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国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未解决问题,积极水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第二,忧患意识把个人与群体、历史与当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最为真实的生活态度,使人在家庭生活、当下实践中获得超越意义。第三,忧患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的精神特质。

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是从“个人”“家”“国”关系的讨论中开启的,是从民族、国家前途的忱患中产生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言:“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由此可见龚自珍思想对近代思想发展的影响。龚自珍作为传统士人中的先觉者,面对清王朝在内政外交、民生官制的全面衰败,积极思考解救时弊的方案。他以“尊我”倡言个性解放力主将个人从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尊任”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并强调通过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自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龚自珍对个性解放及其社会责任的探讨,是传统士人忧患意识的鲜明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囯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周初,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B.“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来的。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体系的建构于《孝经》《大学》等经典是对君王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D.龚自珍作为传统士人中的先觉者,以“尊我”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并强调通过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自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米,中国在内优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近代化进程。
B.“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体现了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及对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时具有的责任意识。
C.文末强调在甲午战争之后,忧患意识有了明显变化,较之传统基于道德而言,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
D.本文重在论述“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互相支撑、互相影响的关系,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家国情怀包含了忧思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以及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这两种家国情怀存在于传统社会中,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在“个人”“家”“国”关系的讨论及民族、国家前途的优患中开启并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
C.龚自珍对个性解放及其社会的责任的探讨,鲜明表现了传统士人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思意识是近代思想的一大发展。
D.中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更新,从最初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衍生到对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8:5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哲学的童年,人们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力图通过获得知识来解释一切现象。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的是苏格拉底,他引导人们学会思考,并将哲学从自然这个幽暗的背景当中解脱出来。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当哲学仍然在讨论无解的传统问题之时,科学却以飞速的发展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

康德曾在讲学科之争的时候认为,哲学是更基础的,在学术机构中应该具有更高的位置,所有学生都应该有哲学的训练。然而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却称“哲学已死”。在他看来,诸如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从哪里来等关于人的本质意义的问题,过去由哲学来回答,现在哲学却无力回答。相反,它们开始交由自然科学来回答。更有甚者,哲学家在不断回顾这些问题时,又无力进一步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来予以解答。霍金对哲学的理解有其片面性,没有达到更为完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但他的批评值得哲学家群体警醒。

事实上,当我们思考人类信念系统时,应当注意到它是多层面的、多维度的。这里,我们要关注的主要是两个层面:描述性的维度和规范性的维度。在描述性维度上,科学具有优先性。但除了自然领域之外,人类的生活更多居于规范性层面上。对于规范性来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道德和法律。道德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法律告诉我们禁止做什么。这是规范性最突出的表现。

实际上,规范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对事物的评价,使用概念的时候也是在遵循特定的规则。哲学恰恰活跃在规范性的领地。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哲学的活动会遍布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如道德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等。因为所有自然科学都包含描述性所无法处理的规范性层面,表达这些科学原理的部分需要哲学来参与;而没有哲学来澄清特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进行语义整编,就容易导致严重误解。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应不应该这样做?行动的理由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引向了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我们不是在寻求真假,甚至也不是在追求对人类的操控和设计,而是最终要回答我们的文化模式、社会秩序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所遵循的抽象规则是怎么形成的,“我”和“我们”是谁。这就是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方面的复杂问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科学世界观下的哲学未来发展而言,在规范性领域中的划界与批判是哲学最有前景的一面。就此而言,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去深入、自主、谦逊地理性思考。

(摘编自《“科学为王”的时代哲学有什么价值——韩东晖教授在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演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怀抱着对世界的好奇心,曾试图通过获取知识解释一切,而苏格拉底则引导人们学会思考,并将哲学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B.霍金认为,哲学无力回答关于人的本质意义的问题,大多数哲学家不能结合自然科学思考,最终陷入解决问题的困境中。
C.哲学的活动遍布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自然科学在表达原理的部分需要哲学来参与,基本概念的澄清和语义整编也需要哲学参与。
D.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是对我们的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所遵循的抽象规则如何形成的回答,它关系到人类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手法,肯定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发展上的贡献,即引领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哲学。
B.文章评价霍金对哲学的理解,既指出其片面性,也肯定其警示意义,分析辩证,分寸得当。
C.文章在议论时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从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层面分析了人类信念系统。
D.文章多用“我们”这一称呼,有一种让读者参与思考的意味,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活,在自然领域之外更多居于规范性层面,道德与宗教的约束力就是规范性最突出的表现。
B.康德对哲学沉迷于讨论传统问题给予有力批判,强调了哲学在规范性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C.在参与对事物的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这正是规范性无处不在的体现。
D.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我们每个个体通过理性思考,学会追求对人类的操控和设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摘编自安蓓《中国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新华社2019年4月22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

材料三:

“一带一路”沿线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至2017年已达13.4%,体量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贸易投资仍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今后应大幅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和非关税壁垒,加强铁路、航空、管道等硬基础设施,以及制度等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摘编自李晓喻《“一带一路”沿线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可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摘编自曹文炼《“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担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
B.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扭转了连续三年负增长局面,进口增速反超出口增速。
C.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整体上呈上升态势,进口比重则有较大起伏。
D.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均在30%以上,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重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沿线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B.“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立,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C.“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D.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通过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小题3】“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围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2016年8月18日中国能源《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容量达到5GW以上。

(2017年10月12日搜狐《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2017年第10期《中国华能》)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省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海上风电施工方案是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B.因江苏、福建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各省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C.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的增长率,2011年最高,2013年最低,2014年之后较为平稳。
D.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10.05GW,并容量也会超过5GW。
B.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
C.我国海上风电施能力较弱,其重要原因是我国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施工队伍尚未专业化,而且各种设备相对落后。
D.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
E.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族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B.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C.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D.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西周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
B.自清末以来,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精英向大城市流动,“家本位”文化再也无法承担回应“终极关怀”问题的功能。
C.20世纪中叶,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守法制度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D.20世纪80年代,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本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不朽的,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或者削弱家族的作用。
B.其他社会组织也有可能使个人从中获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但却无法提供像家族那样的亲情环境。
C.在中国传统社会,儒教道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回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问题的是“家本位”文化。
D.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这意味着家族文化并未消失。