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甲(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乙(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丙(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qīng)向 捍卫
B.惩(chěng)罚 义气用事
C.载(zài)道言志 泱泱大国
D.拈(niān)花一笑    逻辑
【小题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打芭蕉叶带愁B.影入平羌江水流
C.遥望洞庭山水翠D.雪拥蓝关马不前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热情   更   熟习B.激情   更   熟悉
C.热情   但   熟悉D.激情   但   熟习
【小题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  道家  佛家B.儒家   佛家   道家
C.道家  佛家  儒家D.佛家   道家   儒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5 10: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赵元任:“言有易,言无难”

苏金智

①研究工作要做得很出色,除了科学精神和必备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指一种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赵元任能把科学、语言、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②赵元任是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积极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喜欢做科学实验,经常观察天象。青年时代留学海外,与同时代的伙伴们一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勤奋学习科学知识。大学时代学了数学和物理,研究生阶段则学了大量的科学史。辛亥革命胜利后,赵元任与血气方刚的同伴们提倡文学革命,认为只有规范祖国的语言,克服方言造成的语言障碍,书写口语中鲜活的白话,才能真正唤起民众,达到实现政治民主的目的。

③赵元任一辈子写文章都是写大白话,创作的诗歌也大都是白话诗。他与五四时代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先行者们一道,共同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他的音乐作品,饱含着对中华民族和广大民众深情的爱,充满着对反动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刻骨的恨。

④赵元任把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学后,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研究,使之在我国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他既重视归纳的分析方法,也重视演绎和其他的逻辑分析方法;既重视语言学的一般方法,也巧妙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语言现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结构成分,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⑤赵元任不仅用科学记音技术记录下了一大批汉语方言的语音面貌,还为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记音。《广西瑶歌记音》记录了五种瑶人中一种自称为“正瑶”所唱的民歌歌词的语音。通过语音分析,揭示了汉瑶之间亲密的语言文化接触。赵元任还是中国使用科学记音方法记录藏语和维吾尔语的第一人。

⑥陈原先生曾赞誉赵元任具备当代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科学和艺术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常常给人带来愉快的幽默感。赵元任经常把工作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在语言研究中写下了多则著名的语言游戏诗。

⑦赵元任曾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字改革的感受,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文情怀。他认为,对国语罗马字的兴趣仿佛是一个人对朋友的爱。一个人有了朋友不但可以有实际上的帮助,也可以使精神生活有相当的发展。罗马字是一种新文字,不仅有实际上的便利,还可以为中国将来的精神文明开一条新路。他对国语罗马字的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改革事业的爱。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得到回馈和帮助的爱,犹如友爱。只有充分沟通的世界,才有可能是个充满友爱的世界,精神文明的世界。语言文字是人类心灵沟通的媒介,沟通度越高,得到的友爱自然就越多。

