环保检查工作办公室”,禁止燃煤进入社区。社区内一些居民舍不得长时间使用电暖气,就通过烧柴、烧废旧家具等方式进行采暖。督察组认为,群众面临挨冻局面,且当地空污染并未得到遏制。

督察组已要求当地加快整改,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1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地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截至2018年10月底,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煤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B.从河北廊坊农村百姓的反映来看,用天然气取暖与用燃煤锅炉取暖相比,天然气取暖既暖和、干净、方便,又便宜。
C.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提出了“六个合适”原则。
D.推行清洁取暖小能搞“一刀切”,若采用强制方式禁煤,而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跟不上,很可能就会影响百姓冬季取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原市迎泽区禁煤“一刀切”的做法,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且当地空气污染并未得到遏制,被督察组通报,并被要求整改。
B.经济性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的首要因素,生物质专用炉具配套成型燃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路径,有必要在农村清洁取暖中优先选择。
C.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总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非常高,因此有必要发展利用生物质能,促进能源转型和减少碳排放。
D.如果不能保障天然气供应,清洁取暖就不能实现,因此,京津冀都将天然气保供摆在突出位置,同时国家发改委切实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
【小题3】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应该怎样施政才会得民心,顺民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和形体,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内,反映现实美和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由于绘画这种造型艺术具有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因此,绘画的艺术魅力是小说、诗歌、音乐等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绘画由于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又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 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国画非常讲究虚实藏露,就是为了用 “虚 ”和 “藏 ”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 “实 ”和 “露 ”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而达到以简胜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使欣赏者在这种再创造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虚隐在竹林 背后的酒家;一个挑水的老和尚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深藏在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一个优秀的画家,深深懂得什么要 “藏 ”,什么应 “露 ”,什么该尽力描画,而什么则应留给欣赏者去想象。(甲)这种以不全求全,能把广袤的现实内容压缩在有限的画幅之中,既可扩大艺术的容量,又能使意境显得更加深远。因此,画家在尺幅之间,既可以表现峰峦出没,溪桥渔浦,也可以描画江天归帆,风雨烟岚。大千世界,尽收画家笔下。
②现实空间可以靠欣赏者的想象来拓展,时间过程也能够利用欣赏者的想象来延伸。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曾提出造型艺术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事件前后联系的某一瞬间,从而使固定不变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头脑里引起对事件过程的想象。(乙)这可算是又一种虚实关系。
③达 ·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写了耶稣说出 “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后,那一瞬间餐桌上十二个门徒各自的反应;德拉克罗瓦的《美狄亚》刻画了美狄亚为了向另有所爱的丈夫伊阿宋报复,忍痛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前那一瞬间;列宾的《伊凡雷帝》则表现了暴戾的伊凡雷帝一怒之下用权杖打死了与己争吵的儿子后,那惊恐万状的一瞬间 ……这种种 “一瞬间 ”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时间张力,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就是因为在这一瞬间之 “实 ”里,蕴含着无穷的 “虚 ”,欣赏者能够通过这瞬间之 “实 ”,去体味、咀嚼事件的前因后果,去领悟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④中国画中有一种重要的以虚为实的表现方法叫 “空白 ”。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白石老人画虾不画水,这水虽被藏了,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但欣赏者仍然能够通过鱼虾的活泼动态去感受那满纸的水。有 “独步画院 ”之誉的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 “马一角 ”。马远的山水画,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丙)这真是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⑤中国画中的空白,是构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家的构思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白当黑 ”中的 “白 ”已非空白,而是画家从整体构思的高度,将 “虚 ”与 “藏 ”有意识地运用于艺术表现的结果。
⑥美国画家安德鲁 ·怀斯说过: “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此语深得 “虚实藏露 ”之妙谛。
【小题1】“中国画中常有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 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 这一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 ,它的恰当位置应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中的哪 处。
【小题2】结合第四段内容,给“空白”下个定义。
所谓“空白”,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小题4】“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绘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诗歌中也得到充分运用。结合选文,根据你对“虚实藏露 ”的理解,分析下面这首诗歌是怎样“虚实结合,创造意境”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快乐的猪

韩振远

朋友说自己的愿望是做一只快乐的猪,我觉得像遇见一位哲人,从此喜欢上了她。人一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当牛做马,其他像如狼似虎,猥琐若鼠,绵善如羊,动若兔,敏如猴都相对容易,唯有想成为猪,难矣!若能成为快乐的猪,则幸之甚矣。