⑧文字改革运动是五四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们国家开展的一项波澜壮阔的语文革新运动。这一运动有利于普及教育,开发民智,促进新文化建设,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赵元任对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国内外传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赵元任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喜欢做科学实验,这也是他以后研究语言文字的原因。
B.赵元任是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积极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他与五四时代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先行者们一道,共同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
C.在赵元任把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学之前,语言文字的研究已经是是一门现代科学。
D.赵元任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语言现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结构成分,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E.赵元任参与的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在普及教育,开发民智,促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小题2】赵元任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哪些方面体现了人文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三年级往事
路明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生病了,先是躺在镇卫生院的病房挂盐水,后来转院去了上海。上海的医生说,发现得早,没什么大问题,但要开刀。
我懵懵懂懂,并不担忧或是哀伤。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以前都是我妈爬起来给我做早餐,她去上海后,我爸每天早上给我一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九十年代初的一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肉包子三毛钱一个,菜包子和烧麦两毛钱一个,豆浆一毛五分一碗,小笼包八毛一笼,要是加一点,一块五毛钱,就可以买一碗加了雪菜的咖喱牛肉面,牛肉切得很薄,铺满整个碗口,只有十字路口的“北方饺子馆”卖这种据传是上海风味的面。
剩下两顿饭去爷爷家吃。放学后,我不用写作业了,牵了爷爷家的草狗到处瞎逛。爷爷有个邻居是自来水厂的职工,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啊呦,今朝又过来骗饭吃。我咯咯乱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晚饭后,我爸来接我回家,我坐在他自行车后面,上桥时跳下来一路小跑,到了桥顶再跳上车。我爸是高中部老师,他上夜自修的时候,我就自己回家,脖子上挂着钥匙,一路晃荡晃荡。回到家,溜到爸妈房间偷看一会电视。至少要在我爸回来前十分钟关电视,不然我爸一摸,电视机壳是热的,那么我就要挨打了。
周末,我爸去上海陪我妈,我彻底自由了。爬树打鸟,下河摸虾,跟一帮野孩子玩打仗,折根竹子当青龙偃月刀。我爸给我的早点钱通常能省下一半,到游戏机厅打三毛钱一个的铜板,打完了站着看别人打。直到我爷爷找到游戏机厅,揪着我的耳朵回去吃饭。
一天中午,我吃了饭早早到学校。教室里没几个人,我有点百无聊赖。咸菜瓶问我,你怎么来这么早?
咸菜瓶大名严彩萍,吴语“咸”“严”不分,到后来,连老师都叫她咸菜瓶。咸菜瓶拖两根鼻涕,坐在最后一排,长得比我还高一头,成绩长期在倒数几名徘徊。
我懒洋洋地回答,我妈去上海了,家里没人呀。
你妈干嘛去上海?
她生病了……
你妈死了。
我清清楚楚地听见她说出这几个字,我明明白白地看见她的嘴巴一张一合。咸菜瓶歪着头,挑衅地看着我。
我脑子“嗡”的一声,血涌上来。我走到咸菜瓶面前,朝她脸上用力一拳。
她低头擦了一把鼻子,手上沾了鼻血。咸菜瓶的脸上闪过疼痛,愤怒,还有不可思议的表情。
拳头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也发了狂,扑过去拳打脚踢。
几个同学跑过来,连拉带拽分开了我们。
我抓起她的铅笔盒,扔到楼下。她冲过来想抢我的书包,我死死地拽着书包带。课桌掀翻了,两个人滚到地上。在场的同学惊呆了,在此之前,没见我打过架。
办公室里,班主任坐在一杯茶后面。有目击者汇报,是我先打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班主任问,为什么打人?
她骂我。
骂你什么?
我低下头,不说话。
说呀,班主任不耐烦了,他用圆珠笔敲敲桌子,赶紧说。
她骂我妈。
骂你妈什么?
我死死地咬住嘴唇,一言不发。哪怕是小孩子,也会有这种说不清的忌讳吧。
班主任显然对我的强头倔脑很不满意,骂你你就骂回去啊,干嘛动手打人,还把人家打出血了……罚你做一个礼拜的值日,从今天开始。
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一个人翻凳子,扫地,倒垃圾。泪水滴到地上,溅起一小团尘埃。
咸菜瓶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
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我擦擦眼睛,对她说,滚。
她愣了一下。我又说了一遍,滚。她的脸涨得通红,想说什么,但终究没说出来。她一跺脚,转身走了。
晚饭后,我爸来接我,他已经听说了我打架的事情。
你干嘛跟她打,我爸叹气,严彩萍是个没妈的孩子。
啊,我惊异地抬起头。
你不知道啊,我爸说,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死掉了,她爸后来又讨了个女人,听说经常打她。对了,她骂你什么?
【小题1】作品开头用很多文字(二-四段)叙写妈妈不管“我”是一件好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作品中严彩萍的生活状态。
【小题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严彩萍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作品结尾部分“啊,我惊异地抬起头”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寻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一份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磬,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天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吴畏心里没有底。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辉映;运行值班室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D.“一位老员上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员工对吴畏的敬重和畏惧心理,反映出吴畏脱离群众的现实。
【小题2】小说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这些人既是专家,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

假定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的人,可被推崇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其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再者,当今学术的专门化,细目化,各有专家。而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

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确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则难如登天。当下各种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一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可谓空前;生今之世,如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我们何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小题1】下列对第二段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段先从反面进行阐述,认为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的科学家知识专家。
B.文段用了类比论证方法,指出专家不求旁通就如同一个人精神上有残废知足跛耳聋。
C.文段从现实角度出发,论证一个人除了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
D.文段分两个层次分析,强调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做眼光远大的“通人”。
【小题2】银据原文的相关分析,下列推断不属于“通人”的一项是(  )
A.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B.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
C.一考据专家,对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不甚了解,对其研究的专业能详述原委。
D.牛顿或达尔文,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对当时学术也很感兴趣,有很强理解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凡是关注自己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都是划时代贡献的人。
C.要培养专而博的人才,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未,要目光长远并改革现有高等教育制度。
D.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除社会、学校外,在家庭中主要是由父亲规训来完成的。这一特殊的传承方式,使得父亲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权利。父亲不仅拥有处置财产的权利,而且具有规训儿女人生道路的权利,尤其是依据“三从四德”等儒家规范,迫使儿女接受和皈依这套规范体系的权利。