猪的哲学是安于现状,只看眼前,不想以后。人活到五十岁才知天命,猪从一出生就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世世代代都被人屠宰,从没有苦大仇深,永远是傻乎乎的样子。猪是人类最早的朋友,也是人类宰杀最多的动物,但猪与人类从没有恩怨情仇,谈不上痛恨,也谈不上感激,看似浑浑噩噩,憨态可掬,实际高明无比,看似糊涂,实乃聪明,这样,人就得老老实实伺奉,猪也乐得享受,根本不在乎平庸,可以无为,决不碌碌,在意的事只有长身体,因而心宽体胖。猪把忙忙碌碌、殚精竭虑之类的词统统让给了人类,人说: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猪不同意。人说:活着就要思考。猪也不会同意。猪不想当苏格拉底,也不想做洛克菲勒、乔布斯,要的只是当下快乐地生活。猪是入世的,只会接受,不会拒绝,无论忧郁还是悲愤,随你吧,猪才不在乎。至于回报嘛,猪有猪的讲究,不求过程,只要结果,快乐一生,最后用身体回报,供人宰割,做“庖厨之用”。猪的一生结束后,毋需哀荣,更不需永垂不朽,怎么评价是人的事。

许多人欣赏王小波那只特行独立的猪,是因为自己平庸,在为那只猪叫好之际,集体被王小波幽了一默。其实,只要做了猪就该顺应猪道,不然,会在不断地赶杀中失去自我,王小波的那只猪最后就变成了一只没人疼的野猪,风餐露宿流浪田野,实在可怜。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猪不堪忍受人类压迫,发动了一场革命,结果变成与人一样残忍的动物,将动物庄园弄得血腥味十足,完全没有猪味,着实可恶。

做一只快乐的猪并不容易。集体化时期,我曾当过两年饲养员,喂过一大群猪。我家也先后喂过许多只猪,因而,我深知猪之生活三味。给生产队喂猪时,我把猪分成两圈,一只即将分娩的女猪单独养在一座条件较好的猪舍里,像个佣人般天天打扫清理,如同伺候住在别墅里的贵妇。十几只克郎猪群养在一座条件极差的圈里,由他们泥里水里淌,任圈里臭气熏天并不理会。经常看到的情况是,那位别墅里的贵妇猪形单影只,落落寡合,而群养的平民猪则嬉闹追逐,嗷嗷欢嚎,好生快活。我把煮好的两种食物分别倒进槽里时,两边圈里的猪对食物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一边是精制美食,贵妇猪吃得十分秀气,像林黛玉一样煞起眉头,挑肥拣瘦,郁郁寡欢,连我都生出几分怜悯。另一边,不等食物落下,已集体欢呼,像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般个个表现出旺盛的食欲,吃得气吞山河。后来,等产下猪娃后,有一大群孩子相伴,那边的秀气猪才恢复了常态。由此我认为,猪和人一样不喜欢离群索居,居住空间不宜过大,宜居足矣;食物不宜过细,可口足矣。

我家喂猪有许多故事,其中一头猪是我用捡来的钱买的。15岁那年,我与同伴逛集市,地上一卷票子赫然进入视线,我像做贼一样捡起来,数了数一共二十多块。贫困让我们的情操都不很高尚,根本没想到失主的痛苦,也没有商量,不约而同想到用这些不义之财买两只猪娃。和人一番讨价还价后,两个人各抱一只白胖胖的猪娃回到家。那时候,连人也吃不饱饭,哪有食物喂猪,被我买来的猪娃可遭了大罪,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猪圈就在大门口,我常常望着饿得嗷嗷叫的猪束手无策,而猪呢,瘦得像只山羊一样身材苗条,但它并没有抱怨,经常瞪着一双渴望的眼睛与我对视。终于有一天,被饿得忍无可忍的猪逃走了。我不知道那么小的猪什么时候练出一身飞檐走壁本领,能从那么高的圈墙跳过,光凭这身手,其本领至少不在王小波那头特行独立的猪之下。此后几天,我走遍了周围的村庄,逢人便问看没看见我的猪,又走进田野,在疾风中不断呼唤。后来意识到,猪才不会到旷野里觅食,它需要人间烟火,而不是流浪天涯,一只在田野里踽踽独行的猪,想起来都可怜。最后,终于在离猪圈不到五十米的邻家红薯窖里找到了它。在深达一丈,暗无天日的红薯窖里,它生活得很快乐,我相信它是嗅到食物的气味自己跳进去的,因为从红薯窖的位置看,绝无失足可能。在食物和自由之间,它宁愿选择前者。

我养的猪都不快乐,这不能怨我,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出生在一个不快乐的年代。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猪不需颜回那么高尚的情操,它的快乐虽是本能的,却也需要条件,首先要有快乐的环境和快乐的资源,不然只能像我的猪一样遭罪。可见,做猪易,想做快乐的猪大不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想做快乐的猪的人太多,从网上输入“快乐的猪”查询,能获得上亿个网页,不知这些朋友是不是具备快乐的条件。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

【小题1】作者笔下的猪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第4段喂猪的故事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做猪与做其他动物、与做人相比较,有何意图?请分析。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想成为快乐的猪太难,因为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高。
B.关于活着就要思考,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还有身后哀荣、永垂不朽一类,猪是不会在乎的。
C.王小波笔下的猪特立独行,并非猪们生活的常态。
D.作为饲养员,“我”非常熟悉猪的特性,按照猪的需求来养猪。
E.用捡来的钱买猪,“我”的情操不很高尚,因而猪以出走作报复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日本学者花房英树统计,李白诗歌中所运用的色彩字约有二十四种。细致分析这些色彩字的运用,可以看出,李白诗歌的色彩形成了下列特点:李白描绘色彩,基本上按客观存在而再现,色调以事物的固有色为主,体现出诗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追求;李白搭配色彩,往往运用色度对比,如碧山青天、青山碧水、绿竹青萝、玉阶白露、秋月白壁、明月镜湖等。色彩字的大量运用,展示了李白诗歌激情洋溢的生动境界。而白色、绿色的普遍组合,与诗人心仪明月、崇尚皎洁、热爱自由、理想不灭的人生追求相契合。
李白是唐代色彩字使用最多的诗人。以他为中心,考察其他盛唐诗人,如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储光羲等等,他们诗歌中的色彩均鲜明地反映出与李白色彩运用的一致性,如色彩的组合,多用黄、翠、白、青,青与白的映照多于红黑的对比等。这一点,遑论追求“清淡”的山水田园诗人了。杜甫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所描绘的“千秋”“万里”“时空”,令千古之下的读者感同身受,而慷慨悲歌、醉卧沙场的边塞诗人,仍不出此追求。“大笑向文士”的高适,诗中不多写景,不善于用色彩字,但用到的便是“白日”“黄云”、“绿竹”“清川”、“白马”“青草”。“好奇”的岑参,其《南溪别业》是“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
马克思曾经讲过:“色感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盛唐诗歌,声调高朗,气魄宏大,李白更是激情澎湃,气冲霄汉,以此估量,则其诗歌色彩,理当鲜艳夺目,光怪陆离,热闹非凡。但当我们围绕李白考察盛唐诗人诗歌的色彩,再将其与中唐“物象由我裁”“笔补造化天无功”的韩孟诗派加以对比时,我们会看到,明秀清逸、自然和谐的追求,才是盛唐审美趣尚的底蕴所在。盛唐诗人正是在充满自由、宁静、安逸之感的“绿”色天地里,表现着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最为充分的向往和体悟。也正是在皎洁、纯净、光明的银色世界中,他们坦荡地抒写自我,以自己“在玉壶”的“一片冰心”,透视人间,感天动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学者花房英树统计出李白诗歌中所用的色彩字有大约24种,并由此分析了李白诗歌色彩的特点。
B.李白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其描绘色彩时,色调以事物的固有色调为主。
C.李白诗中搭配的色彩,往往运用强烈的色度对比;色彩字的大量运用展示了李白诗歌激情洋溢的生动境界。
D.李白是唐代色彩字使用最多的诗人,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速、岑参、王昌龄、储光羲等等都以他为中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论述李白诗歌中的色彩运用特点入手,进而论述了唐朝其他一些诗人诗歌中色彩运用的特点。
B.第二段运用大量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盛唐时期的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的色彩具有一致性这一特点。
C.在前两段对李白和盛唐其他诗人诗歌中色彩特点论述的基础上,第三段作者得出了盛唐审美趣尚的结论。
D.整篇文章的论述过程由个别到普遍、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盛唐的审美趣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歌,基本上按客观存在而再现的特点,固然和其对自然美的追求有关,更与时代的审美趣尚有关。
B.追求“清淡”的山水田园诗人,在诗歌色彩的组合中,青与白的映照多于红黑的对比。
C.慷慨悲歌、醉卧沙场的边塞诗人高适,在用到色彩的字时也是追求“清淡”的,诸如“黄”“白”“青”等色彩。
D.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没有鲜艳夺目,光怪陆离,热闹非凡的特点,是和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密不可分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赝品