父亲所承载的权利是对纲常名教的皈依和担当,其在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父亲作为纲常名教特别凸显的权利类型,是确保文化得以完成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不管任何情况,作为父亲的“老子”的思想都先验地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其对“子”的训化正是把他所认同的外在理性规范灌注到“子”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子”的外在行为的指导思想。

“父”对“子”的文化规训,实际上也是父权发挥其社会效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权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循循善诱,让纲常名教的理性规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子”在耳濡目染中,把外在的理性规范自觉不自觉地植根于自我的思想与情感中;其二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把外在的规范强行地镶嵌到“子”的思想和情感中。正是通过“父”对“子”的不断训化,文化完成了代际传递。所以,儿子一旦做了父亲,便会用自己所传承过来的“规矩”来约束规范下一代。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诱导方式无法承载起规训的使命,那么,强制性的训诫方式便成为最重要的选项,甚至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绝大多数是伴随着训诫等强制性方式得以完成的。

“父”所恪守的文化作为文化传承的结果,往往会转化为他的一种“从来如此”的文化信念,这不仅使他失却了对自我所信奉的文化理念的质疑能力,而且失却了挣脱既有文化理念的羁绊而构建新文化的能力;而“子”则不然,其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一个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中,他们更容易接纳并信奉那些在父辈看来难以理喻的文化理念。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如果“父”对“子”的规训这一链条没有外力干扰的话,如此的传承方式将会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但是,随着父亲的死亡使得既有的文化传承链条中断了,而“慈母”又难以取代“严父”承载起“父权”的使命,况且,在人们所恪守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经典戒律中,承载父权的不是母亲,而是长子。按照“三从”规范要求,长子在家庭中的权利获得了凸显,这为“子”挣脱父亲的羁绊、超越“父”的人生疆域的限制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社会的进步以及父权的衰弱,使得清末民初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传承的链条出现了断裂。那些缺少父权“规训”的孩子,便一下子进入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权利松弛地带,这为他们走出既有父权设定的人生疆域,相对自主地选择自我人生的展开形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摘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赋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根源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主要是由父亲来完成的,“规训”这一方式赋予了父亲很多的权利。
B.从内容上来看,父亲除了拥有财产处置权外,在儿女选择人生道路上还有权规诫教训,甚至还使他们自愿接受“三从四德”等儒家规范体系。
C.从权力结构上来看,父亲承担的这种权利皈依和担当的对象是纲常名教,这就决定了父亲在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D.从社会作用上来看,父权是传统文化能够完成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父亲把他所认同的外在理性规范变成“子”的外在行为的指导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父亲在对“子”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时,可以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外在的理性规范,并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上体现出来。
B.父亲在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诱导的方式无法承载起规训的使命,便采用强制的方式把外在规范镶嵌到“子”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反之亦然,二者结合有较好的效果。
C.父亲对“子”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在父亲的眼里往往已经转化为自身的一种“从来如此”的文化信念,这对于父亲来说,既是一种坚定文化传承的信念,也是一种自身的束缚。
D.父亲死亡以后,根据“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戒律,能代替父亲行驶“父权”的不是母亲,而是长子,这使得“子”有可能挣脱父权的羁绊、超越“父”的人生疆域的限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对“子”进行温和的或者强制性的代际文化传承,而儿子一旦做了父亲,又会用自己所传承过来的“规矩”来约束规范下一代,正是这样,传统文化完成了代际传承。
B.“父”所严格遵守的文化在“父”看来常常是“从来如此”的,而对于“子”来说,则不同,“子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些文化,但更容易接受那些很难用道理说明的文化理念。
C.“父”对“子”所进行的代际文化传承,也可能因为父亲的死亡而中断,也可能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清末民初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
D.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随着父亲的死亡,那些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因为没有外在的,尤其是来自父权的规范约束,他们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生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