詹文格

鉴宝大师许振君,在圈内远近闻名,他见多识广,眼光毒辣,是个令人敬畏的人物。不知有多少心怀鬼胎的造假高手,费尽心机,最终都没能瞒过他的法眼。那些生财有道的古董贩子,恨得牙根发痒,巴不得许振君早死。

许振君真的要死了。他在鉴宝现场掉了一跤,起不来了。送进医院,竟然查出了大事——脑癌。

人们纷纷涌向许家。有去取经拜师,求学绝活儿的;有假心假意,看他笑话的;有携自家藏品,请大师鉴定真伪的……

许振君知道门外有许多求见者,但他一个也不想见。现在他最惦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那幅《仙溪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走眼的古画。在那场秋季鉴定拍卖会上,许振君和其他两名专家一起作了结论,认为《仙溪图》是北宋范宽的真迹,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画《溪山行旅图》风格一致。结果,这幅来路不明的《仙溪图》最终拍出了一千万的天价。

发现问題是三年之后,他参加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了《溪山行旅图》,回来与册页上的《仙溪图》反复比对,又查了相关史料,才知道当时的确是走眼了。他脸上火辣辣的,有种无地自容之感。

这事让许振君煎熬了很久,那段时间他寝食不安,这样的败笔,真的不可原谅。他最担心的是误导他人,以讹传讹,扰乱市场。他想立即挽回这个过错,还收藏界一个公道。可是反复考虑,担心自己经不起那么大的社会舆论,弄不好还会结怨成仇,闹出人命。于是他在痛苦中放弃了这个想法,把真相藏进了心里。

这-藏就藏了十几年,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谁知道那幅《仙溪图》有了魔性,反复倒腾,一路飙升,最后一次竟拍到了三千五百万。

许振君躺在床上,心里直透冷风,他不希望那幅赝品再在市场上坑人。怎么办?他想到了弟子谢德才。

谢德才赶来时,许振君已昏迷不醒。谢德才非常伤心,懊悔自己没早点过来探望,他伏在老师床前,不停地叫着恩师,许振君在弟子的呼喊中竟然有了知觉,两行清泪从眼角滚落下来。

满脸悲伤的师母颤抖着双手,从许老师枕头下摸出一个信封,递给谢德才,告诉他,这是许老师叮嘱他代办的大事。

当晚,许振君安详地走了。

看过信后,谢德才明白了恩师的心愿,但又不知如何是好。那幅《仙溪图》刚刚签过协议,在即将到来的秋季拍卖会上又将出现。而且,作为资深拍卖师,谢德才要亲自主持这场拍卖。如果狠下心来,把恩师的信付之一炬,这个真相就永远无人知晓了。可是谢德才做不到,那样恩师会死不瞑目,自己也会愧对良心。但是如果把信件交付新闻媒体,也不妥。一是许老师的名声将毀于一旦,二是拍卖行也会招来非议,甚至面临倒闭破产的可能

好在一个优秀的拍卖师具有掌控场面的能力,秋拍会开幕,走上台去的谢德才自信从容,好像他不再是拍卖师,而成了魔术师。没有人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让《仙溪图》流拍的。

原来,秋拍会前,有人发现广州某收藏市场上出现了《仙溪图》,不久上海某拍卖会上再次出现《仙溪图》。这样一来,圈内人士全都恍然大悟,所有竞拍者心知肚明了:赝品从此退出了市场。

一个深秋的周末,谢德才带着纸钱和香烛去到恩师墓前,他摸出火机,把两张临摹的《仙溪图》点燃,然后供了一炷香,轻轻地说:恩师,您交交办的难题弟子已经解决了,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有些古董贩子对许振君“恨得牙根发痒”,这从侧面表现了许振君鉴宝水平之高和他品格的正直不欺。
B.《仙溪图》拍卖价—路飙升的情节,照应了前文许振君病倒后的心理,也引出了谢德才受命破解难題的情节。
C.“许振君安详地走了”―句,表明他临终前不想再理会赝品《仙溪图》在市场上害人的事,他已经心无挂碍。
D.结尾暗示了谢德才迫使《仙溪图》退出市场所用的手段,解除了读者对《仙溪图》流拍的原因的猜测和疑惑。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心理描写。
【小题3】小说中许振君发现《仙溪图》是赝品的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